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帶孩子欣賞藝術作品?
您覺得什麼才是欣賞藝術品時的正確態度?請從以下的四個選項中,選出較符合您的看法的敘述:
1) 美是一種主觀的感受,只要個人喜歡的就是美的作品。
2) 能畫得像實際的物品,就是好的作品。
3) 欣賞畫作之前,應該先瞭解畫者的生平、時代背景等,才能體會它的美。
4) 作品的優劣與創作者的表現手法有關,包括素材、用色、造形、空間關係等客觀因素。
請先在心裡選好你的答案,再繼續往下讀這篇文章。
兒童美感判斷的發展階段
前述的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但這四個選項,其實依序代表了兒童美感判斷的四個發展階段。如果我們讓不同年齡的孩子來當評審,請他們從幾幅畫作中挑出他們認為最好看的一幅,結果會發現,不同年齡的孩子所挑選出的作品以及評斷的理由,可是大不相同呢!
1. 主觀偏好期
如果我們請幼稚園大班或國小低年級孩子來當評審,他們可能會以色彩的豐富程度來選擇作品。這個階段的孩子容易被高彩度、單純的色彩吸引,對於表現立體或光影的色彩反而沒興趣,因此克利的抽象畫,可能比印象派的畫更容易入選呢!此外,這個年齡的孩子比較自我中心,因此如果畫中有自己喜歡的顏色,也會引起他對這幅畫的偏好。
2. 寫實階段
不同於一切以主觀偏好為判斷標準的低年級,國小中、高年級的孩子認為寫實就是美,這個階段的孩子認為畫中的物體一定要和實際物體的顏色一致,並且開始注意色調,及表現立體感的色彩變化。因此,寫實主義的畫作、照相式作品,或特別強調細膩技巧的繪畫,特別能引起此階段孩子的共鳴。
3. 表現性時期
國中以上的孩子,則開始關注作品的表現性,認為能表達感情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因此他們開始猜測畫家選擇色彩的意圖、注意畫面整體的表現等。他們認為具創造性、獨特性和情感性的作品,才是美的作品。
4. 形式與風格階段
第四個美感判斷的階段,不再受年齡成長的影響了,而是經由學習,認識藝術的形式、風格、配色、結構、形式、質感等概念。依據這些客觀因素,學習如何批判作品的好壞,分析畫面上部分與整體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去瞭解作品的社會文化價值。
引導孩子欣賞藝術作品
近年來,許多大師的作品或世界級美術館的名畫都來台灣展覽。有些父母為了應付學校開出的學習單,不得不趁著假日帶孩子前往參觀,有些父母則是想從小培養孩子藝術人文的素養,然而心裡卻又擔心:「這些名畫,我自己都看不懂了,要怎麼帶孩子看?」
前述的兒童美感發展階段告訴我們,其實不同年齡的孩子在欣賞藝術作品時,所需要的引導方式是不同的。因此,以下我們便要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提供您指導孩子欣賞藝術作品的原則:
1. 幼稚園及低年級的藝術欣賞
4∼7歲兒童鑑賞繪畫的標準是「題材」與「色彩」,因此,父母在帶領孩子欣賞藝術品時,應選擇活潑、亮麗的作品,最好和孩子的生活經驗有關。在欣賞作品時,父母可以問孩子在畫面上看到什麼,要孩子描述畫面上的故事,或讓孩子猜猜藝術家要表達的是什麼,並引導孩子注意畫家使用的色彩與實際物體的關係。
圖畫書中的插畫也是引導孩子親近藝術的途徑,由於插畫中使用的媒材、表現形式及風格都十分多樣,最重要的是隨手可得,是培養藝術欣賞的好材料。父母可以從「造形表現」的角度引導孩子賞析,如插畫家使用的媒材、人物造形、場景、色彩表現、圖文關係等,都是可以觀察比對的素材。
2. 中高年級的藝術鑑賞
國小中高年級的學童,已由主觀的自我中心,漸漸轉為理性思考的客觀表現。由於孩子開始以寫實作為判斷美感的標準,因此引領孩子欣賞藝術品時,應鼓勵孩子多注意畫家描繪物體的技法。
此外,由於孩子開始對專家的判斷感興趣,因此可以帶領孩子認識藝術名家及其作品。在此階段,帶孩子去美術館前的準備工作變得很重要,爸媽可以先與孩子一起收集及閱讀資料,包括畫家的生平背景、作畫的風格、畫派等,再帶孩子到美術館中參觀這些名畫原作。
欣賞之後回到家,爸媽還可以和孩子一起,根據不同藝術家獨特的風格或創作方式,來進行自己的「再創作」。如此,一方面可以讓孩子熟悉各重要畫派及畫家的作品,一方面也由實際的繪畫製作,更明瞭各畫派、畫家欲表現的造形目標。
最後,特別要提醒您的是,藝術教育的重點,並不是要孩子能背誦藝術史或藝術家的畫派、生平等,重要的是讓孩子打從內心愛上這些美麗的事物,既使將來沒有學習單的要求或父母的帶領,他仍願意時常到美術館裡逛逛,和素未謀面的大師們用心靈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