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七世紀開始,英國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佔據了大批殖民地。據統計,1899年英國的殖民地人口有3.09億,土地面積達930萬平方公里。每天無論甚麼時候,總有一部分英國殖民地處在陽光照耀下,因而英國有「日不落帝國」之稱。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零時開始,香港回歸中國。英國僅餘的屬土只剩下十三個。
大英「日不落帝國」隨著殖民地一個一個相繼獨立或脫離其統治,其餘暉已所剩無幾,現時僅存十三處....包括亞洲的英屬印度洋領土(British Indian Ocean Territory)、歐洲的直布羅陀(Gibraltar)及歐、美、非洲地區的百慕達(Bermuda)、英屬維爾京群島(British Virgin Islands)、安圭拉蒙塞拉特島(Auguilla)、聖海倫娜島(St. Helena & Dependencies)、特里斯坦達庫尼亞島(Montserrat)、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South Georgia & South Sandwich Islands)、皮特凱思島(Pitcairn Islands)、開曼群島(Cayman Islands)、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Turks & Caicos Islands)和英屬南極領土(British Antarctic Territory)。
英國早期的殖民地主要由英國移民建立起來的白人殖民地,並在太平洋尋找新的土地。一七七零年,英國船隊到達澳洲東岸,宣佈該地為英國國王所有,隨後又在新西蘭進行殖民活動。在早此之前英國已在北美洲擴張勢力,從荷蘭及法國手中奪取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即美國)的管治權。
此外,英國又向亞洲地區「打主意」。早在一七五七年開始大肆武力征服印度的活動,一八一九年佔領新加坡、一八三九年佔領亞丁。一八二四年先後發動了三次侵略緬甸的戰爭,最後馬來半島各國以「保護國」為名加以佔領。至於非洲方面,北非早在一八零一年英國勢力已滲入埃及,一八六八年英國發動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一八六七年,英國議會通過「英屬北美法案」,加拿大成為英帝國內第一個自治領,隨後澳洲、新西蘭和南非都逐漸實現了內部自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實力衰落,大英帝國的殖民統治體系亦面臨挑戰,各洲殖民地的人民掀起了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潮。
一九一九年二月,阿富汗宣佈獨立;一九二二年,迫於反抗形勢,取消對埃及的「保護」,承認埃及獨立。一九三零年,緬甸、馬來亞、肯尼亞均爆發了不同程度的民族獨立運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殖民地及附屬國紛紛獨立,「日不落帝國」神話幻滅,只餘一點螢光。
歷史
現在的英國是過去1000年中幾次合併的結果。10世紀以後蘇格蘭和英格蘭各自是獨立的國家。1284年威爾斯被英格蘭控制,1535年成為英格蘭王國的一部分。1603年,英格蘭和蘇格蘭兩國共有一位君主,1707年正式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 1800年,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1169年-1691年逐步被英格蘭控制)合併,組成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愛爾蘭共和國獨立,愛爾蘭北部仍留在聯合王國內。
英國是19世紀遙遙領先的世界強國和海上霸主,有著當時「世界工廠」的稱號,亦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革命和工業化的國家,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倡導者,並且是早期議會民主制度的誕生地,無論在科學技術還是文學藝術水平亦有顯著的貢獻。在其頂峰時期,大英帝國曾經控制了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三分之一的人口,因其控制的土地覆蓋了地球所有經度,太陽時刻都會照耀英屬領土,故號稱「日不落帝國」,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帝國。然而二十世紀頭50年,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英國國力減退。而在後半個世紀中,這個龐大的殖民帝國的殖民地紛紛開始獨立。在二十世紀最後一個脫離英國的前英殖民地,是主權在1997年7月1日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香港。
雖然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力減弱和經濟不景,但保守黨「鐵娘子」柴契爾夫人在1979年當選為首相後,便大力推行改革,倡議保守主義,成功削減福利開支和削弱工會的力量,令英國經濟復甦和保持國際上的影響力。其後工黨東尼·布萊爾於1997年當選為首相後,繼續貫徹自由經濟,並提倡又被稱為「第三種道路」的新自由主義,令英國經濟一直繁榮。
現在,英國不僅國家富強、在國際政治和外交舞台上依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而且經濟表現勝過其他已開發國家,也是失業率最低的西方國家之一。
英國是大英國協(大英帝國的繼任組織)、歐盟和北約的成員國。英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勝國,故是一個握有否決權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並在1973年正式加入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