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祖箴言

都攝六根
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發切願,(即願)專持佛號。(即行,信願行三,為念佛宗旨。)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
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
摘自《印光大師文抄 覆幻修大師書》
欲攝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別種念想。
第二要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則妄想自漸漸消滅矣。即默念,也要聽。以心一起念,即有聲。自己的耳,聽自己心裡的聲,仍然明明了了。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注重在聽。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聽,即耳根。心念,口念,耳聽,此三根一攝,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聞別的氣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
都攝六根而念,自無汙雜妄念,故名淨念。淨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故名淨念相繼。能淨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此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
故雲,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如此念之,決有淨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
摘自《印光大師文抄 覆修淨師書》
只求心歸於一,不必定求瑞相
汝已持名,而心不歸一,以業障深故。念時,要心存敬畏,念起於心,聲出於口,音入於耳。要使句句聽清楚,從朝至暮,無用心事,則常念。大聲,小聲,心中默念,都要聽。
以心一起念,便有聲相。自己之耳,聽自己心裡之聲,乃極明瞭事。早晚立一功課,或念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即念贊佛偈,念佛,或一千,八百,五百,隨各人工夫立。若忙極,則用晨朝十念法念。除早晚功課外,行,住,坐,臥都要念。
只求心歸於一,不必定求瑞相。以心若歸一,自與心浮散時不同。若不以心歸一為事,常想見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至誠懇切聽,決不至起魔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念佛最妙之法。
摘自《印光大師文抄 覆吳希道居士書》
念佛最妙一法
今修念佛法門,當依大勢至菩薩所示,如子憶母之誠心,修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實行。果能死盡偷心,則一心不亂,念佛三昧,或可即得。
然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且勿視為易易。縱不即得,當亦相去不遠矣。
都攝六根,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時無論聲默,常須攝耳諦聽。此乃合返念念自性,與返聞聞自性之二義而兼修者。返聞單屬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則為益大矣。
心念屬意,口念屬舌,耳聽屬耳,眼皮下垂,即見鼻端,則眼鼻二根亦攝。五根既同歸一句佛號,身根焉有不恭敬嚴肅之理乎。
故知都攝六根,下手在聽。能都攝六根,則心識凝靜而不浮散,便名淨念。以六根既攝,雜妄等念潛消故也。
淨念又能常常相繼無或間斷。則念佛三昧,可即得矣。故下曰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此大勢至菩薩,以教化九法界一切眾生者。實三根普被,有利無弊也。果肯依之而修,當必有觀行相似等利益可得也。
摘自《覆張曙蕉居士書八》
都攝六根
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發切願,(即願)專持佛號。(即行,信願行三,為念佛宗旨。)
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於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於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
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淨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
摘自《印光大師文抄 覆幻修大師書》
欲攝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別種念想。
第二要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則妄想自漸漸消滅矣。即默念,也要聽。以心一起念,即有聲。自己的耳,聽自己心裡的聲,仍然明明了了。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注重在聽。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聽,即耳根。心念,口念,耳聽,此三根一攝,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聞別的氣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
都攝六根而念,自無汙雜妄念,故名淨念。淨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故名淨念相繼。能淨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此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
故雲,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如此念之,決有淨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
摘自《印光大師文抄 覆修淨師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