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頤和園
頤和園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北海淀區,佔地290公頃(合4400畝),是一座巨大的皇家園林和清朝的行宮。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重建於光緒年間,曾屬於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園之一。頤和園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1998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金朝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顏亮已經在頤和園內的香山、玉泉山設置金山行宮。當元朝定都北京後,為了接濟漕運用水的需要,水利學家郭守敬開闢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勢增大,成為保障宮廷用水和接濟漕運的蓄水庫。[參 1]
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聖夫人羅氏在瓮山前建圓靜寺,後來卻荒廢了。此後瓮山周圍的園林逐漸增多。明武宗在湖濱修建行宮,稱「好山園」,為皇室園林,並將「瓮山」之名改回為「金山」,瓮山泊改名「金海」。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遊樂。明熹宗時,權閹魏忠賢曾將好山園據為己有。清代初期,瓮山成為宮廷養馬的草料場,有罪太監被發配至此鍘草。[參 2]
頤和園的前身是清漪園,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為燕山余脈,山下有湖,稱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
清朝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一帶的園林增多,大量的園林用水使得耗水量與日俱增,當時園林用水除了流量較小的萬泉河水系外,多來自玉泉山發源、流入西湖之水,而這也是明代以來通惠河的水源,如果大量截流玉泉山水,將威脅到北京至通州一段的通惠河水位,直接影響到漕運。
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了籌備崇慶皇太后(孝聖憲皇后)的60大壽,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為借口下令拓挖西湖,攔截西山、玉泉山、壽安山來水,並在西湖西邊開挖高水湖和養水湖,以此三湖作為蓄水庫,保證宮廷園林用水,併為周圍農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帝以漢武帝挖昆明池操練水軍的典故將西湖更名為昆明湖,將挖湖土方堆築于湖北的瓮山,並將瓮山改名為萬壽山。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成清漪園,耗銀480餘萬兩。[參 3]
清漪園內以中國古代神話中「海上三仙山」的構思,在昆明湖及西側的兩湖內建造三個小島:南湖島、團城島、藻鑒堂島,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萊、方丈、瀛洲。清漪園的總體規劃以杭州西湖為藍本,同時廣泛仿建江南園林及山水名勝,如鳳凰墩仿太湖、景明樓仿岳陽樓、望蟾閣仿黃鶴樓、後溪湖買賣街仿蘇州水街、西所買賣街仿揚州廿四橋等等。園內的主體建築為大報恩延壽寺,並有一條長達700多米尺的長廊,其建築與裝飾繪畫都相當精彩具有藝術價值以及眾多遊賞建築。
清漪園園中理政及居住性質的建築極少,乾隆帝遊覽清漪園均為當日往返,從未在園中居住。[參 4]
清朝道光年後,由於國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陳設,清漪園逐漸荒廢。1860年,清漪園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大火燒毀。
1884年至1895年,為慈禧太后「還政」後退居休養,以光緒帝名義下令重建清漪園。由於經費有限,乃集中財力修復前山建築群,並在昆明湖四周加築圍牆,改名頤和園,成為離宮。1900年園內建築及文物遭八國聯軍破壞,1902年修復。
清帝遜位後,頤和園成為清室私產,1914年始對外售票開放。1924年溥儀被驅逐出宮後,頤和園被北平特別市政府接管,改為公園。
1949年後,頤和園一度被中共中央黨校圈占。多位共產黨政要以及毛澤東故交(如柳亞子、江青)均曾在園中的聽鸝館等處居住。1953年起,頤和園作為公園對公眾開放,其後經歷多次大修。
1998年11月,頤和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6年底,中國發行了「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紀念幣。
金朝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顏亮已經在頤和園內的香山、玉泉山設置金山行宮。當元朝定都北京後,為了接濟漕運用水的需要,水利學家郭守敬開闢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勢增大,成為保障宮廷用水和接濟漕運的蓄水庫。[參 1]
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聖夫人羅氏在瓮山前建圓靜寺,後來卻荒廢了。此後瓮山周圍的園林逐漸增多。明武宗在湖濱修建行宮,稱「好山園」,為皇室園林,並將「瓮山」之名改回為「金山」,瓮山泊改名「金海」。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遊樂。明熹宗時,權閹魏忠賢曾將好山園據為己有。清代初期,瓮山成為宮廷養馬的草料場,有罪太監被發配至此鍘草。[參 2]
頤和園的前身是清漪園,始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為燕山余脈,山下有湖,稱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
清朝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一帶的園林增多,大量的園林用水使得耗水量與日俱增,當時園林用水除了流量較小的萬泉河水系外,多來自玉泉山發源、流入西湖之水,而這也是明代以來通惠河的水源,如果大量截流玉泉山水,將威脅到北京至通州一段的通惠河水位,直接影響到漕運。
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了籌備崇慶皇太后(孝聖憲皇后)的60大壽,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為借口下令拓挖西湖,攔截西山、玉泉山、壽安山來水,並在西湖西邊開挖高水湖和養水湖,以此三湖作為蓄水庫,保證宮廷園林用水,併為周圍農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帝以漢武帝挖昆明池操練水軍的典故將西湖更名為昆明湖,將挖湖土方堆築于湖北的瓮山,並將瓮山改名為萬壽山。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成清漪園,耗銀480餘萬兩。[參 3]
清漪園內以中國古代神話中「海上三仙山」的構思,在昆明湖及西側的兩湖內建造三個小島:南湖島、團城島、藻鑒堂島,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萊、方丈、瀛洲。清漪園的總體規劃以杭州西湖為藍本,同時廣泛仿建江南園林及山水名勝,如鳳凰墩仿太湖、景明樓仿岳陽樓、望蟾閣仿黃鶴樓、後溪湖買賣街仿蘇州水街、西所買賣街仿揚州廿四橋等等。園內的主體建築為大報恩延壽寺,並有一條長達700多米尺的長廊,其建築與裝飾繪畫都相當精彩具有藝術價值以及眾多遊賞建築。
清漪園園中理政及居住性質的建築極少,乾隆帝遊覽清漪園均為當日往返,從未在園中居住。[參 4]
清朝道光年後,由於國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陳設,清漪園逐漸荒廢。1860年,清漪園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大火燒毀。
1884年至1895年,為慈禧太后「還政」後退居休養,以光緒帝名義下令重建清漪園。由於經費有限,乃集中財力修復前山建築群,並在昆明湖四周加築圍牆,改名頤和園,成為離宮。1900年園內建築及文物遭八國聯軍破壞,1902年修復。
清帝遜位後,頤和園成為清室私產,1914年始對外售票開放。1924年溥儀被驅逐出宮後,頤和園被北平特別市政府接管,改為公園。
1949年後,頤和園一度被中共中央黨校圈占。多位共產黨政要以及毛澤東故交(如柳亞子、江青)均曾在園中的聽鸝館等處居住。1953年起,頤和園作為公園對公眾開放,其後經歷多次大修。
1998年11月,頤和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6年底,中國發行了「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紀念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