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美洲原住民 中國殷商後裔
學者:美洲原住民 中國殷商後裔
「殷人東渡美洲論」是考古學、人類學界爭論不休議題之一,此觀點認為美洲印地安人就是大陸殷商子民的後裔。近日,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高凱再指出,根據最新研究,西元前一○四六年商紂滅亡後,已掌握航海技術的殷商子民利用強勁北太平洋環流,輾轉到北美洲大陸建立聚居地,成為印地安人祖先。
高凱是在出席河南鶴壁淇縣舉辦的「中國先秦史學會鬼谷子研究分會」作以上表示。他強調,從人種學上來看,印第安人是黃皮膚黑頭髮,是亞洲人種。而美國艾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教授華萊士過去的研究曾顯示,印第安人的部分DNA與亞洲和太平洋波利尼西亞群島上的土著人的DNA是相同的。
詩經記載 殷商與海外已有往來
另外,殷商被周所滅後,殷商子民被當做奴隸對待,這就提供了他們向外出逃的動機。
此外,殷商時期的航運技術有相當的提升,在商代一位王妃「婦好」的墓裡就發現了七千多枚貝殼。而《詩經》的《商頌》中也記載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的文句,按照郭沫若的解釋,相土為商代第十一代王,開拓疆土到了渤海,說明當時殷商和海外已有往來。
而殷商亡國之民又是循何途徑東渡至美洲呢?高凱表示,自太平洋北赤道附近產生的「黑潮」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殷商人民的船隻沿此洋流到達北緯卅五度至四十二度之間時,進入西風帶,即便不撐帆,也能順勢快速航行至北美大陸的西海岸。
北美太平洋岸石錨 和商周相似
高凱認為,北太平洋環流規模巨大,平均寬度一百五十公里,海水流速在每小時三至十公里之間,這對於順流航行的船舶十分有利。而這股暖流比流過的其他流域的水溫高約六至七度,冷暖流交匯所帶來的豐富漁業資源,為遠航提供了食物保障。
「如果殷商人東渡北美的學說成立,兩地出土文物和人種的相似等問題就容易解釋了。」,高凱說。
在過去考古研究中發現,北美沿太平洋岸發現的石錨和商周時期的沿海石錨極為相似,而出土的馬雅祭壇和玉器也和中國殷商時期的玉器相類似。
大陸學者王大有、宋寶中、王雙等人曾考證認為,墨西哥中南部的奧爾梅克文化遺址「拉文塔」祭祀中心所挖掘出的六塊玉圭中的銘文與甲骨文相似,並提出了印第安人、馬雅人和拉文塔人等美洲土著,實為三千多年前越海東渡的殷商後裔。
資料來源:2009-09-04╱中國時報╱第A19版╱大陸新聞╱黃淑嫆
「殷人東渡美洲論」是考古學、人類學界爭論不休議題之一,此觀點認為美洲印地安人就是大陸殷商子民的後裔。近日,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高凱再指出,根據最新研究,西元前一○四六年商紂滅亡後,已掌握航海技術的殷商子民利用強勁北太平洋環流,輾轉到北美洲大陸建立聚居地,成為印地安人祖先。
高凱是在出席河南鶴壁淇縣舉辦的「中國先秦史學會鬼谷子研究分會」作以上表示。他強調,從人種學上來看,印第安人是黃皮膚黑頭髮,是亞洲人種。而美國艾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教授華萊士過去的研究曾顯示,印第安人的部分DNA與亞洲和太平洋波利尼西亞群島上的土著人的DNA是相同的。
詩經記載 殷商與海外已有往來
另外,殷商被周所滅後,殷商子民被當做奴隸對待,這就提供了他們向外出逃的動機。
此外,殷商時期的航運技術有相當的提升,在商代一位王妃「婦好」的墓裡就發現了七千多枚貝殼。而《詩經》的《商頌》中也記載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的文句,按照郭沫若的解釋,相土為商代第十一代王,開拓疆土到了渤海,說明當時殷商和海外已有往來。
而殷商亡國之民又是循何途徑東渡至美洲呢?高凱表示,自太平洋北赤道附近產生的「黑潮」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殷商人民的船隻沿此洋流到達北緯卅五度至四十二度之間時,進入西風帶,即便不撐帆,也能順勢快速航行至北美大陸的西海岸。
北美太平洋岸石錨 和商周相似
高凱認為,北太平洋環流規模巨大,平均寬度一百五十公里,海水流速在每小時三至十公里之間,這對於順流航行的船舶十分有利。而這股暖流比流過的其他流域的水溫高約六至七度,冷暖流交匯所帶來的豐富漁業資源,為遠航提供了食物保障。
「如果殷商人東渡北美的學說成立,兩地出土文物和人種的相似等問題就容易解釋了。」,高凱說。
在過去考古研究中發現,北美沿太平洋岸發現的石錨和商周時期的沿海石錨極為相似,而出土的馬雅祭壇和玉器也和中國殷商時期的玉器相類似。
大陸學者王大有、宋寶中、王雙等人曾考證認為,墨西哥中南部的奧爾梅克文化遺址「拉文塔」祭祀中心所挖掘出的六塊玉圭中的銘文與甲骨文相似,並提出了印第安人、馬雅人和拉文塔人等美洲土著,實為三千多年前越海東渡的殷商後裔。
資料來源:2009-09-04╱中國時報╱第A19版╱大陸新聞╱黃淑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