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推廣 無毒、減碳是重點
| ||
「國內要推廣生物塑膠,應該朝無毒、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角度來看,否則現在垃圾全都焚化、傳統塑膠也都當成資源回收再生,並沒有生物分解塑膠發展的空間。」現接受環保署委託、負責執行環保標章規格制訂及認證工作的「環境與發展基金會」總經理于寧指出。 由於國內使用塑膠製品的頻率偏高,甚至用塑膠袋裝熱湯,紙杯、紙餐盒的內側塑膠淋膜也會釋出環境荷爾蒙;成功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璋研究發現,台灣孕婦尿液中的環境荷爾蒙是美國20倍,易導致產下過動兒、自閉兒。 環發會接受國內廠商委託,檢驗銷美的產品發現,紙杯內側的塑膠淋膜如改用不含塑膠的聚乳酸,就完全不會釋出環境荷爾蒙,盛裝滾燙的熱咖啡、熱茶都沒問題。 但于寧也承認,假貨充斥的確形成生物分解塑膠推廣的一大難題,「我們把生物分解率標準提高到90%,就是希望讓民眾能用生分解袋來裝廚餘,直接丟進廚餘筒,不必再用小桶子裝、或從傳統塑膠袋倒出來,可以增加廚餘回收的便利性,並提升廚餘回收率。」 且如免洗餐具、叉子、吸管都用生物塑膠製造,吃完後就可與廚餘一同做堆肥,十分方便;但事實是,假貨比真貨多得太多,沒有一個單位敢讓民眾把塑膠袋丟進廚餘筒。 于寧建議,環保署應出面稽查假貨,以扼止造假歪風;且採用簡易的X光、紅外線,先行篩檢受測樣品,每樣品檢驗費只要數百元,有問題再進行詳盡檢驗,實務上才可行。 【2006/11/22 民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