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美國以武力迫使日本簽署
從1633∼1639年間,日本德川幕府五次頒佈了「鎖國令」,此後一直奉行「鎖國」政策,只允許民眾跟中國及荷蘭在長崎進行貿易。到了19世紀中葉,美國在太平洋進行捕鯨活動日漸頻繁,對燃料及一些補給物資有大量需求,所以就希望日本取消「鎖國令」及對外開放,一方面進行貿易,一方面使日本成為美國在遠東地區的補給站。
1853年,美國總統菲爾莫爾(Millard Fillmore)親筆致函予德川幕府,提出開國及通商的要求,但幕府方面一直沒有回覆。美國海軍將領(東印度艦隊司令)培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以巡防艦「密西西比號」(USS Mississippi)為旗艦,率領「普利茅斯號」(USS Plymouth)、「薩拉托加號」(USS Saratoga)、「薩斯奎漢娜號」(USS Susquehanna)三艘戰艦,途經開普敦、新加坡、香港、琉球,於同年7月8日闖入日本浦賀。
培里這次的行動,正是要執行美國總統菲爾莫爾授予要令日本「開國」的指令。同年7月14日,培里在德川幕府安排的護衛久里濱陪同下登陸,培理將美國總統的函件轉交予戶田氏榮及井戶弘道兩人。當時培理提出要日本「開國」的要求,沒有跟幕府官員詳談關於「開國」的具體協議。
德川幕府方面一直猶豫,不敢正式拒絕美國方面的要求,適逢幕府大將軍德川家慶跟幕府元老阿部正弘商議對策時病死,阿部正弘便藉口要得到天皇的批准後,才可以接受條約,表示在翌年給予回覆,但當時在位的孝明天皇,對此其實也一籌莫展。
接著培里的艦隊駛到琉球靠港,但遲遲未獲德川幕府方面的回覆。1854年2月13日,培里率領艦隊駛入江戶灣(東京灣)外,直抵神奈川(橫濱)外海附近。培里擺出強硬的姿態,企圖在幕府面前示威,迫使幕府明確表態,答應美國所提出的要求。當晚江戶城內一片混亂,許多民眾前往神社禱告,幕府在美國的軍事力量威嚇下,被迫接受「開國」的要求。
德川幕府在神奈川設置招待所,美、日雙方的代表為協議而進行了大約一個月的會談。1854年3月31日,雙方簽署了《日、米和親條約》,簡稱為《神奈川條約》(the Treaty of Kanagawa),而《神奈川條約》的內容大致包括:
在「培里叩關」及《神奈川條約》簽署後,一些較保守的日本人目睹了德川幕府的腐敗、軟弱和無能,逐漸將幕府視為國家利益的出賣者;一些較開明的日本人目睹了西方國家的富強,亦開始對幕府的統治地位感到很大的懷疑。
從1854年∼1858年間,德川幕府先後跟美國、英國、法國、荷蘭、俄國簽署條約,西方列強壟斷了日本的對外貿易,日本的入口增幅超越了出口的增幅。大量的外國貸款流入日本,使到日本本土農業轉向商業化,而大量外國貨品的流入,日本本土農業受到很大的衝擊,農民因此而失業,破壞了傳統的日本社會,造成民眾對幕府的不滿。
同時,自從日本「開國」以來,日本在對外貿易上一直處於赤字,金銀兌換率也被操縱,財政十分混亂,而通貨膨漲愈來愈嚴重,從1856年∼1867年間,國內稻米價格上升超過800%,很多民眾不能維持生計,逐漸對幕府有著極大的不滿,導致後來出現了農民的動亂及「倒幕」運動的出現,間接加速了德川幕府的崩潰。
雖然《神奈川條約》一般被視為「不平等條約」,但考慮到文明、開化的現象的層面,日本方面的獲益較美國更多。
1853年,美國總統菲爾莫爾(Millard Fillmore)親筆致函予德川幕府,提出開國及通商的要求,但幕府方面一直沒有回覆。美國海軍將領(東印度艦隊司令)培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以巡防艦「密西西比號」(USS Mississippi)為旗艦,率領「普利茅斯號」(USS Plymouth)、「薩拉托加號」(USS Saratoga)、「薩斯奎漢娜號」(USS Susquehanna)三艘戰艦,途經開普敦、新加坡、香港、琉球,於同年7月8日闖入日本浦賀。
培里這次的行動,正是要執行美國總統菲爾莫爾授予要令日本「開國」的指令。同年7月14日,培里在德川幕府安排的護衛久里濱陪同下登陸,培理將美國總統的函件轉交予戶田氏榮及井戶弘道兩人。當時培理提出要日本「開國」的要求,沒有跟幕府官員詳談關於「開國」的具體協議。
德川幕府方面一直猶豫,不敢正式拒絕美國方面的要求,適逢幕府大將軍德川家慶跟幕府元老阿部正弘商議對策時病死,阿部正弘便藉口要得到天皇的批准後,才可以接受條約,表示在翌年給予回覆,但當時在位的孝明天皇,對此其實也一籌莫展。
接著培里的艦隊駛到琉球靠港,但遲遲未獲德川幕府方面的回覆。1854年2月13日,培里率領艦隊駛入江戶灣(東京灣)外,直抵神奈川(橫濱)外海附近。培里擺出強硬的姿態,企圖在幕府面前示威,迫使幕府明確表態,答應美國所提出的要求。當晚江戶城內一片混亂,許多民眾前往神社禱告,幕府在美國的軍事力量威嚇下,被迫接受「開國」的要求。
德川幕府在神奈川設置招待所,美、日雙方的代表為協議而進行了大約一個月的會談。1854年3月31日,雙方簽署了《日、米和親條約》,簡稱為《神奈川條約》(the Treaty of Kanagawa),而《神奈川條約》的內容大致包括:
- 對美國給予「最惠國」待遇
- 在下田、函館兩地,設立通商口岸
- 給予美國人的居留地,暫時設置在了仙寺及玉泉寺
- 美國人的活動範圍,以下田為中心的7里內及以函館為中心的5里內
- 承認美國在下田派駐領事的權利
- 向美國提供淡水、糧食、煤炭等補給物資
- 讓美國船隻進行付款購買的補給物資
- 雙方達成漂流船民的救助、引渡的協議
- 美國人被禁止從事狩獵活動
在「培里叩關」及《神奈川條約》簽署後,一些較保守的日本人目睹了德川幕府的腐敗、軟弱和無能,逐漸將幕府視為國家利益的出賣者;一些較開明的日本人目睹了西方國家的富強,亦開始對幕府的統治地位感到很大的懷疑。
從1854年∼1858年間,德川幕府先後跟美國、英國、法國、荷蘭、俄國簽署條約,西方列強壟斷了日本的對外貿易,日本的入口增幅超越了出口的增幅。大量的外國貸款流入日本,使到日本本土農業轉向商業化,而大量外國貨品的流入,日本本土農業受到很大的衝擊,農民因此而失業,破壞了傳統的日本社會,造成民眾對幕府的不滿。
同時,自從日本「開國」以來,日本在對外貿易上一直處於赤字,金銀兌換率也被操縱,財政十分混亂,而通貨膨漲愈來愈嚴重,從1856年∼1867年間,國內稻米價格上升超過800%,很多民眾不能維持生計,逐漸對幕府有著極大的不滿,導致後來出現了農民的動亂及「倒幕」運動的出現,間接加速了德川幕府的崩潰。
雖然《神奈川條約》一般被視為「不平等條約」,但考慮到文明、開化的現象的層面,日本方面的獲益較美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