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 【推薦】菩提甘露 持教上師輯

您是本帖的第 1239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推薦】菩提甘露 持教上師輯
godaikin2003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蝙蝠俠
文章:631
積分:8002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3月4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godaikin2003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推薦】菩提甘露 持教上師輯

菩提甘露 持教上師輯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菩提甘露                  持教上師輯

一.                面對煩惱的處理:1.正面的解讀:遇到任何問題不要一來就視為負面的阻力,而要看成是一種砥礪的助緣2.逆向的思考:遇到順心的事不要沾沾自喜,不得意忘形;遭逢挫折與不如意事不氣餒.不垂頭喪氣,只要轉念之後就能柳暗花明.

二.                如何在挫折中鍛鍊自己:應平靜的接受緣起緣滅,不必頑強的抵抗,沒有戰勝或失敗的念而是與生命的意外和平共處,以歸零的心情及謙卑的態度讓自己走向生命的谷底,然後拋下榮辱,未計成敗,緩步轉身,重新在學習的階梯上拾級而行,發現生活即佛法,一念一枝花

三.               每個人的特質都不一樣,不需要跟別人比較,而是要走自己的路,與其盲目的羨慕別人,不如積極的肯定自己

四.                在自我成長的路上,自知之明很重要!找到自己現在的位置,弄清楚未來該去的方向,而假以時日小鴉也可能變天鵝,這中間必須經歷的過程和鍛鍊,也不能逃避,有了這些認知,才能安心自在的做自己

五.               所謂的小鴨變大鴉的過程,是很自然的成長,而不是自己想變就變,時機.因緣.環境若不成熟或是自己的努力不夠,怎麼想變也變不成.反倒是回到自己的內在,安於自己的本份,負起該負的責任,付出該有的努力,才是對自我成長真正有幫助的事.

六.               如果知道一切的經歷都是為了發展自我,而不是基於自我享樂的立場去想.就能把吃苦當做吃補.若心想的皆是如何發展自我,眼前所要經歷的是苦或是補,就沒有那麼絕對,也不需要弄的很清楚,只要努力去做就對了,自然會有收穫

七.                一個人如果持之以恆地影響一個二個三個人,將來這幾個人也影響其他的人,社會還是很有希望

八.                當我們能夠肯定自己的價值,然後把自我的價值建立在別人需要的地方,那麼即使大環境充滿危機,也將會是個轉機.即使覺的自己的力量很微渺,還是會日以繼夜求精進地努力下去

九.               人的價值就是對別人精神領域的影響力,對別人需求滿足程度.我們應該留下來的是一些精神的文明.精神的資產,讓整個社會和後代子孫也能夠享有.而人死留了名,若能讓後人崇拜或是學者堅強,固然很好,但對他自己本身來說,這一切早己灰飛烟滅,都不存在了

十.               只要能做到凡事為別人想,就不會患得患失,超脫到無我的層次,即是金剛經里所講的,在時空之中,以無我為我,這才是最高境界

十一.        慈悲的愛是:對象一律平等,沒有條件,不求回饋,只要是眾生,都是可以付出愛與關懷的對象

十二.        慈悲的鍛鍊,是由近而遠,從小而大,從淺而深,要看自己的力量多大,再慢慢向外推廣

十三.       太自私的人,其實也沒有辦法真正解決自己的問題,因為他的器量太小了,很難徹底化解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他的心中有防線,這條防線越是緊密.城牆築的愈高,安全感就愈差,任何風吹草動他都害怕.解決之道是:必須學會慈悲,關懷別人,鬆開心中的防線,拆除心中的城墻,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十四.        放下心中的包袱;但永遠不放棄心中的理想和責任.放棄:是什麼都不要了,既沒有期望,也不再負責任.放下:則是把心理負擔擱一旁;但行動上並沒有停止努力

十五.       一般人來道場都希望得"",回去之後應該要比別人更有智慧,但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觀念要調整,來道場或求法後不是得到,而是要放下

十六.        真正的看破並非徹底失望;而是體認世事都是虛幻的.無常的.短暫的,不再執著.破:是把完整的東西看成是破的,把實有的東西看成虛幻的,當任何東西沒有完整,都是虛幻,就不會對它執著

十七.        無常就是正常!懂得看破才能提昇愛的層次,昇華到慈悲的境界,正因為不執著於條件,不區分對象,毫無限制地平等付出,親密關係才能恆常自然地存在

十八.       人心之所以會有掛礙,常因為我們對生命的本質了解得不夠透澈.因為無知而恐懼,即使提供再多信息再多知識,也無法解決這種恐懼.生命的本質是無常,不願意面對無常,就是一種最大的無知

十九.       不可知其實是人生的常態,無常的人生,本來就不可知,無常才是正常,如果能夠接受這樣的事實,認知這是無常,就不會恐懼,因而能做到心無罣礙,得到無有恐怖

二十.       痛苦是個起點,但可能往二個極端的方向去發展 一.為了自己不在受苦,因而產生更多無止境的需求,成為沒有辦法得到滿足的欲望,陷入負面的循環,反而增加更多痛苦 二.為了幫助別人,為了渡化蒼生,發心要幫大家從痛苦解脫,這個念將欲望轉化成愿力,就是慈

二十一.              修行的目的,剛開始的時候,就是要追求從生老病死的恐怖中解脫,這是一個基礎的起點,而后來因為修行程度不同,會從關心小我的欲望,擴大為悲憫眾人的愿望,幫助更多的人都能夠從生老病死的恐怖里解脫出來,成為慈悲的力量

二十二.                凡是謀私欲的人,不管從事什麼工作,都會患得患失,是很痛苦的事,如果真正是為公共利益,不為私人,就不會患得患失

二十三.              愈早轉念愈幸福,因為轉念之前,追求私欲的路程很辛苦

二十四.                能捨即能得,這句話是在鼓勵大眾捨,但在轉念的過程中,有些人觀念錯誤,聽到能捨就是得,便在割捨的同時,出現"我可以得到什麼的欲念,此即是轉念過程中常見的障礙

二十五.                捨自己的私欲,得到的是最大的願心!並非要得到什麼實質的東西或什麼無形的成就,.即使開悟成佛,只是沒有煩惱而已,並沒有什麼可以獲得的

二十六.              心經云:無智亦無得,到最後什麼也沒有,連智慧也沒有,真正成佛之后,自己不以為是佛,所以還要回到世間以菩薩身來渡眾生

二十七.              能捨,就是得!此話中還有""""真正沒有煩惱的人,只有捨,沒有得的欲望才能連煩惱都捨得掉!

二十八.              人之所以高貴,是氣質、是品格、是道德,而不是身上的珠光寶氣

二十九.                如果不能從公眾的利益出發,只想要獨善其身,並過於激進,用錯方法,這樣的修行,很容易對身體造成傷害、給心靈帶來挫殘

三十.        精進的修行,是鍥而不捨,持之以恆,日以繼夜,滴水成河的功夫,並非拼命甚至不要命地去修行

三十一.              拿自己有興趣的專長,去服務需幫忙的人,自然而然就會產生利他的思考。愈來愈有信心之後,就很自然地會轉化自己的私欲,慢慢以別人的利益為優先,而不是一直想到自己

三十二.                當我們學會把注意力轉移到別人需幫助的地方,內心產生知足惜福的感受,沒有了恐懼,減少了欲望,自然會從內在升起愿心和愿力,引領自己從此從煩惱中解脫,心無罫礙, 一步一步腳踏實地,邁向自由自在的人生

三十三.              要發揮利益眾生的影響力,不在乎舞台的大小,而是想要讓別人得到利益的心,有多麼強烈

遵守戒律,出於自己的選擇就不會覺的苦,反而是一種快樂的解脫

轉貼處http://tw.myblog.yahoo.com/jw!pj6L0LqQBRNEXV_LLFmmKlod9C3_ng--/article?mid=5432

佛頂尊勝陀羅尼


這是一趟從此岸走到彼岸、從晦暗走到澄明、從荒原走到淨土的旅程。從最不簡單的第一步,回到最簡單的最後一步。從人性的混沌,返回靈性的最初。這是悉達多的覺悟之路,也是每個人的那條路。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0/11/26 上午 06:00:31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9473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