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十世紀六○年代起,蘇聯開始了其全球擴張的步伐,這種擴張在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達到了史無前例的地步。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蘇聯直接出兵阿富汗,把擴張運動推向了頂峰。
阿富汗,地處歐亞大陸東西交通要衝。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蘇聯從政治、經濟各個方面對阿富汗王國進行滲透,將其逐步納入了自己的勢力范圍。
一九七三年七月,阿富汗國王查希爾的堂兄、前首相達烏德在蘇聯的支持下發動政變,推翻不甘受蘇聯擺布的查希爾國王,建立了『阿富汗共和國』,達烏德自任國家元首。但是,達烏德同樣不甘心做莫斯科的順民,對蘇聯表現出了離心傾向。一九七七年四月,在達烏德訪蘇期間,蘇共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親自出馬,規勸他改變疏遠蘇聯的政策。然而,出乎勃列日涅夫的意料,達烏德的回答是:『我是一個獨立國家的總統。』正如達烏德的助手後來回憶的,此舉等於『在自己的死刑狀上簽了字』。四月二十七日,達烏德剛從莫斯科回來不久,蘇聯便策劃一批阿富汗青年軍官發動政變,推翻了達烏德政權。坦克履帶碾過總統府的台階,鼾睡中的達烏德的身上被衝鋒槍打得像個馬蜂窩。政變成功後,在蘇聯的支持下,阿富汗建立了以人民民主黨總書記塔拉基任革命委員會主席的親蘇政權───阿富汗民主共和國。
塔拉基上台後,極力奉行親蘇政策,並贏得了莫斯科的歡心。但是,塔拉基政權內部依然存在著嚴重的派系鬥爭。他所屬的『人民派』與以總理阿明為首的『旗幟派』之間的鬥爭日趨激化。爭鬥的結果,便是這個國家五年之內發生的第三場政變。
一九七九年九月十四日,蘇聯駐阿富汗大使普扎諾夫設計幫助塔拉基誘捕阿明未果,塔拉基反被阿明借機推翻,阿明自任革命委員會主席。曾經顯赫一時的塔拉基,竟然被阿明的手下用一只小枕頭憋死。這就是所謂的『九月事件』。
『九月事件』加深了阿明對蘇聯的仇恨。阿明上台後,公開指責蘇聯插手幫助塔拉基策劃陰謀,迫使蘇聯撤換了駐阿大使普扎諾夫。他還要求蘇聯撤回在阿富汗的三○○○名軍事顧問、教官和技術人員,並拒絕了蘇聯向其發出的訪蘇邀請。蘇聯擔心失去阿富汗這塊苦心經營的陣地,決定出兵干預。一九七九年十月下旬的一個夜晚,勃列日涅夫召開蘇共中央政治局秘密會議,專門討論如何處置阿明的問題。據會議的參加者後來回憶,勃列日涅夫清了清嗓子,低沉而威嚴地說:『我決定,掉他﹗』
入侵阿富汗的行動方案是在蘇聯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的親自領導下,由國防部、總參謀部、中亞軍區等共同制定的。
十二月十二日,蘇軍在蘇阿邊境地區建立了相當軍一級的指揮機構,由國防部副部長索科洛夫元帥擔任總指揮。為了加大入侵行動的突然性,蘇軍採用了就地動員、就地擴編、迅速展開、快速推進的辦法。除空降部隊外,蘇軍主要使用了中亞軍區和土庫曼軍區靠近阿富汗邊境的六個師。十二月十四─十五日,蘇軍還以遠程空運演習為名,將白俄羅斯軍區第十三空降師和南高加索軍區第十四空降師調至中亞,同時,將中亞軍區第十五空降師秘密推進至蘇阿邊境的鐵爾梅茲。
到十二月二十四日為止,入侵阿富汗的軍事準備已基本完成。侵阿蘇軍共有六個摩托化步兵師、二個空降師、三個武裝直升機團隊和二個運輸直升機團,共十二萬五千人﹔裝備有坦克二○○○餘輛、步兵戰車一○○○輛、各種火炮二○○○門、汽車二萬五千輛、各種固定翼飛機二○○架、直升機一五○架。作為策應,蘇軍總參謀部還命令在西線的蘇軍和東歐國家軍隊處於高度戒備狀態,命令在蒙古的駐軍進入全面戒備狀態。
與此同時,一支蘇聯特種部隊以『協助剿匪』為名,在貝洛諾夫上校的率領下,秘密進駐阿富汗首都喀布爾郊外的巴格拉姆空軍基地。可是,自以為萬無一失的蘇聯人還是露出了馬腳。在喀布爾的美國情報人員迅速將有關情報發回華盛頓。美中央情報局的情報專家從這批不速之客攜帶的特種裝備得出結論:蘇軍總參謀部的特種部隊到了喀布爾,蘇聯人在阿富汗要有大動作。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二十三時四○分,喀布爾郊區的巴格拉姆空軍基地內馬達轟鳴,大批蘇聯傘兵和內務部特遣部隊向喀布爾市內開去。行動開始了。
參加進攻的蘇聯特種部隊共三個營,分別向達魯拉曼宮、阿內政部和喀布爾廣播電台進發。突擊隊指揮官貝洛諾夫上校親自率領十二輛T─六二型坦克、十輛步兵戰車、五輛裝甲運輸車和一百二十名突擊隊員逼向達魯拉曼宮。
只用了十二分鐘,突擊隊便解決了總統府的外圍防禦,並將阿明及其全家趕到他的辦公室裡。貝洛諾夫從公文包中取出一份文件,交給阿明。這是蘇聯事先草擬的『阿富汗邀請蘇聯出兵』的『邀請信』。阿明瞥了文件一眼,自知已回天無力,憤而將信撕得粉碎。又一陣槍聲響過之後,阿明和他的四個妻子、二十四名子女倒在了血泊之中。
十二月二十八日凌晨,早已集結在蘇阿邊境的大批蘇軍分東西兩個突擊集群,大規模侵入阿富汗。同日,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選舉卡爾邁勒為總書記,正式建立蘇聯扶植之下的傀儡政權。根據此前一天蘇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決議,蘇聯塔斯社發表聲明,宣布『應阿富汗領導集體的請求,蘇聯政府派出有限的部隊進駐阿富汗』。在此後的一周裡,阿富汗全境失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