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轉貼】簡談靜坐/宗南嘉楚仁波切

您是本帖的第 1490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簡談靜坐/宗南嘉楚仁波切
老佛爺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左冷禪
文章:1507
積分:17159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2月17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老佛爺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簡談靜坐/宗南嘉楚仁波切
尊貴的第四世宗南嘉楚仁波切對靜坐之開示

時間:2001年7月
地點:新加坡

常常有人說某人自我中心,真執著,我執重....諸如此類的,
則此開示如藥到病除,故推出來跟大眾分享.
合十頂禮

(節錄自http://utbf.org/ch/teachers/teachings/transcripts/trans03_1.php)
在佛教各個宗派的修持中,靜坐都是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法門。不論是在小乘、大乘或金剛乘都有靜坐的教導。然而靜坐並非佛教所獨有,它也普遍存在於其他的宗教,如興都教。它們二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涵蓋了"空性"和"無我"的理念。因此一旦靜坐包含了"空性"和"無我"的理念,它便屬於佛教的靜坐。

在佛教的傳統裡,雖然有不同的靜坐法,但"止"和"觀"卻是所有宗派共同採用的重要靜坐法門。所謂"止"指的是內心的平靜,心能安住於一處。"觀"指的是察見以前所未見過的新事物,即是對空性的了然理解。它包含了對各種事物的深入分析過程。實際上,"觀"的境界唯有在證得了一地菩薩的果位,超脫了三界,才能真實體悟。雖然如此,我們依然能夠學習,只不過現在我們還不能真實體會到"觀"的境界。然而,這卻是一條引導我們達到"觀"之境界的途徑。這就好比你手持地圖要到某地,雖然你未曾到過那個地方,但手上的地圖卻能讓你對目的地有個輪廓式的概念。上述所提到的"止"和"觀"就是今天的主要課題。

在大乘教派裡他們主要的修持法門是慈悲心,他們可以通過慈悲觀的靜坐,例如你所知道的"四無量心"(Four Immeasurable Thoughts),即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進行修持。"捨"表示一切平等,那是屬於大乘中"止"的法門。至於,大乘"觀"的修持法門著重的是"空性"的禪觀。然而,他們的"空性"禪觀又不停留在"無人相"和"無我相"的層次,而是最終達到了方法皆空的境界。

現在讓我在講解的當兒,同時進行靜坐的指導。首先,各位的背脊要直。根據金剛乘的傳承,當人挺直身子時,背脊自然直立,體內的脈便會直起來。人的脈一直,體內的氣便會通暢無阻,"心"便會變得清明。"心"一清明,靜坐的效果就會理想。所以,保持身體挺直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同時要盡量放鬆自己,不要緊張。

現在請將你的拇指壓在無名指與掌心相連處的位置,因為在這有條脈。按照金剛乘的說法,這是條不淨脈,所以左右手的拇指壓在這二處是非常重要的。接著,平緩地吸氣。在靜坐時不論是吸氣、呼氣或存氣的體內,這三段時間都要保持一樣長短。

現在,我們要略微舒展自己的胸。當你開始吸入胸部,接著,平緩地讓氣進入腹部,甚至更深入的部位。當你呼氣時,試著從腹部的底層將所有的氣慢慢地呼出來。讓我們一起做同樣的步驟九次。

這是開始一天生活的有效修持,因為它有助於舒展我們體內的脈。每天我們若能在空氣清新的清晨,面向戶外進行上述靜坐,而方法又正確,效果就會很顯著。它有助於振作精神,使我們一整天都神清氣爽,就好比洗了一個清涼澡。你會感覺到自己精神舒爽,和剛睡醒時不一樣。

靜坐時的呼吸要自然,不要在胸或肚子的部位刻意的去造作。從現在開始,大家一起來數自己的呼吸,清楚地觀察自己的呼吸,並細心地去感覺呼吸時空氣流經鼻孔的細微感覺。接下來,觀想有一道光隨著你的呼吸而產生。當你呼氣時,那道藍光隨之而出,達約一米遠,吸氣時藍光重新吸入鼻子經由身體的中間直達肚臍的部位。重復同樣的步驟,但與此同時嘗試延伸藍光的長度至兩米長,甚至三米長。在延長外部藍光的當兒也要擴展體內的藍光。返入體內的藍光不只觸及肚臍部位,還由此向四方射出,直達四肢。進行此種靜坐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呼吸自然,避免刻意緩慢地呼吸。此外,要注意的是在呼氣時要壓縮腹部,使體內的氣得以一口氣呼盡。

現在我們進而以五束光來替代一束光的觀想法。整體的觀想法是一樣的,唯一不同的是原先的藍光現轉化為白、黃、紅、青和藍的五色透明光束。如果你覺得有困難,你還是可以採用原先的觀想法。

在完成了"止"的靜坐,讓我們進入"觀"的靜坐。仔細地觀察身體可有哪個部位覺得發癢或疼痛的。如果你找到了,便將精神集中在那個部位。若是那個部位的皮膚發癢,你進一步觀察它的皮膚表層,再放大仔細觀察後,會發現無數的細胞組織。一般我們都相信"我"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人。但信念是否屬實卻又是另一回事。假定"我"是一獨一無二的人,那麼相對而言"我"便不會是由很多個"我"組成的。因為"一"和"多"是相對的概念。依此,我們繼續觀察自己的皮膚表層。在皮膚組織層我們發現了許多的細胞。假設你相信每一個細胞都是"我",那麼便有許多"我"同時存在。依此類推,"我"是一個獨立無二的人的概念便不復存在了。

從皮膚表層,我們深入一步繼續觀察自己身體的哪個特定部位。從皮膚我們接觸到了肌肉、神經,然而卻沒有一根神經,沒有一滴血,沒有一寸肌肉可以確認為"我"。 我們繼續深入分析,雖然觸及了骨骼,但是骨骼也是由一組微小物質所組成。我們當然可以相信這一切是屬於"我的",不過,它們並不是"我"。你會認為這是我的腳、我的肌肉、我的皮膚、我的骨頭、我的手、我的頭和我的內臟。它們雖然都屬於"我的",但實際上,你所見到的這一切都不是"我"。當東西屬於我的時候,它和"我"已經是有區別了。它們只是屬於你的,但並不代表你。這樣的推論是可以接受的,不過追根究底"我"到底在哪裡呢?這一切的東西又到底屬於誰的呢?既然整個身體都不是"我",那這個身體的主人到底在哪呢?

答案可能是"心"。一旦你對身體不是"我"的說法有信心而且清楚整個概念,你就可以再進一步分析"心"。往往我們最直接想到的是"我的心"不是"我"。在潛意識裡我們知道"心"不是"我",但是,為了進一步確定不但"心"不是"我",而且"心"也是不存在的概念。我們可以繼續對"心"加以分析。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縱向層面,依時間的順序分析方法展開。到底哪一段時間的"心"是"我"?是今早已逝的"心",還是今天傍晚即將來臨的"心",又或許是此刻我所擁有的"心"?是現在、過去,還是未來是我的"心"?你能說早上的"心"是傍晚的"心"嗎?你能說昨日的"心"是明日的"心"嗎?你不能說過去"心"是未來"心"。因為未來不存在於過去,過去不會有現在的存在,過去與現在是永遠無法並存於同一時刻裡的。

進一步深思,"現在心"可以獨立存在於"過去心"嗎?第三秒鐘的"心"可以切割於第二秒的心而獨立存在嗎?事實不然,沒有了第二秒鐘的"心"便不會有第三秒鐘的"心"。因為第三秒鐘的"心"是緊隨第二秒鐘的"心"而來的。不過,一旦第三秒鐘的"心"浮現,你就不可能再擁有第二秒鐘的"心"。即使是"現在心"也可以分為接近過去的"現在心"和接近未來的"現在心"。因此,根本沒有所謂一個"現在心"是單一而不可切割的。所以,首先,我們要明白所謂我的"心"只是屬於"我的"。其次,要明白不可切割而單一存在的"心"是不可尋的。

在這層次上,我們還是不斷尋找"我",尋找"我"到底在哪裡的問題。這種層層漸進的方法就是"觀"的修持。雖然我們暫時還是無法真實體會到"空性",但只要我們認真,努力地修觀,必能體會到"空性"。不過,我們卻不可止於此,因為這種覺性是不牢固的,它很容易便會消失。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持之以恆,不間斷地努力。

接下來,我們將會集中討論大乘的靜坐及大乘的慈悲觀(Loving Kindness)。

人的念頭反映在言行舉止上。因此,讓自己的念頭以慈悲心為主是很重要的。想像一個母親陪著她的孩子到公園玩泥沙,突然跌倒在地上。這位母親的第一反應就是衝過來扶起孩子,同時拂去他臉上和身上的沙土並親吻和擁抱他。試想她的善意是有期待回報的嗎?那她又怎能毫不猶豫地做出反應?這是因為在這位母親的心中,她並無絲毫渴求回報之心,她的行為是發乎自然的。現在就讓我們回饋自己的父母或任何曾經愛護過我們的人。慈悲心初期的培養是必須通過努力的,熟練後大慈悲心的生起便會是自然而毫不費力的。

下一個步驟還是環繞在"觀"的修持。細心觀察任何周遭的事物,任選一個分析的對象。我們就以"樹"為觀察分析的對象。"樹"是一種東西,"樹"是一種植物,花也是一種植物。在我們的觀念裡"樹"是一個單一的概念,現在我們就來分析這個概念。

試問到底那棵樹在哪裡?到底那棵代表一切植物總稱的"樹"在哪裡?因為,樹的種類繁多,有棕櫚樹、檀香樹及很多其他不同種類的樹木。所以,到底那棵作為分析對象的"樹"是棕櫚樹,還是檀香樹,亦或是蘋果樹?其實都不是。那它到底是什麼"樹"?它是否還是一棵"樹"?以此類推,你可能得到一個結論──這棵"樹"其實並不存在。樹不再是樹了,它實際上只一個概念。

你也可利用車子為分析對象。車子的組成是四個輪、車門、引擎加上一些平面金屬材料。所有的材料都不是車子,但在我們的觀念裡把它們一一相加起來,便形成了車子。

上述所採用的是分析性靜坐法──"觀"的練習。

現在,我們再一次練習"止"的修持法。先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佛像上。接著,放鬆心情讓呼吸自然並使所觀想的佛像越清晰越好。如果無法清楚地觀出整尊佛像,也可採用局部觀想法,或在心裡採用描繪法。佛像描繪法的起筆盡量從佛像底部開始慢慢地往上畫。要竭盡所能使觀想的像越清楚越好,最好連佛像的每根眉毛都看得一清二楚。如果在進行時受到聲音的干擾而無法集中精神,那你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聲音上,以那個聲音為觀想的對象。

接下來的步驟又回到"觀"的範圍。心無旁鶩地觀照自己的"心"。然而又是誰在觀照著自己的"心"?是自己的"心"在觀照著自己的"心"嗎?當你在觀照自己的"心"時,最好不要升起有觀察者和被觀察物的分別念。保持呼吸自然並懷念對自己有恩情的母親或任何曾經幫助過你的人。

好了,你可以張開雙眼。今天的靜坐教導就到此為止。我們已完成了小乘、大乘和金剛乘中所採用的"止"和 "觀"的修持法。

[結束]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1/11/1 上午 07:43:51

 1   1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1563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