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龐蘊居士(約西元7世紀)
龐蘊,字道元(註1),湖北襄陽人。世本儒業,父親任過衡陽太守,惟道元少悟塵勞而志求佛道。及長,建庵於宅西為修行之所,時與禪師相往來。唐德宗貞元初年,道元參見石頭希遷禪師,忘言會旨。一日,石頭問道元:「先生見老僧以來,日常都做些什麼事?」道元回答說:「若問日用事,即無開口處。」並呈上一偈曰:「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捨,處處沒張乖。朱紫誰為號,丘山絕點埃。神通並妙用,運水及搬柴。」石頭看偈後,覺得很滿意。便問道元:「子以緇耶?素耶?」即問他願意披緇出家還是服素在家,道元表示願以所慕,不願披緇。遂不剃染,只做一個在家奉佛的居士。(見《五燈會元》卷三,《龐蘊居士》)居士以後又往江西參見馬祖道一禪師,問道:「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馬祖說:「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同上)馬祖的意思是說,待你吸盡了西江水,便可窮盡萬丈深潭,如此心境便呈現一片清明爽朗,洞達萬法真相。這時便知恒沙眾生皆是法侶。「一口吸盡」旨在頓悟。居士聞言領悟,當即要求留下來隨馬祖參學,一駐兩載。自此以後,居士機鋒迅捷,諸方向慕。居士所至之處,志宿多往復問酬,皆隨機應響,非格量執轍之可拘也。
居士家資殷厚,卻視若無物。元和年中,北遊襄陽,因愛其風土,遂將家傳數萬珍寶用船載之湘水中央,傾倒一空。偕同妻子及女兒躬耕鹿門山下,兼賣竹器為生活。嘗作偈曰:「心如境亦如,無實亦無虛。..會得個中意,鐵船水上浮。」又有偈曰:「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團欒頭,共說無生話。」(同上)其妻子、女兒後來均因之徹悟。據《五燈會元》「本傳」記載,居士女兒靈照也機鋒迅捷。居士將入滅之日,預告女兒說:「視日早晚及午以報。」靈照知其意,中午時分,稟告父親說:「日已中矣,而有蝕也。」待父親離座出戶觀日時,靈照遂登上父親座位,合掌趺坐而化。居士見此笑曰:「吾女真鋒捷矣。」於是把自己的入滅之日延後七天。第七天,襄陽太守來居士家看望,居士作別說:「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好住世間,皆如影響。」言迄而化。太守急忙呼喚,已晚矣。道元遺言將骨灰拋撒江河,家人從之。緇素傷悼。時人稱之曰「龐公」。後世名為襄陽「龐大士」。有詩偈、語錄三百餘篇流傳於世。
居士有一句禪語在禪宗史上傳為佳話:「好雪片片不落別處。」(《五燈會元》本傳)這是他在藥山和尚那裡對送他出門的禪僧說的,當時連一般禪僧也無以理解。究其意是指萬物千差萬別,但都各得自在,各得其好。本來如此,不待思想。
【注釋】
1.《五燈會元》卷三「本傳」中謂「道玄」,疑為筆誤。今依《中國佛學人名辭典》「龐蘊」條作「道元」。
(史向前編著)
龐蘊,字道元(註1),湖北襄陽人。世本儒業,父親任過衡陽太守,惟道元少悟塵勞而志求佛道。及長,建庵於宅西為修行之所,時與禪師相往來。唐德宗貞元初年,道元參見石頭希遷禪師,忘言會旨。一日,石頭問道元:「先生見老僧以來,日常都做些什麼事?」道元回答說:「若問日用事,即無開口處。」並呈上一偈曰:「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捨,處處沒張乖。朱紫誰為號,丘山絕點埃。神通並妙用,運水及搬柴。」石頭看偈後,覺得很滿意。便問道元:「子以緇耶?素耶?」即問他願意披緇出家還是服素在家,道元表示願以所慕,不願披緇。遂不剃染,只做一個在家奉佛的居士。(見《五燈會元》卷三,《龐蘊居士》)居士以後又往江西參見馬祖道一禪師,問道:「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馬祖說:「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同上)馬祖的意思是說,待你吸盡了西江水,便可窮盡萬丈深潭,如此心境便呈現一片清明爽朗,洞達萬法真相。這時便知恒沙眾生皆是法侶。「一口吸盡」旨在頓悟。居士聞言領悟,當即要求留下來隨馬祖參學,一駐兩載。自此以後,居士機鋒迅捷,諸方向慕。居士所至之處,志宿多往復問酬,皆隨機應響,非格量執轍之可拘也。
居士家資殷厚,卻視若無物。元和年中,北遊襄陽,因愛其風土,遂將家傳數萬珍寶用船載之湘水中央,傾倒一空。偕同妻子及女兒躬耕鹿門山下,兼賣竹器為生活。嘗作偈曰:「心如境亦如,無實亦無虛。..會得個中意,鐵船水上浮。」又有偈曰:「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團欒頭,共說無生話。」(同上)其妻子、女兒後來均因之徹悟。據《五燈會元》「本傳」記載,居士女兒靈照也機鋒迅捷。居士將入滅之日,預告女兒說:「視日早晚及午以報。」靈照知其意,中午時分,稟告父親說:「日已中矣,而有蝕也。」待父親離座出戶觀日時,靈照遂登上父親座位,合掌趺坐而化。居士見此笑曰:「吾女真鋒捷矣。」於是把自己的入滅之日延後七天。第七天,襄陽太守來居士家看望,居士作別說:「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好住世間,皆如影響。」言迄而化。太守急忙呼喚,已晚矣。道元遺言將骨灰拋撒江河,家人從之。緇素傷悼。時人稱之曰「龐公」。後世名為襄陽「龐大士」。有詩偈、語錄三百餘篇流傳於世。
居士有一句禪語在禪宗史上傳為佳話:「好雪片片不落別處。」(《五燈會元》本傳)這是他在藥山和尚那裡對送他出門的禪僧說的,當時連一般禪僧也無以理解。究其意是指萬物千差萬別,但都各得自在,各得其好。本來如此,不待思想。
【注釋】
1.《五燈會元》卷三「本傳」中謂「道玄」,疑為筆誤。今依《中國佛學人名辭典》「龐蘊」條作「道元」。
(史向前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