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淨化情慾版(Life論壇) → 【轉貼】常學「四念處」可以戒邪淫!——清淨、清涼妙法!

您是本帖的第 1947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常學「四念處」可以戒邪淫!——清淨、清涼妙法!
godaikin2003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蝙蝠俠
文章:631
積分:8002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3月4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godaikin2003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常學「四念處」可以戒邪淫!——清淨、清涼妙法!
常學「四念處」可以戒邪淫!——清淨、清涼妙法!

省庵大師四念處頌              
  (淨土宗第十一代祖師)
  佛垂涅盤,囑諸比丘依四念處住,如佛無異。
  今時值末法,正念者少,顧此法門,何人修學?
  豈惟不思其義,抑亦未識其名,可勝歎耶!
  余山居無事,讀涅盤遺教品,因取其意,以入聲律,
  俾歌詠者,正念增長,妄心息滅,
  置諸座隅,日以自警,並不忘遺誡雲。
  觀身不淨
  一興顛倒想,遂有幻緣身;膿血常交湊,腥臊每具陳。
  紙粘皮囊肉,藤絆骨纏筋;毛覆叢叢草,蟲居比比鄰。
  內藏惟臭穢,外飾但衣巾;四大元無實,諸根豈有真?
  語言風自響,動轉氣相循;強號為男女,虛名立主賓。
  百年三尺土,萬古一堆塵;貴賤空回首,賢愚共愴神。
  徒生複徒死,誰識本來人?
  觀受是苦
  眾苦從何起,深知受者情;順違才領納,取捨便縱橫。
  有盛衰還至,無榮辱不成;怨從親裏出,哀是樂中生。
  王謝家何在,曹劉國已傾;悲歡幾場夢,勝敗一棋枰。
  事與心違背,貧將病合併;錢神呼不至,窮鬼送難行。
  戚戚終何益,悱悱漫不平;無求卑亦貴,知足欠還盈。
  若悟真空理,憂欣何處萌?
  觀心無常
  妄心無著處,體相竟如何;閃閃風中燭,搖搖水上波。
  一家門戶別,六個弟兄多;擾擾各馳競,紛紛總不和。
  青黃俄改換,動靜屢遷訛;臭別香隨到,甜來淡又過。
  炎涼易翻覆,好惡每偏頗;境滅心安寄,情忘智亦孤。
  掀翻五欲窟,搗盡六根窩;劫賊歸王化,飛禽出網羅。
  何當悟常住,諸妄盡消磨?
  注:「一家門戶別」指六根;「六個弟兄多」指六識;「擾擾各馳競」指眼逐色、耳逐聲等;「紛紛總不和」指如眼不與聲和、耳不與色和等;「青黃俄改換」指眼識無常;「動靜屢遷訛」指耳識無常;「臭別香隨到」指鼻識無常;「甜來淡又過」指舌識無常;「炎涼易翻覆」指身識無常;「好惡每偏頗」指意識無常。
  觀法無我
  諸法從緣起,初無我主張;因緣有生滅,念慮遂低昂。
  欲得翻城失,求閑反遇忙;畏寒冬不輟,苦熱夏偏長。
  貧憶富時樂,老追年壯強;有誰憎順適,若個好危亡。
  自在方為主,遷流豈是常;離根念何起,無識境還忘。
  內外無些子,中間有底藏;六窗虛寂寂,一室露堂堂。
  但得塵勞盡,居然大覺王。

當觀少女身背後,

臭氣顯露九孔門

 當觀少女身背後,臭氣顯露九孔門,
  如骯髒器難填滿,皮飾遮掩亦不淨。——龍樹菩薩《親友書》


  對欲界眾生來講,貪執異性比較強烈,此處憑藉我們的智慧,男修行者觀察女人的身體,女修行者觀察男人的身體,就會發現正如佛經所言,男女身體都是不淨物組成,沒有一處是乾淨的。


  佛經中經常以女身為對境作剖析,這也是有一定密意的。不僅古代如此,現在廣告中女身也比較多。幾年前我隨上師去西方國家時,在一些比較開放的國家,男身清淨不清淨的廣告不太多,女身的廣告卻觸目可見。包括現在電視裏的廣告,也一直圍繞著女人的頭髮、女人的身體。所以,佛教並不是重男輕女,而是特定的緣起所致。大家在學佛過程中,也要明白一些世間知識。


  此處以女身為例,說在美女身體的背後,骯髒不堪、臭氣難聞,九個孔道[1]暴露在外,流出的不淨物沒有一個可愛的,就如同盛裝屎尿的不淨容器。同時,貪欲極其嚴重,就像無底洞一樣,不論享用多少飲食、擁有多少財富,也沒有心滿意足之時。


  有些人說:女人體內雖然骯髒汙穢,但外表有皮膚遮掩,再穿上漂亮的衣服,佩帶金銀珠寶,打扮得非常莊嚴,不是也很好看嗎?這種說法不對。從另一面來審觀,表面再怎麼裝飾,也無法改變女身本質,用你的智慧來觀察,從頭到腳有哪一處是乾淨的呢?


  《出曜經》中說,有一個人叫摩因提,他的女兒非常漂亮,他便想獻給釋迦牟尼佛。他把女兒帶到佛面前,佛就問他:你認為你的女兒很好嗎?他讚歎道:從頭到腳沒有一處不好。佛說:我從頭到腳觀察,不覺她有任何可愛之處……[2]」於是開示了很多身體不淨的過患。


  所以真正觀察的話,女身內外具足不淨,即使穿上漂亮的衣服,戴上金耳環、金鼻環、金臍環、金項鏈,也只是衣服和裝飾物漂亮,並不是人體漂亮。很多人有種迷亂的錯覺在作怪,喜歡把裝飾物與身體混為一談,其實人體就像一個裝滿不淨糞的瓶子,只不過外面用五色綢緞包著而已。使人生貪的女身,藏在華麗衣服與裝飾下的,實際上是令人厭惡的本性,《入行論》雲:長髮汙修爪,黃牙泥臭味,皆令人怖畏。


  聽到這樣的道理,有善根的人會頓然醒悟。《大毗婆沙論》[3]中有一個因儒童的公案說:佛世時,有位富家子弟叫因儒童。他結婚那天,請了很多婆羅門參加婚禮。天還沒亮,佛就帶著阿難遠遠地來了,有些婆羅門看到後,不高興地說:今天我們辦喜事,沙門瞿曇來幹什麼?佛對阿難說:你去告訴他們:若想喜事順利圓滿,假如世尊不來,又怎麼會成功?阿難把佛的話轉達給他們,並說:因儒童今天要隨佛出家,任誰也無法阻礙。那些婆羅門聽後,哈哈大笑說:你們出家人到這裏,原來就是為了幹這個啊!有一個婆羅門說:沙門瞿曇還是很厲害的,不能輕視他,這是有可能的。那些婆羅門說:我們這麼多人,圍繞因儒童三圈,看佛有什麼辦法讓他出家。


  不久太陽升起來了,因儒童信婆羅門教,所以崇拜太陽,立即上房向太陽禮拜。突然,見到梵天沿著太陽光在遠方出現,他非常歡喜,覺得自己很有福報,能感招梵天來見證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


  梵天問他:你今天在辦什麼大事?


  他說:我今天要結婚。


  你怎麼操辦這件事?


    「
我準備了三萬兩黃金,一萬兩請婆羅門吃飯,一萬兩供養這些婆羅門,還有一萬要送給我未婚妻。


  你請婆羅門吃飯,又供養他們,這是有功德。但你送未婚妻一萬兩黃金,值得嗎?


  很值得,因為我最喜歡她。


  既然如此,那你覺得她的唾液值多少錢?


  不值錢。

  她流的汗值多少錢?

  不值錢。

  她的鼻涕值多少錢?她的牙齒值多少錢?她的腦漿值多少錢?……」這樣說了36種不淨物,越說越汙穢,一個也不值錢。說到最後,因儒童就沒有貪心了。因為他在迦葉佛時曾當過出家人,當時人壽二萬歲,他在一萬年中修界差別觀[4],而且修得非常精進。由於前世的善根成熟,經梵天一問,他當下斷除了貪欲。(有些人聽到出家,就有不同的感覺,稍微聽一下斷除貪欲的教言,馬上就如夢初醒,不生貪欲,這也跟前世有非常大的關係。)斷盡貪欲後,他再仔細一看,梵天瞬間變成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佛陀。佛陀為他宣說四諦法門,他當即證得三果,從婆羅門層層包圍中,隨佛起身乘空而去——他未婚妻可能氣壞了吧,一直在等的丈夫竟然飛走了!
  ------------------------------------------------------------------------
  [1] 九個孔道:指兩眼孔、兩鼻孔、兩耳孔、口、大便道、小便道。


  [2]「她頭上有頭髮,跟象馬的尾巴並無兩樣;發下有頭骨,如同屠夫砍下的豬頭;頭中有腦髓,像泥巴一樣,臊臭難聞,放在地上,人們都不敢踩;眼目實際是水池,取出來都是水汁。她的鼻中有鼻涕,口中有唾液,體內的肝、肺腥臊不淨,腸胃、膀胱裏儘是屎尿。她的四肢也只是骨頭節節相連,筋攣皮縮,靠著氣息牽動,就像木人以機關抽牽而活動。一旦氣息停止,將屍體的頭、足等一節節分解,內臟擺得滿地狼籍。如此虛假、汙穢的人體,究竟哪里好呢?


  [3]《大毗婆沙論》:佛教說一切有部論書,全稱《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玄奘譯。相傳印度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弘護佛教,鑒於當時部執紛紜,人各異說,便請脅尊者在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建立伽藍,召集500位有名論師,以世友為上座,費時12年,造《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十萬頌。


  [4] 界差別觀:根據《聲聞地》觀點,修此法應當思維六事,即思維義、思維事、思維相、思維、思維時、思維理。《中阿含經》之界差別觀是: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觀身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猶如屠兒殺牛。剝皮布地於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觀身諸界。我此身中。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對欲界眾生來講,貪執異性比較強烈,此處憑藉我們的智慧,男修行者觀察女人的身體,女修行者觀察男人的身體,就會發現正如佛經所言,男女身體都是不淨物組成,沒有一處是乾淨的。


  佛經中經常以女身為對境作剖析,這也是有一定密意的。不僅古代如此,現在廣告中女身也比較多。幾年前我隨上師去西方國家時,在一些比較開放的國家,男身清淨不清淨的廣告不太多,女身的廣告卻觸目可見。包括現在電視裏的廣告,也一直圍繞著女人的頭髮、女人的身體。所以,佛教並不是重男輕女,而是特定的緣起所致。大家在學佛過程中,也要明白一些世間知識。


  此處以女身為例,說在美女身體的背後,骯髒不堪、臭氣難聞,九個孔道[1]暴露在外,流出的不淨物沒有一個可愛的,就如同盛裝屎尿的不淨容器。同時,貪欲極其嚴重,就像無底洞一樣,不論享用多少飲食、擁有多少財富,也沒有心滿意足之時。


  有些人說:女人體內雖然骯髒汙穢,但外表有皮膚遮掩,再穿上漂亮的衣服,佩帶金銀珠寶,打扮得非常莊嚴,不是也很好看嗎?這種說法不對。從另一面來審觀,表面再怎麼裝飾,也無法改變女身本質,用你的智慧來觀察,從頭到腳有哪一處是乾淨的呢?


  《出曜經》中說,有一個人叫摩因提,他的女兒非常漂亮,他便想獻給釋迦牟尼佛。他把女兒帶到佛面前,佛就問他:你認為你的女兒很好嗎?他讚歎道:從頭到腳沒有一處不好。佛說:我從頭到腳觀察,不覺她有任何可愛之處……[2]」於是開示了很多身體不淨的過患。


  所以真正觀察的話,女身內外具足不淨,即使穿上漂亮的衣服,戴上金耳環、金鼻環、金臍環、金項鏈,也只是衣服和裝飾物漂亮,並不是人體漂亮。很多人有種迷亂的錯覺在作怪,喜歡把裝飾物與身體混為一談,其實人體就像一個裝滿不淨糞的瓶子,只不過外面用五色綢緞包著而已。使人生貪的女身,藏在華麗衣服與裝飾下的,實際上是令人厭惡的本性,《入行論》雲:長髮汙修爪,黃牙泥臭味,皆令人怖畏。


  聽到這樣的道理,有善根的人會頓然醒悟。《大毗婆沙論》[3]中有一個因儒童的公案說:佛世時,有位富家子弟叫因儒童。他結婚那天,請了很多婆羅門參加婚禮。天還沒亮,佛就帶著阿難遠遠地來了,有些婆羅門看到後,不高興地說:今天我們辦喜事,沙門瞿曇來幹什麼?佛對阿難說:你去告訴他們:若想喜事順利圓滿,假如世尊不來,又怎麼會成功?阿難把佛的話轉達給他們,並說:因儒童今天要隨佛出家,任誰也無法阻礙。那些婆羅門聽後,哈哈大笑說:你們出家人到這裏,原來就是為了幹這個啊!有一個婆羅門說:沙門瞿曇還是很厲害的,不能輕視他,這是有可能的。那些婆羅門說:我們這麼多人,圍繞因儒童三圈,看佛有什麼辦法讓他出家。


  不久太陽升起來了,因儒童信婆羅門教,所以崇拜太陽,立即上房向太陽禮拜。突然,見到梵天沿著太陽光在遠方出現,他非常歡喜,覺得自己很有福報,能感招梵天來見證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


  梵天問他:你今天在辦什麼大事?


  他說:我今天要結婚。


  你怎麼操辦這件事?


    「
我準備了三萬兩黃金,一萬兩請婆羅門吃飯,一萬兩供養這些婆羅門,還有一萬要送給我未婚妻。


  你請婆羅門吃飯,又供養他們,這是有功德。但你送未婚妻一萬兩黃金,值得嗎?


  很值得,因為我最喜歡她。


  既然如此,那你覺得她的唾液值多少錢?


  不值錢。

  她流的汗值多少錢?

  不值錢。

  她的鼻涕值多少錢?她的牙齒值多少錢?她的腦漿值多少錢?……」這樣說了36種不淨物,越說越汙穢,一個也不值錢。說到最後,因儒童就沒有貪心了。因為他在迦葉佛時曾當過出家人,當時人壽二萬歲,他在一萬年中修界差別觀[4],而且修得非常精進。由於前世的善根成熟,經梵天一問,他當下斷除了貪欲。(有些人聽到出家,就有不同的感覺,稍微聽一下斷除貪欲的教言,馬上就如夢初醒,不生貪欲,這也跟前世有非常大的關係。)斷盡貪欲後,他再仔細一看,梵天瞬間變成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佛陀。佛陀為他宣說四諦法門,他當即證得三果,從婆羅門層層包圍中,隨佛起身乘空而去——他未婚妻可能氣壞了吧,一直在等的丈夫竟然飛走了!
  ------------------------------------------------------------------------
  [1] 九個孔道:指兩眼孔、兩鼻孔、兩耳孔、口、大便道、小便道。


  [2]「她頭上有頭髮,跟象馬的尾巴並無兩樣;發下有頭骨,如同屠夫砍下的豬頭;頭中有腦髓,像泥巴一樣,臊臭難聞,放在地上,人們都不敢踩;眼目實際是水池,取出來都是水汁。她的鼻中有鼻涕,口中有唾液,體內的肝、肺腥臊不淨,腸胃、膀胱裏儘是屎尿。她的四肢也只是骨頭節節相連,筋攣皮縮,靠著氣息牽動,就像木人以機關抽牽而活動。一旦氣息停止,將屍體的頭、足等一節節分解,內臟擺得滿地狼籍。如此虛假、汙穢的人體,究竟哪里好呢?


  [3]《大毗婆沙論》:佛教說一切有部論書,全稱《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玄奘譯。相傳印度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弘護佛教,鑒於當時部執紛紜,人各異說,便請脅尊者在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建立伽藍,召集500位有名論師,以世友為上座,費時12年,造《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十萬頌。


  [4] 界差別觀:根據《聲聞地》觀點,修此法應當思維六事,即思維義、思維事、思維相、思維、思維時、思維理。《中阿含經》之界差別觀是:複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觀身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猶如屠兒殺牛。剝皮布地於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觀身諸界。我此身中。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如是比丘觀內身如身。觀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身如身。


  


這是一趟從此岸走到彼岸、從晦暗走到澄明、從荒原走到淨土的旅程。從最不簡單的第一步,回到最簡單的最後一步。從人性的混沌,返回靈性的最初。這是悉達多的覺悟之路,也是每個人的那條路。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0/5/10 上午 05:01:51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8750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