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會因為孩子們受苦而感受到某種責任,但他會發現,要為孩子承擔痛苦是很困難的,所以為了要解除孩子們的痛苦與煩惱,父親就會拼命的工作,希望賺到更多的錢,總覺得需要更多的錢,才能減輕他們的痛苦。同樣的,菩薩之道,要替眾生承擔痛苦是極端困難的,因此,為了解除所有眾生的苦,菩薩所思惟的是一定要成佛。
我們所應該生起、長養的,就是這份殊勝的菩薩心腸---菩提心。但若沒有訓練自己的心,菩提心就不可能自然生起。雖然,有些人人由於過去多生多世以來所累積善業的結果,可以相當容易的就生起菩提心;一般而言,我們都需要嚴格的訓練自己的意念,才能夠長養菩提心。
對於覺悟的眾生而言,最殊勝、無上的心就是菩提心,我們看個例子,阿底峽尊者在各方面的知識都十分淵博,他已經了悟空性,而且具足了天眼通等等的多種神通,不但精通經典和密續,同時對佛教的種種法事也十分嫻熟。雖然,阿底峽尊者具足了所有廣博的知識,他還是認為菩提心是至高無上的。他從不認為其所具足的天眼通或其他神通,有什麼了不得,不過,他卻認為菩提心是自己最至高無上的證悟。
阿底峽尊者跟隨過許多上師,而所認為參拜過最好的上師,是那位曾經教導過他有關於菩提心義理的上師。阿底峽尊者本身,也是一位非常有經驗的上師,所以,西藏人邀請到西藏來,而他也在西藏,於經典和密續兩方面大轉法輪。
阿底峽尊者在西藏時,也經常聽得人們提起他在印度的上師們。每當他聽到人們提起那位曾經教導過他有關菩提心義理的上師-色林巴,總是會邊哭泣、會頂禮;而在聽到他上師名字的時候,就不會這樣。所以西藏人就問阿底峽尊者,為什麼會對色林巴特別的尊敬、虔誠,他的解釋是,所有的上師都對他很好,而其中最為殊勝、慈悲的一位就是色林巴,因為這位尊貴的上師教授了菩提心。阿底峽尊者從其他的上師那兒,得到了許多其他的義理和各種密續的灌頂,色林巴卻被阿底峽尊者認為是其中最為殊勝的一位上師。
菩提心有許多種不同的層次,不過,大致可以粗分為兩種層次:希求的菩提心和力行的菩提心。希求的菩提心是一種為了要利他而希望證得圓滿菩提的心。力行的菩提心,則不指為利他而證得圓滿菩提為滿足,且身體力行,真正的進入某些可以邁向正等正覺得特別道路。如果某個人已具足了希求的菩提心,而且也受了菩薩戒,然後開始修行各種波羅密,像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智慧等。那麼這位行者就同時具足了希求的菩提心和力行的菩提心。
菩提心的利益
在顯教和密續的佛教經典中,都說明了長養菩提心的利益。而這無盡的利益可約略歸納如下:
一、 菩提心係邁向大乘之道的門徑。光讀一本討論大乘之道的書是不夠的,必須將菩提心身體力行才行。如果沒發菩提心,即使依照大乘經典和密續中的高深法門來修行,還是不能成為真正的大乘修行者。
二、 一個發了菩提心的人,就是諸佛的子女,亦即成為諸佛的眷屬之一。一個人一旦由於修習菩提心的緣故,而成為諸佛的眷屬,就會很快成佛,所以這是極大的利益。
三、 可以超過修行小乘而覺悟之聖者的成就。修習小乘的行者,像是阿羅漢等,是悟境極高的聖者,因為他們的心已經完全沒有污染,和一般的凡夫比較起來,其悟境是很高的。但阿羅漢以及其他修習小乘而成就的行者,由於並沒有具足菩提心的緣故,所以如果一個人具足了殊勝的菩提心,成就就會超越他們。
四、 人若具足了菩提心,就會成為其他眾生尊敬和供養的對象。一個人不論其外表如何、社會地位高或低,只要為了利他而求證菩提心,就值得人、梵天和帝釋天等天神尊敬。
五、 具足菩提心成就資糧田速度快,而此福、慧二資糧可以讓一個人成佛。成就福德資糧,可以成就佛陀的莊嚴寶相,而成就智慧資糧,可以證得佛陀的智慧。
六、 可以清淨過去世所造作的極大惡業,菩提心的威力可以清淨惡業。
七、 一個人發願脫離生死輪迴的痛苦,並且希望為他人解除痛苦,菩提心就會讓他滿願。由於菩提心的威力,修習菩提心的人本身和其他的所有眾生,都可以達到清淨的極樂境界。
八、 所有其他的眾生,像是鬼神和四大-地、水、火、風,都無法傷害具足菩提心的人。只要具足菩提心,就可以脫離恐懼。
九、 可以很快圓滿大乘的五道和菩提的十地。為了成佛,菩薩必須要依次圓滿此五道和十地。
十、 具足菩提心的人,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成佛。。因此,我們應該將全副精神引導向修習菩提心,以便能夠速證佛果。
如果不斷的思惟這十種利益,這樣的修行便稱為「觀」的禪修。藉由禪修「觀」可以讓我們發心修習菩提心,且能瞭解修習菩提心所能得到的利益。
如何修習菩提心
修菩提心的方法有三種:第一事透過六種因緣的力量,第二是藉由自他交換及平等心的力量,第三是經由四種因緣的力量。之所以會有前兩種方法,是因為釋迦牟尼佛在修行菩提心方面,傳下兩種不同的教法傳承。第一個傳承來自釋迦牟尼佛傳給彌勒菩薩的法門,彌勒菩薩又傳給無著大師,而無著又將此承傳給世親大師,然後由世親大師一直接著傳下來,從沒有中斷過。第二種法門,是由釋迦牟尼佛向文殊師利菩薩講授,然後文殊師利菩薩傳給寂天大師,從寂天大師開始傳下來,傳給許多的上師。
第一個傳承是藉由六種因緣的力量來修習菩提心,較第二種自他交換的法門容易;第二種法門比較深奧微妙。一般用來修習菩提心的法門,就是藉由六種因緣的力量來修行。此六因緣如下:第一種是要了知一切眾生都曾是我們的母親;第二個因緣是思惟所有曾為我們母親之眾生的恩惠;第三是希望回報這些曾為吾母之眾生恩惠;第四是修習、生起無緣大慈的心;第五是修習同體大悲的心;第六是清淨的發心。修觀這種因緣所獲得的果報,就是一個人會因此而具菩提心。
四種因緣
另一種修行菩提心,或說是希求證得正等正覺心的方法,就是透過四種因緣的力量。第一種因緣,就是要了知並時時憶念成佛的利益及佛陀的力量。如果了知佛陀的種種殊勝之處,同時也徹底明白成佛的力量和利益,自然就會生起一種強烈的希求,希望本身也能成佛。我們應當如是思惟:「如果我自己也能成佛,那該多好阿!」
修習菩提心的第二個因緣,是由大乘佛法的滅亡將不是我們所能承受的這一點衍生出來。菩薩等悟境很高的眾生,才能具足大乘修行者的心和行為。
第三種因緣是,要常常記著,如果不成佛的話,將會有許許多多眾生受盡無盡無邊的苦難,為此我們應該發願成佛。如果具足了第三種因緣,事實上就是具足了菩提心。
第四種因緣是,應把握機會,趁著有大乘上師和大乘佛法的時候,發大願一定要成佛。
斷疑
有的時候,有人會生起不好的疑慮,像:我並不能瞭解諸佛是否存在,又怎能成佛呢?此時就應該研讀經典,並且以理智來判斷,好好思惟諸佛存在的理由。有時又覺得佛陀離我們好遠,覺得佛陀的心是如此的完美,而凡夫是如此的污濁,因而沮喪。
一點也不用沮喪,如果能夠勇猛精進樂於修行佛法,就一定可以成佛;因為我們有機會修習所有可以證得正等正覺的法門,因為我們已經遇見難得的佛法明師,也得到了殊勝的佛法。惡業的力量是無常的,很快會轉變,只要大家精進努力不已,所有的因緣都會轉變的。佛陀曾說,所有的眾生都終將成佛。意思就是說,一切眾生,包括昆蟲在內,本身就具足佛性。
我們常面臨兩種無明,一種是阻礙解脫的無明,另一種是阻礙般若智慧的無明。阻礙解脫的無明,包括所有不好的心態,像是瞋恨心、貪心、傲慢心、嫉妒心等等;阻礙般若智慧的無明,則是這些污染心的果報。我們的心被這兩種無明所籠罩,就像是清靜、晴朗的天空被烏雲籠罩著一般。以大乘佛法來鍛鍊自己,依大乘法門而修行,就能清除這兩種無明。
只要我們瞭解這兩種無明是無常、變動不拘而不能永久存在的,就可以知道無論何人都可完全去除這兩種無明。也可以仔細思惟有許多藥方,可以減輕這兩種無明所帶來的症狀,只要不斷服藥,無明的力量就會變得愈來愈薄弱,到最後終有完全消滅的時候。基於上述的種種理由,實在沒有道理懷疑諸佛的存在,也不應該懷疑自己是否可以乘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