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 《開啟修心門扉》三、拋卻眷僕 ─ 金厄瓦羅珠加參尊者 著

您是本帖的第 1217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開啟修心門扉》三、拋卻眷僕 ─ 金厄瓦羅珠加參尊者 著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89
積分:23741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開啟修心門扉》三、拋卻眷僕 ─ 金厄瓦羅珠加參尊者 著

敬錄自《開啟修心門扉》 金厄瓦羅珠加參尊者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http://www.zhibeifw.com/book/kaiqixxmf/default.htm

三、拋卻眷僕

應當拋卻對眷僕以及徒眾等等的貪戀。正如《入行論》所云:「若貪諸有情,則障實性慧,亦毀厭離心,終遭愁歎苦。若心專念彼,此生將虛度。」「剎那成密友,須臾復結仇,喜處亦生嗔,凡夫取悅難。忠告則生嗔,反勸離諸善,若不從彼語,嗔怒墮惡趣。」「是故近親友,徒然自招損,彼既無益我,吾亦未利彼,故應遠凡愚。」

《因緣品》也云:「一切時日如怨敵,凡愚相伴痛苦生,愚夫莫見亦莫聞,更莫依止方相宜。」

秋吉瓦的一段話可謂字字珠璣:「過去眾多佛陀未調化,所有大力菩薩亦未調。呵責懷恨稱讚生驕慢,於強生嫉均者相比拼,傲視低卑執持粗暴心,縱宣法語亦作貪嗔行。如此凡夫愚眾於現今,吾無力化故當調自心。利他乃法根本之密意,當觀所調化者之根器,知其隨眠多寡前後際,不貪自利能調方調御。己尚追尋名利及樂讚,不具神通若欲行他利,猶如無翅妄想遨藍天,他利未成自利衰敗因。縱言講聞乃為持勝法,必依淨戒無偽出離心,應為公正求義聰睿者,智士方宣勝藏乃密意。雖聚追逐今生名利眷,無信無欲縱演殊妙法,亦不實修徒生貪嗔因,此類講聞實乃輪迴繩。」

藏巴加惹也深有體會地說道:「如果想幸福快樂,就應選擇獨處。食物豐盛的時候,就可以盡情饕餮,無須與人分享;如果(食物)匱乏,也怡然自得,不必擔憂有誰需要養活,當然快樂無比。即使挨凍受餓,也由獨自承擔,所以十分幸福。」這種說法實在是確鑿不虛啊!

有的人將所有的幸福安立於物質財富的基礎之上,(實在是愚魯之極。我們可以推想,)孑然一身的僧人,卻債台高築,可謂絕無僅有;而作為眾人投靠的首領,卻沒有負債累累的,也只能間或覓之。

Ra巴格西感慨地談及這一點:「敬信眷屬之外無寺院,無有苦於惡人首領者。切莫耽執賢善長官位,恒時處於低劣卑位也!」「頑冥粗暴易怒自利者,增長有漏眷僕無則妙。吾之眷屬乃智慧精進,成辦一切所需無疲厭。」

Ra瓦也說:「具有財富名望之時,惟命是從隨聲附和;無力損害利益之時,以恩護養也相輕凌。惡時眷屬極難有利,獨自烹調世人皆知,不離親眷乃自妙手,無須欺誑詐現威儀。獨自享樂悠閒舒暢,苦行飲食無窮無盡。獨自生計何處皆覓,獨自衣衫怎樣皆暖,絕地妙火熾熱十分。獨自安住何等亦勝,無我茅棚逸然溫馨。」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0/9/19 上午 01:32:25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89
積分:23741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2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敬錄自《開啟修心門扉》 金厄瓦羅珠加參尊者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http://www.zhibeifw.com/book/kaiqixxmf/op1.htm

 

金厄瓦羅珠加參尊者是格魯派諸位英明蓋世的大德中舉足輕重的大成就者。在其年幼之時,就已顯示出超常的出離心。三歲開始從師學習文字,由於天資聰慧,即使是深奧的各類經論,只須稍加指點,很快即能過目成誦。

成年之後的尊者,更是以卓而不群的智慧,絕世超倫的悲心而名揚四海,成為格魯派中秉承傳播正法的中流砥柱。他將所有的心血都花費在佛法上面,廢寢忘食地修持,嘔心瀝血地教人,並著重強調看破塵世與憶念無常。以自己的高山景行,博得了弟子們的無比信心。嚴師出高徒,由於尊者的言傳身教,而使其門下人才輩出。尊者師徒看破紅塵的心行,更是被世人傳為佳話。

公元1472年,七十一歲的尊者示現圓寂。雖然尊者的色身已經離開我們,但他為後人留下的《菩提道次第引導文》、《中觀見解大修》、《入行論攝義──智者頸飾》、《親友書攝義──善解密意疏》等凝聚著前輩傳承上師智慧的結晶,必將流芳百世,饒益千千萬萬的後代追隨者。

在眾多有關尊者的傳記中記載,尊者乃為克哲傑大師之高足。但在藏學家東噶羅桑陳理所著的《藏學大辭典》中,也有他是宗喀巴大師以及嘉操傑尊者得意門生之說。但無論如何,所有傳記中共同一致的說法就是:尊者是一位名不虛傳的佛菩薩之化身。

雖然藏傳佛教各大宗派在具體的修法上各有千秋,但在修持出離心與無常方面,噶當派卻獨占鰲頭,有著與眾不同的獨到之處。本書滙集噶當派諸位傳承上師的教言,將一切修心竅訣和盤托出。通過閱讀該文,我們可以深切地體會到,在文章的字字句句中,都流露出智者們的真知灼見。既有情真意切的鞭策鼓勵,也有恨鐵不成鋼的呵斥痛駡,可謂情見乎辭,使前輩上師們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地躍然紙上。

從書中我們還可了知噶當派前輩大德們恬淡寡欲,離群索居,即使家徒四壁,卻窮當益堅,不為世間八法所染的浩然之氣。並可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指南。由此可見,本書實在是踏破鐵鞋也難以尋覓的奇珍異寶。

無論顯宗還是密宗,雖然見解不一,眾說紛紜。但在調服自心,培養出離心方面卻是步調一致的。看破今生、修習無常作為本書的精要所在,對於修行人調御自心,具有深遠的意義及不可估量的加持力。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能作到出淤泥而不染,不為世間羈絆所纏繞的人猶如鳳毛麟角。許多所謂的修行人皈依、出家多年,卻始終脫不開花花世界的誘惑,內心常存非分之想。為一些蝸角虛名、蠅頭微利而費盡心機,卻因前世業力的緣故而始終不能償願。即使獲得了一些暫時的圓滿,也時刻擔憂到手的一切會如邯鄲一夢,轉瞬即逝。就這樣在患得患失的世間八法中摸爬滾打,從未意識到自己岌岌可危的處境。

常言說得好:「船到江心補漏遲」,如果一味沉湎於世間的榮華富貴而始終執迷不悟,等到鬼門關現前之時,「臨時抱佛腳」已為時晚矣,只有跟隨宿業的牽引,墮入惡趣的深淵,驚惶失措地接受閻羅的審判。此時若回想當年觥籌交錯時的躊躇滿志,就會悔恨交加,欲罷不能。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我們千萬不要步此後塵,而將萬劫不復的暇滿人生白白斷送,作出貽笑後人的荒唐行為。

還有另外一些修行人雖然了知世間八法的過患,以及修行的重大意義,卻急功近利,好高騖遠,將自己的眼光始終盯在大圓滿、大手印等等高深大法上面。一旦給他們宣講看破塵世、憶念無常的道理,就興趣索然、心不在焉。即使說得口乾舌燥,也是對牛彈琴,白費心機。這些「區區小法」在他們高不可攀的心中始終難有一席之地。

通過本書,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出離心是一切功德的安身立命之處。若沒有出離心與菩提心,就算不上是真正的修行人。若沒有紮實的出離心作為基礎,菩提心、空性、自然本智等等一切功德,都猶如海市蜃樓,始終可望而不可及。

如果仍然蔑視前輩大德的忠告,故步自封、自不量力地一味修持所謂的高法。即使具有最高層次的灌頂與傳承,即使鶉衣百結,啜菽飲水,在幽靜的山洞中枯坐到白髮蒼蒼。如果不具備出離心與菩提心,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就會心有餘而力不足。最終一切辛勞都將如井底撈月,使自己落得無功而返的下場。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無數的高僧大德們都以他們的實際行動作出了最好的證明:要想獲得遍知一切的佛果,必須以堅實的出離心作為基礎。

每一次拜讀此文,都有振聾發聵之感,使我收穫良多。如此美味佳餚,實在不敢獨吞,為了利益現代的同修以及後代的有緣者,故借花獻佛,將此文譯成漢語,與大家一起分享。

由於作者所處年代距今已四百餘年,在他之前的噶當派大德們的語言表達方式,與現代藏語有較大區別,並且在言教中包含了較多的方言土語,故顯得晦澀難懂。在翻譯過程中,我曾請教了眾多上師,參閱了不同版本的噶當教言,如《喻法書釋》、央金噶多撰寫的《〈開啟修心門扉〉名詞解釋》等等,旨在準確地表達作者原意,使大家能無謬地了知前輩上師的一番苦心,並從中受益。希望大家不要因本書的主題屬於共同前行的範疇而輕視,要知道,如果能含英咀華,細細品味每一段教言,並身體力行地加以修習,必將受益無窮,獲得與修持其他甚深高法同樣的成就。

由於鄙人才疏學陋,在翻譯過程中難免有疏漏之處,於此誠心懺悔,希望各位智者海涵並斧正。

人生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每個人都將面臨死亡的威脅。機失難再,時不我待。我們若能把握住當下的時機,遵照本書的教言,破釜沉舟,瀝膽披肝,與無始以來累積的煩惱決一死戰。即使過著粗衣糲食的生活,也仍然以堅如磐石的勇氣勵力修持。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夢寐以求的境界便會如同探囊取物般輕而易舉地獲得。

癸未年六月初四

書於百花怒放之色達草原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0/9/19 上午 01:33:21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89
積分:23741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3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敬錄自《入菩薩行論廣釋》 寂天菩薩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講著

http://www.zhibeifw.com/book/sdj/sdj-mf678.htm

癸二、(絕斷貪於內有情界):

自身本無常,猶貪無常人,

縱歷百千生,不見所愛人。

自己的身命本來就是無常易壞之法,如果還要貪愛無常的親友而造罪,那只有墮入惡趣,縱然歷經百千次的轉生,也沒有機會遇見他所喜愛的人。

貪著世間分兩大類,即貪愛親友等情世間的有情,與貪執財利等器世間的事物。首先從情世間來說,一般眾生都特別貪愛自己的親友,為了博取親友的歡喜而不惜造作種種殺盜惡業。有些人雖然想追求出離輪迴的解脫,卻因無始的串習,不能放下對親友的貪愛,因而無法下決心離開親友、專心修行。對這種貪愛親友的習氣惡行,論中著重提出了其嚴重的過患,讓修行人明知後能依教斷除。

人的身心五蘊,從內到外沒有一個是常有不變之法。大家觀察自己的身心,剎那之間都在壞滅遷流,毫無可依賴的實質,自身如是短暫無常,不可依靠,而自己的親友等有情亦同樣如此。他們的身心生命都是短暫無常而不可靠之法,在百年之中,無疑會歸於死亡;而從細微之處去分析,剎那剎那之間,都在無常變滅。自己如此無常不可靠,而另一方面,親友亦是無常變幻,毫無堅實可靠之處,那有什麼必要去貪執呢?自己毫不可靠的身心,如果去貪愛無實的親友,便會造作種種貪嗔罪業,這些罪業的成熟,使自己於後世中墮入惡趣,在惡趣中縱然千百次轉生,還有沒有機會再見到自己所貪愛的親人呢?這是很難的,不管你對某人有如何深厚的貪愛,而各自的業力不可能完全相同,今世以某種業緣而短暫共處後,後世便各奔東西,很難再度相聚,即使再度投生到一塊,是親是仇也難以預料了。大家從許多因果輪迴故事或聖者的教言中,可以清楚地明白這些道理。

有的人說:「親友對我有很大的恩德,我應以愛心報答他們,怎麼能完全捨棄呢?」在修行中暫時捨棄親人是為了更好的報答恩德,而且捨棄的是狹隘的貪愛煩惱,代之以廣大平等的慈悲心。換句話說,捨棄對親人的貪愛,是為了生起對所有眾生的平等慈愛心,以此才能真正地報答輪迴中一切父母親人的恩德。以前華智仁波切和紐西隆多在森林中修行,紐西隆多的母親讓人給他捎來了一些酥油,華智仁波切問他:「你現在想念母親嗎?」紐西隆多回答說:「不想。」華智仁波切聽後顯得很不高興,馬上指出了他的錯誤:「你這個人很不好,連自己的母親都不想!你應該想想母親的恩德,想想這團酥油,是她如何省吃儉用、辛辛苦苦地做出來,又這麼遠讓人帶來給你。母親對你這麼好,而你卻一點感激之情也沒有,這樣的兒子……」然後叫紐西隆多在七天之中專門憶念母親的養育關懷之恩,紐西隆多依教觀修後,向華智仁波切匯報說:「我現在知道了,母親對我恩德真的很大啊!」「嗯,你修成了第一步,現在你應觀修一切眾生都做過自己的母親。」華智仁波切的善巧教導,使紐西隆多通過一團酥油而對眾生生起了殊勝的大悲慈愛心。這種平等的慈悲心,才是大乘修行人應有的心懷,如果有狹隘的貪愛現世親友之心,怎有可能生起呢?如果我們真正慈愛自己的親人,理應生起這種平等大悲心,通過努力修習,證得無上的利生能力,引導親人證得無死的大安樂,安住於法界安樂宮而永無分離,那才是真正的報恩。

未遇則不喜,不能入等至;

縱見不知足,如昔因愛苦。

如果不能親近所愛的人,心裡則悶悶不樂,無法趨入等持;即使見了面,也不會知足,仍然像未見時一樣因得不到所愛而痛苦。

如果對親人有很強的貪愛,這種人始終無法使自心得到寧靜。因為他沒有機會親近自己所貪愛的親戚朋友時,內心會因此而悶悶不樂,日思夜慮。有些人第一次離開親人到學院來求法,時間稍長,這種煩惱便會現前,白天晚上不停地掛念著親人,自己的聞思修行沒有辦法專心進行。尤其在修等持時,身體剛坐下,腦子裡想念親人的妄念便會紛紛而來,自心始終無法專注所緣。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加措在詩歌中曾寫過:「身體雖置僧眾中,心繫遠方之愛侶……」修行人不能放下對親友的貪愛,等持也就永無成功之日。

即使自己如願以償,能與自己所喜愛的親人相見,但相見之後,貪愛並不會因此而得到止息。世間一切貪欲享受都有永不滿足的本性,人們越享受欲樂,貪欲之心也會越增長,《廣大遊舞經》中說:「喜歡世間欲樂者,如飲鹽水無足時。」世人貪愛親友,貪愛財利等欲樂,如同飲用鹽水會越喝越渴一樣,越享受欲樂貪欲也會越熾盛,這種感受如同自己在未見到親人前一樣,充滿欲壑難填的痛苦。人類貪愛的痛苦不可能因外境改變而減弱、消失,美國六十年代的搖滾巨星「貓王」普萊斯利,在他最後一場演唱會上,曾絕望地哭喊著:「儘管什麼都嘗試過,可是我還是得不到滿意!」世人內心的貪欲痛苦,必須從內心下手去解決,如果從外境去努力,無論是誰,不可能得到什麼滿足而平息。

華智仁波切說過:世俗之事,越做越沒有邊際;你如果停下來,那就是它的邊際。還有大德曾說過:「離別之時,心中充滿痛苦;相聚之時,更加痛苦。」這類教言有許多,如果大家去參閱、思維,一定可以認清貪愛親友的過患。不管是父母,還是朋友,如果不能斷除貪愛掛慮,被這些世俗法所牽扯羈絆,自心將無法趨入自在安寧的三摩地。

若貪諸有情,則障實性慧,

亦毀厭離心,終遭愁歎苦。

如果貪執有情,則會障蔽自己洞見諸法實相的智慧,也會毀壞導向解脫的厭離生死之心,最終要遭受輪迴諸苦的逼迫而憂惱。

如果不捨棄對親友的貪愛,證悟成就就會受到根本的障礙,導致無邊的痛苦憂惱。因為貪執親友,自己將無法修成寂止;沒有寂止壓制煩惱的擾亂,勝觀智慧就如同無根之苗芽,無法生長起來;而本來清淨如同虛空的諸法實相,也就不可能現見。要現見諸法實相,必須要趨入甚深的禪定,清除自相續中煩惱遮障,這一點我們聞思過經論,都應如實了知。如《大智度論.釋初品中禪波羅蜜》中云:「此常樂涅槃從實智慧生,實智慧從一心禪定生……欲得智慧者,行此禪定。」

再從另一個層次來說,貪執有情的煩惱生起時,必然會毀壞厭離生死之心。修行人如果感受到了三界輪迴猶如火坑,世俗親友等諸法都不離開苦的本性,自心因此對輪迴諸法生起厭惡、捨離,以此漸漸將自己導向解脫之路。而對親友等有情生起貪愛,戀戀不捨,這種貪心是與厭離心完全相反的力量,如果隨順這種無始劫來串習的惡習煩惱,自己的厭離心無法保持,很快就會為貪欲惡習摧毀無餘。大家經常可以看到或通過種種途徑了解到這方面的事實例案:某某人雖然想學佛、修行,但他不願意捨棄家庭、遠離親友,結果始終沒有生起厭離,走上解脫正道;某些人剛剛生起了一點厭離心,離家學佛修行了一段時間,但生起了貪愛親友的煩惱,厭離心立即被摧毀無餘,重新陷入了世俗險道。有些人身雖出家,而內心始終沒有斷絕貪愛親友之心,這些人如果不改變自心,修行永無成功之日,而且他的結果也是非常危險。

《因緣品》中說:「世間諸痛苦,憂愁及哀號,皆從貪親生。」世人的諸般痛苦憂愁、哀傷、哭泣,都是因貪愛親眷而生。大家可以從歷史、自己所經歷的人生等各方面細細分析,人世間的痛苦哀號,其主因確實是貪愛親眷。作為一個修行人,應對此生起深刻的認識,想想自己在今生得到了脫離三界大苦海的機會,如果還要貪愛世俗親人,那今生、後世到底要往何處去呢?

若心專念彼,此生將虛度,

無常眾親友,亦壞真常法。

如果一心思念所貪愛的親人,今生將毫無意義地虛度,而且貪愛無常的親友,還會破壞對真常安樂法的證悟。

一個人的心思如果全部放在貪愛親友方面,自己一生中主要精力、時間就會虛耗在這些親友身上,而聞思修行正法的事,也就會被冷落在一邊。到死時回顧一生的時光,已經毫無意義地虛耗了,多劫善行感得的人身,在種種無義的交結世俗親友中,白白地虛度,那時捶胸長歎,雙淚垂頰,懊悔也來不及了。世人一生中為了家庭、親人,像螞蟻、蜜蜂一樣忙忙碌碌,縱然能與親人朝夕共處,白頭偕老,子孫滿堂等等,到頭來命歸黃泉,一生忙碌能為自他帶來什麼利益呢?除了獨自帶著護親伏怨造下的業力之外,什麼也不會有。古時的老修行人有句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出家才有證道緣,戀家豈有證道時。」一個人貪戀家庭親人,絕無證悟成就的機會。有些人一邊貪圖世俗的欲樂,一邊又想證得出世的安樂,對凡夫來說,這是不可能的。以前迦葉佛在世時,一個國王夢見大象生小象,小象身體已經出來了,可尾巴一直沒有出來,迦葉佛解釋這個夢預示著:將來釋迦牟尼佛教法的末法時期,很多人在形象上雖然出家,但心不出家,貪戀世俗。這種形象出家沒有什麼真實的意義,心不捨俗家,此生也只會是渾渾噩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根本得不到解脫。

世間親友是無常易壞之法,此生過後便會各隨業力漂泊,而且在此生之中,翻親為仇的事也是屢見不鮮,真正在一生中都保持著恩愛不變的親人卻很少。而貪愛這樣無常的法,卻會毀壞修行人永恆不變的無上解脫安樂(此處的「真常法」在梵文原頌為「卍」字法輪,卍是常有真如法性之標誌。)。修行人如果斷棄貪執世俗親友,精進努力地修行,便一定能證得真常大樂之法性,然而許多人因貪戀親人,斷絕了這種機會。以貪執微小的無常法而毀壞了自己獲得真常大安樂的機緣,也就是說以貪愛無常親友摧毀了恒常不變的卍字法輪,這種愚癡顛倒的行為,每個能了知者,理應迅速斷捨。

《妙臂請問經》中說:「昔日怨敵成親友,往日親友翻成仇,無關之人變親怨,知此不應貪親友,斷離貪執勤修善。」輪迴中的親怨無常易變,了知到這些,為什麼還要貪愛親人呢?自己應該好好把握今生,捨棄一切貪愛到寂靜處,為自他求證解脫大安樂果位。《學集論》中說:「應當以《郁伽長者請問經》中所說的道理,防範居家的過患,而安住於寺院之中。」《月燈經》中說:「習近不捨諸欲樂,貪愛耽著妻與子,安住可呵家宅中,畢竟不成無上覺。」「不起著欲,遠離眷屬,棄捨在家,得無上道……未有三世,諸佛如來,由常在家,住於欲地,而能獲得,勝妙菩提。」三世諸佛如來沒有一個是住在家中而獲得菩提果的,我們後世欲求無上菩提道的修行人,能牢記這個教證,也應知道自己該如何修行吧。

行為同凡愚,必墮三惡趣;

心若赴聖境,何需近凡愚?

如果自己的行為和凡愚者一樣,那必定會墮向三惡趣;自心如果嚮往解脫聖境,何必親近愚癡凡夫而增加逆緣呢?

我們的行為,朝凡夫還是聖者的方向去發展、靠攏,這是墮落與解脫的兩種不同的方向。如果一心親近愚癡的凡夫親友,行住坐臥等行為也隨同他們,這無疑會導致自己墮向三惡趣。因為世間凡愚的行為,無非是出於貪嗔癡的惡習煩惱,起心動念,一舉一動,如《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所言:「無非是業,無非是罪。」我們如果也陷於這種狀態之中,而不求向上解脫,只有恆時積累罪業,為自己帶來三惡趣的痛苦。博朵瓦格西說:「初學者的意志本來就不很堅定,如果再親近世間愚夫,與他們共同交談、做事,那我們今生來世的安樂一定會全部毀壞。」對信心、見解不是那麼堅固的初學者來說,親近凡愚者會使自己的煩惱惡習被引發而無法調伏。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親近凡愚只會使人墮落惡趣,如果想得到解脫,趨入聖者之安樂境,那就毫無必要去親近凡愚。以前藏地的老修行人經常說:「智者與智者交往,智慧更加增上;愚者與愚者交往,愚昧無知更加增盛;智者與愚者交往,智者變愚,愚者變智。」以前那些戒律清淨的修行人,與世間凡愚交往時非常謹慎,很注意防護自己的心念、行為,以避免受他們的影響。我想現在的大多數修行人,自己的善根微小而脆弱,如果不加以保護,一旦與惡人交往,那就十分危險,甚至會像麥彭仁波切所說:如同秋天的白霜摧毀鮮花一樣,無一可逃脫厄難。作為追求解脫聖境的修行人來說,當恒時提醒自己:親近凡愚只會使人向下墮落,而我是向上追求解脫之人,千萬不能親近他們啊!

剎那成密友,須臾復結仇,

喜處亦生嗔,凡夫取悅難。

剎那之間,他們會成為密友;而不小心得罪了,須臾間又會變成仇敵;對於本應歡喜信受的善行也會生起嗔恚,異生凡夫真是難以取悅啊!

世間凡愚,不知因果昧於取捨,他們的性格大都非常惡劣,行事也沒有什麼可靠的標準。如果和他們交往,在很短時間內,也不需什麼理由,他們有可能把你當成最親密的朋友,什麼秘密話都向你吐露。然而過一段時間後,也可能僅僅是因為一句無意之間的話語,矛盾衝突就會出現,他們馬上會翻臉不認人,與你結下仇恨,這一點你們在家時或許都有過深刻體驗。世人行事的反覆無常,在人類歷史上一向就是這樣,並不是今天如此,或在某個階段如此。藏族有一首古老的民歌中說:「親友無常如同夏日之彩虹,仇恨無常如同秋季之鮮花。」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作寶髻國王時說過:「唉,因增上貪欲的緣故,最親密的朋友也瞬間變為仇敵。」英國的文豪莎士比亞在《英雄叛國記》中曾寫過:「啊,變化無常的世事/剛才還是誓同生死的朋友,兩個人的腔子裡好像只有一個心/睡眠飲食、工作和遊戲都是彼此相共,親愛得分不開來/一轉瞬之間,為了些微的爭執,就會變成不共戴天的仇人……」

世間凡愚的本性就是這樣反覆易變,親怨無定。而且他們對利害善惡也不能辨別,有些本應歡喜信受的善行,比如說讓他們布施財物做一些善行,不讓他們酗酒、賭博,他們不但不高興接受,反而會因此而生起嗔怒。這樣的凡夫,很難以通過善法讓他們高興,因為他們為惡習所縛,習慣於造罪作惡,一旦修行人示以善法,他們很難接受。當然,異生凡夫中也有一些根基較好,能明辨利害的人,但這畢竟是極其稀少的一部分。對大多數凡夫來說,愚昧無知,性格惡劣,一般的修行人想去結交他們、取悅他們,確實是有很大的困難。(「凡夫取悅難」一句中之「凡夫」,在原文中為「異生」,異生與凡夫意義基本上相同。《三昧王經》中說:「生於異處故,乃名為異生。」凡夫人沒有解脫,無法生於清淨剎土中,或安住於法界中而無有變動,他隨業流轉輪迴,轉生在六道中無有一定,所以稱為異生。)

忠告則生嗔,反勸離諸善,

若不從彼語,嗔怒墮惡趣。

進獻忠言時,他們不但要生嗔恨,還會反勸我們放棄各種善法,如果不聽從他們的惡言,便會大發嗔怒而墮入惡趣。

一般修行人對那些不辨是非黑白的凡愚進獻忠言時,效果往往會適得其反。好心好意、苦口婆心地勸告他們斷除惡業、修持善業信奉正法等等,他們卻又認為修行人在欺侮他、指責他的短處,以此而不願聽從,甚至大發嗔怒。凡夫多劫以來習慣於造惡,因而在聽到斷惡行善的忠言時,往往會感到逆耳難以接受,這就好比一個習慣於苦味食物的人,在給他甜食時,他反而覺得難吃,因而生氣。有的凡夫在聽到忠言時不但嗔恨,更會進一步來勸我們放棄修行善法,他們會舉出種種邪說、邪見來勸導放棄善行、放棄出家等等,這類事我們也許每個人都遇到過。特別是在這種年代,真正懂得正法者極其稀罕,而世人的思想越來越迷亂顛倒,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去接近時,他們會如同薩迦班智達所說的那樣:「猶如老猴抓住人,嘲笑說他無尾巴。」如果不接受他們的邪說,這些人會更加嗔惱,任意誹謗三寶正法,製造嚴重的惡業,以誹謗三寶的罪業,必然導致他們後世墮入無間地獄受苦。

世間凡愚是初發心學佛修行的大障,《三昧王經》中說:「異生難親近,雖與說法語,不信示嗔容,此是愚者法,知已莫親附。」無著菩薩亦教導過:「交往惡人增三毒,失壞聞思修事業,令成無有慈悲者,遠離惡友佛子行。」初學者必須遵從這些教言,遠離愚癡煩惱深重的眾生,以免這些惡友造重罪,自己也可減少障緣。

妒高競相等,傲卑讚復驕,

逆耳更生嗔,處俗怎得益。

對勝於自己者生嫉妒;對與自己相等者,則爭強好勝;對卑微的人又生傲慢;受到稱讚又會驕矜自滿;聽到逆耳之言更是怒氣沖沖。與這樣的凡夫交往怎會有利益呢?

與世間凡愚相處,只會有害而無益,因為他們煩惱深重,無論你以何種狀態或行為接近,都會引生他們的煩惱。煩惱深重的人,他對那些勝於自己者,比如有人在學問才華、財富、地位、聞思修行功德等等,某方面勝過了自己,他心裡馬上就會生起嫉妒心,在嫉妒之火的焚燒下,更會進一步造許多惡業;如果別人在各方面基本上與他相等,凡愚者又會生起攀比、爭強好勝之心,在做事情時,總以勝過他人為目的,勝之則驕,負之則生嗔怒、嫉妒,前前後後都會造罪;如果別人不如他,相較之下各方面都比他卑劣低下,在這些人面前,馬上會生起傲慢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而對低微者不屑一顧。《大智度論》中說:「貴而無智則為衰;智而驕慢亦為衰。」世間人擁有一定財產、地位者,如果無有智慧,他的一生也就毫無意義,但有智的人,如果驕傲自滿,那他比愚笨人還要可憐。麥彭仁波切也說:「如果一點傲慢心也沒有,那才是值得驕傲之人;如果自己有傲慢心,那整個世界上哪裡有比自己更為卑劣的人呢?」

凡愚者不但如是對身邊不同的人作比較而生煩惱,在與他們打交道時,無論是說順耳的稱讚語或說逆耳之語,他們也免不了生煩惱。凡夫人受到稱讚,心中馬上會驕矜自滿,忘了自己的真實情況,這樣越驕滿就會越愚笨,自己害自己;如果聽到了一些逆耳的語言,他們也不會分辨利害善惡,立刻怒氣沖沖,嗔火熾燃。對這樣的凡愚之輩,一般的修行人在交往中很難使他們得到利益,也難使自己得到什麼利益,更甚至會如《涅槃經》中所說:遇到了狂象,最多不過是失去了今生的身體生命,但親近惡友,生生世世的安樂利益都要被摧毀。因此有智慧的人,應當遠離這些煩惱深重的惡友。

伴愚必然生,自讚毀他過,

好談世間樂,無義不善事。

與凡愚者親近交往,必定會導致自己犯下自讚毀他的罪過;並且喜好閒談世間的歡樂盛事,與一些無聊之事,傷風敗德的不善之事。

上述那樣惡劣的凡愚者,如果我們去結交,必然會導致眾多過失的產生。第一、愚笨者喜歡自讚毀他,長期交往,我們也難免染上這種惡習,吹噓自己而誹謗別人,或者稱讚親友,貶低譏諷敵方。這些都是凡愚者的本性,大家看看世間的歌功頌德,冷嘲熱諷,絕大多數都是如此,尤其是世間那些稍具學問地位者,自我吹噓、攻訐他人的言詞,充滿了報刊、書籍等,如果我們也身處其境,這種惡業也就難免時常發生;第二、「好談世間樂,無義不善事」,一般人對世間的名利盛事,終日追逐無有饜足,甚至於閒談言論中,也始終離不開這些瑣事:如何發財做富翁,如何出名,如何打擊怨敵,如何坑蒙欺誑等等,這些無意義的事和不善法,是世人茶餘飯後談論最多的話題。如果遇到了這些人,開口、閉口很難離開這些話題,談來談去只有浪費時間,染污自己的相續。所以在修行的時候,最好不要跟這類人接觸。律藏中說:「恒不見愚夫,此乃為安樂。」《因緣品》中也說過:「凡愚如怨敵,恒得諸痛苦,不應見聞依。」在我們修行未達一定境界前,接觸凡愚如同遇到怨敵一樣,只會為自己帶來痛苦,所以不應見到他們,也不要聽到他們的聲音,自己於寂靜處為得二利而精勤修習止觀,只有這樣,對自己和他人才會有益。

是故近親友,徒然自招損,

彼既無益我,吾亦未利彼。

總之,和愚昧的親友交往過密,只會給自己帶來損害。他們對我的修行沒有什麼利益可言,我也不能給他們真正的利益。

總結上文數偈所言的內容,就是說一般修行人與凡愚親友交往有害無益,只會給自他雙方帶來損害痛苦。此處所說的凡愚,也即《寶雲經》中所說的九種惡知識:破戒者、邪見人、失威儀者、邪命人、樂憒鬧處者、多懈怠者、樂著生死者、違背菩提行者、樂居家眷屬者。與這九種人接觸過密,會給自己的修行帶來違緣、障礙,因而應敬而遠之,謹慎地對待。

對初學者來說,自己對治障緣的能力十分有限,如果親近這些惡知識,他們當然不會給自己的修行帶來什麼好處,而自己也無法使他們捨棄惡業轉入正道。既然對雙方都無益,不如先求獨善自身,尋求利益自他的圓滿能力,這才是穩妥的辦法。以前藏傳佛教中的修行人也有這種說法:「高僧大德的侍者應當有正知正念,不然對高僧大德的心也有影響。」有些很有名的修行人,本來他們的功德也確實是很了不起,但他的侍者與身邊那些經常親近的人,見解、戒律都不清淨,那些修行人也因此受影響,漸漸地失去了功德。如果沒有堅固的見解修證,像登地菩薩那樣,修行人長期與那些凡愚者來往,負面影響肯定是難免的。因此,我們理應有自知之明,當如世尊在《寶雲經》所說:「菩薩一切時處,應先遠離諸惡知識亦不對類,詣彼方所論世俗語,親近利養恭敬……雖樂遠離此惡知識,然不於彼發起惡心及損害意。」如法而謹慎地遠離一切惡知識。

「彼既無益我,吾亦未利彼」兩句,與梵文原頌有出入。原文是「以樂無惑心,獨自住靜處」:保持安樂而無熱惱的清涼之心,自己單獨安住在寂靜的地方。前輩的大修行人,如密勒日巴尊者已給後人親身示範了這樣的行徑,欲求真正的二利安樂者,一定要如實地追隨、繼承。

故應遠凡愚,會時喜相迎,

亦莫太親密,善繫君子誼。

因此應該遠離凡愚俗情的羈縛,一旦遇上了,應和顏悅色地善待他們,但是不要過於親密,最好採取君子之交的不親不疏。

上面講述了與凡愚親近的種種過失,了知這些後我們應如教遠離,但在遠離他們時,應採取如法的手段。自己離開他們安住於寂靜處後,有時候還會有一些偶然的相遇,這時候,自己應保持大乘佛子應有的威儀,和顏悅色地對待,以應有的禮節接待他們,這些內容在第五品中都有過講述。但此時必須掌握分寸,不要過於親密,以免招來禍害,修行人與別人相接觸時,應穩重自持,不親不疏。無垢光尊者在《三十忠告論》中說過:「村落寺院以及深山等,雖住何處不應交親友,於誰相觸不怨亦不親,穩重自主即是吾忠告。」在世間,人們也崇尚淡如水的君子之交,以清淨如水一般的心與他人相交,這種做法才能有益無害。有些人在與別人交往時,心中總要帶一些希求功利的企圖,因而初交往之時特別親熱,這種交往到最後註定要為雙方帶來損害痛苦,因為世間的一切都會顯現無常,對別人的希望越高,最後無常到來時,失望痛苦也就越深。對此,涉世不深的年輕人尤其應該注意,與誰相交也不要過於親密,但也不要太冷漠,保持平常而穩重自主的心態處世修行,今生定會過得安穩而富有意義。

猶如蜂採蜜,為法化緣已,

如昔未謀面,淡然而處之。

就像蜜蜂採蜜一樣,修行人為了維持修法而外出化緣,取得所需的衣食之後,便如同素昧平生,以平常心與他人相處。

修行人要維持衣食生活,就得從四處的施主中化緣,然而在與施主們打交道時,必須堅持「不怨不親」的原則,切不可攀緣。這個過程中,修行人應像蜜蜂採蜜一樣。蜜蜂在花朵中採集維生的花粉、蜜汁時,隨緣收集享用,收集受用完後,立即飛走,對花朵沒有什麼貪戀不捨的執愛,也不會有「這朵花很好啊,它能天天給我提供食物,我應該如何如何親近它」之類的分別念。蜜蜂隨意在花園中飛舞,遇蜜就採,花朵中如果沒有蜜汁,也不會對它有生什麼嗔心。自由自在地隨遇而安,對外境無貪無嗔,這種生活方式,修行人必須仿效學習。佛弟子為了修習正法,當然也需要維生的衣食等順緣,而這些衣食的來源,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規定,自己不能親手去種糧食做飯等,只能通過托缽乞食,外出化緣而維生。現在南傳佛教地區像泰國、斯里蘭卡、緬甸等這些地區的出家人,除了少數在無人深山中修持禪定者之外,都是每日定時托缽乞食,一般寺廟中都不生火做飯。在外出化緣時,也得像蜜蜂一樣,對外境不要有貪戀嗔怨,而應淡然相處,以平常質直之心相待,這樣才能防止因施主而對修行造成障礙。

《佛子行》中說:「為求利養相互爭,失壞聞思修事業,故於親友施主眾,根除貪執佛子行。」貪著施主的過患,眾多大德們都強調過,堪布根霍在講義中說:「現在末法時代,有些僧人把施主執為己有,有些施主把僧人執為己有。」這種現象也是較為普遍的弊病。如果一個凡夫修行人,長期與固定的施主們來往,貪執習氣難免增長,最後的結果對雙方都是一場災禍,藏族人的俗話說:「原來的師父現在成了丈夫。」其意思也就是指僧人如果貪戀施主家的財食,而經常交往,最後會還俗成家,墮入世俗之網。

施主們給修行人做助緣,供養衣食等財物,這當然是件善事,有些修行人可能因此會想:「某某施主天天對我作供養,我卻對他不冷不熱,這從人格上好像說不過去吧!」如果從世間法的角度去說,禮尚往來,「投之以桃」需「報之以李」,這種想法或許是有些道理。但我們修行人,不能從這個層次去考慮問題,施主對修行人作供養,修行人應按佛法去行事,念經迴向功德,這樣才是真正的回報恩德,施主的供養也有了真正的意義。有些人不懂得佛法,用世間手段去為施主回報,這樣做很不如法,給雙方帶來的後果也不好。這一點我們應切實地注意,施主們經常給自己供養衣食財物,如果自己不如法行持,反而對施主有害,成了以怨報德。過去七佛中的一切勝佛曾說過:「猶如蜜蜂吸花汁,不壞花色而飛離,行者於城乞食畢,無貪無嗔而返回。」不管他人對自己如何恭敬供養,我們也應以佛法平等而行,這才是對自他都負責的利益行。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0/9/19 上午 06:20:47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89
積分:23741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4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寂天菩薩傳

── 寂天菩薩七種稀有傳記略說

索達吉堪布 開示

在漢傳佛教中,寂天菩薩的事蹟知之者甚少。宋朝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天息災譯師曾譯《入行論》為《菩提行經》,題為法稱菩薩造,文字艱澀難懂,故歷史上似是無人注重。近年來由於藏傳佛教的影響,此論已有隆蓮法師、如石法師的兩種漢譯本在漢地傳揚,但作者寂天菩薩的較詳事蹟,所知者仍是寥寥無幾。

關於寂天菩薩的史實,有七種稀有傳記,如頌云:「本尊生喜住爛陀,示跡圓滿破諍辯,奇異事蹟與乞行,為王降伏諸外道。」

寂天菩薩是古印度南方賢疆國的王太子,原名寂鎧,父王名善鎧。他從小信仰佛法,恭敬三寶,對自己的眷屬和其他眾生非常慈善,常給他們財施等。太子幼年即學識出眾,諳達世間的各種學問、技藝。在瑜伽師「古蘇嚕」座前求得《文殊銳利智成就法》,通過精進修持,親見本尊(印度的大德如智作慧論師、阿底峽尊者等,都認許寂天論師是文殊化身。阿底峽尊者在《菩提道燈論》的講義中寫過:「寂天論師親見了文殊菩薩,得到加持而現見真諦。」另一名叫布扎惹的論師也有這樣的說法)。後來,善鎧國王去世,大臣準備擁戴寂鎧太子登位,在即將舉行授權灌頂儀式的前一夜,太子夢見了文殊菩薩,夢中,文殊菩薩坐在寂鎧太子將登基的王座上,對他說:「唯一的愛子啊,這是我的寶座,我是你的上師,你和我同坐一座,是不應理的。」另說太子夢見大悲度母尊,以開水為他灌頂,太子問度母為什麽用開水為自己灌頂,度母回答:「授王權灌頂之水與地獄鐵水無有差別,我用開水為你灌頂的含義即在此。」寂鎧太子醒後,曉悟到這是聖尊對他的授記與加持,以此而對世俗八法生起了猛厲的出離心,於是捨棄了一切離開王宮。寂鎧太子獨自一人在荒野中步行,一路上得不到任何飲食,只有不斷祈禱聖尊,到了第二十一天,進入了一處森林,飢渴疲憊的太子找到了一窪濁水,正準備飲水,出現了一位容飾莊嚴的女子,告訴他不要飲用濁水,而應該享用淨水,便把他引到了一汪清澈甘美的泉源邊,泉水旁有一位瑜伽師,瑜伽師其實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女子是度母化現。太子飽飲了甘泉,又在瑜伽師處求得了殊勝法要,修持後生起了甚深智慧境界(第一種稀有傳記畢)。

繼後,寂鎧去遊歷東印度,來到五獅國王之國土,當時,得知他武藝高強的大臣將他薦舉給五獅王,他因此成了五獅王的大臣,將武藝等明處弘傳世間。有段時間,寂鎧給國王當護衛,一些嫉妒賢能的大臣,見他持著修文殊本尊的那柄木劍,便到國王那裡進讒言:「新任大臣是個狡詐者,大王要是不信,請看看他手中的武器,根本護衛不了國王。」五獅王疑信參半,便要求寂鎧出示寶劍,寂鎧對國王說:「國君啊,這樣做會傷害你的!」可是國王成見已深,強令取出寶劍,他只好要求國王閉上右眼,然後從劍鞘中抽出木劍,閃耀的劍光傷害了國王注視著木劍的左眼,眼珠當時彈出落地,疼痛、悔恨交加的國王至此方知道寂鎧是位大成就者,與大臣們一起在寂鎧大師前懺悔、皈依,大師便加持五獅王,使其左眼復原。有了這次事件,五獅王心意轉變,完全遵大師之教言,在所轄地高豎佛教法幢,弘揚正法。寂鎧大師在五獅王的國家所住年數,有多種說法,但無論如何,大師調化了五獅王後,便轉到了中印度那爛陀寺(第二種稀有傳記畢)。

寂鎧來到那爛陀寺後,依當時寺內五百班智達之首的勝天為親教師出家,法名寂天。當時大師深隱內證功德,暗暗地在文殊本尊前聽受教法,精修禪觀,同時緊扣大乘佛子的修學次第,集一百多部經律論之精義編著了《一切學處集要》、《一切經集要》(略稱《學集論》、《經集論》)。但在外觀上,除了飲食、睡眠、步行外,其他事情一概不聞不問,因此被以外表衡量他的人貶稱為「三想者」。當時那爛陀寺僧值們認為寂天不具備任何一種修行正法的功德,不應該再住在本寺,但又找不到很好的理由來驅逐他。後來該寺舉行誦經大會,要求比丘在會上背誦所學的經典,一些人想借此機會羞弄寂天,讓他自行離開寺廟,便要求勝天論師去安排寂天誦經之事,寂天論師便應允了。輪到他誦經的那一天,那些人在誦經會場上故意搭起了高座,而沒有安設上座的階梯,會場中擠滿了想看他出醜及對他有些懷疑的人,寂天論師並不在意這些,很自在地登上高座,問道:「請問要背誦已經聽過的論典,還是沒聽過的?」想看笑話的人便故意回答要背大家沒有聽過的,這時瑞相紛呈,眾多人看見文殊聖尊顯現在天空中,寂天論師隨即誦讀其智慧境中流出的《入行論》,至第九品三十四頌:「若實無實法,皆不住心前,彼時無他相,無緣最寂滅」時,身體騰空,漸漸升高,終至不見身影,只有從虛空中傳來的朗朗誦經聲,一直到全論誦完為止。當時得不忘陀羅尼的班智達各自記下了頌文,克什米爾的班智達記下了一千多頌,東印度的班智達記下的有七百頌,中印度的班智達記下了一千頌,因此大家産生了爭執懷疑。後來打聽到寂天論師在南印度的吉祥功德塔(尼泊爾史料記載:吉祥塔為香根佛塔……另有其他歷史的記載此處不一一列舉),便派兩名班智達去迎請他回寺,但遭到了婉拒,兩位班智達只好請他出示《入行論》的正確頌文。寂天論師告訴了他們一千頌的《入行論》為正確,並且在他曾經住過的房間裡藏有《學集論》、《經集論》、《入行論》三部論的經函,並授與這些論的講說修習傳承,自此《入行論》在印度得到了廣泛弘傳(第三種稀有傳記畢)。

寂天論師在吉祥功德塔時,那裡鬱鬱蔥蔥的森林中住有五百位比丘,他也在林中搭了一個茅棚,作為住處。當時森林中有許多野獸,與林中的修行人和睦相處。比丘們經常見到野獸成群進入寂天論師的茅棚,在習以為常中也有人感到異常,終於有些細心的人觀察到了:進入寂天論師所住茅棚的野獸都沒出來。他們在棚外窺視,發現寂天在棚內啃著大塊的獸肉。比丘們於是推斷寂天有殺生罪行,敲椎集合了林中的修行者,準備當眾宣布寂天的「破戒惡行」,再將他驅逐。正在大眾集合商議時,失蹤的野獸一個個從寂天的茅棚裡走了出來,當然,彼此相處日久的比丘對它們非常熟悉,發現這些野獸一個個神氣活現,比以前更為健壯。驚異之餘,僧眾對寂天論師生起了很大的信心。

寂天論師不願意讓人了解他的身份,謝絕了僧眾的挽留而離開森林,遊化到吉祥功德塔的南方。他身著乞丐裝束,以他人抛棄的殘食為食物,修行「鄔粗瑪」密行。當地的迦底毗舍梨王有一女僕,一次倒浴身水時,潑在寂天論師身上,那些水頓時如遇熱鐵般沸騰起來,女僕正驚訝之際,他已不見蹤跡。

那時有一名叫香迦得瓦的外道向國王啓請說「兩天後,我將在虛空中繪製大自在天壇城,如果佛教徒不能毀壞此壇城,我將焚毀佛教經籍、佛像等,佛教徒也必須轉入我的教門。」信奉佛教的國王招集了僧眾,告知了外道的挑戰,可僧眾中誰也不敢答應能摧毀外道的壇城,國王正在焦急萬分之際,女僕將自己遇到的異事稟告了國王,國王急令女僕去尋找那位異人。女僕到處尋找,終於在一株樹下見到了寂天論師,便將來意說明,請求他降伏外道,寂天論師爽直應允,並吩咐女僕到時準備一大瓶水,兩塊布和火種。第三天清晨,外道師開始用彩土在虛空中繪畫大自在天壇城,剛剛繪出壇城東門,寂天論師即入風瑜伽定,顯示神變,頓時起了一場暴烈的風雨。剎那之間,外道所繪壇城被摧毀無跡,那些嚇得簌簌發抖的外道們也被暴風捲起,如同落葉一般飄落到四處。此時天地間一片昏暗,寂天論師從眉間放出光明,照亮著國王、王妃等人,風刮雨淋之下,國王他們亦是衣裝零亂,滿身塵土。女僕用事先備好的那瓶水為他們洗淨,那兩塊布給國王、王妃披上,又用那火種點燃了一大堆火,國王等眾人頓覺溫暖舒適,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後來國王將當地外道的廟堂拆毀,所有外道門徒也皈依了佛門。寂天論師降伏外道那塊地方,一直到現在都被稱為「外道失敗地」(第四種稀有傳記畢)。

寂天論師後來到了印度東方曼迦達地方,與那裡的許多外道徒進行了一場大辯論,寂天論師顯示神變,挫敗了外道們,使爭端得到了平息(第五種稀有傳記畢)。

在曼迦達西部不遠的地方,有五百名持邪見的外道門徒,當時那裡鬧飢荒,他們得不到食物,遭受到飢餓痛苦折磨,無可奈何中他們商議:「誰要能解決眾人的食物問題就推他為首領。」寂天論師得知後,便到城市中化得一缽米飯,並作了加持,使外道徒眾取食不盡,解脫了飢餓痛苦。成了他們的首領後,寂天論師給他們傳法,使他們抛棄了邪見,皈依佛門,後來變成了很好的修行人(第六種稀有傳記畢)。

有一段時期印度某地遭到極大的自然災害,糧食顆粒無收。當地一千多乞丐無法得到食物,一個個只有束手待斃。奄奄一息的乞丐們正在躺著等死之時,寂天論師運用神變使他們得到豐富的飲食,且為他們廣說因果、輪迴、五戒十善等佛法,將他們引導於佛法中(第七種稀有傳記畢)。

上面簡單地講述了寂天論師的七種稀有故事,我們知道了作者是一位大成就者後,對他著的論典也就很願意去學習。寂天論師的傳記,在《布頓佛教史》、《印度佛教史》以及一些《入行論》講義中都有,詳簡不一。從史料上看,這位菩薩居無定所,四處遊化,一生充滿了神奇的故事。這次所講的,只不過是這位菩薩應化此世事蹟的萬分之一而已。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0/9/19 上午 06:28:06

 4   4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5625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