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麻煩小孩,教養關鍵問答
作者:陳念怡、編輯部 出處:《親子天下》教出品格力關鍵問答
父母該如何做,才能在愛的氛圍中設立界線,幫助孩子從他律走向自律?以下整理孩子常見的「麻煩行為」,從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切入,學習如何務實管教不抓狂,從家庭教育中塑造孩子的好品格。
孩子個性內向,碰到人都不肯打招呼,怎麼辦?
合宜的應對進退,經常被視為「好家教」的指標之一,但在「不打招呼」的背後,建議父母先從孩子的先天個性或氣質來思考。
研究指出,約有四分之一的小孩屬於害羞內向或小心翼翼的個性,這些孩子天性敏感,在人際互動上需要多一點暖身時間。因此當孩子不會主動叫人,特別是針對較不熟悉的大人時,和禮貌與否並沒有直接關聯,父母過於逼迫,孩子反而愈感退縮。當打招呼變成一種不愉快的經驗時,孩子也會愈排斥這件事。
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幼兒教育博士,任教於美國波士頓教師訓練中心與幼兒園的李坤珊指出,小小孩對陌生人的畏怯和害羞,其實是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能力。當孩子對人、事或環境缺乏足夠信任時,自然無法放心和人互動。因此,做父母的不要隨便幫孩子貼上「沒禮貌」、「害羞」的標籤,以免傷了孩子自尊,甚至強化羞怯的特質。
父母可以採取尊重孩子的態度,如對孩子說:「你現在不想和阿姨問好沒關係,等你覺得想跟阿姨打招呼,再試看看好嗎?」
研究顯示,傾向溫和鼓勵、示範引導的家長,在增進孩子的友誼技巧時,通常比緊迫盯人的家長來得成功。至於練習應對的角色,也應從熟悉的大人開始,先請大人示範眼神接觸、點頭微笑等動作,讓孩子演練社交情境,逐漸累積成功的經驗。
著有《陪孩子走出害羞的角落》一書的菲利普•辛巴多博士調查發現,台灣學生「自認為害羞」的比例高達五成,僅次於日本,排名第二。他分析,亞洲父母常用結果論斷成敗,加上過度的責罰,導致孩子容易在社交情境中躊躇遲疑。
害羞內向的小孩,容易在團體中被吞沒,而喪失自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知名社交技巧訓練教授弗瑞德建議,應從一對一的遊玩機會,建立孩子的社交信心。平時多發掘孩子的特長,發展優勢能力,也能幫助孩子建立與人互動的自信。
學前兒總是把東西佔為己有,該如何教他學會分享或輪流?
在兒童發展上,孩子是先學會「擁有」,才懂得「分享」,也從分享中習得合作與尊重。小小孩不願意分享,是因為把「給予」和「放棄」畫上等號,以為和人分享的東西無法復得。三之三文教機構執行長葛惠認為,不要太快對學步兒「道德勸說」。
父母不如先肯定孩子對玩具「所有權」的觀念,再強調分享的價值,例如:「蓉蓉很喜歡來我們家和你玩,因為你是好主人,會和他分享。」讓孩子體驗分享對其他小孩造成的影響,孩子會比較願意重複分享行為。
《你那什麼態度啊?!》作者蜜雪兒•玻芭指出,運用角色互換的方式,可幫助孩子不會凡事只想到自己,轉而顧及朋友的感受和需求。「元元離開時很不高興,如果換成你去他家,他玩具都不分你玩,你會想對他說什麼?」或者運用《石頭湯》等繪本,和孩子討論分享的樂趣。然而,分享並非毫無保留,玻芭提醒父母,不要勉強孩子和人分享一切的東西,允許他在客人抵達前,把特別鍾愛的玩具收好。
專家提醒,當五歲以上的孩子因不願分享而爭奪時,家長先不要急著介入處理,而是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去思考。
例如,當他們為了搶玩吹泡泡而發生爭執時,可以問:「你們覺得要怎樣做,每個人都能有機會吹到泡泡?」、「另一個還沒有輪到的人可以先做什麼?」一旦孩子們自行發展出一套解決問題的規則時,將更樂於分享。
孩子總是很不耐煩,沒有耐心等待,怎麼辦?
研究發現,能延宕需求的孩子,社會適應力較佳,也善於處理挫折。孩子會缺乏耐性,可能是出自挫折、害怕失敗,或注意力比別人短等原因。疲倦、飢餓或緊張等生理因素,也會讓孩子變得不耐煩。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教授柯志恩在《哪個媽媽不抓狂》書中指出,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力,其實就是教他們學會等待。為了培養孩子的耐性,父母必須給予合理的環境,實際的期待和具體的規定。同時也應思考,父母是否總是習慣性的立即滿足孩子一時的衝動和需求,而造成孩子不耐等待。
笛飛兒EQ教育機構建議父母,使用漸進方式,先試探孩子究竟可以等多久,如果孩子只能等一分鐘,就先將一分鐘視為指標,之後慢慢拉長時間,逐漸提升等待的能力。事先明確告知孩子,如果在這段時間內耐心等待,就能得到獎賞;如果失去耐性,只好等更久,甚至取消權利。和孩子約定時,規則要明確,也要維持獎賞的新鮮度。一旦定下標準,就要說到做到,讓孩子知道你是認真的。
針對缺乏時間概念的小小孩,父母可藉由提供沙漏、計時器等視覺指標,深呼吸、數數、要孩子先唱一首歌等也有幫助。父母平時也要立下典範,讓孩子目睹大人自己是如何克服不耐的情境。中正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陳怡群感嘆,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父母往往疏於讚美。但強化正向行為的關鍵在於,孩子一有進步時,要立即給予稱讚。如:「我很開心,謝謝你這麼有耐心等我講完電話。」
孩子經常出言不遜,怎麼辦?
禮貌的重要不在形式,更重要的是背後所代表的「尊重」。
年幼孩子常出言無禮卻不自知,處於自我中心期的幼兒尤其如此。笛飛兒EQ教育機構指出,孩子出現頂嘴行為時,父母要用溫和且前後一致的態度,明確告訴孩子頂嘴是不被允許的,以及如何做才對。但要提醒的是,糾正時務必私底下溝通,不要在他人面前或大庭廣眾下加以指責。不妨先挑出一件正面的小事加以肯定,再提醒他,如果使用溫和的語氣會更好。
提出「正向管教」一詞的珍•尼爾森認為,面對目中無人態度的最佳反應是,冷靜的掉頭走開,讓孩子知道你希望受到尊重。例如:「我聽不懂這種挑釁的話,等你可以用尊重的語氣時,再來找我。」
至於「我行我素」的孩子,美國教養專家玻芭認為最重要的是,經常問孩子「如果換成是你,你做何感想」,教孩子察覺他人感受和需求。針對持續的頂嘴行為,父母可先設定後果,例如取消權利。當下,簡單扼要指出他的行為,溫柔而堅定的說明後果,並確實執行。日後,只要發現孩子有進步,立即稱讚:「你剛才說話的口氣很溫和,進步很多,很不錯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