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吳書〉的記載:「 (黃龍) 二年春正月,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 …… 得夷洲數千人還。」夷洲是不是台灣,至今尚無直接證據,退一萬步說,假設夷洲真的是台灣,但是派兵來台灣擄人回去,又沒有在此設官治理,台灣怎麼成為其治下的領土呢?這個歪理如果講得通,則日本侵略中國時,也抓了不少中國人,中國是不是日本的一部分?
《隋書》〈東夷列傳〉所記載的,隋煬帝曾派軍隊人海到「琉求國」抓人的事。琉求國指的是台灣固然不錯,但是這和前項「得夷洲數千人還」同樣是侵略行為,更何況資料中記載此事結局是「 …… 擄其 (琉求國) 男女數千人,載軍實而還,自爾遂絕。」既然明明「自爾遂絕」 (從此以後便斷絕了) ,不是反而證明台灣不屬中國了嗎?
- 2012-12-09 08:40:20 補充
雍正皇帝說:「台灣地方自古不屬中國,我皇考聖略神威,拓入版圖。」而清朝的史家趙翼也說:「台灣自古不隸中國」。
台灣隸屬中國的時間是在清朝統治的 211 年 (1684 ∼ 1895) ,清帝國雖然併吞台灣,但並不把台灣視同其正規領土,而另眼看待台灣,採封山禁海之策,從 1684 年起有上百年的時間採嚴格的海禁政策,直到 1875 年以後才真正開放移民。但是到了 1895 年的馬關條約,又把台灣「永久割讓」給日本了。
- 2012-12-09 08:43:25 補充
南宋末年 宋朝皇帝為何寧可帶著幾十萬軍民撤退到珠江口的小島最後頭海
也不來更安全的台灣呢?
元朝軍隊甚至都打到歐洲了 為何也都不來台灣呢?
ANS:
關於這個問題, 我認為原因有二
1. 中國歷代均以陸權發展為主, 對海上事業與海島經略關注極少. 實際上中國所領有的陸地就極大, 發展空間甚多, 加上主要外敵多來自北方, 對南方地區, 甚至是隔了一個不算短的海峽的島, 發展興趣低是可以想見. 更有甚者, 中國史書上所謂的南方, 是根據當時朝代的中央政權所在來定義的. 即使是三國時代的吳, 其地理位置就現在的定義是處於華中(長江中下游地區), 而勢力不及華南閩粵地帶.甚至一直到北宋, 華南地區雖已設縣置郡, 但是在當時的人們眼中仍屬蠻荒, 蘇軾兄弟, 被謫官就是被下放到儋洲(海南島)雷洲(廣東), 可見得一直到北宋, 現代極為富庶的華南地區, 在當時仍屬開發程度低的地區.
此外, 由於不重視海權, 海上航行技術低. 實際上我一直對三國志吳書那段頗懷疑, 因為以吳國當時的航行技術, 能否渡過台灣海峽是一個很大的疑問. 台灣海峽的航行難度不低(高於從朝鮮半島渡海到日本), 加上從未探勘過航線就派兵萬人到台灣? 還能擄獲數千人? 以當時的船艦技術, 那至少要20艘樓船才夠, 吳真的有此餘力為了一個聽說過的島洲出動如此大的艦隊嗎? 而且吳國水軍雖強, 卻是河上經驗豐富, 但是海上經驗極少. 以當時的技術, 最多只能沿海航行, 不太可能渡過海峽
2. 經營難度大 : 台灣現在確實發展極高, 但是早期的台灣可真是名符其實的瘴癘之地, 明鄭對台經營, 只能侷限於嘉南平原及少許北部地區, 清代承續明鄭基礎, 也只能在平地地區經營. 看看日本就知道當時的台灣風土對北人是多麼困難的問題. 日人接收台灣時, 出動兵力37000, 戰死515, 病死4700, 而且得到風土病須住院者26000, 真是誇張的數據, 全軍70%以上都被疾病奪去戰鬥力, 病死者高達12%, 連主帥都病死. 當時日本已比中國要現代化, 接受了西洋醫學, 軍隊當然有軍醫部隊隨行, 而且出動的部隊還是日本最強的近衛師團. 在這種情況下, 非戰鬥損失還那麼高. 主帥都保不了, 這真的嚇壞日本人了. 日人因此在台設立了熱帶病研究單位. 有一說是日人認為連台灣的熱帶風土病都這麼可怕了, 將來攻打東南亞地區, 必然會有更大的非戰鬥損失. 所以有必要積極研究. 此外, 台灣河流湍急, 水期短且水深太淺. 這代表缺少河運條件, 甚至會影響到耕作收穫, 水患不斷. 日人後來願意花費大筆經費興建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 就是因為台灣的天然水文難以提高收成, 雖然日人出發點並非為了台灣人, 但是現代的台灣因此受惠是事實.
可以說, 一直到20世紀初, 台灣仍是一個可耕地少, 水源不穩定, 水患多, 疾病多, 毒蛇多, 原住民剽悍的地區. 加上渡海航行難, 那中國歷朝對台缺乏興趣也是可以想見的. 實際上清朝在明鄭投降之後, 對是否要繼續經營台灣就有一番爭論, 施琅上<恭陳台灣棄留疏>才說服了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