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孔明的政治鬥爭
本來由個人這種尊敬諸葛亮人格的人(看完本文的人或許不會相信吧,笑~)來談論
諸葛亮在政治方面,諸般見不得光的作為是很不適合的,不過換個方向想,或許以
這樣的評判文章當作自己玩BBS的句點也是很有趣的,就努力地把它給寫個段落完結吧。
諸葛亮在蜀漢重臣群中,長期以來一直被視作第一順位的,比如陳壽做【三國志】時,
就是把武侯列在第一重臣的位置予以立傳的。不過細察武侯的仕途會發現,其仕途並非如
一般所想像的一煩風順,在劉備的心目中的地位其實是有起伏的,而且變換的程度是相
當大的,不過透過武侯自身的努力與排除異己,武侯最後仍是佔上第一要員的位置,得
以專擅蜀漢大權,也就是史載之「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01)的局面。
武侯剛出山的時候,劉備集團的成員並不複雜,大抵上只有關羽、張飛、趙雲、簡雍、
孫乾、糜氏兄弟等自北方南下的成員,所以武侯很快的就憑藉著【隆中對】的規劃實力
,佔上劉備心中的第一順位,從史載之「(劉備)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02)的紀錄來
看,當時的諸葛亮確實是劉備的最愛。
諸葛亮跟劉備之間的蜜月期到底維持了多久呢?史無明載,不過個人從【隆中對】規劃
與實行上所發生的問題來看,諸葛亮失去劉備心目中第一順位的位置當發生在進攻益州
的時候。為什麼這麼說呢?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益州的描述如下﹛劉璋闇弱,張魯
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03),
把取益州說的跟吃豆腐一樣,不過劉備在進攻益州的時候,就發現不是這麼樣一回事了。
劉備在進攻益州的時候共占有兩大優勢,第一是張松、法正的內應,史稱「(劉)備前見
張松,後得法正,皆厚以恩意接納,盡其殷勤之歡。因問蜀中闊狹,兵器府庫人馬眾
寡,及諸要害道里遠近,松等具言之,又畫地圖山川處所,由是盡知益州虛實也」(04)
,由於張、法二人的內應,所以在對蜀地的地形與軍情的掌握上,劉備可謂佔盡便宜;
第二是劉璋的邀劉備入蜀,所以「前後賂遺以巨億計」(05),這點也解決了劉備軍補
給上的問題,讓劉備軍無須為糧運不繼而擔心。劉備軍雖然占有這麼大的優勢,不過
劉備取益州仍然花了將近四年的時間(自建安十六年到建安十九年),中間還折損了一個
軍師龐統,這說明劉璋並不是如諸葛亮所說的那?「闇弱」,而且在劉備軍進圍成都的時
候,從成都城內「吏民咸欲死戰」(06)的情形來看,也說明了劉璋並非如諸葛亮所評得
那樣不得人心。另外,在劉備進圍成都時,曹操也已經準備攻打漢中,若劉璋採鄭度
之計,以「堅壁清野」(07)的方式來對抗劉備,只怕劉備還沒打下成都,曹操已經來個
「黃雀在後」了。正因為劉璋抱著寧可敗給劉備,也不願意擾民的想法(這樣的劉璋似
乎跟諸葛亮所謂的「不知存恤」更有一番距離),劉備才能順利接手益州(基本上這是
屬於運氣好的範疇而非規劃好),並轉而北上對抗曹操。
透過取益州的過程,劉備大概發現諸葛亮在軍略方面應變不夠靈活的問題,而且在評
估對手上似乎也犯了「書生論兵」的情形,所以在靠運氣好取得益州之後,諸葛亮在
劉備心目中的地位就被法正給取代了。
法正是劉備取蜀的第一大功臣,功成後被封以「蜀郡太守、揚武將軍」(08),史載當
時其「外統都畿,內為謀主」(09),可謂當時劉備集團內的第一大紅人。從當時幾件
事情來看,可以看出當時法正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已經超過諸葛亮。第一,處理劉璋
舊部的人事問題,如許靖的任免與否(10),就是由法正建言而非由諸葛亮就可以看出
一點徵兆;第二,劉備的家務事方面也是由法正去處理的,劉備的納吳壹妹為后一事
就是採法正的意見(11),由此可以看出法正在劉備心中的地位;第三,在處理北伐漢
中的問題上,由於漢中跟蜀地的關係是彼此休戚與共的,這點相信是所有劉備集團的
成員都可以充分認識到的,而當時諸葛亮領軍師將軍職,所以法正無論如何都不可能
忽略諸葛亮的存在而自行擬定北伐漢中的策略,但無論諸葛亮參與多少,最後向劉備
提出建議的就是法正(12),不但證明了法正「內為謀主」的地位,也說明了法正當時
的發言權威都不是諸葛亮所能比擬的。第四,法正在蜀地「一餐之德,睚眥之怨,
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13),可謂大大的擾亂了蜀地的法制,於是有人跟諸
葛亮投訴法正的行為,這人或許是諸葛亮的親信,也看出了諸葛亮的不滿,才敢如此
露骨地批評法正「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14),而一向標榜
法治的諸葛亮卻以「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15)來回答,可以
很清楚看出諸葛亮的無奈,正是由於法正之於諸葛亮更見寵於劉備,所以儘管諸葛亮
有心,卻無力去處理法正的「亂法」,也因此諸葛亮只能勸誘部下「法孝直為之輔翼
,令翻然翱翔,不可復制」(16),一付「時機未到,不宜妄動」的態度。
諸葛亮這時期的地位上雖然不如法正,不過諸葛亮並沒有因而氣餒,而在其他的地方
跟法正較勁,不過諸葛一生惟謹慎(17),行軍治政如此,在鬥爭上也是如此。既然在
「法」上面不能夠扳倒法正,諸葛亮就從別的地方著手,以圖分掉
法正的權力。建安二十一年,劉備採法正之言,進軍漢中與曹操進行對抗
,並讓諸葛亮「鎮守成都,足食足兵」(18),擔當後援,不過這時卻發生了一齣
諸葛亮奪權的戲碼。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劉備與曹操對抗於漢中,可能是兵力不足或是發生史未載明的
原因,於是劉備要求諸葛亮「急書發兵」(19)。時諸葛亮坐鎮成都,任務便是對前
方進行補給,即缺糧補糧,缺兵補兵,因此當劉備要求補給
的時候,諸葛亮理當第一時間進行。不過諸葛亮卻沒有這樣做,反而是慢條斯理地問
於楊洪,談論漢中是否該爭取,等到楊洪說Yes後,才又表楊洪為蜀郡太守後,
方對漢中進行補給(20)。
從這段史實中,很明顯地透露出了諸葛亮企圖與法正爭取蜀郡太守的用心,為什麼這
麼說呢?第一,雖然爭取漢中是法正建議的,一旦劉備同意後,這就是國策了,何以
劉備要求諸葛亮發兵,諸葛亮不照辦反而要先問於楊洪,諸葛亮之
心實在可議;第二,諸葛亮上書劉備,要求以楊洪替代法正為蜀郡太守而後發兵,這文書一來一往需花費多少時間,而且
當時劉備在漢中已是十萬火急,諸葛亮此言實帶有「你不任楊洪為蜀郡太守,我就不發
兵」的味道,逼迫劉備不得不改楊洪為蜀郡太守,這跟韓信的「逼宮稱齊王」實有異曲
同工之妙;第三,若說因蜀郡太守法正隨軍出征,諸葛亮要對前方進
行補給的話,需要蜀郡太守配合,才上書以楊洪代之的話,那諸葛亮何以在劉備決定
帶法正出征時,不提出要他人代任蜀郡太守,出征後也不提,偏偏
在劉備「急書發兵」的時候才提出呢?基本上諸葛亮的任務就是「鎮守成都,
足食足兵」,結果借前方危急之時,要求撤換法正之蜀郡太守一職,實在令人懷疑
諸葛亮的用心。
不過法正也不是好欺負的,劉備更因此事看穿了諸葛亮的用心,所以在漢中之役
結束後,楊洪就從蜀郡太守的寶座上被踢下來,遷為「益州治中從事」(21),並
且在論功行賞時,大大的封賞法正。時劉備稱漢中王,便封法正為
「尚書令、護軍將軍」(22),而諸葛亮仍維持軍師將軍的位階,可以看出兩者明顯
親疏有別。為什麼這麼說呢?基本上法正因軍功而升,而諸葛亮無軍功自當未升,
單單以升遷與否來談兩者的親疏似乎是不公允的,不過重點在於「尚書令」一職,
法正得獲此職才是兩者之別。
在中國的首輔制度中,丞相在漢初制度中算的上是百官之首,「秉社稷之重,總百僚
之任」(23)即為丞相的權力寫照。到了漢武帝時,由於武帝喜歡「遊宴後庭」(24),
於是任用尚書、侍中等內官直接襄贊書奏處理朝政,為內朝之始(25),於是丞相等
外朝官員於此開始失去決策的機會,而只能奉命辦事。內朝之中,以尚書為首,職
司出納王命,內朝諸曹皆為其所管(26),於是尚書成為
當權者必兼之職,如昭帝時,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27)的頭銜輔政
,權勢極大,對丞相車千秋說:「今光治內,君侯治外」(28),言雖如此
,實際上卻是「政事壹決於光」(29)。由於內朝的抬頭,於是外朝官員只
有加侍中、給事中頭銜後方能參與決策。東漢時,光武帝鑒於西漢三公失權造成
的禍害,於是「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
(30),由此,尚書正式變成決策中心,章奏詔命(31)、選舉誅賞(32)皆由所出,
三公形同虛置,必加「錄尚書事」(33)銜方可參與國政,杜佑言
「(尚書)至後漢則為優重,出納王命,蓋政令之所由宣,選舉之所由定,罪賞
之所由正」(34),就是這個時候的情形。靈帝時,尚書形成獨立機關,
稱「尚書臺」或「中臺」,其首長即稱「尚書令」(35)。
由漢制的承延可以看出,尚書令已經取代丞相成為百官之首,因此誰能擔任尚書令,
誰就是君主的首席心腹,進而掌握政治大權。劉備在即漢中王之位後,於尚書令一職
上不選諸葛亮而就法正,其親疏已然明顯有別。不但如此,劉備還讓法正擔任
護軍之職,讓法孝直蜀漢執掌軍權,政軍集於一身,為日後的尚書令李嚴「統內外
軍事」(36)的軍政合一開了先例。劉備為什麼要這麼做呢?理由在於諸葛亮羽翼已
豐,不得不如此。
當時劉蜀政權之中,派系主要分為三股,以關張為首的北方派系、荊楚派系與益州
派系,在諸葛亮刻意以不同的手段經營下,三大派系都對諸葛亮的感覺很好。首先
是北方派系,「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
比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
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結果關羽看信大悅,
趾高氣揚的把書信展示賓客(37)。關羽本身已經存有驕傲自大、剛愎自用的嚴重缺
點,即「剛而自矜」(38),結果諸葛亮並不設法壓抑反而以褒美回覆,
此舉固然全了組織內的和氣,也贏得關羽的好評,卻也助長了關羽的驕焰,
種下日後「大意失荊州」的遠因。又如張飛的「暴而無恩」(39),「愛敬君子而
不恤小人」(40)為極明顯的缺點,劉備尚且時常勸戒之,諸葛亮卻未曾嘗發一語,
以避免得罪,也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對北方派系是採取敬而遠之、遷就縱容的態度
以獲取好感。
再來是荊楚派系,諸葛亮是以布衣之交的交情予以建立的。由於諸葛亮長期隱居在襄陽
隆中,有刻意地與荊楚派系人士結交,比如「諸葛孔明每至德公家,獨拜床下」(41)、
「(龐德公)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諸葛孔明小姊」(42)、「(馬良)與亮書曰:
聞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應期贊世,配業光國,魄兆見矣」(43)等等,都可以
看出諸葛亮跟荊楚派系間的交情極為深厚。最後是益州
派系,諸葛亮是以攏絡的態度去建立關係的。諸葛亮在這時期與益州派系的連
結上是史無明載的,不過從日後諸葛亮掌權時任用了大批益州派人士一事
來看,一些親善關係當建立於此時,比如杜微就是最好的例子。杜微為一聾老頭子,
是處理不了政事的,劉備時期並不出仕,等諸葛亮掌權時,就以「君但當以德輔時
耳,不責君軍事」(44)的說法把杜微請出山,一方面可以看出諸葛亮跟杜
微的交情當時已經很好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武侯完全是當杜微作魚骨頭
使用,用意在於拉攏蜀地豪族(連有聾疾的益州老漢都如此厚遇了,況乎其他
?),使其站在自己一邊。
諸葛亮在行使諸般手段後,終在三大派系中站穩腳步,然後開始向劉備爭取更大權力
(如薦楊洪任蜀郡太守)的行動,這樣的行為劉備是看在眼裡的,所以自漢中回來後,
馬上把楊洪改遷為益州治中從事,並升法正為尚書令兼護軍將軍,
用意在於要法正利用尚書令的行政掌握權來牽制諸葛亮的擴張。不過很不幸地,
法正擔任尚書令的第二年就死去了,劉備於此的佈局也就失去用處了
,也只能「為之(法正)流涕者累日」(45)了。法正死後,諸葛亮理當就是尚書
令的不二人選了,不過劉備卻是擢劉巴為尚書令(46),其抑諸葛亮之心已
經昭然若揭了。
章武元年,劉備稱帝,「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47)。看起來諸葛亮在劉備
心目中的地位似有爬升,不過要注意的是,諸葛亮這時所任的丞相跟曹操所任的丞相
,兩者在權力上是完全不同的,曹操的權力是建立在軍事上的,而當時
諸葛亮是沒有武力背景的;另外,蜀漢承漢制,漢制的司徒亦為丞相:漢哀帝時
改丞相為大司徒(48),漢光武時又易大司徒之名為司徒(49),
此為漢丞相制之特色之一。劉備以諸葛亮為丞相,兼以許靖為司徒,味道上有點像
秦武王、漢惠帝分置左右二相,兩者相制且相輔,並為外朝之首。不過
蜀漢亦有置尚書臺與尚書令,是屬於內朝統領外朝的政治生態,所以諸葛亮
必須加「錄尚書事」(50)後才能夠參與國政的參議,某個程度來講,此時的
諸葛亮甚至還要受劉巴所轄。諸葛亮也很清楚此時他的
政治地位低落,雖任丞相,實際上卻只是職銜上的虛有其名罷了,因此這階段的
諸葛亮也比較低調,比如章武二年的劉備伐吳這件事,諸葛亮名為丞相
兼錄尚書事兼司隸校尉(51)等重職,卻未曾發一語就可以看出諸葛亮當時的心態了。
從建安十九年入蜀,到章武年間稱帝的這段期間,算是諸葛亮於劉備心中地位的
黑暗期,雖然在政治的地位上,並未被貶抑反見榮升,不過在權力上無法完全貼
近蜀漢的中心也是事實,對於「治實不治名」(52)的諸葛亮而言
,實質權力的外落是很痛苦的。諸葛亮也很清楚劉備的想法,要東山再起到入
蜀前的榮光只怕不易,因此諸葛亮就採取了一些行動,幫自己的權力鋪路:
第一,是拉攏蜀漢各大派系的支持,這點前已談過,茲不贅述;第二,韜光養晦,
盡量不要讓劉備有藉口可以削弱自己,比如征吳不發一言(還是小官趙雲敢講),就是
如此;第三,力保劉禪的地位,劉備已老,只要劉禪登基,身為太子師的自己就有
烏龜翻身的機會了,所以諸葛亮才會把「朱紫難別」(53)的劉禪,說的天花亂墜,
讓劉備感到「丞相歎卿智量,甚大增脩,過於所望,審能如此,
吾復何憂」(54)的滿足,目的即在保劉禪的太子位與自己未來翻身的機會,
第四,借刀殺人,排除異己,以確保自己的權位之路,最明顯的
例子即在劉封、彭羕身上。
劉封是劉備養子,「有武藝,氣力過人」(55),二十多歲時,隨劉備入川,自
葭萌攻打劉璋,帶兵「俱與諸葛亮、張飛等溯流西上,所在戰克」(56),可見
其才能與受劉備重用。
後關羽兵敗被殺,劉封回成都,劉備「責(劉)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57),責
而未刑。但諸葛亮「慮(劉)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58),遂趁此一契機,「
勸先主因此除之(劉封)」(59),於是劉封自裁而死。從這件事的發展
可以看出,劉封之死並非因其「侵陵達,又不救羽」當誅,而是出於諸葛亮之言
,而諸葛亮所慮「難制御」之言,再對應到日後諸葛亮掌權又不還政於劉禪的做法
(後論)來看,諸葛亮之建言殺劉封有相當程度是為了自身的權勢之路的。這點在孟
達與劉封書中,說的一清二楚,「恐左右必有以閒(劉封)於漢中王(劉備)矣」
(60),孟達可謂諸葛亮的知己。
再來是彭羕。彭羕是很有才華的,不但名與諸葛亮相亞的龐統極為賞識,史稱「
(龐)統大善之」(61),連劉備的首席心腹兼智術名人法正都大為讚賞,而「致之先主」
(62),劉備見過彭羕後,「亦以為奇,數令(彭)羕宣傳軍事,指授諸將,
奉使稱意,識遇日加」(63)。彭羕的受重用就讓諸葛亮備感威脅,因為時已有一
個法正位居高位,再來一個彭羕,將對諸葛亮的執掌蜀漢政權道路上形成
一大障礙。於是諸葛亮一方面「外接待漾,而內不能善」(64)維持親善關係,一方面
「屢密言先主」(65)中傷彭羌「心大志廣,難可保安」(6
6),終使彭羕無端被降為江陽太守,促使彭羕心懷怨言而拘捕入獄。諸葛亮的表面功
夫想來做的很好,讓彭羕認為其可託付,所以彭羕入獄後還寫了一封信給諸葛亮請為
之求情,卻沒想到這是「託鬼買藥」,彭羕終被誅殺,死時恐怕還無法發現他
就是死於「好友」諸葛亮的密讒,也才有「(彭)羕竟誅死」(67)的記載。後代評史者
多認為彭羕死於驕傲,實則是死於諸葛亮之手,是作為諸葛亮執掌蜀漢政權道路上的
一大障礙而被清除掉的。
儘管諸葛亮一方面鞏固自身權位,一方面排除異己障礙,努力地為自身的權位鋪路,
不過諸葛亮還是有所漏算,那個人就是李嚴。
按劉備的思路,要抑制諸葛亮的擴張,掌握行政大權的尚書令是制衡關鍵,所以劉備
任內的三位尚書令,初任法正,法正死劉巴繼,劉巴死李嚴接續,基本上都非諸葛亮
派的人。李嚴的受重用是很快速的,一方面跟他自己本身的實力有關,
另一方面劉備有心扶持則是另一個關鍵。先說李嚴的才幹,李嚴最著名的事蹟發生
在建安二十三年,當時劉備尚在漢中跟曹軍對抗,結果資中縣盜賊數
萬人興起,干擾後方,李嚴不等劉備或諸葛亮的指示,直接統領郡士五千人平亂
(68),不但展現了行軍戰陣的將才,更表現出李嚴遇事果決的氣
魄,這與當時的諸葛亮相比下,無疑是天壤之別,所以劉備不但不怪罪,反而
「加輔漢將軍,領郡如故」(69),頗有重用的態勢。李嚴從建安二十三年到
章武二年間的事蹟,史無記載,無法明述劉備對李嚴究竟是
如何提拔的,不過從李嚴自鎮守一方的郡守與郡軍統領,才過了四年的時間,
就被拔擢到統掌蜀漢行政大權的尚書令來看,這段時間內他的升遷
想必是相當快速的,看在諸葛亮眼裡想必是很吃味的。
章武三年,劉備客死永安,遺詔諸葛亮(外朝之首)與李嚴(內朝之長)共輔劉禪,並
安排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70)。關於劉備的這封遺詔,古來爭議頗多,
多著眼於諸葛、李嚴間的權力配置,卻很少人從
頭開始思考。其實若從這封遺詔一直追溯到漢中之役的話,劉備的整體想法就很
清楚了。第一,李嚴在漢中之役後,是一直向上攀升的,從郡守
到尚書令,再來是顧命大臣,兼統內外軍事;而諸葛亮呢,漢中之戰後法正先受任
?尚書令兼領軍職,執蜀漢的軍政大權,法正死後,諸葛並未接替其職,反而是劉巴
接任,到了劉備登基之前,諸葛亮仍是軍師將軍,
其後當了與司徒並列的丞相,還是沒當上尚書令,劉備死時,雖然受任為顧命大臣,沒
有任何職務的改變。可見諸葛亮在漢中之戰後,一直都是被劉備所制衡,
沒能接近蜀漢軍政的核心區域。第二,李嚴任尚書令,統內外軍事的安排,其實是
劉備用法正制衡諸葛策略的自然延續,這種策略早在漢中之戰結束後就開始了
。劉備這樣做,最重要的目的是希望自己死後,在幼主當政下,不會出現任何
一派獨大,因為一旦出現權臣,劉蜀將會出現何種局面,曹操之於獻帝已經給了很
清楚的答案了。時諸葛亮已與三大派
系親善,勢力穩固無比,只能藉由賦予法正、李嚴高官強權來予以制衡諸葛派的坐大
。可惜的是,最終劉備的算盤還是落空了,李嚴雖為將材,鬥爭上卻非政治
長才諸葛亮的對手,李嚴終被剝權流放(71),由於諸葛亮很高明的「國不置史」
(72),後人對諸葛時期的蜀漢情況知之甚少,但是從殘留的隻言片語,還是可以
看到諸葛亮一步步
擊敗李嚴然後奪權的痕?。
孔明在獨攬大權後,卻沒有篡位自立??可能是有費瑋,魏延等人的牽制
關興張苞也可能有牽制作用,所以孔明才不敢自建王朝!!
諸葛亮在政治方面,諸般見不得光的作為是很不適合的,不過換個方向想,或許以
這樣的評判文章當作自己玩BBS的句點也是很有趣的,就努力地把它給寫個段落完結吧。
諸葛亮在蜀漢重臣群中,長期以來一直被視作第一順位的,比如陳壽做【三國志】時,
就是把武侯列在第一重臣的位置予以立傳的。不過細察武侯的仕途會發現,其仕途並非如
一般所想像的一煩風順,在劉備的心目中的地位其實是有起伏的,而且變換的程度是相
當大的,不過透過武侯自身的努力與排除異己,武侯最後仍是佔上第一要員的位置,得
以專擅蜀漢大權,也就是史載之「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01)的局面。
武侯剛出山的時候,劉備集團的成員並不複雜,大抵上只有關羽、張飛、趙雲、簡雍、
孫乾、糜氏兄弟等自北方南下的成員,所以武侯很快的就憑藉著【隆中對】的規劃實力
,佔上劉備心中的第一順位,從史載之「(劉備)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02)的紀錄來
看,當時的諸葛亮確實是劉備的最愛。
諸葛亮跟劉備之間的蜜月期到底維持了多久呢?史無明載,不過個人從【隆中對】規劃
與實行上所發生的問題來看,諸葛亮失去劉備心目中第一順位的位置當發生在進攻益州
的時候。為什麼這麼說呢?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益州的描述如下﹛劉璋闇弱,張魯
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03),
把取益州說的跟吃豆腐一樣,不過劉備在進攻益州的時候,就發現不是這麼樣一回事了。
劉備在進攻益州的時候共占有兩大優勢,第一是張松、法正的內應,史稱「(劉)備前見
張松,後得法正,皆厚以恩意接納,盡其殷勤之歡。因問蜀中闊狹,兵器府庫人馬眾
寡,及諸要害道里遠近,松等具言之,又畫地圖山川處所,由是盡知益州虛實也」(04)
,由於張、法二人的內應,所以在對蜀地的地形與軍情的掌握上,劉備可謂佔盡便宜;
第二是劉璋的邀劉備入蜀,所以「前後賂遺以巨億計」(05),這點也解決了劉備軍補
給上的問題,讓劉備軍無須為糧運不繼而擔心。劉備軍雖然占有這麼大的優勢,不過
劉備取益州仍然花了將近四年的時間(自建安十六年到建安十九年),中間還折損了一個
軍師龐統,這說明劉璋並不是如諸葛亮所說的那?「闇弱」,而且在劉備軍進圍成都的時
候,從成都城內「吏民咸欲死戰」(06)的情形來看,也說明了劉璋並非如諸葛亮所評得
那樣不得人心。另外,在劉備進圍成都時,曹操也已經準備攻打漢中,若劉璋採鄭度
之計,以「堅壁清野」(07)的方式來對抗劉備,只怕劉備還沒打下成都,曹操已經來個
「黃雀在後」了。正因為劉璋抱著寧可敗給劉備,也不願意擾民的想法(這樣的劉璋似
乎跟諸葛亮所謂的「不知存恤」更有一番距離),劉備才能順利接手益州(基本上這是
屬於運氣好的範疇而非規劃好),並轉而北上對抗曹操。
透過取益州的過程,劉備大概發現諸葛亮在軍略方面應變不夠靈活的問題,而且在評
估對手上似乎也犯了「書生論兵」的情形,所以在靠運氣好取得益州之後,諸葛亮在
劉備心目中的地位就被法正給取代了。
法正是劉備取蜀的第一大功臣,功成後被封以「蜀郡太守、揚武將軍」(08),史載當
時其「外統都畿,內為謀主」(09),可謂當時劉備集團內的第一大紅人。從當時幾件
事情來看,可以看出當時法正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已經超過諸葛亮。第一,處理劉璋
舊部的人事問題,如許靖的任免與否(10),就是由法正建言而非由諸葛亮就可以看出
一點徵兆;第二,劉備的家務事方面也是由法正去處理的,劉備的納吳壹妹為后一事
就是採法正的意見(11),由此可以看出法正在劉備心中的地位;第三,在處理北伐漢
中的問題上,由於漢中跟蜀地的關係是彼此休戚與共的,這點相信是所有劉備集團的
成員都可以充分認識到的,而當時諸葛亮領軍師將軍職,所以法正無論如何都不可能
忽略諸葛亮的存在而自行擬定北伐漢中的策略,但無論諸葛亮參與多少,最後向劉備
提出建議的就是法正(12),不但證明了法正「內為謀主」的地位,也說明了法正當時
的發言權威都不是諸葛亮所能比擬的。第四,法正在蜀地「一餐之德,睚眥之怨,
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13),可謂大大的擾亂了蜀地的法制,於是有人跟諸
葛亮投訴法正的行為,這人或許是諸葛亮的親信,也看出了諸葛亮的不滿,才敢如此
露骨地批評法正「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14),而一向標榜
法治的諸葛亮卻以「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15)來回答,可以
很清楚看出諸葛亮的無奈,正是由於法正之於諸葛亮更見寵於劉備,所以儘管諸葛亮
有心,卻無力去處理法正的「亂法」,也因此諸葛亮只能勸誘部下「法孝直為之輔翼
,令翻然翱翔,不可復制」(16),一付「時機未到,不宜妄動」的態度。
諸葛亮這時期的地位上雖然不如法正,不過諸葛亮並沒有因而氣餒,而在其他的地方
跟法正較勁,不過諸葛一生惟謹慎(17),行軍治政如此,在鬥爭上也是如此。既然在
「法」上面不能夠扳倒法正,諸葛亮就從別的地方著手,以圖分掉
法正的權力。建安二十一年,劉備採法正之言,進軍漢中與曹操進行對抗
,並讓諸葛亮「鎮守成都,足食足兵」(18),擔當後援,不過這時卻發生了一齣
諸葛亮奪權的戲碼。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劉備與曹操對抗於漢中,可能是兵力不足或是發生史未載明的
原因,於是劉備要求諸葛亮「急書發兵」(19)。時諸葛亮坐鎮成都,任務便是對前
方進行補給,即缺糧補糧,缺兵補兵,因此當劉備要求補給
的時候,諸葛亮理當第一時間進行。不過諸葛亮卻沒有這樣做,反而是慢條斯理地問
於楊洪,談論漢中是否該爭取,等到楊洪說Yes後,才又表楊洪為蜀郡太守後,
方對漢中進行補給(20)。
從這段史實中,很明顯地透露出了諸葛亮企圖與法正爭取蜀郡太守的用心,為什麼這
麼說呢?第一,雖然爭取漢中是法正建議的,一旦劉備同意後,這就是國策了,何以
劉備要求諸葛亮發兵,諸葛亮不照辦反而要先問於楊洪,諸葛亮之
心實在可議;第二,諸葛亮上書劉備,要求以楊洪替代法正為蜀郡太守而後發兵,這文書一來一往需花費多少時間,而且
當時劉備在漢中已是十萬火急,諸葛亮此言實帶有「你不任楊洪為蜀郡太守,我就不發
兵」的味道,逼迫劉備不得不改楊洪為蜀郡太守,這跟韓信的「逼宮稱齊王」實有異曲
同工之妙;第三,若說因蜀郡太守法正隨軍出征,諸葛亮要對前方進
行補給的話,需要蜀郡太守配合,才上書以楊洪代之的話,那諸葛亮何以在劉備決定
帶法正出征時,不提出要他人代任蜀郡太守,出征後也不提,偏偏
在劉備「急書發兵」的時候才提出呢?基本上諸葛亮的任務就是「鎮守成都,
足食足兵」,結果借前方危急之時,要求撤換法正之蜀郡太守一職,實在令人懷疑
諸葛亮的用心。
不過法正也不是好欺負的,劉備更因此事看穿了諸葛亮的用心,所以在漢中之役
結束後,楊洪就從蜀郡太守的寶座上被踢下來,遷為「益州治中從事」(21),並
且在論功行賞時,大大的封賞法正。時劉備稱漢中王,便封法正為
「尚書令、護軍將軍」(22),而諸葛亮仍維持軍師將軍的位階,可以看出兩者明顯
親疏有別。為什麼這麼說呢?基本上法正因軍功而升,而諸葛亮無軍功自當未升,
單單以升遷與否來談兩者的親疏似乎是不公允的,不過重點在於「尚書令」一職,
法正得獲此職才是兩者之別。
在中國的首輔制度中,丞相在漢初制度中算的上是百官之首,「秉社稷之重,總百僚
之任」(23)即為丞相的權力寫照。到了漢武帝時,由於武帝喜歡「遊宴後庭」(24),
於是任用尚書、侍中等內官直接襄贊書奏處理朝政,為內朝之始(25),於是丞相等
外朝官員於此開始失去決策的機會,而只能奉命辦事。內朝之中,以尚書為首,職
司出納王命,內朝諸曹皆為其所管(26),於是尚書成為
當權者必兼之職,如昭帝時,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27)的頭銜輔政
,權勢極大,對丞相車千秋說:「今光治內,君侯治外」(28),言雖如此
,實際上卻是「政事壹決於光」(29)。由於內朝的抬頭,於是外朝官員只
有加侍中、給事中頭銜後方能參與決策。東漢時,光武帝鑒於西漢三公失權造成
的禍害,於是「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
(30),由此,尚書正式變成決策中心,章奏詔命(31)、選舉誅賞(32)皆由所出,
三公形同虛置,必加「錄尚書事」(33)銜方可參與國政,杜佑言
「(尚書)至後漢則為優重,出納王命,蓋政令之所由宣,選舉之所由定,罪賞
之所由正」(34),就是這個時候的情形。靈帝時,尚書形成獨立機關,
稱「尚書臺」或「中臺」,其首長即稱「尚書令」(35)。
由漢制的承延可以看出,尚書令已經取代丞相成為百官之首,因此誰能擔任尚書令,
誰就是君主的首席心腹,進而掌握政治大權。劉備在即漢中王之位後,於尚書令一職
上不選諸葛亮而就法正,其親疏已然明顯有別。不但如此,劉備還讓法正擔任
護軍之職,讓法孝直蜀漢執掌軍權,政軍集於一身,為日後的尚書令李嚴「統內外
軍事」(36)的軍政合一開了先例。劉備為什麼要這麼做呢?理由在於諸葛亮羽翼已
豐,不得不如此。
當時劉蜀政權之中,派系主要分為三股,以關張為首的北方派系、荊楚派系與益州
派系,在諸葛亮刻意以不同的手段經營下,三大派系都對諸葛亮的感覺很好。首先
是北方派系,「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
比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
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結果關羽看信大悅,
趾高氣揚的把書信展示賓客(37)。關羽本身已經存有驕傲自大、剛愎自用的嚴重缺
點,即「剛而自矜」(38),結果諸葛亮並不設法壓抑反而以褒美回覆,
此舉固然全了組織內的和氣,也贏得關羽的好評,卻也助長了關羽的驕焰,
種下日後「大意失荊州」的遠因。又如張飛的「暴而無恩」(39),「愛敬君子而
不恤小人」(40)為極明顯的缺點,劉備尚且時常勸戒之,諸葛亮卻未曾嘗發一語,
以避免得罪,也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對北方派系是採取敬而遠之、遷就縱容的態度
以獲取好感。
再來是荊楚派系,諸葛亮是以布衣之交的交情予以建立的。由於諸葛亮長期隱居在襄陽
隆中,有刻意地與荊楚派系人士結交,比如「諸葛孔明每至德公家,獨拜床下」(41)、
「(龐德公)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諸葛孔明小姊」(42)、「(馬良)與亮書曰:
聞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應期贊世,配業光國,魄兆見矣」(43)等等,都可以
看出諸葛亮跟荊楚派系間的交情極為深厚。最後是益州
派系,諸葛亮是以攏絡的態度去建立關係的。諸葛亮在這時期與益州派系的連
結上是史無明載的,不過從日後諸葛亮掌權時任用了大批益州派人士一事
來看,一些親善關係當建立於此時,比如杜微就是最好的例子。杜微為一聾老頭子,
是處理不了政事的,劉備時期並不出仕,等諸葛亮掌權時,就以「君但當以德輔時
耳,不責君軍事」(44)的說法把杜微請出山,一方面可以看出諸葛亮跟杜
微的交情當時已經很好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武侯完全是當杜微作魚骨頭
使用,用意在於拉攏蜀地豪族(連有聾疾的益州老漢都如此厚遇了,況乎其他
?),使其站在自己一邊。
諸葛亮在行使諸般手段後,終在三大派系中站穩腳步,然後開始向劉備爭取更大權力
(如薦楊洪任蜀郡太守)的行動,這樣的行為劉備是看在眼裡的,所以自漢中回來後,
馬上把楊洪改遷為益州治中從事,並升法正為尚書令兼護軍將軍,
用意在於要法正利用尚書令的行政掌握權來牽制諸葛亮的擴張。不過很不幸地,
法正擔任尚書令的第二年就死去了,劉備於此的佈局也就失去用處了
,也只能「為之(法正)流涕者累日」(45)了。法正死後,諸葛亮理當就是尚書
令的不二人選了,不過劉備卻是擢劉巴為尚書令(46),其抑諸葛亮之心已
經昭然若揭了。
章武元年,劉備稱帝,「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47)。看起來諸葛亮在劉備
心目中的地位似有爬升,不過要注意的是,諸葛亮這時所任的丞相跟曹操所任的丞相
,兩者在權力上是完全不同的,曹操的權力是建立在軍事上的,而當時
諸葛亮是沒有武力背景的;另外,蜀漢承漢制,漢制的司徒亦為丞相:漢哀帝時
改丞相為大司徒(48),漢光武時又易大司徒之名為司徒(49),
此為漢丞相制之特色之一。劉備以諸葛亮為丞相,兼以許靖為司徒,味道上有點像
秦武王、漢惠帝分置左右二相,兩者相制且相輔,並為外朝之首。不過
蜀漢亦有置尚書臺與尚書令,是屬於內朝統領外朝的政治生態,所以諸葛亮
必須加「錄尚書事」(50)後才能夠參與國政的參議,某個程度來講,此時的
諸葛亮甚至還要受劉巴所轄。諸葛亮也很清楚此時他的
政治地位低落,雖任丞相,實際上卻只是職銜上的虛有其名罷了,因此這階段的
諸葛亮也比較低調,比如章武二年的劉備伐吳這件事,諸葛亮名為丞相
兼錄尚書事兼司隸校尉(51)等重職,卻未曾發一語就可以看出諸葛亮當時的心態了。
從建安十九年入蜀,到章武年間稱帝的這段期間,算是諸葛亮於劉備心中地位的
黑暗期,雖然在政治的地位上,並未被貶抑反見榮升,不過在權力上無法完全貼
近蜀漢的中心也是事實,對於「治實不治名」(52)的諸葛亮而言
,實質權力的外落是很痛苦的。諸葛亮也很清楚劉備的想法,要東山再起到入
蜀前的榮光只怕不易,因此諸葛亮就採取了一些行動,幫自己的權力鋪路:
第一,是拉攏蜀漢各大派系的支持,這點前已談過,茲不贅述;第二,韜光養晦,
盡量不要讓劉備有藉口可以削弱自己,比如征吳不發一言(還是小官趙雲敢講),就是
如此;第三,力保劉禪的地位,劉備已老,只要劉禪登基,身為太子師的自己就有
烏龜翻身的機會了,所以諸葛亮才會把「朱紫難別」(53)的劉禪,說的天花亂墜,
讓劉備感到「丞相歎卿智量,甚大增脩,過於所望,審能如此,
吾復何憂」(54)的滿足,目的即在保劉禪的太子位與自己未來翻身的機會,
第四,借刀殺人,排除異己,以確保自己的權位之路,最明顯的
例子即在劉封、彭羕身上。
劉封是劉備養子,「有武藝,氣力過人」(55),二十多歲時,隨劉備入川,自
葭萌攻打劉璋,帶兵「俱與諸葛亮、張飛等溯流西上,所在戰克」(56),可見
其才能與受劉備重用。
後關羽兵敗被殺,劉封回成都,劉備「責(劉)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57),責
而未刑。但諸葛亮「慮(劉)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58),遂趁此一契機,「
勸先主因此除之(劉封)」(59),於是劉封自裁而死。從這件事的發展
可以看出,劉封之死並非因其「侵陵達,又不救羽」當誅,而是出於諸葛亮之言
,而諸葛亮所慮「難制御」之言,再對應到日後諸葛亮掌權又不還政於劉禪的做法
(後論)來看,諸葛亮之建言殺劉封有相當程度是為了自身的權勢之路的。這點在孟
達與劉封書中,說的一清二楚,「恐左右必有以閒(劉封)於漢中王(劉備)矣」
(60),孟達可謂諸葛亮的知己。
再來是彭羕。彭羕是很有才華的,不但名與諸葛亮相亞的龐統極為賞識,史稱「
(龐)統大善之」(61),連劉備的首席心腹兼智術名人法正都大為讚賞,而「致之先主」
(62),劉備見過彭羕後,「亦以為奇,數令(彭)羕宣傳軍事,指授諸將,
奉使稱意,識遇日加」(63)。彭羕的受重用就讓諸葛亮備感威脅,因為時已有一
個法正位居高位,再來一個彭羕,將對諸葛亮的執掌蜀漢政權道路上形成
一大障礙。於是諸葛亮一方面「外接待漾,而內不能善」(64)維持親善關係,一方面
「屢密言先主」(65)中傷彭羌「心大志廣,難可保安」(6
6),終使彭羕無端被降為江陽太守,促使彭羕心懷怨言而拘捕入獄。諸葛亮的表面功
夫想來做的很好,讓彭羕認為其可託付,所以彭羕入獄後還寫了一封信給諸葛亮請為
之求情,卻沒想到這是「託鬼買藥」,彭羕終被誅殺,死時恐怕還無法發現他
就是死於「好友」諸葛亮的密讒,也才有「(彭)羕竟誅死」(67)的記載。後代評史者
多認為彭羕死於驕傲,實則是死於諸葛亮之手,是作為諸葛亮執掌蜀漢政權道路上的
一大障礙而被清除掉的。
儘管諸葛亮一方面鞏固自身權位,一方面排除異己障礙,努力地為自身的權位鋪路,
不過諸葛亮還是有所漏算,那個人就是李嚴。
按劉備的思路,要抑制諸葛亮的擴張,掌握行政大權的尚書令是制衡關鍵,所以劉備
任內的三位尚書令,初任法正,法正死劉巴繼,劉巴死李嚴接續,基本上都非諸葛亮
派的人。李嚴的受重用是很快速的,一方面跟他自己本身的實力有關,
另一方面劉備有心扶持則是另一個關鍵。先說李嚴的才幹,李嚴最著名的事蹟發生
在建安二十三年,當時劉備尚在漢中跟曹軍對抗,結果資中縣盜賊數
萬人興起,干擾後方,李嚴不等劉備或諸葛亮的指示,直接統領郡士五千人平亂
(68),不但展現了行軍戰陣的將才,更表現出李嚴遇事果決的氣
魄,這與當時的諸葛亮相比下,無疑是天壤之別,所以劉備不但不怪罪,反而
「加輔漢將軍,領郡如故」(69),頗有重用的態勢。李嚴從建安二十三年到
章武二年間的事蹟,史無記載,無法明述劉備對李嚴究竟是
如何提拔的,不過從李嚴自鎮守一方的郡守與郡軍統領,才過了四年的時間,
就被拔擢到統掌蜀漢行政大權的尚書令來看,這段時間內他的升遷
想必是相當快速的,看在諸葛亮眼裡想必是很吃味的。
章武三年,劉備客死永安,遺詔諸葛亮(外朝之首)與李嚴(內朝之長)共輔劉禪,並
安排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70)。關於劉備的這封遺詔,古來爭議頗多,
多著眼於諸葛、李嚴間的權力配置,卻很少人從
頭開始思考。其實若從這封遺詔一直追溯到漢中之役的話,劉備的整體想法就很
清楚了。第一,李嚴在漢中之役後,是一直向上攀升的,從郡守
到尚書令,再來是顧命大臣,兼統內外軍事;而諸葛亮呢,漢中之戰後法正先受任
?尚書令兼領軍職,執蜀漢的軍政大權,法正死後,諸葛並未接替其職,反而是劉巴
接任,到了劉備登基之前,諸葛亮仍是軍師將軍,
其後當了與司徒並列的丞相,還是沒當上尚書令,劉備死時,雖然受任為顧命大臣,沒
有任何職務的改變。可見諸葛亮在漢中之戰後,一直都是被劉備所制衡,
沒能接近蜀漢軍政的核心區域。第二,李嚴任尚書令,統內外軍事的安排,其實是
劉備用法正制衡諸葛策略的自然延續,這種策略早在漢中之戰結束後就開始了
。劉備這樣做,最重要的目的是希望自己死後,在幼主當政下,不會出現任何
一派獨大,因為一旦出現權臣,劉蜀將會出現何種局面,曹操之於獻帝已經給了很
清楚的答案了。時諸葛亮已與三大派
系親善,勢力穩固無比,只能藉由賦予法正、李嚴高官強權來予以制衡諸葛派的坐大
。可惜的是,最終劉備的算盤還是落空了,李嚴雖為將材,鬥爭上卻非政治
長才諸葛亮的對手,李嚴終被剝權流放(71),由於諸葛亮很高明的「國不置史」
(72),後人對諸葛時期的蜀漢情況知之甚少,但是從殘留的隻言片語,還是可以
看到諸葛亮一步步
擊敗李嚴然後奪權的痕?。
孔明在獨攬大權後,卻沒有篡位自立??可能是有費瑋,魏延等人的牽制
關興張苞也可能有牽制作用,所以孔明才不敢自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