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阴谋害死西路军
在中共党史、军史上,西路军是一个天大的悲剧,而这个悲剧的背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毛泽东的一个阴谋。要理解这一点,必须从更早的1935年说起。
1935年6月,中共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招开了“两河口会议”,四方面的老大张国焘当选了总政委。但兵强马壮的张国焘根本看不起当时兵力羸弱的一方面军,更不愿意往北去陕甘宁那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他选择向西,去位于川、藏交界的地方建立根据地,建立了一个临时中央,并发出了对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的通缉令。(老毛记仇的本领天下第一,从这一刻开始,就为张国焘、西路军后来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到了1936年6月,迫于各方压力,张国焘取消了临时中央,被迫向陕甘宁出发向中央靠拢。双方在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会师。当时张国焘的四路军有8万多人,装备精良;而毛、张、周的一方面军只有不到8000人,而且装备落后。
对于这种力量对比,张国焘当然底气十足。而另一个阵营的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恐怕连睡觉都要睁着一只眼睛,时刻要防着那一天睡着了被老张家的四方面军烧了房子。在这种情况,毛泽东连续耍了四个阴谋,把张国焘打倒在地,并葬送了2.18万西路军将士。
第一个阴谋:调虎离山。
毛泽东掌权的党中央在向共产国际、斯大林汇报后,提出红军要分出一部分兵力成立西路军,到河西去建立根据地,以便打通和苏联的联系,建立战略依托。
于是在10月24日开始,四方面军下属的第30军、第9军、红四方面军总部,和隶属红一方面军的第5军一部(人数很少,很可能是老毛为了麻痹张国焘打的掩护),共计约2.18万人西渡黄河,在陈昌浩、徐向前的领导下向西开拔。
其实谁都知道,以红军当时的实力,到河西那个地方去,一没高山大川做掩护、二没有群众基础,三没马匹重武器,四也不了解当地的民族情绪,和马步芳经营了几十年的骑兵相比,那简直就是白白送死。但没办法,因为张国焘在1935年曾经犯过错误,这个时候正在拼命表现自己。再说,当时能分出兵力的只有张国焘所领的四方面军,他想不去都不行。
第二个阴谋:金蝉脱壳。
按说,成立西路军西征是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意思,其命令应该由这两个机构签发。但老毛的确是太鬼了,也许是和周恩来等早算计好了,最后不知怎么就忽悠着张国焘签发了这个命令。
果然不出所料,西路军一过河就遭到了马步芳的攻击,死伤惨重。到1937年3月份,西路军完败,过河2.18万人,最后只有4600人回到了延安,其他要么战死,要么被俘。总之,这是中共历史中一件很丢人的事,败的很惨,这个事必须要有人负责,不然对谁都说不过去。
第三个阴谋:釜底抽薪。
眼看着张国焘手下的大队人马过了黄河,老毛就可以放心收拾张国焘了。1936年,延安开始清算张国焘的错误,张国焘自己又是做检查,又是赔不是,只能靠边站。他的那些留在河东,在延安抗大上课的老部下们被关的关,杀的杀,手下名将中,只有红四军的军长许世友被老毛先打后拉收服,成了老毛的铁杆兵。至此,张国焘旗下的四方面军土崩瓦解,张国焘永远失去了叫板中央的能力。
这波以张国焘为目标的整人运动一直持续两年多,一直到1938年张国焘熬不住了,借和国民党一起(当时进入国共合作时期,延安红军已经改名为八路军,和阎锡山等成了当面叫兄弟背后掏刀子的所谓友军。)祭祀黄帝的时候,从西安跑到武汉,投靠了蒋介石,先进入戴笠的军统,后又进入中统工作。
第四个阴谋:委过于人。
前面说到,西路军惨败是中共历史中一件很丢人的事,败的很惨,这个事必须要有人负责,不然对谁都说不过去。那么又谁来负责呢?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或者是毛泽东?那肯定行不通!虽然这里面从头到尾都是老毛的一个阴谋,或者说是在老毛的鼓捣下使得西路军2.18万送了性命,但要是把帐算到中央和老毛的头上,那如何显示出党和老毛的英明伟大?
其实在1936年12月延安开始清算张国焘、也就是西路军渡河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开始,老毛已经把这个责任推到了张国焘身上。在接见原四方面的部分将领时,毛就对这个事情定了性,说西路军失败是张国焘机会主义的一个典型,把这个事情和当年张国焘另立中央的事情相提并论,作为张的一个罪证。毛的证据当然有,那个开拔命令不就是你张国焘签署的嘛,我老毛可没有签名。
到1937年3月份,在中央的连续两个会议中,毛泽东又再次强调了他的观点。在建国后经老毛亲自审定的毛选一卷中,毛又再次以批注的形式为西路军定性。从此之后,西路军慢慢从中共历史中隐去,成为一个禁区,西路军的将领、士兵们,在此后遭遇到极大的不公正待遇,有不少人甚至在后来的运动中丢掉了性命。
一直到文革之后,邓小平上台,在亲自参加了西路军的李先念和对当时的西路军有过接触了解的陈云推动下,西路军的历史才为人们所知。而西路军中唯一的一个元帅徐向前,在说了多年违心话后,也特地出书为西路军正名,并在死后把骨灰撒到了当年西路军战斗过的地方。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forum.dwnews.com/threadshow.php?tid=821739&extra=page%3D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