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確是萬人敬仰的國際巨星。1980年代留日時,日人常以「我最喜歡李小龍的電影」打開話題;1990年代留美時,同居的美國同學及常一起打乒乓球的伊朗同學大讚 “Bruce Lee is great!” 那位伊朗人還向我表演中國功夫,令對功夫一竅不通的我無地自容。香港星光大道成立以來,最受外國遊客歡迎的是李小龍的銅像。數月前一位二十多歲的日本李小龍迷託我在香港找一支雙截棍,帶去日本給他作結婚禮物。我昨天重訪神戶南京町(即其唐人街),還看見不少李小龍的商品。李小龍是個不朽傳說,逝世三十多年仍在發光發熱!
當李小龍憑《唐山大兄》(71)、《精武門》(72) 及《猛龍過江》(72) 在香港、東南亞及美國大紅大紫時,日本人還不太認識他。嘉禾在日本找發行商時處處碰壁,連與嘉禾一起合作拍《盲俠大戰獨臂刀》(71) 的勝新太郎也婉拒。結果還是美國人較有辧法,由華納公司出品的《龍爭虎鬥》(73) 下旬在日本全國公映,票房勢如破竹,一躍成為當時日本電影史上總票房第三位(首位及次位分別是《教父》與《日本沉沒》)。《龍爭虎鬥》是其功夫片的第四部,但卻成為在日本首部上映的李小龍電影。公映時李已過世,日本的李小龍熱可算是「慢半拍」。日本片商(東寶東和及東映)相繼推出《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及《死亡遊戲》,均取得理想票房。
李小龍功夫片有明顯的反日情緒,日本人都是演壞蛋的角色,給中國人打得落花流水。為什麼以民族主義見稱的日本人會欣賞李小龍呢?理由是崇拜強者的心理。日人對強者(即使是敵人)一向是「識英雄重英雄」,在日本歷史、近代戰役、甚至當代政經界也表露無遺。其次是日人替李小龍電影「做了手腳」,例如在反日意識最濃的《精武門》作出删剪及刻意更改字幕。「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的日文字幕變成「我々健在だ!」(我們健在!)
李小龍幫助港產功夫片打進日本市場,難怪成龍曾說:「沒有李小龍便沒有我。」1970年代中葉是港產功夫片的全盛期,單是1974年日本便輸入28套,大部分日文片名加上ドラゴン(Dragon)的字眼。除在戲院公映及發行錄影帶外。日本各大電視台均在黃金時段播放港產功夫片。
同時日人亦製作了十多套「和製」功夫片,其中以《殺人拳》系列(千葉真一主演)及《女必殺拳》系列(志穗美悅子主演)最受歡迎。以倉田保昭及千葉真一為首的一班日本打星亦參與港產功夫片的演出。而早已過世的李小龍在日本的漫畫、動畫及遊戲中獲得重生,例如《淚眼煞星》及《北斗之拳》的主角明顯就是李小龍的化身。
日人懷念李小龍及不斷推出相關商品與創作,我們卻早已淡忘這個傳奇,高官要複製迪士尼、星光大道及漁人碼頭,但卻連一個李小龍紀念館都容納不下。禮失求諸野,也許李小龍傳說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