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讀賣新聞》報導了日本新式「網絡武器」的研發情況。文章指出,防衛省正在研製一種病毒,該病毒可以在受到網絡攻擊的情況下,順藤摸瓜反向探測攻擊路徑,並對攻擊源進行打擊。同時,該病毒還具有蒐集情報的能力。此事再次引起人們對於「網絡戰爭」這一新型戰爭的關注與討論。
一鳴驚人的顯現
「網絡戰」獲得人們的真正關注,始於1988年。當年11月2日,美國康奈爾大學計算機系23歲學生莫里斯,利用病毒操縱計算機程序,侵入美國國防部戰略c4i系統的計算機主控中心和各級指揮中心。這導致約8500台軍用計算機感染病毒,其中大約6000台無法正常運行,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上億美元。
而網絡戰在軍事上的應用,則始於1991年海灣戰爭。美國特工把伊拉克從法國購入的防空系統使用的打印機芯片,換成了植入病毒的芯片,並在空襲前遙控激活了病毒。於是伊防空指揮中心主計算機系統程序出現錯亂,防空系統的c3i系統失靈,從而為美軍的襲擊提供了便利條件。
分析人士指出,網絡戰開始逐步成為一種新的戰爭形式,在與傳統戰爭配合的同時,自身也開始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戰爭領域。
一日千里的發展
近年來,網絡戰這一「沒有硝煙的戰爭」,在世界範圍內更是此起彼伏,有愈演愈烈的態勢。2002年,巴基斯坦黑客組織「g力量」入侵印度國防部網站,篡改內容並發布印國防部支持克什米爾地區獨立的假消息。而這花費了國防部網絡管理人員8小時破解更改後的密碼。2007年,愛沙尼亞移動二戰中陣亡蘇軍紀念碑的行為,招來了俄羅斯對其網絡的大規模攻擊,愛政府不得不切斷與國際網絡的連接。此事被媒體稱為是「軍事史上第一場國家層面的網絡戰爭」。2010年7月,美國阿富汗戰爭中9萬份涉密文件被「維基解密」,一時間國內外輿論嘩然。
去年一年,世界範圍的「網絡戰」,更是讓人應接不暇。5月,世界頭號軍火供應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以及其他數家美國軍工企業遭受黑客襲擊。7月,伊朗核電站使用的德國西門子工業控制系統,遭到被認為是來自以色列的「震網」病毒攻擊,超過3萬台電腦發生故障,1/5的離心機癱瘓,該國的核發展計劃被迫延緩兩年。9月,日本最大的軍火供應商三菱重工公司的83台服務器和個人電腦遭到攻擊,被攻擊的11處工廠主要為潛艇、導彈和核電站提供設備和部件。
招兵買馬的各國
如今,網絡空間已經上升為與海、陸、空、太空並列的「第五領域」。對網絡的控制能力成為各國軍事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各國紛紛採取措施,加強自身網絡部隊的建設,增強對網絡空間的防護與控制能力:
美國在2009年正式建立世界上首個「網絡戰司令部」,力圖實現網絡部隊的獨立化與正規化。據防務專家喬爾•哈丁2010年的評估,美軍網站部隊人數應該在8.87萬人左右,相當於7個101空降師。英國早在2001年就秘密建立了隸屬於軍情六處的黑客部隊,2009年則出台了首個國家網絡安全戰略,成立網絡安全辦公室與網絡安全中心,並把21世紀的網絡安全與19世紀的海上安全相提並論。俄羅斯分析人士認為,網絡戰是「第六代戰爭」,因此政府招徠大量網絡精英,其反病毒技術也處於世界前列。韓國從2000年開始,每年把5%的國防預算用來「提高應對信息戰的核心技術」,並加大培養和招收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力度。
於是,人們似乎看到了在網絡戰領域的軍備競賽。伴隨著網絡戰地位的日益凸顯,各國不遺餘力地積蓄自身的「網戰」力量,擴大「網軍」人數。然而,正如分析人士指出,人們對於和平的追求,必然要求國際社會制定相應規則,用來抵制網絡對抗和軍備競賽的惡性發展。於是,「核軍控」一樣的「網軍控」也許會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現實。畢竟,即便「兵不刃血」,戰爭還是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