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1911年10 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標誌著清廷腐朽的君主專制政權正式被推倒,開創了二千多年來中國從未有過的新氣象——中華民國正式成立,中國開始走上民主共和之路。辛亥革命,無疑是新中國發展的里程碑。
美國學者路康樂認為,辛亥革命不只是一個革命,而且是兩個革命:一個革命是發生在一九一一至一九一二年的政治革命,將滿清的制度推翻。另一個革命是發生在一八九五至一九一三年的文化革命,將儒家的價值體系摧毀。[1]的確,辛亥革命對政治和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影響是永遠性的,因為袁世凱、張勳等人曾一度圖謀恢復君主體制和儒家文化,但他們最後都失敗了。辛亥革命改變了中國的潮流,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一點。
辛亥革命在政治上的影響可謂既深且遠。梁啟超於1921年10月10日發表了〈辛亥革命之意義〉,當中提及:「我想中國歷史上有意義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黃帝、堯舜以來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漢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來貴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們今天所紀念的辛亥革命了。」實際上,周、漢二朝只是推翻了前朝敗壞的政權,然而它們只有較小的群眾基礎,雖達成了改朝換代的目標,卻沒有促成極端的社會變革,充其量只能說是「湯武革命」,與西方所定義的「革命(Revolution)」還是有很大程度上的分別。[2]辛亥革命的方向卻是建立民主共和政體,顛覆君主專制,結束中國二千多年來「朝代循環」的局面,正如學者張海鵬、鄧紅洲所言:「辛亥革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改朝換代,而是用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取代封建君主專制,從此有『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3]就連意識形態與當時革命黨毫不相同的中國共產黨,也承認了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一場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毛澤東也不對此持反對的意見:「辛亥革命以後,誰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了。所以我們說它有偉大的歷史意義。」[4] 辛亥革命在推動近代中國的政體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
辛亥革命的重大意義,當然不只於政治方面,它對促進思想解放也有極大的作用。歷史學家胡繩武認為:「事實上,在辛亥革命時期,革命黨人在鼓吹和進行革命的同時,對緊緊禁錮著人們頭腦的封建專制主義的舊制度、舊思想、舊觀念、舊習俗,也進行了猛烈的衝擊。」[5]自漢代董仲舒把君臣關係列為「三綱五常」之首,皇帝就是文化中諸多價值觀念的重要依據與合法性的來源,帝制一旦被推翻,君主的文化權威也隨之消失。此外,儒家學說一直被視為我國二千多年來的唯一正統思想,其過度的權威性卻窒礙了其餘學說的發展,使中國的學術文化從此走上偏狹之途。當帝制被推翻,中國傳統的儒家價值觀也隨即大受打擊,這亦再次符合胡繩武的話:「幾千年來神聖不可侵犯的皇帝居然可以提出來廢除,還有什麼不合理的東西不可以被懷疑打破?人們的思想認識提高了是不會再退回去的。」 [6]人們不再被舊思想所羈絆,勇於接受新知識、新思維,加上君主在文化上的權威性已然消失,使知識份子急切尋求適合中國的意識形態。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三民主義、社會主義,尤其是具明確進程的共產主義等等的新價值體系,為大部分中國知識份子所信服敬慕,中國社會文化的變動從此踏入劇烈變動的時期。 [7]
辛亥革命無疑具重大的歷史意義,但可惜的是這場革命也有其局限。革命黨人選擇與袁世凱妥協,以為假手他推翻清廷,革命事業即能成功,但袁世凱後來發起的帝制運動證實他們當初的判斷是錯誤的。雖然帝制運動最終是失敗了,但它仍對日後中國的局勢帶來不少遺害,孫中山先生追求三民主義的宏願也被一手破壞。孫中山的遺言提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也許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缺失。
美國學者路康樂認為,辛亥革命不只是一個革命,而且是兩個革命:一個革命是發生在一九一一至一九一二年的政治革命,將滿清的制度推翻。另一個革命是發生在一八九五至一九一三年的文化革命,將儒家的價值體系摧毀。[1]的確,辛亥革命對政治和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影響是永遠性的,因為袁世凱、張勳等人曾一度圖謀恢復君主體制和儒家文化,但他們最後都失敗了。辛亥革命改變了中國的潮流,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一點。
辛亥革命在政治上的影響可謂既深且遠。梁啟超於1921年10月10日發表了〈辛亥革命之意義〉,當中提及:「我想中國歷史上有意義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黃帝、堯舜以來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漢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來貴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們今天所紀念的辛亥革命了。」實際上,周、漢二朝只是推翻了前朝敗壞的政權,然而它們只有較小的群眾基礎,雖達成了改朝換代的目標,卻沒有促成極端的社會變革,充其量只能說是「湯武革命」,與西方所定義的「革命(Revolution)」還是有很大程度上的分別。[2]辛亥革命的方向卻是建立民主共和政體,顛覆君主專制,結束中國二千多年來「朝代循環」的局面,正如學者張海鵬、鄧紅洲所言:「辛亥革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改朝換代,而是用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取代封建君主專制,從此有『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3]就連意識形態與當時革命黨毫不相同的中國共產黨,也承認了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一場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毛澤東也不對此持反對的意見:「辛亥革命以後,誰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了。所以我們說它有偉大的歷史意義。」[4] 辛亥革命在推動近代中國的政體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
辛亥革命的重大意義,當然不只於政治方面,它對促進思想解放也有極大的作用。歷史學家胡繩武認為:「事實上,在辛亥革命時期,革命黨人在鼓吹和進行革命的同時,對緊緊禁錮著人們頭腦的封建專制主義的舊制度、舊思想、舊觀念、舊習俗,也進行了猛烈的衝擊。」[5]自漢代董仲舒把君臣關係列為「三綱五常」之首,皇帝就是文化中諸多價值觀念的重要依據與合法性的來源,帝制一旦被推翻,君主的文化權威也隨之消失。此外,儒家學說一直被視為我國二千多年來的唯一正統思想,其過度的權威性卻窒礙了其餘學說的發展,使中國的學術文化從此走上偏狹之途。當帝制被推翻,中國傳統的儒家價值觀也隨即大受打擊,這亦再次符合胡繩武的話:「幾千年來神聖不可侵犯的皇帝居然可以提出來廢除,還有什麼不合理的東西不可以被懷疑打破?人們的思想認識提高了是不會再退回去的。」 [6]人們不再被舊思想所羈絆,勇於接受新知識、新思維,加上君主在文化上的權威性已然消失,使知識份子急切尋求適合中國的意識形態。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三民主義、社會主義,尤其是具明確進程的共產主義等等的新價值體系,為大部分中國知識份子所信服敬慕,中國社會文化的變動從此踏入劇烈變動的時期。 [7]
辛亥革命無疑具重大的歷史意義,但可惜的是這場革命也有其局限。革命黨人選擇與袁世凱妥協,以為假手他推翻清廷,革命事業即能成功,但袁世凱後來發起的帝制運動證實他們當初的判斷是錯誤的。雖然帝制運動最終是失敗了,但它仍對日後中國的局勢帶來不少遺害,孫中山先生追求三民主義的宏願也被一手破壞。孫中山的遺言提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也許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