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與物理:一位物理學家的新靈魂觀
原文書名:The Spiritual Universe
作者:Fred Alan Wolf
譯者:呂捷
關於靈魂的一些錯誤提問
作者的目的是根據量子物理學的基礎,建立「新靈魂物理學」(new physics of the soul),闡明靈魂、物質、意識、自我的關聯及區別。
真空
牛頓把「真空」定義為「事物不存在的狀態」。
佛陀把「真空」定義為「能夠成為任何事物的潛能」。
佛陀的見解比牛頓更接近量子物理學的觀點。
虛擬程序
量子物理學中的虛擬程序(virtual process),指的是具有效應卻沒有實體的事物。
量子波作用是無法量測的,但卻能產生非常重要的物理效果。
亞里斯多德靈魂物理學
如果靈魂不是物質的,超越光速就不是問題,因為它沒有任何阻礙。根據特殊相對論,比光速快時,就能夠在時間軸上往前移動(到未來),及往後運動(到過去)。
靈魂磁場論
磁鐵 v.s. 鐵屑 = 靈魂 v.s. 肉體 (亞里斯多德、作者)
大世界靈魂說
萬靈都是世界靈魂的一部分。個別的靈魂是世界靈魂的不同反映。
柏拉圖靈魂物理學
現代實在論(realism):物體獨立於被感知之外而存在。因此,人類無法知道物體的真相。
現代唯心論(idealism):無論是否被感知,物體都由概念所組成。物體的形狀就是如我們希望的那樣,因為根本沒有「真實」之物。
根據作者,這兩個理論都是不完整的,沒有考慮到精神層面。
現代靈魂觀的古代根基
靈魂的家園不在物理世界,而在真空世界,那個世界有可能成為任何事物。
靈魂產生於「可以成為萬物的無物」(nothing-able-to-be-anything)。
復活物理學
柏拉圖派:靈魂是非物理的,是像觀念一樣的存在。
亞里斯多德派:靈魂是微妙的物理物質。
根據作者,這兩派都是錯的。
現有宇宙模型
宇宙起始於「大爆炸」α點,距今150億年前。
太陽將在70億年後燒掉。
宇宙將會持續膨脹10^18年。
宇宙在10^19年後開始收縮。
宇宙在2*10^19年後收縮成為一個Ω點,稱為「大聚合」。
Frank Tipler在The Physics of Immortality提到,在接近Ω點的最後幾亳微分之一秒,所有人都復活成虛擬真實。
達賴喇嘛:意識並非由物質產生,但是物質卻能擁有意識的連續。我不能完全排除有一種可能,即,當一切外在條件和業的運作都適當的情況下,意識流可以真的進入到電腦之中。
思想、靈魂和零點能量
根據量子理論,真空是指「次原子粒子間的距離」。
零點能量:把真空冷卻到絕對0度,真空中仍存在的能量。此時量子晃動仍在進行。
如果有足夠的外加能量,真空能夠同時產生物質和反物質的粒子,且持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即使沒有任何外加能量,真空仍會同時產生電子-陽電子(電子的反物質形式)對,然後很快地複合並消失。
迪拉克(Paul A. M. Dirac)結合相對論和量子物理,研究電子的運動。發現電子的路徑曲折的原因,在於電子不停地和真空中其他無數個「潛在」電子相互作用。
把真空想像成一個滿是潛在的、具有負能量物質的海洋--迪拉克海,而真實的電子則是這個大海中一滴具有正能量的、蒸發了的海水。靈魂存在真空這個海洋,透過電子,和物質世界產生交互作用。
量子實證:自我與靈魂
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有旋轉的屬性--這種量子特性決定了粒子與磁場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與其他擁有旋轉屬性的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
如果靈魂由旋轉的基本粒子組成(Murphy:注意!本章所有的推論都建立在這個假設之上。而到目前為止,這只是一個假設。雖然它可以引發許多有趣的推論及對世界的全新認知),就可以解釋這兩個古老的哲學奧秘:
1. 靈魂之間的心電感應。
2. 靈魂與自我的關係;包括靈魂對肉體的認同。
認知與存在
存在經過自我-認知的作用,失掉了本身對靈魂的認知,認為自己是存在於肉體中的。
根據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我們的認知及認知的方式,改變了我們想了解的東西。
認知場圍繞著物質。認知改變時,事物也隨之改變。
認知的變體、靈魂失落
一體的靈魂-認知,保持了靈魂對自我的聯繫;而分離了的靈魂-認知,創造了空間和時間中的實體身分。
當靈魂進入世界,獲得形狀之後,它學會了一切,但是,卻失落了自己。
秘密認知與靈魂關聯
只要秘密地知道一些有關於自己的、而外界並不知道的事情,便能夠與神聖的精神有著獨一無二的聯繫。
秘密認知讓你感知到靈魂;沒有這種秘密認知,就感知不到靈魂。
在粒子層面上的你和其他人都完全一樣。你在思想上或意識上與他人的分離純粹是種幻象。
佛教的無靈魂
<script src="http://hpc.ee.ntu.edu.tw/~murphy/library/show_article_middle.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 src="http://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show_ads.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script>
佛陀是第一位靈魂物理學家。他對於凡是憑經驗可證實的事物都提出疑問;而對凡是無法驗證的,則不聞不問。
佛教物理學:萬事都是杜卡!
佛陀是第一位宗教物理學家。他首先尋找基本原理,並藉此預測世界的規律。他發現,宇宙是由「杜卡」(Dukkha,漢譯為「苦」)創造出來的!
「杜卡」的原意是指粗製濫造的軸,暗示事物並未發揮最大潛能。
「四聖諦」告訴人們事物失常的原因:
1. 苦諦。
2. 集諦。
3. 滅諦。
4. 道諦。
苦是杜卡的直接產物,兩者是不同的。
杜卡代表不完美、無常、空虛、不堅固的法則。作者從物理學家的角度,加上了:不確定性、非決定論、萬物真空狀態、真空的量子本質、測不準原理、真實的或然性。
佛教修行者對一切事物都持「超然」(unattached)的態度,他們把高度無常的世界視為理所當然。快樂之本來自於讓一切事物都盡可能地隨緣和盡興,在於認識到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是無常;無論是痛苦,或是多快樂的事,都不會持久。
情感物理學:慣性、熵以及作用
杜卡會造成:
1. 普通的苦惱-當事物保持不變,或如預期般變化時,我們所感受到的苦惱。情感第一慣性法則。
2. 普通的興奮和焦慮-我們最終會感到它們的消失。情感第二熵的法則。
3. 讓我們感動的事件的作用。情感第三作用法則。
自我/非自我的幻象隨著情感的產生而現。
量子思想
避免把事物定義唯有或者沒有某種屬性,而是要允許兩個可能。
把量子力學中的疊加原理應用到意識的遊戲中。如此,便會產生對物質上癮的抵抗。
允許對任何一件事-包括自我-的感覺逐漸消失。無論發生什麼事,都要讓你的思想「事過境遷」,彷彿你在觀看一部電影。讓狀態自由發展。
量子思想的實例1
凡差喬達:尊敬的喬達摩,請問有沒有靈魂呢?
佛陀:(沉默不語。)
凡差喬達:請問尊者,有沒有靈魂呢?
佛陀:(沉默不語。)
凡差喬達:(站起身,走開了。)
阿難問佛陀為什麼閉口不語。佛陀說,回答「有」,或者回答「沒有」,都不符合真實。
量子思想的實例2
學生向歐本海默詢問電子的存在與運動問題。歐本海默回答:
如果問:「電子的位置是否保持不變?」我們必須回答:「不是。」
如果問:「電子的位置是否隨時間而改變?」我們必須回答:「不是。」
如果問:「電子在運動嗎?」我們必須回答:「不是。」
如果問:「電子是靜止不動嗎?」我們必須回答:「不是。」
這兩個實例說明,不能抱持任何既定的觀念,而是要不作判斷地實事求是。
「靈魂」只不過是一些過程的集合,作用於瞬息萬變的流動之中,遵循著因果定律。
「電子」這個名詞只不過是為了方便而定義的,它是某個事物的標籤,這種事物據推斷是存在的,但卻又無法按照常理加以解釋,因為它並沒有真實的材質。
達賴喇嘛:我每天的修行就是通過沉思,為死亡作好準備--沉思的作用就是要把肉體與意識分離開。除非能達到深層潛意識的境界,否則便無法分開肉體和思維。然後,我便向更深、更深的層次出發,直到達到最深一層,那就是清澈的光。
陀佛對靈魂的說法
佛陀:意識源自於限制,沒有這些限制,就沒有意識。
佛陀比任何科學家都要巧妙地解釋了意識:意識總是貼著標籤,它本身沒有所謂的物體,而是根據產生方式命名的。因為我們有眼睛,所以我們看得見物體,也就有了視覺意識(同理,有了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意識)。因為我們有大腦,想到了一些思維物體(指觀點和思想),也就有了思維意識(五蘊,pancakkhandha)。
五蘊是生物體的存在基礎。五蘊與情感連結有關,沒有這些情感連結,也就沒有了生物體;生物體會隨著情感連結的消失而消失。
在佛教思想中,自我、靈魂、本我、我,都是同義詞。
要想獲得自由,坐下享受真空
「只做不說」是禪的特性。
鈴木大拙:「我」只是一扇門,當我們呼氣和吸氣時,它便隨之開合。當你心境純淨、平和地隨著它運動,便無自無他:沒有「我」,沒有世界,沒有身心;只有一扇開合自如的門。
禪意謂著明確無誤地專注一境,它意謂著要放棄一切辨別是非的心理,全身心地投入修行,並且放棄存在與思維之間的分別。
善、惡以及靈魂上癮
佛教認為,世上沒有惡,而只有盲目的思想,通過無知導致惡行;善也是虛幻的,無知產生了善與惡的統一體。無知則產生於對幻象的上癮。
杜卡製造了苦惱,而苦惱導致幻象。
操控我們的力量叫做慾望或不由自主性。當它們不斷地戰勝我們時,我們便表現出上癮的行為。
我靈魂的影子:上癮的慾望
上癮是一種宇宙程序(虛擬程序),是從無物中創造物質的渴望或者原動力的反應。這種程序最終導致靈魂對物質的上癮,並且導致靈魂被慾望所蒙蔽--這種關聯符合佛教的「緣起」說(Conditioned Genesis)。
精神陷阱
要想產生物質,並使精神有意識,精神就必須在內部創造結構。可以說,精神創造了全像幻象(holographic illusion)。
精神的動力結構包括一層層波動的潛在有意識運動與潛在無意識運動。這種運動的反射產生了物質的氣泡、以及無意識和意識的波浪。大大小小的宇宙從此而生。
有了努力和集中,穩定的模式便會在空無中形成,並且不斷重複自己。精神的目標就是無休止地重複波狀模式,並且把它放入時間和空間裡。
精神陷阱是精神在空間和時間邊界之內的部分。
不確定樣式
假設:意識是需要反射的。所有的樣式都需要反射,所有反射都需要有界限。因此,意識需要邊界,並且創造樣式。
無論是時間上的或是空間上的邊界都是不穩定的。當限制精神的邊界改變時,反射的樣式也改變,也就創造了新的意識模式。當邊界搖曳著消失時,精神釋放出能量,爆發出來,重回真空,變成無意識。
精神的陷入與獲得自由產生了意識、無意識、物質和能量,稱為量子物理學。
測不準原理用數學形式表明,嵌入的精神如何在物質中表現為內含的或然性。當嵌於物質之中時,有意識的精神渴望自由,但是卻已經忘記自己來自何方。由於它陷於空間之中,它只能在空間邊界之內「反射」自己,看不到自己未被邊界束縛前的樣子。
精神墮落成物質:靈魂相信它是本我
我們的苦惱來自「以為我們就是我們所想的那樣」、「錯誤地把自己當作是某種形象」、「把錯誤的信仰當作真理」。當我們認識到我們即存在時,所有的苦惱便會灰飛煙滅。
緣起的循環
生死循環的十二個因素(十二因緣):
1. 無明:產生幻象的原因。原子要想穩定,就必須是無明--真空不能知道電子到底存在何處,如此,原子才能以物質形態存在。《學佛五講》: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誤認知和盲目衝動。
2. 行:意志行為和業。可以把業想成是樣式化的反應。沒有無明,思維形態,或者叫「探索」,就不會產生。《學佛五講》:造作身口意三業所累積下來的潛在影響力。
3. 識:意識。意志行為和業導致意識。這是打破上癮循環的下手之處。一旦意識到一個從前無意識的上癮行為,它就不再隱藏在意識之外。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便能夠改變這種行為。《學佛五講》:意識活動的中樞。
4. 名色:身心(習慣的處所)。如果沒有對世界的觀察,就沒有該世界。身心是觀察宇宙兩重性的工具。身心把宇宙分成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但觀察者永遠無法擁有它觀察的物體,因此會一直經歷到缺乏,導致慾望的產生。《學佛五講》:名:心理。色:生理。名色:五蘊身心。
5. 六入:感官。感官不但告訴我們外在世界的狀況,也把我們和外在世界分離開來。感官是虛幻的,不能離開肉體和思維而存在。《學佛五講》:感覺器官。外境進入神經系統的門戶。
6. 觸:接觸(相互作用)。要有感知,就必須有接觸,從現代物理的觀點,接觸就是相互作用。
7. 受:感受。相互作用導致感受,以及重複這些感受的慾望。感受產生了習慣,使我們上癮。
8. 愛:愛慾。感受產生了愛慾,當所有的感受停止時,也就沒有了慾望。所有的慾望都產生於對一種重複性感受的期待。由於重複性是不可能發生的,因此沒有任何一種慾望可以得到滿足。人們便不停試圖滿足慾望,並且造成了上癮。
9. 取:攫取。沒有攫取,就沒有記憶,也沒有辦法創造出物質世界。
10. 有:存在,或者物質生成。每個物質粒子都緊緊抓住一個反物質粒子、重力抓住物質、分子和原子鍵的攫取作用產生了固體、質子和電子的攫取作用產生了原子、質子和中子的攫取作用產生了原子核。
11. 生。存在試圖滿足慾望,其結果便是生。
12. 老死。
認識到我們在由生到死的旅途中是處於過渡階段,有助於使我們從幻象中清醒過來。我們生命的工作就是找出生命的意義!
有沒有永遠存在、且永不改變(永恆)的東西呢?它就是同情心(慈悲)。
不論你做任何事,如果不是出自同情心,那麼你註定會一事無成。
同情心是獲得啟發的第一步。有了啟發之後,上癮就是不可能的了。因為你已經認識到,沒有任何事情是能夠重複發生的。
渾沌、謊言以及有序
愛因斯坦:凡真實的數學定律皆不確定,凡確定的定律皆不真實。
真實似乎位於有序和渾沌的邊緣,而這個邊緣是模糊、不明確的。
Fritjof Capra:氣是一個浮動的場,看上去像是能量一般,產生於虛無,同時不停地與肉體和思維相互作用。
Candace Pert:思維和肉體的分離是一種幻象。過去認為只存在於腦中的神經[月太],其實在全身各處都可以找到。思維是貫穿肉體的,而情感則是物質與思維的橋樑。
天堂、地獄、不朽、輪迴以及業
<script src="http://hpc.ee.ntu.edu.tw/~murphy/library/show_article_middle.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 src="http://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show_ads.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script>
佛教徒認為,輪迴是因果報應的結果。
龍樹大師:地獄是想像的產物。愚人和頭腦簡單者受到錯誤和幻象的欺騙。......就連妙不可言的天上宮闕也是想像形成的。
地獄產生於為了讓過渡階段的靈魂拋棄所有的幻象。
當死亡到來時,以及在過渡的早期,靈魂以比光還快的速度衝出肉體。串起了無窮的空無以及體現為不同生命的暫時存在平面。
業和陰
業:導致作用的意志思想。每一個有意識的作用,都有導致可能結果的力。
輪迴:曾經存在的東西能夠改變形態,以不同的形式再次成為它曾經存在過的東西,或者是和從前相似的東西。
輪迴和業可被視為虛擬真空能量過程,借助的基本活動就是陰-也就是成為存在傾向的集合。這些集合就像是真空的習慣,它們總是傾向於出現在一個人、一個自我,或是一個輪迴靈魂身上。
五蘊
「我」是五個存在著的、有形成傾向的陰,稱作五蘊(pancakkhandha)。(陰的字面意義是集合)。
1. 色:物質。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
2. 受:感覺。六根:眼根、耳根、鼻根、 舌根、身根、意根。前五根和時間有關,第六根和空間有關。思維是一種感官,而思維物則是這種感官的虛幻焦點。
3. 想:識別。六識:眼識、耳識、鼻識、 舌識、身識、意識。
4. 行:思維活動。思維活動與意志活動是相同的。和六種感官相連繫。
5. 識:意識。佛陀認為,意識是一種物質現象,是完全依賴於六種感官所作出的反應,如此而已。意識不能、也根本不存在,除非它對一個物體做出反應。意識本身不會辨認物體,它只能認識到存在。舉例來說,當你注視藍色物體時,意識感受到顏色的存在,當眼識起了作用之後,才辨認出它是藍色。
量子業陰
佛陀:啊,弟子們啊,我所謂的業就是意志選擇。有了意志以後,人就會通過肉體、語言和思維表現出來(身業、語業、意業)。
精神存在於真空狀態,並且渴望成為有物。因此,真空總是急於要噴濺出能量,最終產生物質,這個過程稱為真空衝動(vacuum compulsion)。
精神是潛在地有意識,也是潛在地無意識;靈魂則是有意識的。
心理物理學和意圖的警覺
透過我們的觀察能力,慾望改變了物理世界的軌道,造成一些事物的產生;如果沒有慾望,這些事物原本是不會產生的。
假如沒有靈魂,輪迴的又是何物呢?
佛陀所謂的無靈魂正是作者所信仰的獨一無二存在的靈魂。其他所有靈魂都是這獨一無二靈魂的五蘊反射。
有多少靈魂?
形而上學物理學家已經證明,「唯一思維的存在」是個實驗事實。
靈魂對話
靈魂的聲音以可能性量子波的形式,以超過光的速度在時間中來回穿梭,充滿整個宇宙。
意識是靈魂對自我的反射,靈魂不斷地發出信號,又不斷地收縮,以適應於自我的邊界。只要你意識到周圍的世界,並且擴大你的邊界,你便能夠隨時與靈魂交流。通過對世界的感知,你能夠與世界、靈魂、以及整個宇宙進行交流。
終曲:關於靈魂的一些正確回答
庖利:新的真實觀要想成為完整的一體,就必須同時包含精神和物質。
在研究靈魂時,客觀的證據是不存在的、也不可能存在的。靈魂是真實而主觀的。凡是企圖把靈魂客觀化的問題就是錯誤的問題;凡是研究靈魂獨特活動的問題就是正確的。
自我以及自我一切的物質利益,都是幻象;靈魂是真實的,是符合佛教思想及其深層內涵的。
我們必須隨時隨地注意到每一件事中的靈魂內涵,無論作何舉動,都要具有同情心,具有靈魂意識,要想到每個情感豐富的生物體所經歷的痛苦。無論遇到什麼問題,記住你的靈魂無所不在。
精神
精神:虛無的震顫--成為萬物的潛能。
要想實現或意識到任何事物,必須把震顫反射為波的形式。
精神既有成為意識的潛能,又有不成為意識的潛能。
精神震顫的反射啟始於α點,結束於Ω點。α點及Ω點既是空間的節點,又是時間的節點。
靈魂
精神在時間節點的反射是靈魂。
靈魂是有意識的,但保持無意識的潛能。
當肉體受到物質的污染,不再與靈魂協調一致時,靈魂就會落入無意識狀態之中。
物質
精神在空間節點的反射是物質。
物質是無意識的,但保持有意識的潛能。
物質的不同形式產生於無意識的精神模式在空間中變化的反射。所有粒子產生於變化的反射距離(波長)。
自我
自我是靈魂在物質中的反射。
自我包含了有意識和無意識兩種反射狀態,因此它既是有意識的,又是無意識的。
人類所有的無意識,以及人類有意識行為與無意識行為之間的相互作用,都起源於有意識的精神與無意識的精神在物質中反射的混合。
靈魂和自我:一種對話
靈魂:或許從物質主義的立場上看,把靈魂視作幻象是對的。但是,根據量子物理學,物質世界本身就是大廈將傾,根本不能指望它能為任何真實提供基石,更不能用來證明我的存在。
靈魂:我並沒有一個物質的形體,我是富於想像的,我是一切真實的基礎。人類需要認真傾聽靈魂的聲音,直到這種聲音響徹宇宙。當這一天來臨時,人類才真正得到了解放,而靈魂之聲則會響徹宇宙,直到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