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主義與菩提心
丹增活佛 講述
這次在加拿大多倫多,各位法友共聚一堂,有機會講聞佛法,我非常高興,感謝大家!
今天講課的主題是圍繞利他主義與菩提心來展開的。華智仁波切說:「修行修行乃為修自心,倘若能以菩提心修心,即使未有身語之善根,除解脫外更無他歧途。」對於真正想尋求解脫的人來說,不應該將佛法掛在嘴上或只做形象上的修行,必須修持自心。若想成佛,菩提心是必不可少也是唯一的妙法,因此當依菩提心來修持自心。如果菩提心的修持能夠有所成就的話,由於心的善根起到主導作用,哪怕普通的身語善根一個也沒有修成,依然能踏上解脫之道。這個偈頌強調了菩提心之重要性。無論修持何種顯密佛法,無論屬於聞思修何種階段,從最初發心直至最終迴向都不能離開菩提心,其原因就在這裡。
所謂菩提心,是來自於理性的觀察,並伴隨著智慧的利他心而生起的。以前在一個RA真的地方,有位名叫香門切出的修行人請教波多瓦格西:「請問什麼是菩提心?」波多瓦格西回答說:「所謂菩提心,是救度輪迴中一切苦難眾生,並將他們安置於佛的果位。」弟子驚訝地說:「啊扎嗎!(表示驚歎的意思)那可需要多大的膽量啊!」波多瓦格西在私下中說:「這說明這名弟子已經懂得了菩提心」。確實,無論從思想廣度,還是從理想高度上觀察,菩提心都無比偉大。
像如意寶一般的菩提心,他的體相是什麼呢?在《現觀莊嚴論》中講到,「菩提之心為利他,尋求圓滿菩提果。」也就是說,發菩提心需具足兩個條件:一,以慈悲心的力量關懷無邊有情;二,以智慧的力量尋求佛果。
首先講慈悲心的力量關懷無邊有情。如何生起呢?對一切眾生如慈母對待獨子一般疼愛,並且不忍心看到他遭受任何痛苦。這兩種心態足以激發起具有深刻體會的清淨利他之意樂,這就是成就清淨大悲心的源泉。
一般說,悲心有兩種,一種是願一切眾生遠離痛苦之心,另一種是救度出離苦難之心。在這裡所需要的,並不僅僅是願一切眾生遠離痛苦之心,而是承擔起救度眾生出離苦難的重擔。我有責任將為痛苦所逼惱的眾生,從苦難中完全救度出來,這種強烈的使命感能引發擔負起救度利他意樂的悲心。通常來說,僅僅說悲心的話,聲聞緣覺也有,但是擔負起救度利他意樂的悲心只有菩薩才有,這就稱為大悲心。這樣的大悲心有別於聲聞、緣覺渴望眾生遠離痛苦之心。《積聚福德禪定經》中提到:「不是大悲心的悲心,就如同聲緣之悲心。」這裡做了清晰的闡述。
前面以慈悲力關懷有情講完後,接下來講以智慧力尋求佛果。
以上所說的大悲心生起以後,誰有能力幫助一切有情,並將他們安置於菩提果位呢?通過詳細觀察,我們會發現並深深信解,唯一是一切智如來具有這樣的能力。獲得佛果需要相應的因緣,否則如果無因也能成佛的話,那菩薩們精勤修持佛果將無有任何意義。所以佛果是由與菩薩行相關的因和緣所產生的。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救度眾生,自己發願:願成就佛果,這稱為菩提心。
菩提心分兩種: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其中世俗菩提心分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簡單闡述願菩提心的體相的話,聖者寂天菩薩說道:「如人盡了知,欲行正行別,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別。」正如想前往和正在前往的區別一樣,區分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是以所發之願是否具有菩薩行的攝持來劃分的。
有關願、行菩提心是怎樣按次第來修持的呢?具體分阿底峽尊者的七
七支因果中,怎樣修第一支知母呢?輪迴無始無終,生死無始無終,輪迴中沒有一處未曾投生過,沒有哪一個眾生未曾做過我的母親。《地之正行》中引用佛語云:「佛說,我很難看見無始以來沒有投生過、沒有去過、沒有死過的的地方。」「我亦很難看到任何一個沒有做過自己父親或母親,兄弟或姐妹,教師、師父或相當於師父的人。」書中引用經典之語,是闡明知母之意。知母是以母親為代表,並不僅僅指的是母親,假如對現實母親生不起念恩之心,可以尋找對自己最有恩德的人來修持念恩。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母親最為親切,所以在有關授記中常提到如母有情,原因也在這裡。回到原來話題,不僅是往昔,今後也將無數次成為我的母親,應作此想,從心底深處生起強烈知母的念頭。真正生起知母之心後,念恩等心會輕而易舉地產生,如果知母之心沒生起的話,生起念恩等心將無從談起。
怎樣修第二支念恩呢?波多瓦格西說,在體會並了知一切眾生如母的前提下,先觀想今生的母親有助於快速生起念恩之心。在前方清晰地觀想今生母親的形象,接下來觀想她不僅今生,而是無數次做過我的母親,這樣反覆觀想。在做母親的時候,保護我們免受外界的傷害,幫助我們成就所有的快樂和利益,特別是在孕育我們的懷胎過程中,長時間將我們懷在胎腹中,出生時,母親不嫌棄我們,將粘乎乎的我們慈愛地抱在懷裡,用體溫溫暖我們,給我們餵奶,用手擦我們的大小便,不畏辛勞地養育我們,冷時給我們添衣,飢時給我們加飯,渴時給我們添水,貧苦時貼補我們財物,自己捨不得用的都留給我們,而所有母親的這些財物都那麼來之不易,都是辛勤勞作而來,但她們在給予我們時卻慷慨大方。孩子生病或痛苦時,母親寧願自己痛不願孩子苦,寧願自己替孩子死也不願孩子有個三長兩短,想盡一切辦法來解除孩子的苦難。總之,母親盡己所能為孩子成辦利益,一心一意為孩子解除憂苦。如是觀想以後,並非口頭上而是發自內心生起念恩之心。接著將父母、親人等都觀想成有恩德之人,以如上方法生起念恩心。再將一般人觀作如同母親一般,觀想成功後再觀仇敵,仇敵觀知母念恩成功後再將十方一切有情觀為母親一般,逐步擴大。這就是念恩的修法。
如何修第三支報恩呢?看到如母的一切眾生在輪迴中受一切痛苦,而只願自己一人獨自解脫的話,再沒有比這種行為更讓人感到羞恥的了。捨棄具有恩德的有情眾生,這對於一般世間人來說,都不合情理,更何況是修學菩薩道的我們呢?《弟子書》中說:「生於母懷無力生存之嬰孩,慈母擠出乳汁以愛心哺育,萬般辛勞滿懷慈心勤撫養,饒使下劣眾生亦不棄老母」。
說到這裡,有人會想,因為一切眾生做過母親並利益我們的緣故,需要念恩的話,同樣的道理,眾生曾經作為仇人害我們的緣故應該放棄念恩。對於這個疑惑的存在雖然有些道理,但是變為仇敵傷害我們並非出於其本意,因而情有可原。《入行論》中說:「如人不欲病,然病仍生起,如是不欲惱,煩惱強湧現。」譬如世間人不願意生病,但以業緣感遭落,疾病仍會生起;同樣,怨敵雖然不想生煩惱,但是在業緣的逼迫下,煩惱仍會強湧出來。
「心雖不思嗔,而人自然嗔,如是未思生,嗔惱猶自生」。我們不應該對怨敵生嗔恨心,因為他沒有力量自主,因緣聚合一定會隨煩惱而轉,無法約束自己的身心。嗔恨心並沒有思維「我要嗔恨」,敵人在無法控制的情況下生嗔,各種因緣一旦聚合,即使自己沒有想,嗔恨心也會噴湧而出。
「所有眾過失,種種諸罪惡,彼皆緣所生,全然非自力。」貪嗔等煩惱的所有過失,以及由它引發的罪惡,全部是依靠因緣所產生,根本不是依靠自力而產生的。
「彼等眾緣聚,不思將生嗔,所生諸嗔惱,亦無已生想。」各種因緣積聚時,因緣並沒有意識要生起嗔恨,所生的嗔恨煩惱,也沒有意念我是他們所生的,完全是不由自主,無意識的。
「是故一切法,依他非自主,知已不應嗔,如幻如化事。」世間上任何事完全是不由自主,依靠因緣而產生,所生煩惱也沒有掌控的能力,認識到這一點以後,一切如幻化一般,對任何對境都不產生嗔恨心。
「故見怨或親,非理妄加害,思此乃緣生,受之甘如飴。」所以縱然遇到怨敵或親人非理加害,我們也應該想得通,知道這是因緣所致而欣然接受,甘之如飴。
以如是方式正面思維,並細加分析和體會。
以上修好報恩後,如何修第四支慈心呢?觀想如自己母親一般的悅意對境,內心發願:第一,願他如果能具足一切安樂和安樂之因該多好啊!第二,願他具足一切安樂和安樂因;第三,一切安樂和安樂因由我來創造,祈禱上師三寶加持我具有這樣的力量。這樣的心擴展到親朋好友、無利無害、中庸之人,最後對仇敵、一切眾生都作為修此想的對境。平時看到任何一個眾生正享受於安樂之中,以及正行持安樂的因和來源---也就是行持善法的時候時,心中生起歡喜心和隨喜心,並這樣想:我多麼高興看到他們在享受安樂和安樂因啊!多希望他們享受更好更多的安樂和安樂因啊!應當這樣以慈心看待每一眾生。《入行論》中說:「眼見有情時,誠慈而視之,念我依於彼,乃能成佛道。」應捨棄貪欲心、嗔恨心、癡心的眼神,而以誠懇和慈愛的眼神看待有情。如此修持慈心,能獲得修慈心的八大功德,今生今世令自己的身心擁有諸多健康安樂。只有修慈心的修行人才能具有他人所沒有的諸多安樂,這樣的安樂即使是億萬富翁也無法用金錢來買到。《入行論》中說:「一切行為喜,此喜價難估,故當依他德,安享隨喜樂。」所做一切為了愉悅,這種歡喜以價值難以估量,故應當享受依靠隨喜他人功德而創造出來的愉悅之心。《修心七要》中「常持單純恬適心」,指的也是這個意思。
修慈心的反面是嗔恨心,對嗔恨心的生起應想方設法予以對治,但這也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對治成功的。僅靠思維一個對治方法不一定能夠奏效,應從諸多方面下手去思維和分析。這裡引用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所論述的若干思維方法:
「強行我不欲,或撓吾所欲,得此不樂食,嗔恨毀自己。」本來我不想做的事情,非要讓我做;本來我希求的事情,他人卻百般阻撓,不讓我去做。嗔恨心得到這兩種不悅意的食物,就能毀滅自己今生來世的所有善根。「故當盡斷除,嗔敵諸糧食,此敵唯害我,更無他餘事。」嗔心的糧食就是不悅食,應當斷除不快樂這個嗔敵的糧食。其中提到「嗔盛毀自己」,現實生活中所犯下的殺人等種種罪行,都是給嗔恨心的敵人吃了不快樂的食物而引發的。
有人會想,你是將以不快樂作為糧食的嗔恨心視為敵人,但從我的角度來看,「做了我不願意看到的事或阻撓我願意看到的事」,我所不願意見到的都是這個人,對於這樣的人我沒有理由不去嗔恨他。事實上,做了我所不願意看到的事,或阻撓我願意看到的事,其作者並非是人,這個我們接下來會闡述。即使按你的角度來看,也不應該生嗔恨心,因為什麼呢?《入行論》中說:「故當盡斷除,嗔敵諸糧食,此敵唯害我,更無他餘事。」因為你的敵人除了傷害你,讓你不高興之外,再沒有其他事了,如果你很不快樂並痛苦的話,不正達到他的目的了嗎?不但不能影響到敵人,反而傷害了自身,因此無論如何不能擾亂自己的歡喜心。
遭受他人損害等不愉快的情況發生時,內心不應生起不悅意心。除了以上理由外,還有其它諸多思維方法:「若事尚可為,云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任何事只有兩種結果:可修復、不可修復。可修復的話,則不應不高興;如果怎樣努力都修復不了的話,那憂惱不高興又有什麼用呢?這樣去思維的話,有時會有很好的收效。有人會想:「道理上是這樣,但很難做到」。雖然一開始有一定難度,但是《入行論》上說:「久習不成易,此事定非有,漸習小害故,大難亦能忍。」如果長時間練習,還不能轉難為易的話,這樣的事決定沒有。漸漸修習忍受小損害的緣故,即使面臨大的苦難也有安忍的能力。
不擾亂內心歡喜心,與嗔心進行搏鬥並獲得勝利並非易事,一旦克服一切困難大獲全勝才是真正的勇士。《入行論》中說:「奮戰諸煩惱,雖生多害苦,然應輕彼苦,力克嗔等敵,制惑真勇士,餘唯弒屍者。」消滅世間所說的敵人,而稱其為大將軍勇士,其實敵人就算不消滅也早晚必定會死,消滅敵人等於殺害一具活動的屍體而已,真正的智者縱然遭遇痛苦也能安忍,不亂內心的澄淨清明。在與煩惱奮戰時即使產生諸多傷害和痛苦,然而應藐視這一切苦受而奮力降服嗔心等敵人。只有調伏煩惱的人才能稱得上真正的勇士。
如何觀修第五支悲心呢?首先修悲心的對境是:無一例外遭受三苦逼惱的一切眾生。修悲心的方法是:他們能遠離痛苦該多好啊!多希望他們能遠離痛苦啊!幫助他們遠離痛苦由我來承擔!修行次第為:母親—親人—一般人—仇敵,當將仇敵視為自己的親人後,再擴大到十方一切有情。
當看到眾生遭受痛苦時,就好像親眼目睹自己的母親在遭受猛烈痛苦一般,而對他生起強烈悲心,悲心生起後再想:母親有情因為造作惡業而遭受無比痛苦,他們是多麼可憐啊!應該想個辦法,該怎樣做才能讓他們脫離痛苦呢?一直觀修悲心到眼淚嘩嘩地流下為止。觀想時,身體的姿勢為:雙手托著下巴,雙肘撐在雙腿上,身體蹲著,頭向下垂,嘴裡叫著:「媽媽!媽媽!」或者身體下蹲,右手托起下巴,右肘撐在右腿上;左手平放左腿上,眉毛因悲傷而緊皺,嘴裡成百上千次地叫著「我的媽媽!我的媽媽!」這樣會情不自禁地想哭出來,一看到、聽到、想到痛苦眾生,悲心就會油然生起。以上為欽大師在《修心法要》中提到的修法。
在《道次捷徑》中說:首先觀想一頭正在被屠夫宰殺的羊所遭受的痛苦,將整個景象在前方觀想得一清二楚,它們的四肢被繩子捆得緊緊的,胸部的皮肉被刀劃開,看到屠夫的手伸入羊的心臟內,親眼目睹它即將失去生命,羊的眼睛痛苦無助地望著屠夫。心中這樣想:「如果它能擺脫痛苦和痛苦的因該多好啊!多希望它能擺脫痛苦和痛苦的因!祈禱上師加持讓我有能力幫助它來實現!」當內心真實生起體驗時,再分別觀想輪迴八苦、六苦、三苦,六道輪迴各支分痛苦。將《菩薩地》中說到的110種痛苦一一觀想。
如果上述所有方法都不能幫助生起悲心的話,《緣起心要引導文》中說:首先皈依、發心,觀想頭頂上方的蓮花日月墊上安坐著根本上師觀音菩薩,前方觀想今生母親,一一回憶從入母胎、出生、成長過程中母親對我們的恩德,生起強烈的慈愛心,口中一次又一次地呼喊「媽媽!媽媽!」直到汗毛豎立,撲簌簌流下淚水為止。如果這樣還不能生起悲心的話,就將兩膝貼胸,頭下垂,兩手托下巴,眉頭緊皺,將無名指放在嘴裡,以這一悲傷的坐姿修悲心,竭力大聲呼喊並祈禱,叫道:「父親上師啊!請馬上將大恩母親送至解脫道吧!」
當生起悲心時,將此觀想對境遍於六道一切眾生,對天人下墮死亡苦、阿修羅鬥爭苦,人間生老病死苦、旁生奴役苦、餓鬼饑渴苦、地獄煎煮苦,一一觀想而生悲心,這樣一一地為他們猛厲地祈禱「如母六道眾生的一切痛苦都由我自己來承擔!」生起這樣的安忍之心,安住於自他平等如虛空般的離戲境界中。
在沒有生起大悲心之前,不光在坐上觀修,在坐下也不間斷修持,這樣對生起悲心會有很大推動。《中修次第》中說:「不論是在禪定中修悲心也好,還是在坐下日常生活中也好,都要為一切眾生修悲心。在坐下可以看一些講解悲心的經論,並以悅耳的聲音唱誦有關頌詞。」
悲心修到量的標準是,《初修次第》中說到:「如同母親不忍心獨子遭受病苦的難忍悲心一般,將此悲心遍及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脫離痛苦的悲心會油然生起,這稱之為大悲心。如同可愛獨子遭受痛苦時,母親生起難忍之心,將此心遍及一切眾生,這就是大悲心修到量的標準,也是大慈心修到量的標準。」
在《初修次第》中接下來說:如此訓練大悲心的前提下,會生起我願度化一切眾生的決心,這時,願天邊無盡眾生獲得無上正覺果位之心會自然生起。生起願菩提心之因主要是具足大悲心,這也是願菩提心生起的標準。前面所提到的以大悲之力度化一切眾生,稱之為清淨意樂,即:我有責任來消除所有眾生痛苦,也有責任來為她們創造一切利樂!我今天得到人身,見到具德善知識,聽到殊勝教言,懂得因果取捨的道理,利益一切眾生的因緣如今都已具足,我不來擔當誰來擔當呢?我一定擔當起消除眾生痛苦,給予他們利樂的責任,這樣的心能激發起尋求無上菩提之心。
以上通過阿底峽尊者的七
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講授了通過自他相換來修持菩提心的修法,以及如何將違緣轉為道用等等,以後有機會時再給大家講授,因為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將以上講聞佛法功德為代表的自他三世所積善根,發願迴向大菩提果位,大家一起念誦迴向文: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有海諸有情。
敬錄自 丹增嘉措活佛弘法網站 白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