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渤海王國----不知始祖的“謎中王朝”
公元7世紀末到10世紀中葉,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的大片土地上,存在著一個強大繁盛的國家——渤海王國,這個被謄為“海東盛國”的國家,在史學界以“謎中王朝”而著稱。
中外學者對渤海王國的興趣特別大,這主要是因為它有兩大特點:一是它延續的時間比中國周邊任何非漢民族建立的王朝都長,其版圖又包括東三省的東北部及前蘇聯海州一部分和朝鮮半島北部的廣大地區;二是它通過鴨綠江江口,渡日本海與日本進行頻繁的文化交流,它在中國、日本與朝鮮的文化交流中起了中介的作用民然而,由於基本史料的缺乏,人們對渤海王國作了種種猜想:渤海王國的建立者是誰?王室是否朝鮮人?政權性怎樣?它的都城在哪裡?渤海王國的真面目何時才能顯現在人們面前?等等。隨著考古發掘和研究的深入,有些疑案解決了,有些謎迄今還罩著神秘密的面紗。
渤海王國的建立者究竟是誰呢?這是一個自古以來就沒有解決的問題。唐武後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營州契丹李盡忠叛唐發難,趁此機會,被強迫移民到此地的渤海始祖東奔建立了震國;唐則天後聖歷年間(697一699年),渤海王國建立。但這個王國的創立者是誰呢?歷來就有兩種說法。們日唐書·渤海
傳》把眾所周知的大柞榮作為渤海王國的始祖;但在《新唐書·渤海傳》中就復雜了,傳說當時妹榻族酋長允四比羽以及大柞榮的父親乞乞仲象一起逃出營州。
建立渤海王國的是乞乞仲象。這兩種最基本的史料提出兩種不同的說法,引起了學者們的爭論。日本的
池內宏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提出了一個折衷說法:《浙唐書·渤海傳》中的乞乞仲象在後世沒有另外廟把,根據這一點,似乎可以推斷大柞榮和乞乞仲象是同一個人,乞乞仲象是建國前在營州所用的本名,大柞榮則為建國後所改的中國式的名字。可惜這一巧妙的解釋井沒有有力的史料作基礎。
迄今為止,渤海的建國者到底是誰還沒有定論,這樣連始祖都不清楚的王國在歷史上實在是罕見的。
渤海的建立者是哪個民族的人?這些是和渤海始祖之謎相聯系著的一個謎。們日唐書·渤海傳》己載:渤海鞋朝大柞榮者,本高句麗別種也。”有朝鮮學者據此認為大柞榮是朝鮮人,建立渤海王國的是朝鮮民族,進而把渤海王國與朝鮮聯系起來。柳得恭在《渤海考》裡就明確他說:“夫大氏者何人也?乃高句麗之人也。其所有之地何地也?乃高句麗之地也《新唐書·渤海傳》的說法又不同:“渤海,本粟未韓朝,附高句麗者,姓大氏粟未蛛輻是隋唐時中國東北部蛛偶七部之一,居住在松花江流域,據此,則大柞榮便不是高句麗人,而是依附於高句麗的粟未軒朝族人了。解放以後,隨著考古文物發掘,結合文獻記載,中國學者普遍主張並接受這一說法,姜守鵬《從古文獻看渤海國族婁屬問題》詳細論述了“穌蠍主體是由肅慎抱一勿吉一革
未朝人演變而來的。這樣,關於渤海王室源於朝鮮的說法便值得懷疑了。從渤海工國建立者的族源之謎,又引出另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渤海王室和朝鮮高句麗玉朝有血緣關系嗎?一般論者認為二者之間不存在必然的血緣關系,因為並無確切史料可以證明。
但仍有學者堅持認為,渤海的王室與高句麗王朝有密切的血緣關系。1933年,日本白烏庫吉在《關於渤海國》一文中指出,據史料記載,渤海致日本國書,幾乎都寫成:“高(句)麗王敬問……”渤海王也自稱為高句麗後裔;查看管原道真《類聚國史》,就可以發現來往日本的渤海使臣大部分都待高句麗王室名,或中國式名字,而持滿洲式名字的人極少。論者推斷,大柞榮象《舊唐書》所記的那樣為高句麗人,構成渤海王室和上流社會中樞勢力也是高句麗人,被統治者為妹革爿易人,渤海王國是高句麗遺民利用鞋榻族建立起來的。如按這種假說,那麼,渤海王國就可能是朝鮮移民在中國邊境建立的一個國家了,這就勢必引起中國唐朝與朝鮮高句麗時代的一系列歷史疑案來。
1936年,稻葉巖吉提出過更奇特的說法,他認為韓蠍不是種族名,而是梵語m曲kh,意為“大人”,大炸榮和乞乞仲象都是女真的巨酋,以這個巨酋為中心建立的渤海國,不僅有女真人,而且包含了高句麗人,其統治階級為女真人,而文化則全被高句麗人所獨占。
於是,在探討渤海王室同高句麗王朝關系時,渤海王國的政權性質問題就提了出來。解放前這個問題極少涉及,那時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把渤海看成是朝鮮移民建立的一個國家;解放後,中國學者對此予以關注,提出了新的看法,認為渤海王國是我國唐王朝轄屬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楊昭全在《渤海是我國唐王朝轄屬的少數族地方政權見《求是學刊》1982.2)一文中從六個方面加以論證:1渤海是我國境內民族軒蠍建立的;2渤海的地域是我國領土;3渤海接受唐朝冊封、受爵,並向唐朝貢;4渤海受唐管轄,其疆土為廟的行政建置;5官吏由唐朝任命,渤海國王子弟及一般人可以在唐做官;3唐文化廣泛地傳人渤海。比較起來,這種說法容易為人接受,但具體史實如何,還需要探討。
渤海王園疆域到底有多大?歷來就有不同說法,丁若鋪《我邦疆域考》中講:細地加以考訂,鳥田好認為其邊界應超越歷來認為的渤海領外沈陽、遼陽一線。隨著考古發掘實物的增多,渤海疆的疆域范圍較前清晰,但至今還沒有使人信服的定論。
渤海故都在哪裡?歷來也是爭論不休。經過考古發掘,人們已開始搞清楚,王承禮在《敦化六頂山渤海墓清理發掘記》提出了渤海舊國故址在敦化東城的看法,已為學術界公認。
渤海王國有五個重要的城市:上京、中京、東京、西京、南京,曾是王國政治文化的中心和對外文化交流的要沖,因此,“五京”的正確位置是史學界興趣頗濃的一個探究課題。並且,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這些埋藏在地下的昔日華市逐漸為人們所熟悉。
上京龍泉府遺址何在?從1933年起,中、朝。日考古學家就進行了艱苦的發掘與搜尋工作,半個世紀後,終於弄明白了,陳顯昌在《唐代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見《文物》1980.9)一,文申明確指出: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為寧安縣東京城。 這一看法已為學術界公認。
中京顯德府的故址說法就不同了,它在離大柞榮逃出營州後建國的東牟山不太遠的地方,是第三代文王大欽茂遷都上京以前的故都。它的正確位置眾說紛壇,有曹遷傑提出的輝發河與松花江合流處那丹佛勒說,有小川琢治提出的吉林省嘩甸縣蘇密城說,有津田左右吉提出的敦化附近說,又有流入圖們江的海蘭河與朝陽川西河上游的西古城說。這些說法中,因考古發掘的強有力支持,李健才等提出的渤海中京顯德府故址為和龍縣西古城說,似乎易為人接受。
渤海通往日本交通要道的出發地東京龍原府,其故址也有多種說法。如丁若鋪的鹹北鐘城、穩城附近說,池內宏的間島屋子街說,最有力的是烏山喜一提出的間島渾春說。1942年,齋籐甚兵衛的調查報告《半拉城——渤海遺跡報告》判明渾春半拉城的規模與上京城及中京西古城遺址幾乎一樣,於是輝春半拉城說被視為定論。
然而,《新唐書·渤海傳》所記渤海通往新羅的南京南海府相通往唐國的西京鴨綠府,各說紛壇迄今還不清楚。
渤海文化到底屬何種類型?是高句麗文化的移人呢,還是唐文化的輸入?
這既是渤海王國的一個未解之謎,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待解之謎。而這個謎又是與渤海創始人及王室的族屬之謎相聯系的。
由於文獻記載上的缺乏,渤海文化的內涵與特征是通過地下發掘體現出來的。朝鮮與日本學者認為渤海文化為高句麗文化的延長或變態。其主要證據是“渤海瓦”。鳥井龍藏指出滿洲瓦與朝鮮瓦不同,朝鮮瓦多布目紋,而滿洲瓦則元;據東京城,西古城以及其他城中所發掘的瓦來看,有布目紋,這和高麗瓦近似。這當是渤海統治階級受高句麗文化影響的旁證。烏山喜一分析了上京龍泉府出士文物,出土菩薩像形態雖小,卻類似高句麗的磚像;佛教藝術在渤海與高句麗之間有某種類似處;渤海三靈古墓的構造也和高句麗新羅有某種類似處。因此,鳥山認為渤海文化是高句麗文化的繼承,是移人或受高句麗文化之影響。朝鮮的李龍范在《渤海史之謎》裡也坦率地承認渤海文化的高句麗特征,同時想找出解開關於王國和統治階層出處之謎的鑰匙。
中國學者則強調渤海文化與唐代文化的歷史淵源關系,李殿福在《從考古學上看唐代渤海文化》一文中(見《學習與探索》19814),以地上與地下文化的遺存為序,揭示出渤海文化與唐文化的歷史淵源關系;朱國忱等在《唐代渤海文化初探》裡,則以文獻記載為主,結合考古發掘對渤海文化概貌進行了分類研究,指
出:絢麗多彩的渤海文化,不僅豐富了祖國文化藝術寶庫,而且成為與鄰國朝鮮。 日本進行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紐帶。
從考古發掘來看,渤海文化有唐文化的內涵,又有朝鮮文化的特色,因此很難說渤海文化是一種類型文化的移人或輸入,它恰恰反映了7一10世紀東亞與東北亞各國間文化交流頻繁的史實,至於這種文化交往是怎樣進行的,又產生何種影響?則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渤海王國之所以成為“謎中王朝”,是因為有關她的史料記載缺乏,僅有的兩唐書記載上又互相矛盾,而已逝的文明正掩埋在地下,於是人們面對失去史料依據的模糊不清的渤海王國,在追憶昔日的歷史故事時,便產生了眾多的猜想。由於渤海王國歷時三個世紀,地跨中、朝、蘇三國之地,曾是東亞風雲一時的強國,又在中、日、朝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之間起了橋梁的作用,因而,揭開渤海王國之謎,是揭示7一10世紀東亞國際政治格局和文化交侃奧秘的一把鑰匙。
中外學者對渤海王國的興趣特別大,這主要是因為它有兩大特點:一是它延續的時間比中國周邊任何非漢民族建立的王朝都長,其版圖又包括東三省的東北部及前蘇聯海州一部分和朝鮮半島北部的廣大地區;二是它通過鴨綠江江口,渡日本海與日本進行頻繁的文化交流,它在中國、日本與朝鮮的文化交流中起了中介的作用民然而,由於基本史料的缺乏,人們對渤海王國作了種種猜想:渤海王國的建立者是誰?王室是否朝鮮人?政權性怎樣?它的都城在哪裡?渤海王國的真面目何時才能顯現在人們面前?等等。隨著考古發掘和研究的深入,有些疑案解決了,有些謎迄今還罩著神秘密的面紗。
渤海王國的建立者究竟是誰呢?這是一個自古以來就沒有解決的問題。唐武後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營州契丹李盡忠叛唐發難,趁此機會,被強迫移民到此地的渤海始祖東奔建立了震國;唐則天後聖歷年間(697一699年),渤海王國建立。但這個王國的創立者是誰呢?歷來就有兩種說法。們日唐書·渤海
傳》把眾所周知的大柞榮作為渤海王國的始祖;但在《新唐書·渤海傳》中就復雜了,傳說當時妹榻族酋長允四比羽以及大柞榮的父親乞乞仲象一起逃出營州。
建立渤海王國的是乞乞仲象。這兩種最基本的史料提出兩種不同的說法,引起了學者們的爭論。日本的
池內宏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提出了一個折衷說法:《浙唐書·渤海傳》中的乞乞仲象在後世沒有另外廟把,根據這一點,似乎可以推斷大柞榮和乞乞仲象是同一個人,乞乞仲象是建國前在營州所用的本名,大柞榮則為建國後所改的中國式的名字。可惜這一巧妙的解釋井沒有有力的史料作基礎。
迄今為止,渤海的建國者到底是誰還沒有定論,這樣連始祖都不清楚的王國在歷史上實在是罕見的。
渤海的建立者是哪個民族的人?這些是和渤海始祖之謎相聯系著的一個謎。們日唐書·渤海傳》己載:渤海鞋朝大柞榮者,本高句麗別種也。”有朝鮮學者據此認為大柞榮是朝鮮人,建立渤海王國的是朝鮮民族,進而把渤海王國與朝鮮聯系起來。柳得恭在《渤海考》裡就明確他說:“夫大氏者何人也?乃高句麗之人也。其所有之地何地也?乃高句麗之地也《新唐書·渤海傳》的說法又不同:“渤海,本粟未韓朝,附高句麗者,姓大氏粟未蛛輻是隋唐時中國東北部蛛偶七部之一,居住在松花江流域,據此,則大柞榮便不是高句麗人,而是依附於高句麗的粟未軒朝族人了。解放以後,隨著考古文物發掘,結合文獻記載,中國學者普遍主張並接受這一說法,姜守鵬《從古文獻看渤海國族婁屬問題》詳細論述了“穌蠍主體是由肅慎抱一勿吉一革
未朝人演變而來的。這樣,關於渤海王室源於朝鮮的說法便值得懷疑了。從渤海工國建立者的族源之謎,又引出另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渤海王室和朝鮮高句麗玉朝有血緣關系嗎?一般論者認為二者之間不存在必然的血緣關系,因為並無確切史料可以證明。
但仍有學者堅持認為,渤海的王室與高句麗王朝有密切的血緣關系。1933年,日本白烏庫吉在《關於渤海國》一文中指出,據史料記載,渤海致日本國書,幾乎都寫成:“高(句)麗王敬問……”渤海王也自稱為高句麗後裔;查看管原道真《類聚國史》,就可以發現來往日本的渤海使臣大部分都待高句麗王室名,或中國式名字,而持滿洲式名字的人極少。論者推斷,大柞榮象《舊唐書》所記的那樣為高句麗人,構成渤海王室和上流社會中樞勢力也是高句麗人,被統治者為妹革爿易人,渤海王國是高句麗遺民利用鞋榻族建立起來的。如按這種假說,那麼,渤海王國就可能是朝鮮移民在中國邊境建立的一個國家了,這就勢必引起中國唐朝與朝鮮高句麗時代的一系列歷史疑案來。
1936年,稻葉巖吉提出過更奇特的說法,他認為韓蠍不是種族名,而是梵語m曲kh,意為“大人”,大炸榮和乞乞仲象都是女真的巨酋,以這個巨酋為中心建立的渤海國,不僅有女真人,而且包含了高句麗人,其統治階級為女真人,而文化則全被高句麗人所獨占。
於是,在探討渤海王室同高句麗王朝關系時,渤海王國的政權性質問題就提了出來。解放前這個問題極少涉及,那時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把渤海看成是朝鮮移民建立的一個國家;解放後,中國學者對此予以關注,提出了新的看法,認為渤海王國是我國唐王朝轄屬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楊昭全在《渤海是我國唐王朝轄屬的少數族地方政權見《求是學刊》1982.2)一文中從六個方面加以論證:1渤海是我國境內民族軒蠍建立的;2渤海的地域是我國領土;3渤海接受唐朝冊封、受爵,並向唐朝貢;4渤海受唐管轄,其疆土為廟的行政建置;5官吏由唐朝任命,渤海國王子弟及一般人可以在唐做官;3唐文化廣泛地傳人渤海。比較起來,這種說法容易為人接受,但具體史實如何,還需要探討。
渤海王園疆域到底有多大?歷來就有不同說法,丁若鋪《我邦疆域考》中講:細地加以考訂,鳥田好認為其邊界應超越歷來認為的渤海領外沈陽、遼陽一線。隨著考古發掘實物的增多,渤海疆的疆域范圍較前清晰,但至今還沒有使人信服的定論。
渤海故都在哪裡?歷來也是爭論不休。經過考古發掘,人們已開始搞清楚,王承禮在《敦化六頂山渤海墓清理發掘記》提出了渤海舊國故址在敦化東城的看法,已為學術界公認。
渤海王國有五個重要的城市:上京、中京、東京、西京、南京,曾是王國政治文化的中心和對外文化交流的要沖,因此,“五京”的正確位置是史學界興趣頗濃的一個探究課題。並且,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這些埋藏在地下的昔日華市逐漸為人們所熟悉。
上京龍泉府遺址何在?從1933年起,中、朝。日考古學家就進行了艱苦的發掘與搜尋工作,半個世紀後,終於弄明白了,陳顯昌在《唐代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見《文物》1980.9)一,文申明確指出: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為寧安縣東京城。 這一看法已為學術界公認。
中京顯德府的故址說法就不同了,它在離大柞榮逃出營州後建國的東牟山不太遠的地方,是第三代文王大欽茂遷都上京以前的故都。它的正確位置眾說紛壇,有曹遷傑提出的輝發河與松花江合流處那丹佛勒說,有小川琢治提出的吉林省嘩甸縣蘇密城說,有津田左右吉提出的敦化附近說,又有流入圖們江的海蘭河與朝陽川西河上游的西古城說。這些說法中,因考古發掘的強有力支持,李健才等提出的渤海中京顯德府故址為和龍縣西古城說,似乎易為人接受。
渤海通往日本交通要道的出發地東京龍原府,其故址也有多種說法。如丁若鋪的鹹北鐘城、穩城附近說,池內宏的間島屋子街說,最有力的是烏山喜一提出的間島渾春說。1942年,齋籐甚兵衛的調查報告《半拉城——渤海遺跡報告》判明渾春半拉城的規模與上京城及中京西古城遺址幾乎一樣,於是輝春半拉城說被視為定論。
然而,《新唐書·渤海傳》所記渤海通往新羅的南京南海府相通往唐國的西京鴨綠府,各說紛壇迄今還不清楚。
渤海文化到底屬何種類型?是高句麗文化的移人呢,還是唐文化的輸入?
這既是渤海王國的一個未解之謎,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待解之謎。而這個謎又是與渤海創始人及王室的族屬之謎相聯系的。
由於文獻記載上的缺乏,渤海文化的內涵與特征是通過地下發掘體現出來的。朝鮮與日本學者認為渤海文化為高句麗文化的延長或變態。其主要證據是“渤海瓦”。鳥井龍藏指出滿洲瓦與朝鮮瓦不同,朝鮮瓦多布目紋,而滿洲瓦則元;據東京城,西古城以及其他城中所發掘的瓦來看,有布目紋,這和高麗瓦近似。這當是渤海統治階級受高句麗文化影響的旁證。烏山喜一分析了上京龍泉府出士文物,出土菩薩像形態雖小,卻類似高句麗的磚像;佛教藝術在渤海與高句麗之間有某種類似處;渤海三靈古墓的構造也和高句麗新羅有某種類似處。因此,鳥山認為渤海文化是高句麗文化的繼承,是移人或受高句麗文化之影響。朝鮮的李龍范在《渤海史之謎》裡也坦率地承認渤海文化的高句麗特征,同時想找出解開關於王國和統治階層出處之謎的鑰匙。
中國學者則強調渤海文化與唐代文化的歷史淵源關系,李殿福在《從考古學上看唐代渤海文化》一文中(見《學習與探索》19814),以地上與地下文化的遺存為序,揭示出渤海文化與唐文化的歷史淵源關系;朱國忱等在《唐代渤海文化初探》裡,則以文獻記載為主,結合考古發掘對渤海文化概貌進行了分類研究,指
出:絢麗多彩的渤海文化,不僅豐富了祖國文化藝術寶庫,而且成為與鄰國朝鮮。 日本進行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紐帶。
從考古發掘來看,渤海文化有唐文化的內涵,又有朝鮮文化的特色,因此很難說渤海文化是一種類型文化的移人或輸入,它恰恰反映了7一10世紀東亞與東北亞各國間文化交流頻繁的史實,至於這種文化交往是怎樣進行的,又產生何種影響?則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渤海王國之所以成為“謎中王朝”,是因為有關她的史料記載缺乏,僅有的兩唐書記載上又互相矛盾,而已逝的文明正掩埋在地下,於是人們面對失去史料依據的模糊不清的渤海王國,在追憶昔日的歷史故事時,便產生了眾多的猜想。由於渤海王國歷時三個世紀,地跨中、朝、蘇三國之地,曾是東亞風雲一時的強國,又在中、日、朝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之間起了橋梁的作用,因而,揭開渤海王國之謎,是揭示7一10世紀東亞國際政治格局和文化交侃奧秘的一把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