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文人筆下的大地震
三月十一日,日本東北地區發生了九級大地震。地震又引發了海嘯、核洩等次生災害,給日本帶來巨大災難,也牽動了全世界人的心。
這不得不讓人聯想也是多地震國家的我國。
據統計,我國從周幽王到西元一九四九年的二千七百年間,就發生了二千二百八十九次破壞性地震。其中七級以上的大地震和特大地震就有一百一十一次(十九次發生在台灣)。
一九四九年至今,共發生破壞性地震一百多次,其中七級以上大地震有十五次。尤其一九六六年的河北邢台地震、一九七六年的河北唐山地震、一九九九年的台灣南投集集地震(九二一)、二○○八年的四川汶川地震以及二○一○年的青海玉樹地震等,都造成極大破壞。
史書上記載的最早一次大地震發生在周幽王二年(西元前七八○年),這次地震使「西周三川皆震。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國語•周語》)。四年後,大地震再次發生。對這次地震,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十月之交》中寫道:「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塚崒崩。高岸為穀,深谷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懲。」
短短幾句詩,就寫出了大震到來時河流咆哮、山崩地裂、高地成深谷、深谷變丘陵的可怕景象。
類似的大地震在各個朝代都發生過。如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一六六八年),中國山東南部的臨沂、臨沭、郯城交界處就發生一起八•五級的大地震。這是發生在大陸東部的最大一次地震。
這次地震除在臨沂、郯城、莒縣等地和山東大部分地區造成極為嚴重的破壞外,還波及十幾個省及東部海域,遠及朝鮮一帶,受災面積約一百萬平方公里,死亡五萬多人(當時全中國人口不到一億)。因為它造成的災難世所罕見,所以歷史上稱這次地震為「曠古奇災」。
對於這次大地震的災情,一些文人學者或親身經歷,或實地查訪,將所見所聞寫進自己的作品中,給後世留下了許多寶貴資料。
較全面反映這次大地震的,是清代詩人兼書畫家彭孫貽。地震發生時,他正住在離郯城不遠的泰安。事後,他將山東各地的災情分別寫進他的《客舍偶聞》一書中,其中他對震中郯城的災情是這樣寫的:
地震聲若轟雷,勢如覆舟。城內四關六百餘戶盡倒,死者百餘,城垛全坍,周圍坼裂,城樓傾盡,城門壓塞,自夜徹旦,響震不止。
監倉衙庫無存,煙灶俱絕,暴雨烈日,官民露宿無依。馬頭集為通商辦課所賴,商賈雜處,房屋盡塌,壓死男婦千餘。四郊地裂,穴湧沙泉,河水橫溢……郯城李家莊一鎮並陷,凡數千家。
還有一位大作家蒲松齡,也親身經歷了這次地震。那天晚上,他正在家鄉長山縣(即今鄒平縣,也是重災區)表兄李篤之家做客,兩人秉燭喝酒時,地震發生了。他在《地震》一文中,生動地描述了他的親身感受:
忽聞有聲如雷,自東南來,向西北去。眾駭異,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擺簸,酒杯傾覆,屋梁椽柱,錯折有聲。相顧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見樓閣房舍,仆而復起,牆傾屋塌之聲,與兒啼女號,喧如鼎沸。人眩暈不能立,坐地上隨地轉側。
河水傾丈餘,雞鳴犬吠滿城中。逾一時許,始稍定……後聞某處井傾側,不可汲;某家樓台南北易向;棲霞山裂,沂水陷穴廣數畝。此真非常之奇變也。
還有些詩文,所反映的災情也令人觸目驚心,聞之膽戰。如「山崩萃落石,海潮嘯彙川。畎田禾陷坎,星宿夜隕遷」(毛幹霄:《地震篇》);「傳聞山東禍尤烈,郯城平原屍如麻。前月經天垂太白,邇來白毛生一尺」(邵長蘅:《地震行》)……
這些真實的災情紀錄,有利於我們認識歷史,也能幫助我們審視今天。在頻發的天災面前,人類也應該深長反思:我們究竟應怎樣規範自己的行為,才能少受大自然的報復,更好地找到自己的生存座標?
轉自;人間福報
這不得不讓人聯想也是多地震國家的我國。
據統計,我國從周幽王到西元一九四九年的二千七百年間,就發生了二千二百八十九次破壞性地震。其中七級以上的大地震和特大地震就有一百一十一次(十九次發生在台灣)。
一九四九年至今,共發生破壞性地震一百多次,其中七級以上大地震有十五次。尤其一九六六年的河北邢台地震、一九七六年的河北唐山地震、一九九九年的台灣南投集集地震(九二一)、二○○八年的四川汶川地震以及二○一○年的青海玉樹地震等,都造成極大破壞。
史書上記載的最早一次大地震發生在周幽王二年(西元前七八○年),這次地震使「西周三川皆震。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國語•周語》)。四年後,大地震再次發生。對這次地震,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十月之交》中寫道:「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塚崒崩。高岸為穀,深谷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懲。」
短短幾句詩,就寫出了大震到來時河流咆哮、山崩地裂、高地成深谷、深谷變丘陵的可怕景象。
類似的大地震在各個朝代都發生過。如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一六六八年),中國山東南部的臨沂、臨沭、郯城交界處就發生一起八•五級的大地震。這是發生在大陸東部的最大一次地震。
這次地震除在臨沂、郯城、莒縣等地和山東大部分地區造成極為嚴重的破壞外,還波及十幾個省及東部海域,遠及朝鮮一帶,受災面積約一百萬平方公里,死亡五萬多人(當時全中國人口不到一億)。因為它造成的災難世所罕見,所以歷史上稱這次地震為「曠古奇災」。
對於這次大地震的災情,一些文人學者或親身經歷,或實地查訪,將所見所聞寫進自己的作品中,給後世留下了許多寶貴資料。
較全面反映這次大地震的,是清代詩人兼書畫家彭孫貽。地震發生時,他正住在離郯城不遠的泰安。事後,他將山東各地的災情分別寫進他的《客舍偶聞》一書中,其中他對震中郯城的災情是這樣寫的:
地震聲若轟雷,勢如覆舟。城內四關六百餘戶盡倒,死者百餘,城垛全坍,周圍坼裂,城樓傾盡,城門壓塞,自夜徹旦,響震不止。
監倉衙庫無存,煙灶俱絕,暴雨烈日,官民露宿無依。馬頭集為通商辦課所賴,商賈雜處,房屋盡塌,壓死男婦千餘。四郊地裂,穴湧沙泉,河水橫溢……郯城李家莊一鎮並陷,凡數千家。
還有一位大作家蒲松齡,也親身經歷了這次地震。那天晚上,他正在家鄉長山縣(即今鄒平縣,也是重災區)表兄李篤之家做客,兩人秉燭喝酒時,地震發生了。他在《地震》一文中,生動地描述了他的親身感受:
忽聞有聲如雷,自東南來,向西北去。眾駭異,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擺簸,酒杯傾覆,屋梁椽柱,錯折有聲。相顧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見樓閣房舍,仆而復起,牆傾屋塌之聲,與兒啼女號,喧如鼎沸。人眩暈不能立,坐地上隨地轉側。
河水傾丈餘,雞鳴犬吠滿城中。逾一時許,始稍定……後聞某處井傾側,不可汲;某家樓台南北易向;棲霞山裂,沂水陷穴廣數畝。此真非常之奇變也。
還有些詩文,所反映的災情也令人觸目驚心,聞之膽戰。如「山崩萃落石,海潮嘯彙川。畎田禾陷坎,星宿夜隕遷」(毛幹霄:《地震篇》);「傳聞山東禍尤烈,郯城平原屍如麻。前月經天垂太白,邇來白毛生一尺」(邵長蘅:《地震行》)……
這些真實的災情紀錄,有利於我們認識歷史,也能幫助我們審視今天。在頻發的天災面前,人類也應該深長反思:我們究竟應怎樣規範自己的行為,才能少受大自然的報復,更好地找到自己的生存座標?
轉自;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