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 【轉貼】孔明傳

您是本帖的第 1010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孔明傳
ppo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李小龍唯一傳人
等級:版主
文章:2045
積分:21864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10月9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ppo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孔明傳
《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的故事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對此事的看法各有不同。有人說諸葛亮是在測試劉備求賢的決心,有人說諸葛亮在抬高自己的身價,其實現代人喜歡用自己的思維模式去衡量古人,而“三顧茅廬”中實際蘊含的道理卻離現代人越來越遠了。現簡述一二如下。
在劉備第二次去臥龍莊求見諸葛亮不遇後,曾留下一封書信。在信中劉備表達了自己“久慕高名”,但“兩次晉謁,不遇空回,惆悵何似”的誠意。在略述了平生志向後,劉備希望諸葛亮可以出山輔佐,“展呂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鴻略”,並說自己要“齋戒薰沐”後再來拜訪,其思賢若渴的心情躍然紙上。身為皇叔能如此禮賢下士,可以說仁至義盡了。從世俗觀點看,諸葛亮應該受寵若驚,親自去新野詣見皇叔才是。
諸葛亮在第一次上《出師表》時,對他當時的心態做出了解釋。他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這其中有兩個字,在修煉大法後引起了我的注意。諸葛亮說的“苟全性命”其實並不簡簡單單地是保住自己的命,這裡的“性”和“命”是分開的,而且“性”在“命”的前面。其中“性”就是指“本性,心性”,涵蓋著他做人的原則,方式和氣節等等,那是比“命”更重要的。 諸葛亮並非世俗中人,對於滾滾紅塵中的名利色欲都看得極淡。在答應劉備出山後,他囑付弟弟諸葛均說:“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後來諸葛亮因劉備托孤而鞠躬盡瘁,病死在五丈原,臨終前他上表給後主劉禪說“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別無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 這就是諸葛亮的胸襟,他出山輔佐劉備並非為了功名利祿,為了人前顯貴,光宗耀祖,而是為了順應天意的安排,去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這樣淡泊名利的人在古代道德比較高尚的時候比比皆是,象在劉備三顧茅廬前後遇到的水鏡先生,以及崔州平、石廣元和孟公威等人,沒有一個願意跟劉備出去做官打天下。並非是因為他們才學不濟,而是因為他們更喜歡過恬淡的生活。而這種生活容易使人心如止水,進入修煉的狀態。這讓我想起李洪志先生在著作《洪吟》中的四句詩:“世間人都迷,執著名與利,古人誠而善,心靜福壽齊。” 中國古代的文化是半神的文化,許多人樂天知命,寵辱不驚。他們深深知道歷史自有它的安排和發展規律。崔州平在與劉備論及“治亂”的道理後,對劉備說“順天者逸,逆天者勞;數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水鏡先生在得知徐庶走馬薦諸葛後“出門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其實,他們都能知道漢家江山氣數已盡,無論誰都無力回天了。 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預言,叫“馬前課”,描述了從三國以後一直到今天的歷史大事,其作者正是諸葛亮。所以說對於歷史的走向,諸葛亮實際上了如指掌,這也就可以解釋他為什麼在第一次與劉備縱論天下大計時,就準確地預言了三分天下的結局,並取出一幅地圖,告訴劉備日後將在西蜀建國,與曹操、孫權鼎足而立。也能說明他為什麼在《後出師表》中說“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他不便對後主明言,但完全清楚六出祁山實際上是“欲以隻手將天補”,結局也只能是“何期歷數到此終,長星半夜落山塢”。 現代人讀《三國》,只能嘆服諸葛亮的智慧和眼光。卻實在想不出來,這樣一個“躬耕隴畝”的村夫,相交的皆非達官顯貴,而當時的資訊又不發達,他如何能那麼詳細地知道天下十幾路諸侯的性格,勢力和相互關係,又怎麼能如此準確地預言三國鼎立的結局呢?其實,懂修煉的人都知道這種智慧其實遠遠超出了人的層次,達到了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不出戶,知天下”的境界。而這種“知天下”卻類似《轉法輪》第二講中提到的“遙視功能”或“宿命通功能”。 “人類的歷史就像一台戲……”(《北美巡迴講法》)。有許多事情的發生都帶有戲劇性,而且匪夷所思。比如官渡之戰,袁紹70萬人馬對戰曹操7萬人馬,而且曹操糧草不濟,眼看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就在這時,曹操用計燒了烏巢的糧草,擊敗了袁紹。赤壁之戰,曹操擁雄兵83萬,而孫劉聯軍只有幾萬人馬,眼看曹操即將一統天下,但一場火攻令他折戟沉沙,險些命喪華容。□亭之戰,劉備統兵70余萬,而孫權只有幾萬人馬,就在東吳將玉石俱焚之際,陸遜火燒連營700裡,致使劉備敗回白帝城。諸葛亮六出祁山,其中有三次幾乎大獲全勝,但突然遭遇大變而不得不中道而返,最後一次更苦心排下計策將司馬懿父子三人困於上方谷中,點起地雷火器。誰料想“忽然狂風大作,黑氣漫空,一聲霹靂響處,驟雨傾盆。滿谷之火,盡皆澆滅:地雷不震,火器無功……” 每一次都是在千鈞一發、退無可退的情況下,發生一件極其不可能發生的事,並讓歷史在那裡轉折。這是因為神要達到三國鼎立的局面,不會讓一個國家不到神安排的時間就覆滅,同時也在教導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正如《三國》結尾古風的最後四句說的一樣“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這四句詩應該說是《三國演義》的點睛之筆。無論是曹操、劉備還是孫權,他們手下的文臣武將表面上鬥智鬥勇,那只是為了符合人中的理而表現給人看的,其實是神安排下來的一種平衡,達到三國之間的軍事上鼎足而立而已。 在修煉大法以前讀《三國》的時候,關注的是一場場戰鬥的謀略,喜歡看諸葛亮與周瑜、曹操、司馬懿鬥智。修煉以後似乎更能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的安排,更欣賞的是人物的品德操守,更能理解古人遵天敬神時的謙卑,更能體會到作者在著書時匠心獨運的地方,也更能看出神在安排這段歷史時的細膩和嚴謹。

孔明借東風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一天,曹操在大船上演練水軍。程昱、荀攸都對曹操說:「鐵索連船固然有好處,可是萬一東吳用火攻,便難躲避。」曹操聽後大笑說:「你們那裡知道,火攻要靠風力。現在正是冬天,只有西北風,東吳若要用火攻,被西北風一吹,豈不是自己燒自己?」
周瑜眺望對岸形勢,這時狂風大作,一面旗角不時從周瑜臉上拂過,周瑜猛然想起,萬事皆備只欠東風,心裡一急,便昏眩過去不省人事。 周瑜臥病在床,魯肅非常著急地去見諸葛亮,諸葛亮微微一笑說:「都督的病,我倒是會醫。」魯肅忙請他去給周瑜看病。 周瑜見諸葛亮到,披衣坐在床上,諸葛亮問候說:「幾天沒有見面,想不到都督竟病了。」周瑜說:「人有旦夕禍福,誰也說不定。」諸葛亮笑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怎麼能料得到呢?」周瑜聽了,頓時變色。諸葛亮說周瑜的病,要先順氣,周瑜便求順氣的藥方子。 諸葛亮請左右的人都出去後,在紙上寫了十六個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問怎麼才能得到東風。諸葛亮讓周瑜築造七星壇,他在壇上作法,借三日東南風破曹。周瑜一聽,病完全好了。 七星壇築成,諸葛亮披頭散髮,赤著雙腳,身上穿件道士用的法衣,開始借東風。到三更時分,果然吹起了東南風。周瑜正在高興,突然想到諸葛亮的本領實在了不起,留他不得,立即派丁奉、徐盛去七星壇殺諸葛亮。誰知這時,諸葛亮早已不見人影。 丁奉、徐盛忙從江上追趕,遠遠看見諸葛亮站在船尾。見徐盛追來,諸葛亮大聲說:「將軍不必追了,回去告訴都督,好好用兵。我料到都督要加害於我,所以預先叫趙雲來接。」徐盛卻只管追上去。趙雲一箭射斷了徐盛船上的帆繩,然後飛速離去。 丁奉、徐盛回去報告經過,周瑜大驚說:「諸葛亮如此多謀,簡直叫我日夜不安了。」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0/12/11 上午 10:04:57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1465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