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位古人戒淫的故事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或來自網絡 點擊數:1708
欲為輪回禍本!邪淫更是招感三途惡道的苦因.請看古人如何戒淫獲福!
狄仁傑,唐朝山
西太原人。少年時,皮膚潔白如玉,豐神俊朗,面貌極美。有一次因為上京參加考試,途中寄宿在一家旅社。是晚,當夜闌人靜,他正埋首讀書的時候,突然有一美
麗的少婦,偷偷進來會見他。一問之下,才知他是旅社主人的媳婦。因丈夫剛死不久,難耐孤獨,日間見他英俊逼人入迷,所以晚間特來相會,希望他能憐憫慰藉
她。狄人傑聽完她的訴說,又見她想以美色來挑逗媚惑他。心理不覺愣了一下,遂即又心如止水,絲毫不被所動。並且以憐憫語氣,及溫和的對她說︰『看見你這妖
嬌的媚態,使我更加的想起一個老和尚對我開示的話。』
豔麗的少婦一聽狄人傑的話,很感訝異。於是嬌聲噘氣的盤問他︰『你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狄人傑見他動問,即順機開導她說︰『我以前借住在一間寺院讀書時,曾經有一個老和尚為我看相說︰「依你的相貌,將來必能大富大貴,但一生中要特別警慎,不
要因貪愛美色,而犯了淫戒。」我當時就請教他說︰『美色是人見人愛,極難控制,不知有什麼方法,才能息滅貪淫的欲念?』那老和尚很慈祥的開示我說︰『我教
你一個很好的方法,大凡人之所以會興起男女淫欲的念頭,就是因為貪愛著對方的美貌,如果能試著把那美麗的軀體,運想著忽生了一場大病,纏綿床側,骨瘦如柴
而頭髮篷散,眼睛深陷而無神,好像鬼一班的可怕模樣。或者運想做那美麗的軀體,因臥病太久,即將死亡,一陣青一陣白,全身抽搐,忽變得很醜惡,令人不敢
看。更進一步,運想死後,時間一久,遍體腐敗臭穢,口鼻眼耳都有蛆蟲,攢入攢出齧食骨肉。本來嬌豔美麗的軀體,一下子變成骨是骨,肉是肉,被蟲齧的骨肉零
亂不成形。到此地步,相信你會一下子,把那炎熾的淫欲念頭,潑的冷如寒冰,在也提不起興趣了。』我敬佩並遵守這位老和尚的教誨,不敢稍有違背遺忘。現在看
到你來,對於你那嬌媚的身材、動人的儀態,起初我也非常的喜愛,差點難以控制。於是即刻憶起老和尚的教誨,把你當作病死、將死想、已死想、頓時把那貪淫的
念頭熄滅掉,心有如死灰,不再複燃了。我聽你之意,本想為丈夫守節終身,可是因看到我的美貌,所以一時控制不住,才偷偷的來面見我,想滿足你那淫欲的愛
念。如果你能把我也像老和尚的方法想一下,那我又有什麼值得你興起愛欲?』這十那哨婦認為他的話很有道理,於是默然的站著,照那方法想了一下。忽然感激的
流下眼淚,向狄人節跪拜說︰『很感謝你的大恩大德,不但保全了我的名節,還指示我熄滅淫欲的極好方法。使我從此以後,能做到骨井無波,為丈夫守節終身,此
後絕不會有淫欲難抑的困難了!』說著一再的向狄人傑跪拜,懷著感佩的心情離去了。後來這位少婦,竟能以堅守婦節,受到朝廷的表揚,為天下人所稱讚。而狄人
傑則輔助唐朝安邦定國,處處毀淫辭,勵百姓以德,成為一代名臣,以宰相而終,後來唐睿宗時又被追封為梁國公。哪個好去黑頭豐胸精油排行榜品牌補水面膜哪個好去痘印什麼牌子的磨砂去角質好好什麼指甲油好用
劉理順,明朝人,為一有名的理學家,曾受聘於一富貴之家為家教,因善教其子女,故很得主人之器重。主人為表達敬重之誠,特從眾侍婢中,挑選一聰敏兒又善
解人意的秀麗少婢。日夜專心服侍他的起居飲食,並命她伴其同床共眠,以備使喚。主人如此的做法,原是有意把那侍女贈予,另她終身服侍他。但經過三年,當劉
理順準備辭去家教兒上京考試,於臨行前,卻請主人另謀佳婿婚配那侍女。主人見他竟如此的要求,即很誠懇的說︰『那美婢已服侍先生三年,感情必很深厚,就請
他帶回去為侍妾,何必再讓他另責配偶?』劉理順對主人得美意很感激,但卻不能接受,於是又說︰『難道主人真的以為我也是好色之徒?那婢女我不否認是聰慧美
麗,而且服侍了我三年,並共睡一床,瓜田李下卻難免引起人的誤會,可是我對她只有感激的心,卻從沒侵犯侮辱過她。我是讀聖賢書的人,怎麼可以違背禮教,未
取正室而先有侍妾,這事萬萬不可。』
主人聽後疑信參半,認為天下哪有美色當前同睡三年,而能不亂的?遂召來僕婦檢驗婢女的身體,經檢驗確實證
明仍是處子。主人至此才大加贊服,不敢再勉其所難。並且贈詩以示敬佩,其大意是說︰『那豔麗嬌美的容姿,一見即能使人愛憐。然而三年服侍先生,並且同床共
眠。美色當前竟能示而不見,處而無覺。先生之行,勝似古時柳下惠的作懷不亂!』
劉理順也回報主人一首詩,大意是說︰『誰說妖嬈美女能令人心迷
意亂,頓生愛憐?無論她是如何的柔情蜜意,如於禮教有悖,總不能動搖一個玉潔冰清有操守的人。只要心理坦蕩,美人同床又和獨自睡眠有何異樣?席上有妓心無
妓,宋理學大師程明道所說的話,至今還令人樂道!』劉理順的人格,就是如此的坦蕩,有如冰清玉潔。而希賢希聖的心志,又是那麼堅定。所以後來德學大進;以
狀元及第,貴顯一時,成為當代受人敬重的理學大師。
希望大家早日除去這個害人害己的毒瘤!
出處:http://jzf.cixin.org/www.jiexieyin.org/printpage.asp?ArticleID=2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