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論·第十一品》雲:“若執果先有,造宮舍嚴俱,柱等則唐捐,果先無亦爾。”括號裡面解釋說:“如果執著果法先已存在,則建造宮舍、房舍、莊嚴柱子等,都成了徒勞無義。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想去建造宮舍,而宮舍早就存在了,你去建造它有什麼意義呢?如果房舍已有了,我們又去修它,這有什麼意義呢?因為已經存在了,還有我們覺得這個柱子不好看,又把它莊嚴一下,而實際上呢,這個莊嚴的結果早已經有了,你所做的過程有什麼意義呢?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先有之果,先存在的就不能夠使它出生。如果執著果法先前無有,也是如此。比如說,先前沒有的你去做也是毫無意義。你永遠不能讓它成為有,所以假如永遠都是一個實有的無的宮殿,這個宮殿、房舍、或者是柱子的莊嚴,這些以前是一個真實無的一個法。真實無,它的真實當中就永遠成為無,這樣子,你去修是不會出現的。你去莊嚴它也不會出現的,所做的一切都不能讓它出現,一切都成了徒勞無益。
《入智者門》雲:“有果無需任何因,無者已因不可生,二俱非二亦無有,是故觀察不成生。”最後下的結論就是說,所以通過觀察以後,就不能成立生,這一個是故觀察不成生是很重要的。
我們在不觀察的時候覺得有生,這是我們僅僅不觀察時候的虛假現象。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面都會說出生了小孩子啊,或者是出生了外在的一個法,都一個“出生”。是不是真有這個出生呢?我們站在名言世間當中不觀察的立場上,可以認為是有出生,但假如說你站在觀察的立場上去說的時候,觀察的結果沒生,所以我們所認為的生是不存在的,不能成立的。為什麼呢?因為有了果就不需要任何因了,因有了還需要什麼因呢?就不需要任何因。無的,它的因也不可生,因為它永遠都是無,就像我們通常世間人講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有無在果上面已經定了,已經定死了之後,它就只能保持這種本性。
有些人會說:“ 那不可能啊!前面是沒有的,應該後面這個因使它出生的,所以是先無後有,這是我們大家能夠承認的。但是,這是不經觀察的一個說法。如果你用勝義理論去觀察的時候,我們前面已經講了,就是說一個真實有的法,它的體性是確定的,定性為有的,它就是決定永遠都是有。定性為無的,它的本性難改,就是要確定它永遠都是這個本性,否則你就等於把它的本性改變,就不是它了。先前無的法,它就是無,你讓他成為有,就不是它了。它的本性已經發生變化了。所以它就永遠保持無,永遠也保持無的話,你用什麼樣的因都不能夠讓它成為有。所以,已因不可生。那有的也不需要因,無的已因不可以生,那麼二俱,也就是一有一無,二俱的這種情況在《中論》當中說:“是二不同處,如明暗不俱。”也就是有和無這兩者,不能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個法上面存在,這就像光明和黑暗不能夠同時存在一樣。這兩者是不能並存的,有和無是互相遮除的。有就不是無,無就不是有,就是直接相違的,那麼一有一無這種法是不可能出現的。
那麼“非有非無”是怎麼回事呢?也就“非二”,非有非無,在《中論》當中就說過:“作有無成者,非有非無成。”如果說一有一無能夠成立的話,那麼非有非無才能成立,因為“非有非無”其實回過來其實又等於“亦有亦無”。如果非有就是無,非無就是有,其實你要建立“非有非無”,就等同要建立有無。而我們前面講有和就像光明和黑暗不能夠共處一樣的,那麼這三和四是不可能,這一個是通過觀察的結果,觀察的結果有無、二俱和非二都不能夠出生。那麼,不可能有一個生的成立。
何為“有無生”?果已有而生和先有後而生,稱為:“有無生”。
這裡面首先標題當中有一個破有無生因,先不看破,也不看因,我們看所破的有無生,這里當中的理論所破是有無生,能破就是因,那麼我們看這個所破,所破的有無生是什麼意思呢?果已有而生和先無後生稱為有無生,這個有和無就是果的情況,果的體性,果的體性是已有的呢?還是先無的?先前無的,就是無的體性的果,先前有的,就是有的體性的果,這兩個體性只要一確定,那麼我們去觀察,它能不能出生?是先有而生,還是先無而生?這就是有無生,我們通常世間人就認為。但是有些宗派他會這樣認為:先已經有的它才能生,所以這兩種生就包含一切世間所認為出生的這種情況。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more.asp?lm2=1657&open=_blank&tj=0&ho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