
百萬徵口號令生人----生育率節節降低事出有因!難以挽回
民國78年股市好,許多工廠請不到人,當時懷疑為何職業學校不將學生導入就業市場?還好這只是
台灣人其實多半是末段班的人生的,末段班表示過去升學管道窄,功課較差的,考不上大學無學校讀,只好投考軍警、先服役或走入工廠就業,之後就結婚生子,因此生育率尚能維持在一定的水平。
而今學生被導入升大學、研究所,衝擊整個就業市場,只好引進外勞,搶走末段班的工作,等大伙兒大學、研究所畢業面臨就業問題,A段班只好搶B段班軍警的職業,而C段班的職業又被外勞搶走,又面臨大量工廠外移,因此B、C段班的學生只好流浪街頭,沒有職業及收入,誰敢結婚生子呢?
今日的教育並非人格養成教育,它只是一種技藝傳授,或知識的增進,連智慧增長都談不上,是一種僕賓關係,主是教育當局或財團法人,僕是老師,賓是學生。可見學生是來享受被服務的,享受被服務自然要付費,其實也是在享受自己的福報,而福報如存摺裏的錢,要續存,否則光提總有提完的一天。問題是:學生知道這一層道理嗎?若主不收費,他承受得了嗎?主的錢若來自全民,則賓何德何能而能直接享用?享用必然折福,將來將以何來回報?自家一碗飯與公家一碗飯是不等值的,你要選擇哪一碗飯呢?主與賓都充分知道了嗎?千萬不要為子孫舉來世財,天底下絕對沒有白吃的午餐。奉勸有權主政者要有高度的智慧。
教育若非萬能丹,即應趕快檢討,適可而止,人有聰慧愚劣,非人人皆可成堯舜,與其如此趕鴨式都升大學,卻非人格養成教育,不如恢復過去有瓶頸、有節流、有分枝,使各階層都恢復生機,而非像現在都導入死胡同。連基層工作都無人肯學、肯做了,這難道還不嚴重嗎?不結婚、少生子也只是其中一環弊端,大家把福都享盡了,真正的苦還在後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