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愛情健檢
愛情健檢 轉載
《琉璃世界》
撰文/葉文鶯
真愛是什麼?
是無所求地付出?
是「戒始慎終」?
是真正感受對方的需求?
還是,不輕易發怒?
愛情的來臨如春花遍開,滿山滿谷紅豔如火,少有人聞之、遇之不怦然心
動。然而翻開報紙,教親密愛人成為刀下亡魂,或「將咱兩個一起打破」
為愛獻祭的愛恨情仇,也正如火如荼地製造禍端。
近來發生在大學校園內的幾起因情字走上絕路的事件震驚社會,引發各界
廣泛討論。有人質問社會亂象的病源,抨擊學生人格教育失敗,或對這個
社會不但缺愛,甚至連對人最基本的尊重都不懂而感到絕望;至於愛情的
獨佔性與排他性,更屢為社會增添一樁樁「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駭人實
例。
迷思
學歷不等於智慧
情殺所暴露的問題不純粹是感情處理不當。慈濟醫學院學生輔導中心輔導
組組長陳畹蘭表示,很多人以為校園環境單純,實則人際關係有其複雜面
;封閉的校園,學生互動頻繁,當彼此間產生某些衝擊,對個人的情緒影
響頗大。
此外,在追求「卓越」的時代,一般人對於「高學歷」抱持高度肯定的態
度,而這正是當高等學府傳出情殺命案時驚人的主因。
「即使進入大學,很多人對於自我認知、情緒管理和人際關係的經營,仍
欠缺成熟理性的態度,高學歷通常只能證明一個人讀書與考試的能力而已
。」陳畹蘭說,經過社會標準層層篩選脫穎而出的大學生,求學過程相當
平順,然而順勢是優勢,卻也是成長的阻礙。他們少有對情況失去掌控能
力的經驗,一旦挫折無法依照「只要我努力就可以得到」的制式方法解決
,反而容易亂了方寸。
「所有的知識都在教人區別、做判斷,其中存在著相對關係,而智慧則是
跳脫對待關係的一種觀照,其中無有對錯、好壞、輸贏,所以彼此能相容
、尊重且不傷害。」慈濟醫學院人文室洪素貞老師也強調知識分子的「知
識」不代表「智慧」,若人處在愛恨、恩怨的對立關係中,便難走出自己
的一條路,更遑論給他人出路。
自我
是所有問題的核心
「任何問題的產生最終都要回歸到『自我』。」陳畹蘭認為,不管面對自
己的人際關係或感情的態度等,都有一個核心的概念:你對自己的了解有
多少?大學時代是自我探索的高峰時期,而進入「自己」的方法很多,從
閱讀、寫日記、參加社團、廣泛交友到參加輔導團體的修習等,都有助於
認識自我。
「人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自我發現,而成熟的過程是永無止境的,所以
每個人應將自我探索視為一門一生的功課。」陳畹蘭說,大學時期正是人
格發展成熟的奠定期,應花時間多方自我探索,以塑造一個「有彈性的自
我」。
儘管校內舉辦的講座或小團體最吸引人的主題仍繞著兩性關係與愛情打轉
,但陳畹蘭指出一個可喜的現象:上學期到輔導中心晤談的一百三十多人
次中,晤談的問題類別仍以「自我探索」居多。她強調:「認識自己,才
能對自己負責」。
「在愛情中仍應保有自我,當情感受挫時才不會覺得失去太多,且能理性
面對。」洪素貞說,愛是無所求地付出,在付出的當下便「自我完足」,
不必指望對方的回饋。例如,在為情人挑禮物時,當下就覺得快樂,但如
果心裡想的是:不知道對方收到禮物會有什麼反應?將回送什麼禮物給我
?因期待回饋而患得患失,自然無法享受戀愛的過程。
談到自我了解,慈濟醫學院學生輔導中心主任曾漢榮也強調,每個人的「
我」可分成三個部分──別人眼中的我、想像中的我以及真正的我;活在
別人的評價中容易迷失,活在想像中可能產生自我膨脹、自卑或自我懷疑
,唯有了解進而欣賞自己,才能獲得自信、安全與肯定,接納自己的侷限
,並積極開拓無限。
「了解自己、悅納自己;了解別人、悅納別人。」曾漢榮說,一個人除了
應有這樣的「自知之明」外,現代所強調的「情緒商數(EQ)」還包括
:同理他人的感受、對挫折的容忍度和人際互動的能力。也就是說,一個
人若願意從了解「自我」出發、增進同理心,當進入戀愛的過程中,才可
能比較成熱地在滿足自我需求的同時,尊重對方的自主性。
戒始
情字路上小心行
愛的方程式經常無解,當一方感覺愛已消逝,另一方可能還莫名地追問著
:「為什麼不再愛我了?」擅於談「愛情」的曾昭旭教授曾說,愛情是一
種非常私密性的感受,人文社會裡的其他奧祕現象都已經一一被人的理性
照亮,唯獨愛情的奧祕,至今無人破解。
儘管如此,愛情在現實的對待中仍有規則可循。例如:早期閩南語歌「一
支小雨傘」,歌詞描述一對男女共撐一把小傘,由於風雨愈大、坎坷小路
難行,所以彼此提醒「小心行」。風雨,象徵戀人的關係進展與情緒陰晴
多變;坎坷小路,則象徵「情」字這條路僅容二人一心,必須小心翼翼,
而且拿出誠意。
「感情的事情最好一開始雙方就把關係界定清楚,不要為了怕對方傷心失
望而不忍表態,特別是當覺察對方已經動了真情,更應小心處理。」曾漢
榮說,兩性互動是一個「發展」的功課,必須從小開始學起,不過很多父
母往往勸告子女:「不要太早交男女朋友,等考上大學再說。」因此,很
多學生進大學之前並沒有和異性交往的經驗。
「戒始慎終」是陳畹蘭看待愛情的態度。她說,當一個人在真愛中,會有
一分戒慎恐懼,不忍心傷害對方。
慎終
謝謝你愛過我
愛情,在人類經驗中發生得很早,卻結束得很晚。有人的初戀發生在幼稚
園,詩人歌德則到了老年還在熱烈追求他所愛慕的少女,因此,很多人一
生中不只愛過一次,而其間的分分合合恐非一句「隨緣」可以擺平。
不管分手的原因是基於個性不合或第三者介入,慈濟醫學院通識學科副教
授黃旐濤主張,分手時應坦誠說明真正的原因。「分手的理由不明不白,
最容易引發對方過多情緒感受,造成傷害。」此外,他不贊成「分手以後
,我們仍然可以做普通朋友」這種說法,因為與其藕斷絲連重蹈覆轍,不
如雙方把話說清楚,讓關係慢慢疏遠,不要誤把同情當作愛情。
「如果一個人指望付出的愛情有所回報,那麼這便是具有貪念的一項『投
資』。抱持這樣的心態談戀愛,一發現付出與回收不平衡時,容易心有不
甘、心懷怨恨,分手時更難處理。」黃旐濤又說:「愛情是一條單行道,
發生親密關係後,很難再回到只是牽牽小手,因此男女交往必須格外慎重
。」
「成熟,是指兩個人都有足夠的開放,即使有第三者介入,也應該有面對
和處理分手的勇氣。」陳畹蘭說,找藉口逃避、隱瞞的結果,只會爆發更
大的不信任與憤怒。
當對方提議分手時,另一方產生憤怒的情緒是正常的,但健康的心態是:
我們只是不適合,而不是誰不好。在此前提下,人應自我肯定,而非仰賴
對方的肯定,否則當對方不再選擇自己時,便容易產生自我否定、自憐,
甚至自我傷害或傷及對方的情況。
輔導中心
是學生的能量補給站
「一個社會適應良好的人,生活周遭一定有很好的支持,心裡有事至少可
以找人放心訴說。」陳畹蘭說,一般人遭遇困擾多半不會直接向專業機構
求助,而是找老朋友或同學等最熟悉的人抒解情緒、尋求支持,所以在學
年輕人的社會支持多半是同學、學長姊、朋友和老師,而慈濟醫學院的學
生則又多了慈誠懿德爸媽這項資源。
知道適時向外求助的人,不管所獲得的是友人的情緒支持或進一步接受專
業諮商輔導,面對問題時都比較不容易鑽牛角尖,即使像是重大的感情挫
折,只要他們願意讓身邊的人了解,有人及時拉他們一把,至少可以避免
悲劇發生。
學生輔導中心過去一直給人「那是有問題的學生才去的地方」之刻板印象
,但發展至今已經是一個開放的空間,教育推廣與服務資源逐漸豐富。例
如諮商輔導、性向測驗、開放閱讀、成長團體、心理健康講座與就業輔導
資訊等,在學生最切身的自我認識、人際關係、生涯規畫、兩性關係與學
習能力的增強上,給予協助。
曾漢榮說,學生輔導中心的工作首重心理衛生的發展與預防推廣,藉由各
項服務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而學生本身若也能建立主動求助的觀念,則輔
導最後階段的「治療」工作,必能大幅減少。
愛的真諦
真正感受對方的需要
一位新婚不久的婦人想離婚,因為感覺先生不再愛她了,母親告訴她:「
女兒呀!那個跟我結婚三十二年的你的爸爸,從沒有一次記得我的生日,
但是每當我開車遠行,他總是幫我維修車子,讓我沒有機會在路上遇到危
險;當你外婆要來的時候,他也總是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因為他知道
他的岳母實在太愛乾淨,而他的太太又很愛面子;當我最喜愛的寵物死了
,他很恭敬地將它埋了,並安慰我不要太傷心。」
曾漢榮引述這則故事,指出「愛」是真正感受對方此時此刻的需要,而「
喜歡」則往往建立在滿足自己的需要上;如果在體會「愛」的同時,更深
刻感受其中與「喜歡」的不同,就能夠在相互對待上找到平衡點。
「愛,必須不斷學習。」曾漢榮認為,健康的兩性交往態度應該是:培養
與異性相處的能力與態度;關懷他人,學會付出與替別人著想;與他人分
享想法、情緒與問題;尊重他人、欣賞他人的優點;培養漸進、穩定的兩
性關係,從交友、約會、戀愛,漸漸步入婚姻。
「愛,是不輕易發怒!」是「愛的真諦」這首歌中為愛所下的定義之一。
在經歷媒體所報導的許多愛情風暴之後,我們或可藉著這些衝擊,更深刻
體會這個定義,在愛別人之前,先學會愛自己,不再讓愛情的怒吼成為一
場災難。
《琉璃世界》
撰文/葉文鶯
真愛是什麼?
是無所求地付出?
是「戒始慎終」?
是真正感受對方的需求?
還是,不輕易發怒?
愛情的來臨如春花遍開,滿山滿谷紅豔如火,少有人聞之、遇之不怦然心
動。然而翻開報紙,教親密愛人成為刀下亡魂,或「將咱兩個一起打破」
為愛獻祭的愛恨情仇,也正如火如荼地製造禍端。
近來發生在大學校園內的幾起因情字走上絕路的事件震驚社會,引發各界
廣泛討論。有人質問社會亂象的病源,抨擊學生人格教育失敗,或對這個
社會不但缺愛,甚至連對人最基本的尊重都不懂而感到絕望;至於愛情的
獨佔性與排他性,更屢為社會增添一樁樁「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駭人實
例。
迷思
學歷不等於智慧
情殺所暴露的問題不純粹是感情處理不當。慈濟醫學院學生輔導中心輔導
組組長陳畹蘭表示,很多人以為校園環境單純,實則人際關係有其複雜面
;封閉的校園,學生互動頻繁,當彼此間產生某些衝擊,對個人的情緒影
響頗大。
此外,在追求「卓越」的時代,一般人對於「高學歷」抱持高度肯定的態
度,而這正是當高等學府傳出情殺命案時驚人的主因。
「即使進入大學,很多人對於自我認知、情緒管理和人際關係的經營,仍
欠缺成熟理性的態度,高學歷通常只能證明一個人讀書與考試的能力而已
。」陳畹蘭說,經過社會標準層層篩選脫穎而出的大學生,求學過程相當
平順,然而順勢是優勢,卻也是成長的阻礙。他們少有對情況失去掌控能
力的經驗,一旦挫折無法依照「只要我努力就可以得到」的制式方法解決
,反而容易亂了方寸。
「所有的知識都在教人區別、做判斷,其中存在著相對關係,而智慧則是
跳脫對待關係的一種觀照,其中無有對錯、好壞、輸贏,所以彼此能相容
、尊重且不傷害。」慈濟醫學院人文室洪素貞老師也強調知識分子的「知
識」不代表「智慧」,若人處在愛恨、恩怨的對立關係中,便難走出自己
的一條路,更遑論給他人出路。
自我
是所有問題的核心
「任何問題的產生最終都要回歸到『自我』。」陳畹蘭認為,不管面對自
己的人際關係或感情的態度等,都有一個核心的概念:你對自己的了解有
多少?大學時代是自我探索的高峰時期,而進入「自己」的方法很多,從
閱讀、寫日記、參加社團、廣泛交友到參加輔導團體的修習等,都有助於
認識自我。
「人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自我發現,而成熟的過程是永無止境的,所以
每個人應將自我探索視為一門一生的功課。」陳畹蘭說,大學時期正是人
格發展成熟的奠定期,應花時間多方自我探索,以塑造一個「有彈性的自
我」。
儘管校內舉辦的講座或小團體最吸引人的主題仍繞著兩性關係與愛情打轉
,但陳畹蘭指出一個可喜的現象:上學期到輔導中心晤談的一百三十多人
次中,晤談的問題類別仍以「自我探索」居多。她強調:「認識自己,才
能對自己負責」。
「在愛情中仍應保有自我,當情感受挫時才不會覺得失去太多,且能理性
面對。」洪素貞說,愛是無所求地付出,在付出的當下便「自我完足」,
不必指望對方的回饋。例如,在為情人挑禮物時,當下就覺得快樂,但如
果心裡想的是:不知道對方收到禮物會有什麼反應?將回送什麼禮物給我
?因期待回饋而患得患失,自然無法享受戀愛的過程。
談到自我了解,慈濟醫學院學生輔導中心主任曾漢榮也強調,每個人的「
我」可分成三個部分──別人眼中的我、想像中的我以及真正的我;活在
別人的評價中容易迷失,活在想像中可能產生自我膨脹、自卑或自我懷疑
,唯有了解進而欣賞自己,才能獲得自信、安全與肯定,接納自己的侷限
,並積極開拓無限。
「了解自己、悅納自己;了解別人、悅納別人。」曾漢榮說,一個人除了
應有這樣的「自知之明」外,現代所強調的「情緒商數(EQ)」還包括
:同理他人的感受、對挫折的容忍度和人際互動的能力。也就是說,一個
人若願意從了解「自我」出發、增進同理心,當進入戀愛的過程中,才可
能比較成熱地在滿足自我需求的同時,尊重對方的自主性。
戒始
情字路上小心行
愛的方程式經常無解,當一方感覺愛已消逝,另一方可能還莫名地追問著
:「為什麼不再愛我了?」擅於談「愛情」的曾昭旭教授曾說,愛情是一
種非常私密性的感受,人文社會裡的其他奧祕現象都已經一一被人的理性
照亮,唯獨愛情的奧祕,至今無人破解。
儘管如此,愛情在現實的對待中仍有規則可循。例如:早期閩南語歌「一
支小雨傘」,歌詞描述一對男女共撐一把小傘,由於風雨愈大、坎坷小路
難行,所以彼此提醒「小心行」。風雨,象徵戀人的關係進展與情緒陰晴
多變;坎坷小路,則象徵「情」字這條路僅容二人一心,必須小心翼翼,
而且拿出誠意。
「感情的事情最好一開始雙方就把關係界定清楚,不要為了怕對方傷心失
望而不忍表態,特別是當覺察對方已經動了真情,更應小心處理。」曾漢
榮說,兩性互動是一個「發展」的功課,必須從小開始學起,不過很多父
母往往勸告子女:「不要太早交男女朋友,等考上大學再說。」因此,很
多學生進大學之前並沒有和異性交往的經驗。
「戒始慎終」是陳畹蘭看待愛情的態度。她說,當一個人在真愛中,會有
一分戒慎恐懼,不忍心傷害對方。
慎終
謝謝你愛過我
愛情,在人類經驗中發生得很早,卻結束得很晚。有人的初戀發生在幼稚
園,詩人歌德則到了老年還在熱烈追求他所愛慕的少女,因此,很多人一
生中不只愛過一次,而其間的分分合合恐非一句「隨緣」可以擺平。
不管分手的原因是基於個性不合或第三者介入,慈濟醫學院通識學科副教
授黃旐濤主張,分手時應坦誠說明真正的原因。「分手的理由不明不白,
最容易引發對方過多情緒感受,造成傷害。」此外,他不贊成「分手以後
,我們仍然可以做普通朋友」這種說法,因為與其藕斷絲連重蹈覆轍,不
如雙方把話說清楚,讓關係慢慢疏遠,不要誤把同情當作愛情。
「如果一個人指望付出的愛情有所回報,那麼這便是具有貪念的一項『投
資』。抱持這樣的心態談戀愛,一發現付出與回收不平衡時,容易心有不
甘、心懷怨恨,分手時更難處理。」黃旐濤又說:「愛情是一條單行道,
發生親密關係後,很難再回到只是牽牽小手,因此男女交往必須格外慎重
。」
「成熟,是指兩個人都有足夠的開放,即使有第三者介入,也應該有面對
和處理分手的勇氣。」陳畹蘭說,找藉口逃避、隱瞞的結果,只會爆發更
大的不信任與憤怒。
當對方提議分手時,另一方產生憤怒的情緒是正常的,但健康的心態是:
我們只是不適合,而不是誰不好。在此前提下,人應自我肯定,而非仰賴
對方的肯定,否則當對方不再選擇自己時,便容易產生自我否定、自憐,
甚至自我傷害或傷及對方的情況。
輔導中心
是學生的能量補給站
「一個社會適應良好的人,生活周遭一定有很好的支持,心裡有事至少可
以找人放心訴說。」陳畹蘭說,一般人遭遇困擾多半不會直接向專業機構
求助,而是找老朋友或同學等最熟悉的人抒解情緒、尋求支持,所以在學
年輕人的社會支持多半是同學、學長姊、朋友和老師,而慈濟醫學院的學
生則又多了慈誠懿德爸媽這項資源。
知道適時向外求助的人,不管所獲得的是友人的情緒支持或進一步接受專
業諮商輔導,面對問題時都比較不容易鑽牛角尖,即使像是重大的感情挫
折,只要他們願意讓身邊的人了解,有人及時拉他們一把,至少可以避免
悲劇發生。
學生輔導中心過去一直給人「那是有問題的學生才去的地方」之刻板印象
,但發展至今已經是一個開放的空間,教育推廣與服務資源逐漸豐富。例
如諮商輔導、性向測驗、開放閱讀、成長團體、心理健康講座與就業輔導
資訊等,在學生最切身的自我認識、人際關係、生涯規畫、兩性關係與學
習能力的增強上,給予協助。
曾漢榮說,學生輔導中心的工作首重心理衛生的發展與預防推廣,藉由各
項服務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而學生本身若也能建立主動求助的觀念,則輔
導最後階段的「治療」工作,必能大幅減少。
愛的真諦
真正感受對方的需要
一位新婚不久的婦人想離婚,因為感覺先生不再愛她了,母親告訴她:「
女兒呀!那個跟我結婚三十二年的你的爸爸,從沒有一次記得我的生日,
但是每當我開車遠行,他總是幫我維修車子,讓我沒有機會在路上遇到危
險;當你外婆要來的時候,他也總是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因為他知道
他的岳母實在太愛乾淨,而他的太太又很愛面子;當我最喜愛的寵物死了
,他很恭敬地將它埋了,並安慰我不要太傷心。」
曾漢榮引述這則故事,指出「愛」是真正感受對方此時此刻的需要,而「
喜歡」則往往建立在滿足自己的需要上;如果在體會「愛」的同時,更深
刻感受其中與「喜歡」的不同,就能夠在相互對待上找到平衡點。
「愛,必須不斷學習。」曾漢榮認為,健康的兩性交往態度應該是:培養
與異性相處的能力與態度;關懷他人,學會付出與替別人著想;與他人分
享想法、情緒與問題;尊重他人、欣賞他人的優點;培養漸進、穩定的兩
性關係,從交友、約會、戀愛,漸漸步入婚姻。
「愛,是不輕易發怒!」是「愛的真諦」這首歌中為愛所下的定義之一。
在經歷媒體所報導的許多愛情風暴之後,我們或可藉著這些衝擊,更深刻
體會這個定義,在愛別人之前,先學會愛自己,不再讓愛情的怒吼成為一
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