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情緒起伏,都會不可避免地影響周圍的人;喜怒無常,也注定會破壞別人對自己的信任。所以,懂得做人,有時候比懂得做事更重要。即使你不懂怎麼為人處世,至少也要學會控制情緒,而不要讓情緒控制自己。
敬錄自 索達吉堪布的微博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情緒起伏,都會不可避免地影響周圍的人;喜怒無常,也注定會破壞別人對自己的信任。所以,懂得做人,有時候比懂得做事更重要。即使你不懂怎麼為人處世,至少也要學會控制情緒,而不要讓情緒控制自己。
敬錄自 索達吉堪布的微博
敬錄自《入行論廣解》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7
寅二、廣說:
下面廣說當我們產生一些惡心時,應該如如不動,“如樹安穩住”。以下共有27種:
吾意正生貪,或欲嗔恨時,
言行應暫止,如樹安穩住。
什麼時候發現自己生起貪心或嗔心,理應自我警醒:若讓貪心爆發造作惡業,後果必定不堪設想;若放縱嗔心肆意妄行,結局也是無法想像。因此,言語行為應暫時停止,如樹一樣安住不動。
我們相續中經常會生起煩惱,尤其是貪心和嗔心,是所有煩惱中最嚴重、最可怕、人們談論最多的。
1、貪心:凡夫人遇到可愛悅意的對境時,不管是人、財、物哪一種,貪心都會自然生起。假如你隨著貪心而去,便會違背佛陀教言,甚至毀壞自己的戒律,最後墮入可怖的惡趣。
2、嗔心:如果我們遇到不悅意、不可愛的怨敵或病魔等對境,相續中的嗔心就像熊熊烈火般盛燃,若未以大乘緣起空性或慈悲法門的甘露水來熄滅,很容易焚毀我們多生累劫所積累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的森林。
因此,作為一個修行人,我們務必要觀察自相續,一旦生起貪嗔之心,馬上以正知正念來強行壓制。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講過:“假如你遇到悅意的對境,產生特別可怕的貪心,或者遇到不悅意的對境,生起非常猛厲的嗔恨心,在那個時候,你應憶念諸佛菩薩的教言,只要保持十分鐘不動不言,就不會有什麼不良後果發生。”
比如說,你特別貪執財物,想去偷別人的財產,當生起這種念頭時,暫時把它緩一下──“我暫時不能偷,要偷的話,對我的來世今世都不利”,過一會兒,貪心就可能減少很多。同樣,如果你遇到一些朋友,平時關係不錯,但今天有些語言沒有溝通好,兩人互相爭執不息,此時若不壓制自己的嗔心,兩人吵起來、打起來,也許一方就會自殺。其實,世人發生一些大事,有時候原因非常簡單,不管是貪嗔還是其他煩惱所引發,十分鐘之間就可能出現可怕的後果。所以,當我們產生猛烈的煩惱時,一定要想到諸佛菩薩的教言,暫時安住下來。有些人在非常激烈的吵架時,突然什麼話都不說了,一直坐在那裡,再過十幾分鐘,就慢慢恢復原來的狀態了。可見,煩惱就像夏天的狂風暴雨一樣,驟然出現時風雲變色,但過一會兒就萬里無雲了。故而我們產生嚴重的煩惱時,務必要忍得了一時,這樣才不會有大的過失。
《德育古鑒》中有一個“不可不可”的故事:有位陳醫生醫術高明,且有高尚的醫德。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公案,陳醫生不邪淫的功德應該說是現世現報,即生中他兒子依靠這種陰德考上了“大學”,他自己也在千鈞一髮之際,憶起古德的教言而未失去良知,一生中清清白白,沒有染上邪淫的罪業。所以,當我們生起可怕的貪心時,一定要學會克制。
關於嗔恨心方面,以前我在《旅途腳印》中也講過:有個人花
現在世間上有些人,兩個人先是吵架,後來打架,最後無法對治嗔心而殺了對方,從此自己一輩子都後悔,而且二人生生世世都結上仇怨,冤冤相報非常可怕。所以作為修行人,如果生起猛厲的煩惱,應讓這種情緒稍微緩和一下,像樹一樣不動安住。樹扎根於大地,無論狂風暴雨、自然災害,都是靜靜地屹立,不會有劇烈變動。真正的修行人也應如是,任憑煩惱違緣的衝擊,決不屈就而造作惡業,暫時不言不行讓心先安住下來,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教言。
在座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平時修行方面的違緣比較多,不如法的煩惱也經常出現,在這種情況下,最好不要一時衝動,令自己做出不智之舉。假如非要做這些,三思以後再做不遲,否則事情一旦無可挽回,再後悔也來不及了,心中將永遠留下無法癒合的傷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