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健康人生版(Life論壇) → 小手傳達著寶寶的成長

您是本帖的第 3653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小手傳達著寶寶的成長
yikinki123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等級:黑俠
文章:613
積分:73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8月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yikinki123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訪問yikinki123的首頁

發貼心情
小手傳達著寶寶的成長

小手傳達著寶寶的成長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手指比任何肢體都更能做複雜的動作,像是抓東西、投擲、畫圖、寫字、摺紙、使用工具等等。

大腦中掌管手指自主而複雜活動的部位稱作「大腦運動區」,這裡掌管著憑自我意識操縱的活動,也稱為「自主運動區」。

運動區的細胞,有的負責臉部肌肉、有的負責腳部活動,細胞所負責支配的活動部位都是固定的,其中支配手和手指的區域卻占運動區最大的部分,這是因為手和手指的動作與為數眾多的腦細胞有關,是全身運作中與腦部最有密切關係的部位。

目前的大腦研究讓我們得以了解,寶寶手指的動作是隨著腦部同步發展,從「握」、「抓」等基本動作開始,漸漸習得靈活地使用拇指與食指來「拿起細小的東西」等高難度的動作。

隨著腦部發展,手指動作越變越複雜
出生後2個月的寶寶,像是企圖確認自己的身體般地,使用自己的嘴吸吮手指,他原本緊握的手掌已漸漸鬆開,也比較注意到自己的手。

到了3-4個月,寶寶會將手伸向眼前的方向。到了這個時期,寶寶的視力也更加精確,大腦具備了整合的能力,因此出現可以隨心所欲的自主運動。

當寶寶能憑自己的意識活動自己的手後,緊接著,就是試著抓東西。5-6個月大的寶寶,已經會拿起眼前的東西。但是仔細的觀察,便會發現寶寶先用靠近小指頭的手指抓東西,而後漸漸學會使用靠近拇指的手指拿東西。

用手指物,進入學習語言的準備期
當寶寶學會用拇指與其他手指將東西拿起來的時候,大概是在7-11個月大。這時他會靈活地活動手指,就連細小的東西也能靈巧地拿起來,這代表寶寶已經學會「拿東西」的行為。

同時,寶寶也開始會「用手指示」及「用指頭指示」。一開始寶寶會先「用手指示」,那是用整隻手,指著一個方向;漸漸地再學會「用指頭指示」,即伸直手指具體地指著某個東西。

當寶寶指示著種種的需求時,大人們應回應寶寶說:「你要玩玩具嗎?」、「喔!那是小狗狗喔!」等,告訴他所指東西的名稱。用手指示及用指頭指示,也可說是寶寶學習語言的準備期,在不斷重覆這樣的行為裡,寶寶將在腦中累積「做了這樣的動作,將會得到這樣的結果」的邏輯。

而且,寶寶在學會「拿、捏」等更具體的操作能力後,更大大地增加他們的好奇心與追根究柢的精神。

寶寶手部的活動與發展︰
只要仔細地觀察寶寶的手部動作,便會發現,其實是一個動作接續著另一個動作發展著。

出生後0∼1個月
剛出生寶寶的拇指置於手掌內側,輕握著小手。如果我們把寶寶的小手打開,將我們的手指伸到寶寶的掌心,寶寶便會緊緊握住我們的手指。

出生後2個月
寶寶握拳的時候,會把拇指分開;並且開始吸吮手指。

出生後3∼4個月
寶寶漸漸可以控制手部的動作,會將手往前伸,拿他面前的東西。如果讓寶寶拿玩具,他也可以拿一會兒。

出生後5∼6個月
寶寶會用整隻手拿東西,但是仔細一看,可以發現寶寶是先用靠近小指頭的手指拿東西,再漸漸學會用拇指拿起整個東西。

出生後7∼8個月
這時已學會用拇指與其他手指將東西拿起來。從此開起,寶寶也開始會做出以整隻手指著東西,也就是已經會「用手指示」。

出生後9個月
寶寶學會伸直食指,具體地指示著某個東西,也就是已經會「用指頭指示」;另外也開始會把食指伸向有興趣的東西。

出生後10∼14個月
在這之前,寶寶拿東西都是「一把抓」;但從這個時期起,他開始會使用拇指與食指「捏拿」東西了。

出焟後12?14個挈
當寶寶醋始會做出「捏拿」動作時,也開始會使用拇指與食指拿起彈珠般的小圓體。

本文由信誼•奇蜜育兒GoGo 提供,文章出自 腦科學聰明


森蘭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1/1/5 上午 05:17:14
yikinki123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等級:黑俠
文章:613
積分:73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8月2日
2
 用支付寶給yikinki123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訪問yikinki123的首頁

發貼心情

媽媽愛罵我,是不愛我了嗎?

孩子在3歲之後,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父母為了要建立生活常規,看到孩子表現不當而表達意見時,孩子會從父母的口氣、臉部表情來判斷父母的情緒;當聽到父母嚴肅、大聲的語氣,會認為父母在罵他,而覺得委屈、被誤解、不高興,可能父母只是在講道理,告訴孩子要把飯吃完才能出去玩,但孩子往往會認為自己又被罵了。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不可否認,EQ再好的爸媽總有情緒化的時候,一看到孩子「不受教」,自己一把火上來,也無法維持永遠的心平氣和,當爸媽「罵」出口時,通常是孩子不聽話,尤其孩子已不再像以前完全受爸媽的話,不論是穿衣服的顏色或何時起床,都有自己的意見。難道孩子會「故意」不聽話嗎?

從孩子角度解讀「不聽話」

其實孩子並沒有所謂的聽話、不聽話,小小孩很難明白什麼是「不聽話」,2歲以上的孩子雖可理解語言上的表面意義,但從接收到執行,還是有段距離。每個年齡層的幼兒因認知程度不同,「不聽話」的行為原因也不盡相同:

■認知能力不足:孩子不瞭解規則的意義,無法記進腦子裡,就會「不聽話」。
■欠缺表達能力:孩子內心不同意,但可運用的詞彙有限,無法清楚表達,只得暫時接受大人的規定;但事後就用不聽話的行為來表達不同意。
■父母身教,孩子看得到:媽媽請爸爸倒垃圾,爸爸老是祭出拖字訣,孩子就學會這種模式。
■規範不合理:不准孩子出去玩,但孩子天生好動,當然無法控制自己,若父母並未設計足以吸引他興趣的室內活動,等於強人所難。
■欲望與規範衝突:父母說桌上的蛋糕不能吃,蛋糕卻被挖掉一塊,其實孩子在吃掉櫻桃時,根本沒想到自己是不聽話,只因蛋糕實在太吸引人了,大人不沒看到,他就覺得可以這樣做。
■情緒失調:情緒平穩時,內心雖想做不被爸媽容許的事,但理性會抑制他的慾望;然而當情緒不穩定,如脆弱、激動、悲傷或生病時,就容易失去理性而犯錯。
■負面情緒的累積:父母規定不能看卡通,孩子每天利用父母不注意時偷看5分鐘;但沒有看完整,情緒沒能得到安撫;日子久了,心情大受影響,就反映在其他事件上,如不好好吃飯、洗澡、睡覺等,其實孩子自己也不知道這些負面行為和看卡通的關連性。

6Tips親子溝通有效率

■視性而為 循序完成
當急驚風爸媽遇到慢郎中孩子時,孩子會受到更多的催促與指責,但慢吞吞型的孩子容易退縮,動作、遊戲,甚至學習速度都比較慢。父母的催促只會增加他的心理負擔。

給孩子充裕的時間去學習、去完成,只要有一次比平常稍快,就立刻誇獎他。並明訂適合孩子能力的工作範圍和程序,例如先收拾娃娃再收拾積木;每完成一小段就給予獎勵,孩子或許會拖長時間,但一定要堅持孩子完成,藉以加強堅持度,先要求孩子完成工作,再要求時間控制;不要讓孩子產生挫折感退縮。

■親子一起立法 訂定合理規範
父母訂的規範要具體清楚,與其說「你要做個乖孩子」,不如說「玩具玩完要收好」。在訂規範時要讓孩子參與,才知道他懂得什麼,再共同訂出規範,並利用孩子能看懂的字或圖具體地列在紙上。雖然孩子並不一定都能遵守,但至少已有提醒的作用;訂規範時要注意合理性,否則就是入孩子於罪,孩子很容易就觸犯到規則,將來不聽話的可能性就很大。

■讓孩子承擔後果 自發改變
讓孩子自己去承擔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也藉機讓孩子學習負責。當韋韋還是拖拖拉拉,面臨到的可能就是上課遲到、吃飯吃的太慢而不能參與大家的活動,讓孩子由承受自己行為所帶來的後果中,自動自發地願意改變。

■傳達確定訊息 讓孩子同理感受
讓孩子感受到他的行為帶給爸媽很多不便;而且跟孩子討論時,肢體動作和語言表達要一致;若爸媽口氣堅定,表情卻輕柔嘻笑,孩子會搞不清楚爸媽表達的真正的意思。且在每一次孩子不聽話時,爸媽要態度一致,不能今天心情好就睜隻眼閉隻眼,而下次心情壞就大發脾氣。

■親子遊戲 把孩子變聽話了
當孩子做不喜歡的事或吃不喜歡的食物,就會耍賴、動作慢,讓爸媽覺得孩子不聽話。先了解孩子是沒興趣、能力不夠,還是發展不夠成熟?例如孩子吃飯慢,先考慮是否食物不易咀嚼。也可以把要做的事遊戲化,例如孩子不喜歡收拾玩具,親子一起玩遊戲,數「1」時,孩子撿1個,不知不覺玩具就收拾好了。

■爸媽調節自己的情緒
父母若不能控制情緒,會轉移孩子學習的焦點。原本是要修正不聽話的行為,但當孩子一看到父母臉色很難看就嚇壞了,認為以後只要聽話,父母就不會生氣。如此一來,焦點成了「生氣」這件事,原本不聽話而受「規範」處罰的意義就消失了,失去讓孩子學習如何改正行為的機會。

孩子在3歲之後,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父母為了要建立生活常規,看到孩子表現不當而表達意見時,孩子會從父母的口氣、臉部表情來判斷父母的情緒;當聽到父母嚴肅、大聲的語氣,會認為父母在罵他,而覺得委屈、被誤解、不高興,可能父母只是在講道理,告訴孩子要把飯吃完才能出去玩,但孩子往往會認為自己又被罵了。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不可否認,EQ再好的爸媽總有情緒化的時候,一看到孩子「不受教」,自己一把火上來,也無法維持永遠的心平氣和,當爸媽「罵」出口時,通常是孩子不聽話,尤其孩子已不再像以前完全受爸媽的話,不論是穿衣服的顏色或何時起床,都有自己的意見。難道孩子會「故意」不聽話嗎?

從孩子角度解讀「不聽話」

其實孩子並沒有所謂的聽話、不聽話,小小孩很難明白什麼是「不聽話」,2歲以上的孩子雖可理解語言上的表面意義,但從接收到執行,還是有段距離。每個年齡層的幼兒因認知程度不同,「不聽話」的行為原因也不盡相同:

■認知能力不足:孩子不瞭解規則的意義,無法記進腦子裡,就會「不聽話」。
■欠缺表達能力:孩子內心不同意,但可運用的詞彙有限,無法清楚表達,只得暫時接受大人的規定;但事後就用不聽話的行為來表達不同意。
■父母身教,孩子看得到:媽媽請爸爸倒垃圾,爸爸老是祭出拖字訣,孩子就學會這種模式。
■規範不合理:不准孩子出去玩,但孩子天生好動,當然無法控制自己,若父母並未設計足以吸引他興趣的室內活動,等於強人所難。
■欲望與規範衝突:父母說桌上的蛋糕不能吃,蛋糕卻被挖掉一塊,其實孩子在吃掉櫻桃時,根本沒想到自己是不聽話,只因蛋糕實在太吸引人了,大人不沒看到,他就覺得可以這樣做。
■情緒失調:情緒平穩時,內心雖想做不被爸媽容許的事,但理性會抑制他的慾望;然而當情緒不穩定,如脆弱、激動、悲傷或生病時,就容易失去理性而犯錯。
■負面情緒的累積:父母規定不能看卡通,孩子每天利用父母不注意時偷看5分鐘;但沒有看完整,情緒沒能得到安撫;日子久了,心情大受影響,就反映在其他事件上,如不好好吃飯、洗澡、睡覺等,其實孩子自己也不知道這些負面行為和看卡通的關連性。

6Tips親子溝通有效率

■視性而為 循序完成
當急驚風爸媽遇到慢郎中孩子時,孩子會受到更多的催促與指責,但慢吞吞型的孩子容易退縮,動作、遊戲,甚至學習速度都比較慢。父母的催促只會增加他的心理負擔。

給孩子充裕的時間去學習、去完成,只要有一次比平常稍快,就立刻誇獎他。並明訂適合孩子能力的工作範圍和程序,例如先收拾娃娃再收拾積木;每完成一小段就給予獎勵,孩子或許會拖長時間,但一定要堅持孩子完成,藉以加強堅持度,先要求孩子完成工作,再要求時間控制;不要讓孩子產生挫折感退縮。

■親子一起立法 訂定合理規範
父母訂的規範要具體清楚,與其說「你要做個乖孩子」,不如說「玩具玩完要收好」。在訂規範時要讓孩子參與,才知道他懂得什麼,再共同訂出規範,並利用孩子能看懂的字或圖具體地列在紙上。雖然孩子並不一定都能遵守,但至少已有提醒的作用;訂規範時要注意合理性,否則就是入孩子於罪,孩子很容易就觸犯到規則,將來不聽話的可能性就很大。

■讓孩子承擔後果 自發改變
讓孩子自己去承擔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也藉機讓孩子學習負責。當韋韋還是拖拖拉拉,面臨到的可能就是上課遲到、吃飯吃的太慢而不能參與大家的活動,讓孩子由承受自己行為所帶來的後果中,自動自發地願意改變。

■傳達確定訊息 讓孩子同理感受
讓孩子感受到他的行為帶給爸媽很多不便;而且跟孩子討論時,肢體動作和語言表達要一致;若爸媽口氣堅定,表情卻輕柔嘻笑,孩子會搞不清楚爸媽表達的真正的意思。且在每一次孩子不聽話時,爸媽要態度一致,不能今天心情好就睜隻眼閉隻眼,而下次心情壞就大發脾氣。

■親子遊戲 把孩子變聽話了
當孩子做不喜歡的事或吃不喜歡的食物,就會耍賴、動作慢,讓爸媽覺得孩子不聽話。先了解孩子是沒興趣、能力不夠,還是發展不夠成熟?例如孩子吃飯慢,先考慮是否食物不易咀嚼。也可以把要做的事遊戲化,例如孩子不喜歡收拾玩具,親子一起玩遊戲,數「1」時,孩子撿1個,不知不覺玩具就收拾好了。

■爸媽調節自己的情緒
父母若不能控制情緒,會轉移孩子學習的焦點。原本是要修正不聽話的行為,但當孩子一看到父母臉色很難看就嚇壞了,認為以後只要聽話,父母就不會生氣。如此一來,焦點成了「生氣」這件事,原本不聽話而受「規範」處罰的意義就消失了,失去讓孩子學習如何改正行為的機會。


森蘭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1/1/5 上午 05:33:42
yikinki123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等級:黑俠
文章:613
積分:73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8月2日
3
 用支付寶給yikinki123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訪問yikinki123的首頁

發貼心情

教養Q&A~我兒子是大嗓門

Q:我兒子今年四歲,嗓門奇大無比,常常遠遠的就聽到他的聲音。我們家是大家庭,常因為我兒子大聲說話、與人爭吵,而引起家人對他責備。我該怎麼糾正他呢?

A:「說話」是用來表達需求、與人溝通的基礎工具,雖然每個人說話的發聲方式因用聲習慣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卻會影響聽者的感受。一般而言,輕聲細語的說話方式,讓人覺得順心悅耳,無形間也促進了溝通;反之,嘶吼的表達方式,則讓人覺得煩躁不安,溝通也可能因而受阻。
  正處於學習語言階段的幼兒,常有詞不達意的問題,加上常缺乏耐性,又誤以為只要「大聲」就可以讓人瞭解,所以常會出現大聲叫喊及說話的現象。
  您的孩子正是典型的「大嗓門」,大聲說話明顯的影響了他與其他家人的關係,不良的發聲方式不僅造成別人對孩子的反感,還可能對孩子造成生理上的傷害。有些五∼十歲的兒童,就是因為時常尖吼、長期發聲不當,造成「聲音沙啞」的現象,而這更可能是日後造成慢性聲炎、聲帶水腫、或聲帶結節等問題的主要導因。

  面對習慣大聲說話的孩子,並不容易在短時間內就能糾正他的用聲習慣,須耐心地協助孩子改正積習已久的壞毛病。在作法上,您可以嘗試:

一、教導孩子正確的溝通技巧:
  孩子常因急於表達而大聲說話,如果父母能教導孩子好的溝通方式及技巧,這種現象將會有所改善。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什麼樣的狀況會造成孩子大聲喊叫,再教導他其他表達方式;並鼓勵、時時提醒孩子減小說話音量、放慢說話的速度。

二、避免用大聲斥責的方式,來制止孩子的大嗓門:
  大人如果運用斥罵的方式來處理,孩子不但不會因此修正發聲方式,反而還會學到大聲斥吼的表達方式。

三、全家人一起以輕聲細語的方式來說話:
  很多孩子的不良發聲習慣都是導因於模仿。如果大家都學習用輕柔的聲音來交談,幼兒就不會學到不良的用聲方式。

四、避免用「說悄悄話」的方式來和孩子說話:
  悄悄話其實是一種十分費力的說話方式,很容易對聲帶造成傷害,所以不要和孩子養成說悄悄話的習慣。

五、平常親子間偶爾也可運用「手語」遊戲,來取代聲音的表達,如此不但能讓孩子學習到另一種表達方式,也可增加親子間的親密感。


森蘭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1/1/5 上午 05:34:14
小龍女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頭銜:古墓派掌門
等級:蜘蛛俠
文章:819
積分:7960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10月5日
4
 用支付寶給小龍女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1/1/8 上午 10:52:02

 4   4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7813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