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寶寶出去玩,他會記得嗎?其實寶寶都記得 (文/柯華葳)
心儀和小芊姊妹倆小時候常跟著阿媽一起到處玩。前幾天阿媽說:「記不記得有一次到美術館看展覽,人好多,你們都只看到大人的屁股。」小儀小芊都不記得了,「帶你們到處玩、到處看東看西都白費了。」阿媽很感慨的說:「小時候真的不必帶小孩去見識世界,反正他們都記不得。」小時玩過的經歷真的完全沒記憶嗎?
心儀和小芊姊妹倆小時候常跟著阿媽一起到處玩。前幾天阿媽說:「記不記得有一次到美術館看展覽,人好多,你們都只看到大人的屁股。」小儀小芊都不記得了,「帶你們到處玩、到處看東看西都白費了。」阿媽很感慨的說:「小時候真的不必帶小孩去見識世界,反正他們都記不得。」小時玩過的經歷真的完全沒記憶嗎?
早期的生活經驗都白費嗎?
阿媽說「反正小孩記不得,帶他們到處看是做白工了」,這句話對嗎?
由嬰幼兒的概念發展研究來看,如廣告所說「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但是幼兒需要成人幫助他們以語言反覆整理記憶。研究指出,美國大學生(記得出生後38.7個月的事)比美籍亞裔大學生(43.6個月)有較早記憶,兩者又都比韓裔學生(55.5個月)早。
研究者的推測是,西方父母比東方(韓國)父母習於對幼兒述說家庭故事,以及指著家庭照片說故事。因此美國學生在父母幫助下,記得較早的事情。相對的,韓國學生最早的記憶,是在年齡平均在4∼5歲之間。
文化與排行使早期記憶有別
根據文獻,當家中有一個以上的孩子,父母與第一個孩子說話的時間,比第二個或第三個孩子多。研究者因此進一步分析家中排行對兒時記憶的影響,結果發現,老大平均回憶的時間點為3歲,老二、老三則接近3歲半。有趣的是,許多人在回憶早期記憶時都提到「有照片為證」。換句話說,照片幫助記憶。
不過,不論東西方,我們記得的多數是一個事件,其中幾乎有1/4與受傷、生病有關。不同的是,韓國人提到的幼年事件中,有1/10與挨罵和被處罰有關,這與美國人的回憶中只有1/100挨罵和被處罰事件很不一樣。
另一點不同處是,78%韓國人的回憶與他人有關,而50%美國人回憶與自己有關。整體而言,因為文化和排行的影響,對於最早可以回憶的時間有差異,而造成差異之處,很可能是父母是否常與幼兒述說「小時候」的事。
家庭故事讓孩子看重自己
述說小時候的事重要嗎?哈佛大學史諾教授提出以孩子為主的家庭故事,幫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歷史中的地位,有利於自我概念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學習記憶與做記憶組織。
就如小芊沒上學以前,常翻閱她和姊姊小時候的相片,問媽媽她們在做什麼。媽媽就著每一張照片回答。當小芊看到姊姊當花童,自己卻沒有類似的照片時,問:「怎麼都沒有我?」媽媽說:「你還沒有出生啊!」就像某印表機的廣告,小孩問爸媽,怎麼結婚照片中沒有他。小芊後來會指著照片告訴別人:「這是姊姊作花童。那時候我還沒有生。」
由照片中,小芊學到很多她沒出生前家裡的故事,也包括自己本身都不記得的事。這讓他對家中成員以及自己與家中成員的關係,建立很清楚的概念。
儲存記憶和抽取記憶需要練習,常常把事件拿出來述說有利於記憶。以照片說故事不但讓孩子更覺得自己是家中的一份子,且有參與的感覺,是很重要的「自我」發展。
以照片說故事,也幫助孩子學到照片是表徵、是記憶外掛的工具。當然這種自傳式記憶有編織的可能。但正如記憶研究指出,記憶是共同建構的;家庭歷史以及個人歷史也是家人共同建構、流傳下來的。
遊戲時間與觀察
1.看照片說故事:就像媽媽與芊芊在看照片的過程中,媽媽把家庭故事分享給芊芊聽。
2.順序排列:有時家庭活動照片是有順序的,例如:出門上車、到達目的地、參觀定點等。爸媽依序說故事,說完後,請孩子把出遊的照片依先後順序排列,可以讓孩子對印象更深刻。
3.記憶回溯:養成外出回來與孩子談「一路見聞」的習慣,當作記憶複習,並幫助孩子組織記憶。在聊「見聞」時請注意聽和觀察孩子的發表,看看他記得哪一些事。本文選自:信誼學前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