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錄自 智悲佛網
http://www.zhibeifw.com/zonghelou_new.htm
敬錄自 索達吉堪布 官方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0k8vx.html
喇榮新貌(1)──綜合樓鵲起
敬錄自 智悲佛網
http://www.zhibeifw.com/zonghelou_new.htm
敬錄自 索達吉堪布 官方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0k8vx.html
喇榮新貌(1)──綜合樓鵲起
敬錄自 智悲佛網
http://www.zhibeifw.com/fphxjzhl.htm
有關修建綜合樓的一封信
諸位大德信士惠鑒:
當今時代,物欲橫流。而諸位遠道而來的佛子,為修學無上殊勝的甚深妙法,克服了常人無法想像的各種艱難困苦,精進地聞思修行,盼望有朝一日能夠將妙法甘霖灑向希求解脫的心田!但因無有住處、生活困苦等諸多因素,使求學之旅充滿了荊棘與坎坷,有些道友流下了辛酸的淚水,甚至有些不得不滿懷遺憾地離開了學院。
為了使現在及將來的有緣道友安心聞思修行,也為了使前來求法的四眾弟子住宿、用餐等更加方便,經過數數商議,漢僧扶貧會、功德會決定陸續修建綜合樓,需人民幣四百萬元以上。首先擬建的女眾綜合樓主體三層,局部四層,包括教學、辦公設施,佛堂、集體僧寮、公共食堂、浴室、衛生間、取暖設備等,女眾綜合樓預計2010年4月初開始動工,當年交付使用。待因緣成熟之時,男眾綜合樓也將動工。此男、女綜合樓一旦落成,將為在佛學院求法的四眾弟子的長期聞思修行,以及弘法利生人才的培養提供諸多順緣。
《分別善惡報應經》云:「若復有人修嚴房室屋宇殿堂施佛及僧。功德眾多行相云何。恒離驚怖身心安樂。所得臥具細軟最妙。衣服嚴身香潔清淨。人間天上五欲自在……如是功德差別無量。因修房室殿堂樓閣施佛及僧。獲如斯報。」各方施主若欲積累福德、培植善根,哪怕以清淨之心捐助一元錢,其功德亦不可言喻。米拉日巴尊者也說:「城市裡的施主與深山裡的修行人共同結成成佛的因緣!」若有意隨喜者,可將款項打在此帳號上。為避免他人在綜合樓籌建、修建過程中,以學院的名義四處化緣,我們仍採用扶貧會的專用帳號。同時,為確保專款專用,請您以電話、發短信及郵件的形式說明款項用途,不加說明者,由扶貧會酌情安排。
戶 名:劉恒榮
開 戶 行:四川省農業銀行甘孜州分行營業部轉色達縣支行
卡 號:62284 6412 000111 2214
郵 箱:hsfph3@163.com
聯 繫 人:降央措
聯繫電話:0836-8525877
手 機:15281582593
聯繫時間:每天中午12:30—16:00
除此之外的一切帳戶、卡號,或以個人名義、學院名義為綜合樓化緣者,一律不予認可,請各地信眾謹慎為是。
願圓滿吉祥、六時如意!
五明佛學院漢僧扶貧會、功德會
2009年10月26日
敬錄自 智悲佛網
http://www.zhibeifw.com/jushilin.htm
重修學院老年經堂的信
諸位大德信士 惠鑒:
學院的老年經堂,原名居士林,是法王如意寶見許多老居士晚年無處修行,特於1994年為他們親自選址所建。後隨著這些老居士的不斷出家,如今現有的1000多名四眾弟子中,80%以上均是出家人,平均年齡為六七十歲。他們日日精進聞思修行,一心持誦彌陀聖號、求生淨土,故學院四大法會之一的「極樂法會」,每年皆在這裡舉行,屆時所有僧眾雲集於此,共同祈禱、觀修阿彌陀佛。
此經堂最初為土木結構,由於該處地質鬆軟,多年來因承受不了重量,經堂不斷向下沉陷,對其內部支撐結構造成了嚴重損壞,牆基極度傾斜,柱子出現大面積的變形、開裂,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自今年初起,此經堂已無法使用,成百上千名老人每日聞法時,皆是坐於露天水泥地,頂著凜冽的寒風,冒著難擋的嚴寒,身上的衣服單薄破舊,令人見後萬分心酸!
原本打算待尼眾經堂修完之後,明年再著手修繕老年經堂,而且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如今尼眾經堂的主體已完工,相信將會按原計劃於今年11月如期竣工。然鑒於以上客觀原因,經政府批准,學院相關負責人商量後,決定提前維修老年經堂。雖然近年來學院的重修建築比較多,很多人也許心生厭煩,再加上工程發心人員也特別累,同時修復兩所經堂,壓力不可謂不大。但為了維護法王如意寶的道場,為了給這些老人提供最基本的聞思修場所、創造往生淨土的順緣,再大的困難,我們也義無反顧。
此次重修的老年經堂,擬建成鋼筋水泥結構。今年4月會拆除原有建築,主體結構的翻修預計於11月完工,明年7月圓滿彩繪及附屬工程後,將投入正式使用。儘管需要700多萬人民幣的資金投入,但我們仍堅持「不化緣」的原則,從未委派過任何人前往任何地方化緣。
然而,修繕經堂的功德不可思議,漢文《大藏經》中的《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云:「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並曾於往世修故佛堂,由此因緣,永得解脫。」《大方等大集經》中也說:「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為供養三寶故,能捨如是種種諸物,建立講讀論堂、經行禪室,給其所須,我悉知見而生隨喜,與諸菩薩及聲聞眾同共受用。何以故?為令是等得大果報,於三惡道得遠離故,隨其所欲於三乘中得不退轉,乃至各於三乘而般涅槃故。」尤其是若能幫助這些老人往生淨土,對自己將來往生也會製造莫大的順緣,《廬山蓮宗寶鑒》中言,若能幫助一人往生淨土,縱然自己不修行,也很容易往生。因此,大家若有意樂,可趁此機會與經堂結上善緣。
當今社會,許多人常為了吃喝玩樂而一擲千金,為了恣意享受而揮金如土,卻從不知為來世積累點滴福報,這是相當遺憾的!《雜阿含經》中云:「老死之所壞,身及所受滅,唯有惠施福,為隨己資糧。」在我們每個人身壞命終時,財富、地位乃至最珍愛的身體都無法隨身,唯有布施、供養等善根,才會如影隨形般跟隨自己,成為解脫的真正資糧。因此,假如您有經濟條件,在無有吝嗇心的情況下供養經堂,對今生來世都會有極大利益。即使您沒有太多錢,哪怕以清淨心、菩提心捐助一元錢,甚至僅僅生起一個隨喜的念頭,這種功德也無法言說。
在此過程中,為避免有些人打著學院的旗號四處化緣,我們特設了一個專用賬號,您若有意供養,可將款項打在此卡上。除此之外的一切賬戶、卡號,或以個人名義、學院名義為經堂化緣,我們一律不予認可,望各地信眾謹慎為是。
願六時吉祥!
索達吉
2010年4月6日
附:
戶名:趙延鶴
卡號:62284 8412 12417 72011
匯款地址:四川省農業銀行甘孜州分行營業部轉色達縣支行
咨詢電話:0836—8525833 8525877
咨詢時間:中午 12:30 ~ 下午 17:00
電子郵箱:lrlnjt@163.com
諸位佛友:
男眾大經堂已經落成!為了感謝廣大道友的支持,現製作一個在線視頻短片奉獻給諸位道友們觀看!
特此通告。願吉祥如意!
網絡部
2009年4月19日
敬錄自 智悲佛網
敬錄自 智誠法師、秋吉彭措 著 ─《般若鋒兮金剛燄》
當前,國內寧瑪派的許多著名道場,如衛藏敏珠林、多傑札,康區的白玉、噶陀、佐欽、智欽等寺院,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復,傳統的聞思修行亦日趨完善。海內外眾多高僧大德為了振興前譯聖教忘我操勞,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敦珠法王、貝諾法王、頂果欽哲仁波切、多智欽(多珠千)仁波切、堪布門色仁波切、阿秋喇嘛等等,皆是有口皆碑的弘教大德。其中,最讓人感念欽仰的,當推名震寰宇的至尊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仁波切。
法王如意寶前世為伏藏大師列繞朗巴尊者,曾被迎請至拉薩為第十三世達賴喇嘛、第十五世大寶法王噶瑪巴、薩迦法王、多哲仁波切等大德傳授灌頂、講授竅訣。此世應蓮師之授記,於公元一九三三年藏曆一月(即釋迦牟尼佛降伏外道六師之神變月佳節)初三吉祥日再現人間,繼續成辦利生大業。至尊上師早年在四川石渠縣托嘎仁波切等大德座前修學多年,圓滿了一切如海般的教證功德,其後經歷了各種不平常的歷史時期,韜光養晦,隨緣無變。迨至公元一九八零年,勝緣會集,乃於第一世敦珠法王之修道聖地(當時有十三位弟子於此獲得虹身成就)──四川省色達縣喇榮山谷中,正式創建了著名的五明佛學院,高擎正法寶幢,數十年如一日地精勤培育有緣學人。在上師法王巍巍功德和蓋世英名的感召下,一時英才薈萃,清淨的聞思修行全面展開,學院迅速發展壯大。多年來,至尊上師法王如意寶精心培育了數以萬計的賢善徒眾,其中嚴淨戒律、學修優異、堪為人天師表的堪布就有三百多位。法王如意寶還多次赴海內外闡揚正法,在漢地、印度、歐美、東南亞等許多地方留下美妙法音,度化了無量眾生。學修精嚴的「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亦由此名聞遐邇,成為當代正法的象徵和解脫的源泉。
建院伊始,怙主法王便極其注重律學,不但在學院內部大力提倡、嚴格要求,還應第十世班禪大師之請,於一九八五年率眾巡行多康各地,對戒律鬆弛、僧規不整的現象進行嚴肅整頓,使得藏傳佛教在新時代復興之初,就及時遠離了不應有的過患,走上健康發展的坦途。
至尊上師法王如意寶慈悲教誡弟子應在清淨戒律的基礎上,認真聞思如來經教,並且捨棄現世希欲、一心投入顯密正法──特別是無上光明大圓滿的修持。本著無邊悲願,上師法王還率先在藏地乃至全中國,不遺餘力地提倡放生護生,以及念修金剛薩埵以懺除罪障,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末世的不祥戾氣和眾生的苦難。在這同時,法王如意寶十分重視淨土法門的弘揚,極力讚歎阿彌陀佛和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功德,感化了數十萬計的四眾弟子至心皈投大悲彌陀聖尊,積極持誦心咒聖號,猛厲發願往生。
在晚年身罹疾病的情況下,法王如意寶仍然置個人安危於度外,抱病堅持講授佛法,慈悲教誨徒眾,為如來聖教鞠躬盡瘁。沒有大恩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的出世弘法,當代藏傳佛教的復興不會如此喜人,一切親領過法王如意寶慈誨和加持的弟眾們的生命軌跡,也將完全不堪設想。
在大恩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身邊幸福地聆受甘露法音的日子,透過晶瑩的淚花,彷彿就在眼前……
敬錄自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開示 ─《藏傳佛教的教育制度》
以上所述為格魯派的佛教教育體制大略情況,下面再以我所在的五明佛學院為例,向大家介紹一下寧瑪巴的教學風範。儘管與格魯巴的教學模式大同小異,但在同中相異之處,可能更能讓人體會出藏傳佛教多姿多彩的教育特點。兩相結合,也許藏傳佛教的完整教育風貌就會清晰地浮現在諸位的腦海裡。
無論你以前修學的是何種宗派,也不管你以後立志弘揚哪種法門,五明佛學院都歡迎你的到來。對任何一個進入喇榮的人,學院都會仔細對之進行觀察,在考察了入學者的人格、佛學素質等各方面條件之後,如果覺其合格就同意他待在學院繼續深造。入學後,一般要求修行者先用一年左右的時間修完加行並學好一些佛學基本課程,然後就讓他們次第進入顯宗的各個學科努力聞思。比如先學戒律,接下來就是《中觀》、因明、《俱舍論》、《現觀莊嚴論》等課程,一般情況下每門學科都會占用一年左右的時間。五年的顯宗課程結業後,修行者才可進入密宗課程的學習。密法部分的教學則分為兩個班級:一是續部理論班,一是實修班,大致需要兩年的時間才能結業。剩下來的時間則用於醫學以及其餘學科的學習。等上完佛學院的全部課程,大約十二年的時間就這麼匆匆而又充實地流走了。也有些修行者只用六年的時間就可學完別人需用十二年才能完成的顯密學業,此時他也可以提前畢業。
只要你按照佛學院的教學要求認真求學,那麼在這麼些年的學習過程中,佛教的大五明,諸如內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等以及小五明,包括音韻、詞藻學等學科都可被你基本掌握。十二年在人的一生中其實很短暫,對一個真正想在喇榮學到解脫生死大法的人來說,這匆匆而逝的十二年卻可以給他的生生世世帶來永不會耗盡的福慧資糧。再想想世人在利益之海裡分分秒秒都在造作輪迴之業的十二年,悲欣交集的感覺便不覺油然生起。悲世人的愚癡,欣佛子的選擇。其實我們把一生中的多少時日都用在學習、造作能致輪迴的事情上了,所以當聽到喇榮的學制為十二年,而格魯派的學制為十五年、二十年甚至更多時,很多人可能會咋舌驚歎,覺得花費這麼多的時日用來學習佛法實在是有些太過漫長了。但若與漫漫無盡的輪迴長夜比較起來,不知凡夫俗子們會不會計算它們之間到底孰短孰長。
在整個藏傳佛教的教育體系中,不論是在格魯派的寺廟,還是在別宗的佛學院,通過多年的聞思修後,再以講、辯、著的方式選拔堪布、格西或各種僧才都是一種非常通用的做法。各個派別的堪布學位都分為相應的上、中、下三等,一如格魯派的拉薩三大寺將格西分為拉讓巴、林賽巴、多讓巴等級別一樣。若與世間學位制度對應,則第一等拉讓巴格西相當於博士學位,林賽巴格西相當於碩士,而多讓巴格西則相當於學士。世間人往往把獲得各種學位當作人生奮鬥的目標、動力,因學位常常和個人利益緊密相連。藏傳佛教中也有各式各樣的學位,但它們只代表對獲得者的佛學素養的承認與認定,根本不跟獲得者的所謂利益相涉。如果說也可以和利益掛鈎的話,則這種利益毫無疑問是與他們的出世間終極目的相關聯的。
以上所述即為對藏傳佛教教育制度的大致介紹,有興趣深研者當不妨親身深入藏地一探究竟。一旦你邁進藏傳佛教的大門,無限風光也許立刻就會紛至沓來。到那時,說不定你就會把自己有限的一生完全投入到藏傳佛教這所無盡的大課堂中去的。
敬錄自 喇榮五明佛學院 釋智誠、秋吉彭措 著 ─《般若鋒兮金剛燄》
不少人把藏傳密宗和藏傳佛教混為一談,實際上,前者僅是後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密法,藏地盛行的佛法還含有極為龐大、周全的顯教體系。因此可以說,藏傳佛教是一個顯密圓融的佛法寶庫。下面就概略介紹一下藏傳教法的基本常識。
昔日釋尊於印度聖地,曾初中後三轉法輪,其中初轉謂四諦法輪,二轉謂般若無相法輪,三轉即為善抉擇法輪,主要宣說光明如來藏。因佛經深奧難以趨入,為使後世普通學人能善解佛意,故有諸多印度聖祖謹承佛旨,紛紛造論闡釋經典義理,善巧開顯如來密意。藏人極為推崇的瞻洲「二勝六莊嚴」(「二勝」指宏戒大德釋迦光與功德光;「六莊嚴」是:開創中觀宗的龍樹與聖天(提婆)論師,開創對法的無著、世親論師,開創因明的陳那、法稱論師。)就是當時的代表人物。隨著佛法的傳入西藏,印度大班智達和藏族大譯師將印土流傳的大量殊勝經論譯成藏文,之後於不斷講聞抉擇、善加弘傳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五部大論」為核心的顯宗教法體系。
名聞遐邇的「五部大論」,究竟何所指呢?它們是:戒律、俱舍、因明、中觀以及般若。這些尚是總目,在每一類下,復含若干教典。下面逐一介紹:
一、戒 律
包含小乘別解脫戒、大乘菩薩戒以及密乘三昧耶戒。藏地盛行的小乘戒為一切有部律,最具權威性與代表性的著述當首推印度功德光尊者撰寫的《戒律根本論》(另譯為《律經》),共有九卷二千七百頌。尊者自幼善學一切明論,在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師從世親菩薩深入研習大小乘教法,通過勤奮修持生起勝妙證德,尤其飽餐世尊戒律甘露之精華,為上師四大心子之一。他造的《戒律根本論》總攝了一切有部律學要義,依出離戒廣釋一切應止應行之學處,是聲聞乘增上戒學的大珍寶藏。該論從生起出離心後如何求戒受戒講起,次第論及受戒後如何防止犯戒、如何嚴格奉行出家人的生活行持等,條理井然,諄諄教誨,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此外,釋迦光尊者的《戒律三百頌》,薩嘎拉阿羅漢的《花鬘論》(漢譯為《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等律學要典在藏地也很受重視。通過對增上戒學的廣博聞思和精嚴行持,使得藏地的出家僧眾長期以來均能善護清淨戒體,成為證取出世無漏智慧的根本保證。
益西彭措堪布仁波切在戒律學名著《走向解脫》中,介紹了藏地別解脫戒的傳承情況:「律藏分經典和論典,經典有《雜阿含經》、《四分律》、《僧祗律》、根本說一切有部的《毗奈耶經》、《律本事》、《律上分》等等。按論典來說,《四分律》的論典首推唐朝道宣律師所著的《南山三大律》,在有部律中,當首推德光尊者(又稱功德光尊者)所著的《戒律根本論》,在這部論中,德光尊者歸納了佛在世時所制戒律的全部學處,詳細敍述了比丘戒、比丘尼戒的開遮持犯。德光尊者是世親菩薩的四大弟子之一,約西元六世紀人,精通三藏,他的著作有《戒律根本論》及《自釋》、《百一羯摩論》等,眾多大德授記為三地菩薩,與釋迦光共同列為印度二勝六莊嚴中的二勝。德光尊者最著名弟子是法友論師,他著有《戒律根本論大疏》,後代的智賢律師(又譯為智慧妙)等主要引用法友律師觀點。釋迦光尊者是德光尊者同時代人,他的著作主要關於沙彌戒方面,有《戒律三百頌》等。雖然印度很多有關戒律的論典已譯成藏文,但最為重要首推這兩部論典。
而在藏地所造的戒律論典中,最為推崇由智賢律師所造的關於《戒律根本論》的兩部注疏──《戒律根本論善解日光教海疏》和《戒律根本論善解月光教海疏》(簡稱《日光疏》和《月光疏》)。佛在《華嚴經》中曾授記將來在雪山藏地有名為智賢的比丘廣宏戒律,並授記了他的重要論著。在藏地,無論是哪個教派都共推這兩部論,並視為與佛陀宣說無二,因這兩部論典完全按照印度論師所造有關戒律的論典所造,而印度論師所造論典又完全追隨佛陀的言教,且傳承又從未中斷過。
智賢律師在《日光疏》中明確指出,講解抉擇戒律的時候,教證比理證更為重要,因凡夫無法衡量受持戒律的功德與破戒的過患,即使是菩薩,對因果的細微處也難以自力了知,只能憑藉佛的一切智智的觀察結果才能明瞭,這與因明、俱舍中教證和理證同等重要有所不同。」
大乘菩薩戒方面,主要依止的是《虛空藏經》、《瑜珈師地論菩薩戒品》、《菩薩戒二十頌》等。受持菩薩戒的方式有龍樹菩薩傳下的甚深見派,及無著菩薩傳下的廣大行派兩種。前者承許在願菩提心攝持下可直接受菩薩戒,而無著菩薩則認為應在願菩提心基礎上先受持七種別解脫戒中的任意一種,然後才能進受菩薩戒。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解釋道:「其實,中觀與唯識這兩種觀點也不相違。發心時雖然未命名別解脫戒,實際上都必須發誓不殺生等,從這一點來說所依身份是相同的。亦即謂具備不損害眾生之心才能得到菩薩戒。如果(七種)別解脫戒中任何一(種)戒也不能受持,則無法獲得菩薩戒,因為與發心學處相違。」總的來說,菩薩戒包含了禁惡行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與饒益有情戒(攝眾生戒),此三聚淨戒全面規範了大乘學人的思想行為,是大乘顯密佛子均應淨心奉持之處。
密宗之各系、各乘皆有不共的三昧耶戒條,在相應的續部論典中有詳述。其性質的嚴厲、守持的難度、淨持的功德等,皆超過了顯宗戒律。
二、俱 舍
在藏傳佛教中,有「上下」俱舍之說。「上俱舍」是指無著菩薩的《大乘阿毗達磨集論》,此中有與小乘共通之處,也有大乘的不共觀點;「下俱舍」即為世親論師的《阿毗達磨俱舍論》(含頌詞及自釋)。藏地大德於大乘俱舍多有闡揚,然小乘俱舍學的興盛繁榮,似更勝一籌,幾乎每座正規寺院,都將世親俱舍定為必修課。該論所述的蘊界處、器情世間、業果隨眠、道位智定等基本法理,不僅是小乘學人應習之處,對於大乘安立世俗名言、發展理論體系等亦具重要意義。由於藏漢兩地《俱舍論》譯本都是頌詞八品、自釋九品,大同小異,故不贅述。
三、因 明
總的說來,此是內外道共有的學科,然而嚴格來講,二者卻存在很大差異。其共通之處為三相推理的量式(即宗法、同品周遍與異品周遍),不同之處為各自欲成立的內容。外道希望通過這些推理來成立神我、自性、大自在天等遍計妄執之法,而內道卻以之來證成:佛陀是量士夫;佛法是解脫正道;前生後世、因果輪迴真實不虛……;同時,兼破外道邪說或不了義的下乘觀點。
內道因明學,最早見於佛經,之後在祖師論著(如《瑜珈師地論》)中亦有述及。而真正開宗立派、將之弘揚光大者,乃為陳那、法稱論師。陳那論師根據第三轉法輪所述因果之能生所生關係及法的不變本性,撰寫了一百餘部短小精闢的因明論著,後得文殊菩薩加持攝受,將這些零散篇章輯為《集量論》一書,含現量品、自利品、觀違礙品、他利品、觀譬喻品、觀能破品共六品內容。法稱論師是陳那論師的再傳弟子,為進一步闡發《集量論》深義,撰寫了「因明七論」,其中《釋量論》、《定量論》、《理滴論》為主論,《辯難正理論》、《觀相屬論》、《他續成立論》、《因滴論》屬支分論。《釋量論》專從句義兩方面解釋《集量論》,廣破他宗,建立自宗,精妙地抉擇了唯識見,被後人尊奉為隨理唯識的根本論典。後來,藏地號為「第二法稱」的大智者薩迦班智達將「因明七論」的義理總攝一處,撰著了《量理寶藏論》。此論一經問世,便迅速傳播開來,各教派爭相傳講,成為通達因明的一部殊勝要典。
四、中 觀
佛陀於第二轉般若無相法輪諸了義經部中,圓滿宣說了遠離一切邊執戲論、極為不住之大空性,抉顯了現空雙運法界實相的勝義空分。世尊還於《楞伽經》等教典中金口授記大車龍樹菩薩當來應世,將廣弘般若經妙義,饒益無量眾生。按藏傳佛教的觀點,龍樹菩薩造有最能體現他的中觀思想的六部論著(即「龍樹六論」):《中觀根本慧論》(簡稱《中論》)、《六十正理論》、《七十空性論》、《迴諍論》、《細研磨論》、《名言成立論》(此為自宗寧瑪派的講法,格魯派則以《中觀寶鬘論》代替《名言成立論》)。龍樹菩薩心子聖天(提婆)論師所造的《中觀四百論》,繼續闡揚龍樹自空中觀的空性妙義及悟入之方便。(玄奘法師所譯之《廣百論》僅為該論後八品,故《四百論》向無完整漢譯本。近代高僧法尊法師入藏求法時,親睹西藏佛教界對此論的重視程度及其殊勝利益,乃根據藏文本譯出此論的前八品以成完璧之美。)此時,尚未出現自續派與應成派的分流,故龍樹父子的論著被稱作「根本中觀」。
二派的出現,始於龍樹菩薩的高足佛護論師造《佛護論》解釋《中論》之義,強調只破不立無有承認的應成精神。由此引發了清辨論師的不同意見,他於《般若燈論》中認為,佛護論師抉擇空性時「未分開二諦,未加勝義簡別」有所不妥。後代論師分別站在二人的立場造論發揮,遂逐漸形成應成派和自續派兩大中觀體系。簡要來講,應成派主要抉擇聖者菩薩入根本慧定時大空離戲的究竟勝義境界,間接亦略述出定修法;而自續派則主要抉擇菩薩出定位的境界,最終仍述及入定的離戲法界。故知二派僅於抉擇的側重點上暫時有所差異,並無根本矛盾,對於相應根性的眾生來說,都是甘露妙法。
真正將應成見發揚光大的一位傑出祖師,為那爛陀寺大堪布月稱菩薩。聖者論師造有《中論》的句釋《顯句論》和義釋《入中論》,以及歸攝中觀實修竅訣的《入慧論》,將龍樹《中論》妙義開顯無餘。此外,月稱論師還著有《六十正理論廣釋》、《中觀四百論廣釋》等大量論典,著力闡揚中觀應成派大空離戲的了義正見。
千百年來,藏地佛寺中講授自空中觀時,普遍採用的教材即是《中論》、《中觀四百論》和《入中論》。無量學人通過研習這些善說,在相續中生起清淨的空性正見,現證法界實相。
於此需要特別指出,第三轉法輪中最極了義的精髓法要──光明如來藏,在藏地一般被稱作「他空中觀」,並於諸多教派中受到高度重視。《寶性論》等闡顯如來藏法義的殊勝論典,甚至被巴珠仁波切、米滂仁波切等聖祖譽為連接顯密教法的橋樑,極力加以弘揚。自空中觀和他空中觀的完美結合,為大乘佛子生起現空雙運實相正見指明了方向。
五、般 若
此處的「般若」特指善巧開顯第二轉法輪實際修證次第的《現觀(證)莊嚴論》,由於此論內容與旨在抉擇空性見解的中觀論典側重點不同且相輔相成,故而有必要專列一科加以宣說。雖然《般若經》本身就蘊涵了殊勝的現證空性之修學次第,然普通凡夫學人僅憑自力實難通達,所以彌勒菩薩就造了這部論著予以開顯。
《現觀莊嚴論》把般若經的每一會都分作八大段來闡釋:一、一切相(種)智;二、道相(種)智;三、一切智;四、圓滿一切相現觀加行;五、頂現觀加行;六、漸漸次現觀加行(或稱次第現觀加行);七、一剎那現觀加行;八、法身。這八個方面構成了《現觀莊嚴論》八品的主要內容,前三品講境,次四品的加行講因,後一品的法身事業講果,總共有七十種法義,此即藏地常說的《現觀》「八品七十義」。其具體名目如法尊法師《現觀莊嚴論八品七十義略解》中云:
「第一段十事者:一、發心;二、教授;三、順決擇分;四、正行所依之法界,又叫能成之依;五、所緣;六、所為事;七、鎧甲;八、趣入;九、資糧;十、出離。
第二段十一事:一、映奪等;二、知聲聞道;三、知麟喻道;四、菩薩見道;五、修道作用;六、勝解修道;七、讚事揚;八、迴向修道;九、隨喜修道;十、引發修道;十一、最清淨修道。
第三段九事者:一、由智不住生死;二、由悲不住寂滅;三、非方便遙遠;四、正方便鄰近;五、所治品;六、對治品;七、加行;八、彼平等性;九、聲聞等見道。
第四段中十一事:一、行相;二、加行;三、功德;四、過失;五、性相;六、順解脫分;七、順決擇分;八、不退轉眾;九、生死涅槃平等性;十、無上清淨剎土;十一、善巧方便。
第五段有八事:一、暖位利根菩薩的十二種相;二、頂位的十六增長;三、忍位的堅穩;四、世第一法的心遍住;五、見道中的所治能治;六、修道中的能所治;七、無間定;八、邪執。
第六段中十三事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靜慮;六、般若;七、念佛;八、念法;九、念僧;十、念戒;十一、念天;十二、念捨;十三、無性自性漸次現觀加行。
第七段有四事:一、異熟剎那加行;二、非異熟剎那加行;三、無二剎那加行;四、無相剎那加行。
第八段含四事:一、自性身;二、圓滿報身;三、變化身;四、法身;附屬著佛的利他事業。」
對這部殊勝大論,藏地佛教界極其重視,各宗派均列為必修課程。民國四大高僧之一的太虛大師在《現觀莊嚴論序》一文中,亦對該論推崇備至:
「聞西藏所傳慈氏五論,以現觀莊嚴為必習,因亟勸法尊譯師出其頌並略釋之。乍觀一切相智中菩提心二十二喻,二十大乘僧,四加行分上中下(中略)四身差別及智身二十一聚與二十七事業等,玄旨稠叠,驚歎得未曾有。已而取大般若第一會第二會第四會對照之,則燦焉秩焉,皆經文固有之義層也。然直閱般若經者,易以繁複生厭!大智度宗實相以推辯諸法無不盡,雖汪洋恣肆哉,亦曾莫得其統諸。自非補處深智,安能以三智境、四加行行、一法身果,次第綸貫經義,若網之在綱,有條而不紊耶?運瑜伽巧分別相,彰般若無分別性,得斯論而般若之眉目朗,瑜伽之精髓充矣!」
上面對五部大論作了一番簡介,現在來談談它們的歸屬問題。俱舍與戒律,雖然不妨與有關的大乘教法結合講授,但就其主要內容而言,可攝於小乘教法中。我們知道,小乘聖果來自正確的見解和清淨的行為,俱舍與戒律這兩大科目,恰好就是此二根本因的所依。《俱舍論》深入抉擇了小乘正見──如何了達蘊界處、根、世間、業、隨眠、賢聖、智、禪定以及人無我空性等,律部則詳述了護戒的意義與方法、受戒持戒時須遣除的障礙及需具備的順緣等,嚴格規範了欲求解脫的修行人的基本行為準則。這兩方面的內容結合起來,構成小乘教法的基礎。如果見解無誤然戒律(行為)有虧,就像有眼無足之人一樣,空睹遠景卻難積跬步;反之,若持戒清淨卻了無正見,則如何精勤亦不克取證聖果,頂多只能以守戒的功德得生人天善趣。因為煩惱障的直接對治法唯是人無我的空性智慧,其餘的功德皆不能從根本上摧破我執煩惱,故而具戒無見者就像有足而瞎眼之人一樣,再怎麼盲走馳逐也無法順利到達目的地。如果能做到見行俱淨,那就如人眼足俱全,自可速至所欲之處。
小乘佛法是趨入大乘的基礎,為了對世尊初轉之正法給予充分的尊重,作到善巧通達、循序漸進,藏地的各教派都相當重視戒律和俱舍的聞思修學。在格魯派的一些寺院裡面,僧人們甚至被要求用七年時間專門研習《俱舍論》,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另外三大論部皆屬大乘佛法,其中因明為世俗諦所攝,中觀和般若在究竟上為勝義法門。這是因為,因明旨在抉擇無倒的世間名言正理,其極致──隨理唯識尚未遠離對內在心識的實執;而大中觀抉擇的明空雙運大法界則是聖者入定及佛陀的境界,《現觀莊嚴論》宣說了實證此無漏聖境的道位次第,故彼均為超凡入聖、圓成無上菩提之津梁。
當然,藏地所傳的顯宗教法,並不能簡單地說全都可以包納在這五部大論之內,只不過這些論著具有很強的代表性,較全面地覆蓋了顯宗主要法義,故而成了極具大義的學修基礎。通達了五部大論、龍樹六論、彌勒五論(《辨法法性論》、《辨中邊論》、《大乘莊嚴經論》、《現觀莊嚴論》、《究竟一乘寶性論》)等顯宗要典,則可領悟如來三轉法輪的密意和現空雙運的法界實相,在此基礎上修學(第四轉)金剛密乘教法,就比較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