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論及宋朝的朝廷政策和社會風氣,往往用「重文輕武」四字概括,又以此作為批判甚至鄙夷宋朝的一個重要理由,並認為宋朝的很大部分問題,都根源於這四字。「文」與「武」、「重」與「輕」,都無嚴謹的定義,所以如何解讀,就存在很大的主觀性。「輕武」,極端一些,可以解讀為︰一切與「武」有關的事物和人都在輕視之列。如此一來,不少人想像中的宋朝,就是以下的景象︰統治者輕視邊功、荒廢武備、待薄軍人,宋代民間武風不振,只知讀聖賢書。究竟真實的歷史是否這樣?
其實有關的想像是經不起具體史實的推敲。「在以往提出的『重文輕武』概念中……但在一般閱讀這一概念中『輕武』的語義時,往往也容易使人對『輕武』的理解加以延伸,認為宋朝有輕視武備乃至軍隊之意。而軍隊從來是國家存在的重要保障,即使是再愚蠢的統治者也不可能忽視軍隊的重要性。因此,便有學者對此概念提出爭論,指出:說宋朝『重文』符合實際,說『輕武』則不然。又列舉宋太祖以下歷朝重視軍隊,兵員龐大、軍費驚人以及政治家無不談兵等事實,……因此,最後得出的結論為︰宋朝是『重武』不是『輕武』。」(陳峰《 北宋武將群體與相關問題研究》)
先來看軍費。宋朝的軍費開支長期佔去歲出一半以上,戰爭時期高達十分之七八甚至更多。關於這一點,宋朝君臣時有議論。曾在英宗治平初年任三司使的蔡襄,提到當時的財政狀況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孝宗傳位給光宗時,叮嚀兒子說︰「當今天下財賦以十分為率,八分以上養兵,不可不知。」以絕對數字而論,唐朝天寶末年,公認窮兵黷武的時代,軍費只有一千四五百萬貫,還不到北宋慶曆中的養兵費的三分之一。也別以為軍費高僅僅是回應侵略的結果,北宋很多時候都是主動出擊的,例子有雍熙北伐、熙河開邊、元豐伐夏、紹聖開邊、宣和伐夏、聯金滅遼等等,其中元豐伐夏更是冷兵器時代最大規模的軍事作業,甚至是南宋,財政狀況惡化亦始於開禧北伐。為了更有效地供應前線的軍需,北宋容許河北、河西、陝西三路經常性截留上供錢物,南宋甚至容許富庶僅次於東南的四川財政獨立。(也是對所謂「強榦弱枝」一個絕妙的諷刺) 南宋初年,猛支軍費的同時,教育被認為是「不急之務」,州縣學多半停辦(也證明了「重文」其實沒那麼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