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國人被清朝誤導300年
近代中國落後的根本原因,是我們失去了儒道精神,而不是宣揚儒道造成的。這種失去,是滿清造成的。為了維護統治,滿清費盡心思地破壞中華固有的文化、思想和科技。並且將愚昧和麻木植入我們的民族。手段高明得難以想象。以至于,幾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仍固執的認為落後來自于文化,而不是滿清。孔子也成了滿清的替罪羊。悲哉。
我們需要恢復中華文化的本來面貌。找回能夠讓我們智慧、遠見和自豪的正宗的中華文化。不是那些早已面目全非的東西。
下面是具體的分析:先回顧一下明末和清末的情況。
萬歷三十六年(1608),澳門陷入混亂。香山知縣蔡善繼獲知此事,單車駛澳,平息了騷亂。事後制定了《制澳十則》,對違法葡萄牙人嚴厲懲處。葡萄牙人犯罪,可由葡萄牙人自行處置。牽涉華人的,需交中國官員審判。後來,常有葡萄牙人,被送去廣州審判打屁股。
1662年,鄭成功擊敗荷蘭收復台灣,不多說了。
有人很不屑:葡萄牙荷蘭只是小國。怎麼不說說英法呢?因為,十六七世紀葡萄牙荷蘭才是西方海洋世界的超級強國。英國的工業革命,是18世紀的事了。
上面2件事,也許不全面,但也能反應出明朝對待西方強國的態度和能力。
清朝就不說了,溫習一下清朝簽定的不平等條約。
……
幾場戰爭,把中國幾千年發展的經濟成果,全貢獻給了別人。能不窮?
明朝的一個知縣和一個地方勢力,就能將西方列強收拾得順順的。清朝舉國之力卻是一敗再敗。相同的民族,基本相同的疆域,不同的go-vern-ment,造就的完全不同的結局。不由得想問一句:滿清和明go-vern-ment的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先看看鴉片戰爭前。
一,國力:道光時清朝人口4萬萬,GDP約佔世界30%,明明白白一個東方大國。英國當時還沒成為"日不落",GDP約佔世界的5%。
二,軍事:英國兵少,而清軍兵多;英國後方太遠,清朝在本土作戰。
三,兵力:1840年6月,英國的懿律帶領的侵略軍也就4000人,乘艦船40餘艘。
四,武器:當時英軍使用的武器,海軍雖用蒸汽機裝備,但很多還是帆船;陸軍雖使用後膛裝彈的火槍和火砲,比清軍先進一些,並不像後來差距拉得那麼大。
歷史上以弱勝強的例子多得很。清朝的客觀條件還不錯,是可能勝的,卻敗了。根源在哪兒呢?不要說教科書。
中國引領潮流幾千年,突然就落後了,還落後的一塌糊塗。難道不讓人費解?有興趣的和我一起探索吧。歷史的問題當然要在歷史中尋找答案。
了解一下康乾盛世的真相。 康熙前面的,實在沒什麼可說。除了殺還是殺。咱們就從康熙開始。
康熙是個了不起的人:智擒鰲拜,平定三藩,收復台灣,征戰雅克薩,打敗葛爾丹,治理黃河淮河,學習近代科技。咋一看,戰功赫赫,成績斐然,儼然一位偉大的君主了。真的是這樣嗎?
君主偉大與否誰說了算呢?衡量君主的標準是什麼呢?這個標準選不好,結果就會出問題。我認為君主偉大與否要看:君主對國家民族的貢獻,而不是君主的個人能力。
咱們來逐一分析康熙做的大事,了解了解真相。
智擒鰲拜,說明康熙很能幹。不過,這和偉大沒有一點關系。不過是清go-vern-ment內部的皇權爭奪戰,變更的僅僅是國家實際領導人。這是康熙為自己而戰,沒有涉及到國家民族的貢獻,和百姓也無多大關系。
平定三藩,更是為了維護皇權。康熙和吳三桂爭著當老大,結果大打出手。戰爭還是康熙挑起的戰爭。(戰爭販子?)這不過是一場地方go-vern-ment 與中央go-vern-ment的奪權戰爭,和貢獻沾不上邊。戰爭中,不知道多少老百姓遭了殃喪命了。康熙最終勝了,也只因為他的手段比吳三桂高明,說明他確實能幹。沒有涉及到貢獻,自然也和偉大沒有關系。也許會有人會說:至少康熙維護了領土的完整,難道不算貢獻?好問題,贊一個。我還是要說:這和偉大不沾邊。不是我固執或偏見。你想想:吳三桂如果勝了,他會允許分裂嗎?肯定不會的。也就是說,這場戰爭,不管誰勝,國土都是完整的,不存在分裂的可能。因此,你的觀點不成立。這和沙俄分裂新疆有著本質的不同。
滿清收復台灣,我實在是不願說。當時的情況和現在根本不一樣。
接著是雅克薩之戰。此戰發生在康熙年間,清go-vern-ment戰力最強的時期。沙俄投入的兵力也就800多人,還是遠征。彈藥和糧食都有限。遠沒有大家想象中的規模巨大和慘烈。清軍數倍于沙俄軍,還享受著不錯的裝備,水陸兩軍同時進攻,打了大半年才了事。這種戰鬥(根本算不上戰爭)和結果有什麼自豪的?哼!康熙28年(公元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把西伯利亞的一百五十萬平方公裡土地送給俄國,才換來百年的安定。這就是大家引以為榮的康熙和雅克薩之戰。不知道歷史學家出于什麼原因,大肆宣傳,真是誤導人呢。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足狗文人寫的?請不要自欺欺人了。
康乾對漠北蒙古的準葛爾部進行了種族滅絕,殘忍得罕見,不說了。
黃河淮河,隔若幹年就會出點事。哪個朝代沒治理過呢?趕上了,順便就治理了嘛。此等分內之事,哪能和偉大扯上關系呢?明朝那個,30年不上朝的萬歷帝在位時,還治理過黃淮河的水患,而且治理得不錯。不知道了吧?所以說,有些事根本不是大家想的那樣。腦袋長在自己脖子上,不要被別人擺布了。
接著是康熙的勤奮好學。
康熙和同時代的彼得大帝,幾乎一樣的好學。不過,彼得將自己對科技的興趣推廣到全國,使俄國迅速走向強盛。康熙對科技僅僅是個人興趣,而這種興趣還有政治動機。
滿族這個落後部落,在中國還沒有坐穩江山之時,他要讓漢族大臣看到:他是一位多麼能幹和智慧的皇帝,滿人並非蠻裔。這就是康熙學習科技的動機。
康熙年間,戴梓發明的28連發的,當時最先進的火器,康熙棄之不用。還說:以滿洲夙重騎射,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有馬上槍箭熟習者,勉以優等。後來,天才級人物戴梓被充軍關外。這就是康熙打壓科技的手段。
清朝後期,左宗棠在西北平叛,從一處明代砲台遺址挖掘出開花彈百餘枚,不禁仰天長嘆:"三百年前中華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傳,以至被列強所欺凌。"看到沒?這就是康熙造的孽。不僅不發展科技,反而打壓科技;不僅不進步,反而退步。這就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的本質。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順便比較一下康熙和同時代的路易十四。
先看看個人情況。
路易十四奢靡無度;熱衷芭蕾;沒有興趣參與任何科學活動;期望成為亞歷山大那樣的歐洲霸主。咋一看,有點荒唐,不學無術之人還愛做夢。
康熙一生節儉勤政;對西學頗有研究;以大禹為自己的治國偶像。很不錯的樣子。
接著是兩人的作為。
路易十四大力支持國家普及科學。他接受大臣的建議,成立了法蘭西科學院,法蘭西建築學院和法蘭西喜劇院,其成員享受國王的津貼,研究活動受到資助。同時代的康熙,則忙著進行文字獄,以維護滿族統治的合法性。
路易十四發動了大量的對外戰爭,打造了一個鼎盛一時的法國。康熙熱忠打內仗建功立業。對外只和俄國發生過衝突,面對俄羅斯一股小小的遠東軍,康熙煞費苦心。
路易十四為了發展海外貿易,拓展海外殖民地,將國門大開。加強法國與歐洲及世界的聯系;而康熙在開海禁海問題上,長期猶豫不決,最後以禁海告終。禁海不僅使中國造船技術一路滑坡,也導致離奇事情的發生:明末對世界地理已有相當程度的認識,清末竟沒人知道歐洲在哪(還有其他原因:銷毀相關地理和科技書籍等)。有人會說:明朝也禁海,為什麼只說清朝的不是?好問題,後面會談。
康熙和路易十四比較之後,我們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皇帝的個人能力和成就並不成正比。皇帝的個人能力,似乎也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眼光和優秀的輔佐人才。
康熙晚年,禁止公開討論天文預兆和歷法研究。因為這些內容,涉及到清朝的合法性。1715年,康熙在科舉考試中也禁止了相關內容。此前兩年,鄉試和會試的策問,都已禁止涉及天文、樂律和計算方法。就這樣,文字獄成了清朝的一項基本國策。以一人之力,成功改變考官及書生的興趣幾百年,真是能幹至極。清朝後期無知無能的種子,就是康熙一粒粒播下的。這也是近代中國落後的原因之一。
突然明白:皇帝能幹未必就是好事。有時,甚至會成為某些民族的災難。
順便看一下,一直被大家罵的,所謂黑暗的大明朝。
大明朝最懶的皇帝應該是萬歷帝了。30年不上朝,真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風景。如果你知道這件事是在:皇權與文官制度發生了劇烈衝突,皇權受到壓制的情況下發生的,不上朝是萬歷帝的消極對抗。你會有何感想呢?皇權受到壓制,怎麼可能?不是說明朝很黑很專制的嗎?是啊,已經專制到皇權都受到了壓制了!不可思議嗎?確實。開始的時候,我都不敢相信。這和我腦子裡的印象完全不同耶。後來才知道:以前被洗腦了。
言歸正傳。皇權受壓制時,萬歷帝沒有因為大臣與他作對而殺過一人。不上朝也並不是不辦公,萬歷年間的很多大事小情,都是萬歷帝處理的。大的如萬歷三大征(全勝),特別是明朝的援朝逐倭戰爭,一直是在萬歷關心和支持下進行的。小的如利瑪竇進京傳教,建立教堂等,都是在萬歷過問下,得以順利進行的。東西方文明得以交流,萬歷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不可思議?)順便說一句:林則徐是"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實是個笑話。除清朝外,中國歷朝都是開放的,真正的第一人哪能跑到清朝去呢?林則徐不過是清朝看世界的第一人罷了。
事實上,明朝的皇權是有限的,內閣是很成熟的。很多國家大事都是內閣處理了。內閣的老大稱為首輔,類似與現在的總理或者首相。這些內閣成員大都是學時淵博,德高望重,聰明絕頂之人(有時也會有些混蛋)。這些人的努力,成了大明皇帝懶散的資本。這就是明朝的部分皇帝不勤政,機構卻能一直正常運行的原因。
以往的各個朝代,包括明朝,皇帝的"治統"之外,還存在著一個"道統"。明朝的官員很驕傲地認為自己掌握著道統,因而經常和皇帝爭執。官員常常不以皇帝的標準看問題,動輒在朝堂與皇帝發生爭執而據理力爭。有時皇帝氣得沒招了,就打大臣的屁股。即便這樣,這些官員依然義無反顧。因為,被皇帝處罰的同時,獲得了另一種榮譽--整個國家,整個文化界,都認為大臣是對的,而皇帝錯了。這就是:吾更愛真理。為什麼那麼多人去贊揚亞裡士多德,卻沒人願意了解一下自己的祖先呢?自卑來源于無知。
清朝吸取了這個教訓,通過種種努力,把道統收到皇帝手中。實現道統和治統統一的王朝,歷史上,只有滿清一個。
清朝是如何實現的呢?
首先:皇帝大力提倡程朱理學。這個不新鮮,只是程度加重了很多和太多。讀書人熟讀八股,只為科考得中,兩耳不聞窗外事。富國強兵的技術和思想卻鮮有涉及,極大地禁錮了讀書人的思想。讀書人的智慧和良心都沒了,國家怎麼能好?清朝後期無能愚昧的種子,又播種了一些。(明朝雖然也提倡程朱理學,但影響有限。)
其次:侮辱和痛貶名儒的人格,使他們顏面掃地,根本沒資格以名儒自居。更別指望他們像明朝官員那樣和皇帝爭高下了。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帝召集翰林官員作文。題目:理學真偽論。自己做考官,翰林官員當考生。羞辱這幫以才學自居的文人,包括自己的老師熊賜履和一些已經過世的名儒。罵這些人是假道學,同時以皇帝的威嚴痛斥當世名儒。告訴人們:真正懂道學的是皇帝,真理在皇帝手中!
我們需要恢復中華文化的本來面貌。找回能夠讓我們智慧、遠見和自豪的正宗的中華文化。不是那些早已面目全非的東西。
下面是具體的分析:先回顧一下明末和清末的情況。
萬歷三十六年(1608),澳門陷入混亂。香山知縣蔡善繼獲知此事,單車駛澳,平息了騷亂。事後制定了《制澳十則》,對違法葡萄牙人嚴厲懲處。葡萄牙人犯罪,可由葡萄牙人自行處置。牽涉華人的,需交中國官員審判。後來,常有葡萄牙人,被送去廣州審判打屁股。
1662年,鄭成功擊敗荷蘭收復台灣,不多說了。
有人很不屑:葡萄牙荷蘭只是小國。怎麼不說說英法呢?因為,十六七世紀葡萄牙荷蘭才是西方海洋世界的超級強國。英國的工業革命,是18世紀的事了。
上面2件事,也許不全面,但也能反應出明朝對待西方強國的態度和能力。
清朝就不說了,溫習一下清朝簽定的不平等條約。
……
幾場戰爭,把中國幾千年發展的經濟成果,全貢獻給了別人。能不窮?
明朝的一個知縣和一個地方勢力,就能將西方列強收拾得順順的。清朝舉國之力卻是一敗再敗。相同的民族,基本相同的疆域,不同的go-vern-ment,造就的完全不同的結局。不由得想問一句:滿清和明go-vern-ment的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先看看鴉片戰爭前。
一,國力:道光時清朝人口4萬萬,GDP約佔世界30%,明明白白一個東方大國。英國當時還沒成為"日不落",GDP約佔世界的5%。
二,軍事:英國兵少,而清軍兵多;英國後方太遠,清朝在本土作戰。
三,兵力:1840年6月,英國的懿律帶領的侵略軍也就4000人,乘艦船40餘艘。
四,武器:當時英軍使用的武器,海軍雖用蒸汽機裝備,但很多還是帆船;陸軍雖使用後膛裝彈的火槍和火砲,比清軍先進一些,並不像後來差距拉得那麼大。
歷史上以弱勝強的例子多得很。清朝的客觀條件還不錯,是可能勝的,卻敗了。根源在哪兒呢?不要說教科書。
中國引領潮流幾千年,突然就落後了,還落後的一塌糊塗。難道不讓人費解?有興趣的和我一起探索吧。歷史的問題當然要在歷史中尋找答案。
了解一下康乾盛世的真相。 康熙前面的,實在沒什麼可說。除了殺還是殺。咱們就從康熙開始。
康熙是個了不起的人:智擒鰲拜,平定三藩,收復台灣,征戰雅克薩,打敗葛爾丹,治理黃河淮河,學習近代科技。咋一看,戰功赫赫,成績斐然,儼然一位偉大的君主了。真的是這樣嗎?
君主偉大與否誰說了算呢?衡量君主的標準是什麼呢?這個標準選不好,結果就會出問題。我認為君主偉大與否要看:君主對國家民族的貢獻,而不是君主的個人能力。
咱們來逐一分析康熙做的大事,了解了解真相。
智擒鰲拜,說明康熙很能幹。不過,這和偉大沒有一點關系。不過是清go-vern-ment內部的皇權爭奪戰,變更的僅僅是國家實際領導人。這是康熙為自己而戰,沒有涉及到國家民族的貢獻,和百姓也無多大關系。
平定三藩,更是為了維護皇權。康熙和吳三桂爭著當老大,結果大打出手。戰爭還是康熙挑起的戰爭。(戰爭販子?)這不過是一場地方go-vern-ment 與中央go-vern-ment的奪權戰爭,和貢獻沾不上邊。戰爭中,不知道多少老百姓遭了殃喪命了。康熙最終勝了,也只因為他的手段比吳三桂高明,說明他確實能幹。沒有涉及到貢獻,自然也和偉大沒有關系。也許會有人會說:至少康熙維護了領土的完整,難道不算貢獻?好問題,贊一個。我還是要說:這和偉大不沾邊。不是我固執或偏見。你想想:吳三桂如果勝了,他會允許分裂嗎?肯定不會的。也就是說,這場戰爭,不管誰勝,國土都是完整的,不存在分裂的可能。因此,你的觀點不成立。這和沙俄分裂新疆有著本質的不同。
滿清收復台灣,我實在是不願說。當時的情況和現在根本不一樣。
接著是雅克薩之戰。此戰發生在康熙年間,清go-vern-ment戰力最強的時期。沙俄投入的兵力也就800多人,還是遠征。彈藥和糧食都有限。遠沒有大家想象中的規模巨大和慘烈。清軍數倍于沙俄軍,還享受著不錯的裝備,水陸兩軍同時進攻,打了大半年才了事。這種戰鬥(根本算不上戰爭)和結果有什麼自豪的?哼!康熙28年(公元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把西伯利亞的一百五十萬平方公裡土地送給俄國,才換來百年的安定。這就是大家引以為榮的康熙和雅克薩之戰。不知道歷史學家出于什麼原因,大肆宣傳,真是誤導人呢。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足狗文人寫的?請不要自欺欺人了。
康乾對漠北蒙古的準葛爾部進行了種族滅絕,殘忍得罕見,不說了。
黃河淮河,隔若幹年就會出點事。哪個朝代沒治理過呢?趕上了,順便就治理了嘛。此等分內之事,哪能和偉大扯上關系呢?明朝那個,30年不上朝的萬歷帝在位時,還治理過黃淮河的水患,而且治理得不錯。不知道了吧?所以說,有些事根本不是大家想的那樣。腦袋長在自己脖子上,不要被別人擺布了。
接著是康熙的勤奮好學。
康熙和同時代的彼得大帝,幾乎一樣的好學。不過,彼得將自己對科技的興趣推廣到全國,使俄國迅速走向強盛。康熙對科技僅僅是個人興趣,而這種興趣還有政治動機。
滿族這個落後部落,在中國還沒有坐穩江山之時,他要讓漢族大臣看到:他是一位多麼能幹和智慧的皇帝,滿人並非蠻裔。這就是康熙學習科技的動機。
康熙年間,戴梓發明的28連發的,當時最先進的火器,康熙棄之不用。還說:以滿洲夙重騎射,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有馬上槍箭熟習者,勉以優等。後來,天才級人物戴梓被充軍關外。這就是康熙打壓科技的手段。
清朝後期,左宗棠在西北平叛,從一處明代砲台遺址挖掘出開花彈百餘枚,不禁仰天長嘆:"三百年前中華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傳,以至被列強所欺凌。"看到沒?這就是康熙造的孽。不僅不發展科技,反而打壓科技;不僅不進步,反而退步。這就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的本質。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順便比較一下康熙和同時代的路易十四。
先看看個人情況。
路易十四奢靡無度;熱衷芭蕾;沒有興趣參與任何科學活動;期望成為亞歷山大那樣的歐洲霸主。咋一看,有點荒唐,不學無術之人還愛做夢。
康熙一生節儉勤政;對西學頗有研究;以大禹為自己的治國偶像。很不錯的樣子。
接著是兩人的作為。
路易十四大力支持國家普及科學。他接受大臣的建議,成立了法蘭西科學院,法蘭西建築學院和法蘭西喜劇院,其成員享受國王的津貼,研究活動受到資助。同時代的康熙,則忙著進行文字獄,以維護滿族統治的合法性。
路易十四發動了大量的對外戰爭,打造了一個鼎盛一時的法國。康熙熱忠打內仗建功立業。對外只和俄國發生過衝突,面對俄羅斯一股小小的遠東軍,康熙煞費苦心。
路易十四為了發展海外貿易,拓展海外殖民地,將國門大開。加強法國與歐洲及世界的聯系;而康熙在開海禁海問題上,長期猶豫不決,最後以禁海告終。禁海不僅使中國造船技術一路滑坡,也導致離奇事情的發生:明末對世界地理已有相當程度的認識,清末竟沒人知道歐洲在哪(還有其他原因:銷毀相關地理和科技書籍等)。有人會說:明朝也禁海,為什麼只說清朝的不是?好問題,後面會談。
康熙和路易十四比較之後,我們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皇帝的個人能力和成就並不成正比。皇帝的個人能力,似乎也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眼光和優秀的輔佐人才。
康熙晚年,禁止公開討論天文預兆和歷法研究。因為這些內容,涉及到清朝的合法性。1715年,康熙在科舉考試中也禁止了相關內容。此前兩年,鄉試和會試的策問,都已禁止涉及天文、樂律和計算方法。就這樣,文字獄成了清朝的一項基本國策。以一人之力,成功改變考官及書生的興趣幾百年,真是能幹至極。清朝後期無知無能的種子,就是康熙一粒粒播下的。這也是近代中國落後的原因之一。
突然明白:皇帝能幹未必就是好事。有時,甚至會成為某些民族的災難。
順便看一下,一直被大家罵的,所謂黑暗的大明朝。
大明朝最懶的皇帝應該是萬歷帝了。30年不上朝,真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風景。如果你知道這件事是在:皇權與文官制度發生了劇烈衝突,皇權受到壓制的情況下發生的,不上朝是萬歷帝的消極對抗。你會有何感想呢?皇權受到壓制,怎麼可能?不是說明朝很黑很專制的嗎?是啊,已經專制到皇權都受到了壓制了!不可思議嗎?確實。開始的時候,我都不敢相信。這和我腦子裡的印象完全不同耶。後來才知道:以前被洗腦了。
言歸正傳。皇權受壓制時,萬歷帝沒有因為大臣與他作對而殺過一人。不上朝也並不是不辦公,萬歷年間的很多大事小情,都是萬歷帝處理的。大的如萬歷三大征(全勝),特別是明朝的援朝逐倭戰爭,一直是在萬歷關心和支持下進行的。小的如利瑪竇進京傳教,建立教堂等,都是在萬歷過問下,得以順利進行的。東西方文明得以交流,萬歷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不可思議?)順便說一句:林則徐是"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實是個笑話。除清朝外,中國歷朝都是開放的,真正的第一人哪能跑到清朝去呢?林則徐不過是清朝看世界的第一人罷了。
事實上,明朝的皇權是有限的,內閣是很成熟的。很多國家大事都是內閣處理了。內閣的老大稱為首輔,類似與現在的總理或者首相。這些內閣成員大都是學時淵博,德高望重,聰明絕頂之人(有時也會有些混蛋)。這些人的努力,成了大明皇帝懶散的資本。這就是明朝的部分皇帝不勤政,機構卻能一直正常運行的原因。
以往的各個朝代,包括明朝,皇帝的"治統"之外,還存在著一個"道統"。明朝的官員很驕傲地認為自己掌握著道統,因而經常和皇帝爭執。官員常常不以皇帝的標準看問題,動輒在朝堂與皇帝發生爭執而據理力爭。有時皇帝氣得沒招了,就打大臣的屁股。即便這樣,這些官員依然義無反顧。因為,被皇帝處罰的同時,獲得了另一種榮譽--整個國家,整個文化界,都認為大臣是對的,而皇帝錯了。這就是:吾更愛真理。為什麼那麼多人去贊揚亞裡士多德,卻沒人願意了解一下自己的祖先呢?自卑來源于無知。
清朝吸取了這個教訓,通過種種努力,把道統收到皇帝手中。實現道統和治統統一的王朝,歷史上,只有滿清一個。
清朝是如何實現的呢?
首先:皇帝大力提倡程朱理學。這個不新鮮,只是程度加重了很多和太多。讀書人熟讀八股,只為科考得中,兩耳不聞窗外事。富國強兵的技術和思想卻鮮有涉及,極大地禁錮了讀書人的思想。讀書人的智慧和良心都沒了,國家怎麼能好?清朝後期無能愚昧的種子,又播種了一些。(明朝雖然也提倡程朱理學,但影響有限。)
其次:侮辱和痛貶名儒的人格,使他們顏面掃地,根本沒資格以名儒自居。更別指望他們像明朝官員那樣和皇帝爭高下了。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帝召集翰林官員作文。題目:理學真偽論。自己做考官,翰林官員當考生。羞辱這幫以才學自居的文人,包括自己的老師熊賜履和一些已經過世的名儒。罵這些人是假道學,同時以皇帝的威嚴痛斥當世名儒。告訴人們:真正懂道學的是皇帝,真理在皇帝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