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錄自《般若攝頌淺釋》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3
癸三(菩薩之詞義)分二:一、一般菩薩之詞義;二、大菩薩之詞義。
子一、一般菩薩之詞義:
何故此者名菩薩?能斷貪求盡諸貪,
無貪獲證佛菩提,是故此得菩薩名。
有些人可能會這樣想:平時佛教裡面經常提到菩薩,那菩薩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所謂“菩薩”,它是菩提薩埵的略稱,乃梵語的音譯。其中“菩提”指覺悟,“薩埵”指勇士或有情,故菩薩就是覺悟的勇士或覺悟有情。也即可以從自覺和覺他兩個方面來理解:通過修行斷除實執而獲得覺悟是自覺,將自己所證悟的境界傳遞給有緣眾生是覺他。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將比較慈悲的人或年長的老人及學佛者叫做菩薩或老菩薩,甚至還有其他用法,所以菩薩也可從其他角度來理解。
按寂天論師的觀點,什麼時候世俗菩提心在相續中生起來,那個時候就可以稱為諸佛之子或菩薩。《入行論》云:“生死獄繫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意思是說,繫在生死輪迴中的苦惱有情,什麼時候在相續中生起無偽的菩提心,那個時候就可以叫做菩薩,此時也成為世間的人和天人禮敬的對境。當然很多論師都說,此處的菩提心僅指相續中生起利益眾生的世俗菩提心,並非指勝義菩提心。月稱論師則說,斷除三種結[1]而獲得極喜地[2]的聖者唯應以菩薩之名稱說。故《入中論》云:“從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薩名稱說。生於如來家族中,斷除一切三種結,此菩薩持勝歡喜,亦能震動百世界。”《入中論自釋》也引用《寶雲經》的教證說:在加行道世第一法位時,還沒有完全斷除實執,所以並不是真正的菩薩,只有在獲得一地時才是真正的菩薩。這兩位大德的觀點,一個是從生起勝義菩提心來講,一個是從生起世俗菩提心來講,或者說,一個是從“見解證得空性”來講,一個是從“行為行持利眾”來講,但都可以稱為菩薩。
而這裡所講的菩薩是這樣的:依靠隨入法界自性的聞慧等智慧,能完全斷除對色法等的貪執,進而希求完全斷除對所知萬法以實執貪著的分別念及種子,於無貪中獲得佛的大菩提,這樣的行者就稱之為菩薩。
但很多人都不是這樣,尤其是現在大城市裡面的人,他們每天都貪求著:別人有豪華的轎車我沒有,別人有很好的房屋我沒有,別人有很高的地位我沒有……這說明他們還不是這裡所講的菩薩。有些人雖然對這些不怎麼貪求,但他們認為萬法全為實有:高速公路是實有的,轎車也是實有的,甚至住處、床位等全是實有的,那也不是這裡所說的菩薩。
《佛說華手經[3].驗行品》云:“佛告舍利弗:應以三事驗菩薩心。何謂為三?一者,能捨一切所有而不望報,當知是為真菩薩心;二者,求法無所貪惜,寧失身命而不捨法,是則名為真菩薩心;三者,不逆甚深之法,以信解力於佛菩提不生疑惑,是亦名為真菩薩心。以是三心驗諸菩薩。”所以我們也應以之對照,看自己到底具不具足這些法?的確,我們現在對外境非常貪執,實執也很嚴重,所以決定不是這裡所說的菩薩,而只是名相上的菩薩。
關於名相菩薩,比如平時很多人將有些老居士或老出家人叫老菩薩,如果他們不具足菩薩的功德,那就是名相上的菩薩。有一位醫生一天到晚都叫別人為菩薩,他經常說:某某菩薩,你過來一下。好像他是菩薩當中的佛一樣,周圍全是大大小小的菩薩,看起來特別可愛。那他們是不是菩薩呢?也不一定。可能只是名相上的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