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塑膠的環保帳 須從全角度來考量
| ||
乍聽「生物分解塑膠」,多數民眾直覺都稱環保;但問題是,如果花大錢買來的生物分解產品,卻不待分解、直接送到焚化廠去燒掉,可就要被笑腦袋「控固力」了。 台灣因地狹人稠,垃圾規畫朝焚化方式處理,目前台北市99.9%的垃圾都送進焚化爐,剩下的0.1則是家具等大型垃圾,生物分解塑膠如何能有用武之地? 環保署規定,廢棄物應分三類──垃圾、資源、廚餘,如果要把生物分解塑膠當成資源回收,因其難以納入目前國際塑膠1~7的分類號碼,也難回收再生。 且環境問題的解決,非看一端,而應全面觀察。如今年美國玉米就因被大量拿去製造乙醇汽油及生物塑膠,價格漲了一倍,達十年來的新高,連帶還牽動以玉米為飼料的雞隻格價暴漲,可謂牽一髮動全身。 值得關注的是,國內產製生物塑膠的玉米等穀物,都非本土生產,全部仰賴進口,長程運輸所耗費的能源及產生的汙染,也該算在生物塑膠這筆帳上。 因此,在推動生物塑膠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從「搖籃到墳墓」、從生命周期分析的全角度來考量,拒絕「漂綠」及「綠皮黑骨」的產品! 【2006/11/22 民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