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居士(西元1036∼1101年)
蘇軾居士(西元1036∼1101年)
蘇軾,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四川湄山人。東坡自幼博貫內外群典,屬文日數千言,一○五七年二十二歲時進士及第致仕。在朝期間,時值王安石推行新法。
東坡站在保守派的立場,上書力陳新法之害。書曰:「國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淺深,不在乎強與弱,歷數之所以長短者,在風俗之薄厚,不在乎窮與貧。人主知此,則知所輕重矣。」要求神宗權衡輕重,務崇道德而厚風俗,不要急於有功而貪富強。神宗閱書後,特單獨召見東坡,傾心而談。東坡對曰:「臣以為陛下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其言隱指安石,要神宗提防。神宗悚然有省地說:「朕當詳思之。」但蘇軾的直諫也因此得罪了安石,遂被請出朝廷。在外期間,因心懷不平,常以詩論諷,又引起小人的訕謗,被捕入獄。安石欲置以死地。神宗念其忠心,又憐其才華,不忍深罪,遂以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執掌地方軍事的助理官)安置。安石死後,司馬光任宰相,蘇軾復入朝,升為翰林學士(皇帝身邊的顧問兼秘書官),但終以才高言直,為權臣所忌恨,歷貶至惠州(今廣東惠陽)、瓊州(今海南島)、杭州等地,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年)死於常州,享年六十六。《宋史》卷三百三十八「本傳」評述其一生說:「自為舉子至出入侍從,必以愛君為本,忠規讜論,挺挺大節,群臣無出其右。但為小人忌惡排擠,不得安於朝廷之上。」寥寥數語,概括出了蘇軾的仕官生涯和高尚人格。
東坡家世奉佛。他自敘說父親蘇洵與母親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寶。」(《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敘》)受家庭影響,東坡自小就接觸了佛教,在《子由生日》的詩中,他說「君少與我師皇墳,旁資老聃釋迦文」。說明了早在與其弟子由同學的少年時代,就開始讀佛教書籍了。父母死後,東坡曾施捨家中的字畫和母親的首飾用作佛事,為父母超度。並撰寫讚頌文說:「佛以大圓覺,充滿河沙界。我以顛倒想,出沒生死中。..願我先父母,與一切眾生,在處為西方,所遇皆極樂。人人無量壽,無往亦無來。」(《居士傳》)傳二十六)
居官期間,每至一處,東坡都要與高僧共遊,從其參禪學佛。東坡一生結識的禪僧很多,其中以東林常總、大覺懷璉、玉泉承皓和佛印了元禪師最為密切。蘇軾學佛名句「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便是他與常總「論無情話」,有省而作的詩偈,(《五燈會元》卷十七,《內翰蘇軾居士》)以此表明對禪學的見解。大覺懷璉是東坡在杭州期間結識的禪僧,後來兩人成了方外之友。在荊南(今湖北江陵)時,聽說玉泉承皓禪師有機鋒,一般人難以相接,從來自負的東坡便想親自去較量一下。一次他微服出府,進寺拜見。承皓見問:「尊官高姓?」東坡答:「姓秤,乃秤天下長老的秤。」皓禪師大喝一聲說:「請問這一聲喝叫重多少?」東坡啞口無對,遂謝罪禮敬,從之參學。(同上)貶謫黃州期間,東坡又與佛印了元建立起親密關係,並留下了很多趣聞佳話。有次東坡作了首偈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自以為體現了較深的禪學功夫,便派人把偈子呈給住在江對岸的佛印禪師。禪師看後在上面批丁「放屁」兩個字,就讓人把偈子帶回去。東坡看到批話,一時無名火起,遂乘船渡江親自來找禪師,當即責問禪師何以穢語相加。禪師聽說呵呵大笑,說道:「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東坡一時省悟,方感自愧不如,嘆服不已。(參見賴永海《佛道詩禪》第六章,《五燈會元》卷十六《雲居了元禪師》)
東坡自到黃州後,便素食齋戒,每天誦經念佛不斷。黃州城南有安國寺,東坡每隔幾天便要朝拜一次;每次都要焚香默坐,克己悔過,良久,自覺身心皆空,精神怡然。晚年時,隨行無他物,惟有一軸阿彌陀佛像不離身邊,說「此吾往生公案也。」(《居士傳》傳二十六)。嘗言前生是僧,臨終前囑咐家人在他死後要以僧人之禮葬之。(《中國佛學人名辭典》第六百四十九頁)
東坡是宋代詩詞大家,他那樂觀豪邁、颯然超離的詩詞與他的透徹的禪學修養是緊密聯繫的。他把學詩比作學禪,詩境等同禪境,「每逢佳句則參禪」(《書李端叔詩後》)是他從事創作的體會。他的很多詩詞也都深入禪髓,如前面提到的「溪聲盡是長廣舌,山色豈非清淨身」的詩句,引佛語入詩,把佛理禪意與「山色」、「溪水」融為一體,讀來別具韻味。清人錢謙益說:「北宋以後,文之通釋教者,以子瞻為極則。」(《牧齋初學集》卷八十三)錢鐘書《談藝錄》「六十九」也引沈歸愚語說:「宋人精禪學者,孰如蘇子瞻」。東坡的禪學對後世文人有較大影響,「蘇門四學士」皆遊學於禪門。
(史向前編著)
蘇軾,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四川湄山人。東坡自幼博貫內外群典,屬文日數千言,一○五七年二十二歲時進士及第致仕。在朝期間,時值王安石推行新法。
東坡站在保守派的立場,上書力陳新法之害。書曰:「國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淺深,不在乎強與弱,歷數之所以長短者,在風俗之薄厚,不在乎窮與貧。人主知此,則知所輕重矣。」要求神宗權衡輕重,務崇道德而厚風俗,不要急於有功而貪富強。神宗閱書後,特單獨召見東坡,傾心而談。東坡對曰:「臣以為陛下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其言隱指安石,要神宗提防。神宗悚然有省地說:「朕當詳思之。」但蘇軾的直諫也因此得罪了安石,遂被請出朝廷。在外期間,因心懷不平,常以詩論諷,又引起小人的訕謗,被捕入獄。安石欲置以死地。神宗念其忠心,又憐其才華,不忍深罪,遂以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執掌地方軍事的助理官)安置。安石死後,司馬光任宰相,蘇軾復入朝,升為翰林學士(皇帝身邊的顧問兼秘書官),但終以才高言直,為權臣所忌恨,歷貶至惠州(今廣東惠陽)、瓊州(今海南島)、杭州等地,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年)死於常州,享年六十六。《宋史》卷三百三十八「本傳」評述其一生說:「自為舉子至出入侍從,必以愛君為本,忠規讜論,挺挺大節,群臣無出其右。但為小人忌惡排擠,不得安於朝廷之上。」寥寥數語,概括出了蘇軾的仕官生涯和高尚人格。
東坡家世奉佛。他自敘說父親蘇洵與母親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寶。」(《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敘》)受家庭影響,東坡自小就接觸了佛教,在《子由生日》的詩中,他說「君少與我師皇墳,旁資老聃釋迦文」。說明了早在與其弟子由同學的少年時代,就開始讀佛教書籍了。父母死後,東坡曾施捨家中的字畫和母親的首飾用作佛事,為父母超度。並撰寫讚頌文說:「佛以大圓覺,充滿河沙界。我以顛倒想,出沒生死中。..願我先父母,與一切眾生,在處為西方,所遇皆極樂。人人無量壽,無往亦無來。」(《居士傳》)傳二十六)
居官期間,每至一處,東坡都要與高僧共遊,從其參禪學佛。東坡一生結識的禪僧很多,其中以東林常總、大覺懷璉、玉泉承皓和佛印了元禪師最為密切。蘇軾學佛名句「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便是他與常總「論無情話」,有省而作的詩偈,(《五燈會元》卷十七,《內翰蘇軾居士》)以此表明對禪學的見解。大覺懷璉是東坡在杭州期間結識的禪僧,後來兩人成了方外之友。在荊南(今湖北江陵)時,聽說玉泉承皓禪師有機鋒,一般人難以相接,從來自負的東坡便想親自去較量一下。一次他微服出府,進寺拜見。承皓見問:「尊官高姓?」東坡答:「姓秤,乃秤天下長老的秤。」皓禪師大喝一聲說:「請問這一聲喝叫重多少?」東坡啞口無對,遂謝罪禮敬,從之參學。(同上)貶謫黃州期間,東坡又與佛印了元建立起親密關係,並留下了很多趣聞佳話。有次東坡作了首偈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自以為體現了較深的禪學功夫,便派人把偈子呈給住在江對岸的佛印禪師。禪師看後在上面批丁「放屁」兩個字,就讓人把偈子帶回去。東坡看到批話,一時無名火起,遂乘船渡江親自來找禪師,當即責問禪師何以穢語相加。禪師聽說呵呵大笑,說道:「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東坡一時省悟,方感自愧不如,嘆服不已。(參見賴永海《佛道詩禪》第六章,《五燈會元》卷十六《雲居了元禪師》)
東坡自到黃州後,便素食齋戒,每天誦經念佛不斷。黃州城南有安國寺,東坡每隔幾天便要朝拜一次;每次都要焚香默坐,克己悔過,良久,自覺身心皆空,精神怡然。晚年時,隨行無他物,惟有一軸阿彌陀佛像不離身邊,說「此吾往生公案也。」(《居士傳》傳二十六)。嘗言前生是僧,臨終前囑咐家人在他死後要以僧人之禮葬之。(《中國佛學人名辭典》第六百四十九頁)
東坡是宋代詩詞大家,他那樂觀豪邁、颯然超離的詩詞與他的透徹的禪學修養是緊密聯繫的。他把學詩比作學禪,詩境等同禪境,「每逢佳句則參禪」(《書李端叔詩後》)是他從事創作的體會。他的很多詩詞也都深入禪髓,如前面提到的「溪聲盡是長廣舌,山色豈非清淨身」的詩句,引佛語入詩,把佛理禪意與「山色」、「溪水」融為一體,讀來別具韻味。清人錢謙益說:「北宋以後,文之通釋教者,以子瞻為極則。」(《牧齋初學集》卷八十三)錢鐘書《談藝錄》「六十九」也引沈歸愚語說:「宋人精禪學者,孰如蘇子瞻」。東坡的禪學對後世文人有較大影響,「蘇門四學士」皆遊學於禪門。
(史向前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