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念佛四大要訣節要
菩妙上人開示錄
各位法師,各位蓮友,大家好!今天要跟各位講的,是清朝戀西古崑大師「念佛四大要訣節要」。以這四大要訣的重點,來與各位互相勉勵。
第一要訣,是不貪靜境。
一般修行人,都貪愛輕安、寧靜。不貪靜境,就是要打破這種習性,不得耽著於輕安寧靜的境界。
為什麼,念佛人不能貪著靜境呢?所謂的「靜境」,是指禪境,也就是四禪八定的意思。不貪著禪定靜境,是因為禪定乃有為法,一旦定力退失了,心念的行業一起,便會不由自主地又再墮入六道輪迴
並且,一直貪著寧靜的禪境,易落入小乘偏空,難以直向佛道。所以,念佛人不能貪著靜境。
在佛七中,我們每炷香都有止靜的時段,這是為體諒大眾念佛、拜佛、繞佛,精神會疲倦,所以才安排二十分鐘短暫的靜坐。但只要一開靜,大家便得再起身,不能一直靜坐下去,畢竟佛七的主旨是念佛,而非禪坐。
前幾天,有位年輕的出家眾來寺拜訪,那時,我問他用功的法門是甚麼?他回答:「禪坐。禪坐輕安寧靜,念頭不起,身心感覺很輕鬆。禪坐的萬念放下,比起淨土法門,要常常保持一個佛號,更讓人感覺自在和省力。」
事實上,這位年輕人的說法,雖然不能說他錯,但是他的觀念,卻是只見其表,不見內涵。為什麼呢?因為,禪坐一樣要用到心念。
「禪」,並非只是萬念放下念頭不動而已。學禪除了「止」外,還必須有「觀」。要時時觀照內心的意念,以種種的對治法,降伏內在的躁動、染著、妄想,這才是禪坐的真實內涵。所以,有心才能觀,無心不能觀,禪修還是要用心的。
禪與淨,兩者都是有心有念的修法。不能因為貪著靜境就想捨淨取禪,也不要以為修禪就是死板板的無念無想。
事實上,禪是活潑潑的!一般禪宗所說的「心定不動,不起念頭」,都是「正」。止是修定過程之因,因有「止」才生「定」。但是心卻不能一直呆滯於此,若是心一直安在「止」上,便是貪著靜境,反而會障礙「慧」的觀照。
一個修行人,如果一直住在止的輕安境界而不行慧觀,他內心三惑是不可能消除的。畢竟止靜只是短暫的輕安,暫時不煩惱;就好像用石頭壓草,一旦石頭被移開,陽光一照,雜草便會再重生。若是能夠止觀雙運,或堅心懇切地念佛,一直念到三惑伏斷,那便能夠真正地達到瀞淨解脫了。
第二要訣
是不除妄想。現代人念佛,都有一個心願:希望早除妄想、能證一心。可是,戀西大師卻教我們不除妄想,這是為什麼呢?
要知道,愈是想除妄想,妄想就愈多!這好比一畝田,要播種、施肥,沒想到卻牽錯了管線,把肥水全都引去澆溉田邊的雜草,導致苗萎稻枯,雜草叢生,空忙一場!
人的心念也是如此,一直不斷地想要除妄想,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注其上,結果反而助長了妄想的勢力,令妄想愈來愈多。
所以想除妄想之念,本身就是個大妄念!有智慧的人懂得這一點,知道妄想不必除,只要把所有的精神都投注在佛號上,以佛號代替妄想,那麼,妄想自然會消失。
念佛人,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便能夠善用其心。妄想何須除?老實念佛就好,久而功夫成片,妄念自然盡除。
第三要訣,是不求一心。一心境界,是聖人所證得的。現在我們才剛初學,怎麼一下子就能證得一心呢?
執意要求一心,反而成了念佛的障礙。因此,一心不用求,只要像戀西大師所說的:至誠懇切,每日限定多少聲佛號,決心不變念到命終,那就必定往生西方;而一旦往生西方,一心的功德,自然很快就能具足。
在家居士念佛,要自已利用時間,安排功課修行。空閒多的人,每天限定三、五萬聲佛號;如果工作繁忙,可以早晚各三千。當然,也可以不分時段,每天限定五千聲作為功課。總之,隨各人的生活情況儘量用功。
那天,有位菩薩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現在念佛的人很多,但是成就的,卻好像沒有幾個?」
這個問題,最大因素是在於心志散漫,無法貫徹始終。大家想想,三天打漁,兩天曬網的念佛態度,怎麼可能會有成就?
念佛,也跟做事業一樣,必須懇懇切切專心一致,把它當成一件極重要的大事看待,佛號才可能念得好!如果既不至誠也懇切,以散漫心隨緣念佛,那只是跟淨土法門結結善緣而已,哪裡能夠成就呢?
講到這裡,又有一位菩薩遞紙條過來問:「很多祖師大德,不是教人都要一心持名念佛嗎?怎麼戀西大師反而教人不求一心呢?」
一心持名當然是必須的,可是不要存有得一心的企盼!一心不亂的功夫,是怎麼成就的?不也都是從平常的散心念佛,持續不斷地訓練而成的。所以念佛不用希求一心,只要老老實實的念下去,不可思議的功德,自然的便會慢慢出現。
所謂:「寧運身口之念,不論其散。」用這個口、耳、意來攝心念佛,不要去管散心妄念的起落,只將一句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堅定地念下去,時日一久,功夫純熟,一心功德自然就會成就。
現在,大家都還只是凡夫身,貪瞋癡的念頭,難免會時時出來打斷念佛。這時候,不用去管妄念如何,將佛號繼續念下去,妄想沒有自體,慢慢就會消失不見了。所以大家千萬要清楚,一心持名的意思,不是教人要斷盡妄想得一心,而是教人專心念佛的意思。
再說,一個人若真正斷盡妄念,那已經是大阿羅漢了。此時他能夠隨心所欲,十方國土任意前往,又何必念佛求生西方?因此,所謂一心持名,是教我們心不攀緣專心念佛。任何人只要真心念佛,具足信願行,都可以帶業往生。並不一定要惑斷盡,或得到念佛三昧,才能往生西方
第四要訣,是不參是誰。為何不須參究念佛的人是誰?以前,禪二祖慧可大師,斷臂請求達摩初祖為他安心:「我心未寧,乞師與安!」祖師曰:「將心來,與汝安。」慧可答曰:「覓心了不可得!」祖師曰:「我與汝安心竟。」
由上初祖與二祖的問答,我們可以明白所謂「心」,既無形相,亦無蹤跡,因為心本來無相,所以不著即是安。而且,真如法性,本來不可見。既然不可見,便無可表詮,既無可表詮,又哪裡還需要費心參究:「是誰在吃飯,是誰在念佛?」若有人執意要去參個究竟,那麼請仔細想想:「會念佛的,是不是這顆心?」
【心經】上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心與心所和合所造的萬法,即然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空相,那也就是無形相了。即然是無形相,那又如何參呢?」
真如法性,非相非不相。
說有相,不對;說無相,也不對。說有人在念佛,不對;說無人在念佛,也不對。即然有相、無相,有人、無人都是不對,那麼到底誰在念佛,還要不要參?
如果說,真的有個人在念佛的話,那就必須找出是誰在念佛。可是,有人在念嗎?是我在念嗎?「我」只不過是個假名,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那麼,應該說沒有人在念佛囉?但是,沒有人在念佛,一聲聲的阿彌陀佛,又是從哪裡發出來的呢?
談到最後你會發現,說有相、有人不對,說無相、無人也不對。即然沒有、說無都不對,那就不用再辯論了。心一旦停止第六意識的思考辯論,剎那間便進入無念無分別的境界,那就是禪宗教人參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