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五代看起來這麼長?像是隔了幾百個世紀?
因為打仗。
只要一打起仗來,時間就得按天來算。
甚至某些重要戰斗場合,史料記載得按小時算。
拿喜聞樂見的神仙統帥、后唐莊宗李存勖為例。按照他爹三箭賜子的戰略指導思想,一伐劉仁恭,二敗耶律阿保機,三滅后梁朱溫的順序來講:
李存勖剛即位就鐵腕開搞,把國內該殺的人殺干凈后就騎上馬出征,即位那幾年的李存勖的活動概括起來大致為晉國周邊哪里有仗打哪里就有我李某人。
嚴格意義上這些仗是不是非打不可?并不是,很多戰爭本身并沒有太大意義,但是如果可以全勝就不一樣了。
戰爭是政治的延伸,政治活動可以左右戰爭結果,但戰爭勝負同樣可以影響政治局勢,如果做到戰必勝,攻必取,歷史是不會偏向失敗者的。
李存勖便是例子:
剛即位就對后梁大打出手,轉過頭突然發現河北劉仁恭更礙事,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兩線作戰。
一面對劉仁恭分化麻痹后全面開戰,一面對抗后梁朱溫的援軍。
沒費多少勁兒就活捉劉仁恭,同時又派小弟北上順手暴揍了大舉入侵的阿保機。
隨后一面稱帝一面加速進攻后梁,時不時還得打發一下北面騷擾的契丹。一腳踢開中都城門、俘殺王彥章后,風卷殘云地滅亡了后梁。
甚至在此期間還順手滅了前蜀,就是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所謂蜀川天險。
創下了維持至今的31天滅亡蜀川政權的用時最短記錄。
指東打西,八面威風的莊宗陛下6不6?完成這一切時李存勖用了多久?
908-926,僅僅十八年。
一代人都還未長大,李存勖快意恩仇的一生就已經基本落筆。
五代十國總共不過五十年,而李存勖的這十八年僅僅只是其中的一個片段縮影而已。
那時的中國,至少有五十年的時間里什麼事都不干,就光打仗,戰爭是唯一的政府工程。
也就是那五十年的時間里,把軍事相關的所有東西全都打出來了。
府兵制、征兵制、募兵制、雇傭兵制、禁衛軍政變、宮廷政變繼承、君相后三權式微藩鎮崛起、強枝弱干、地緣/地理對抗、合作分化、間諜滲透、各種契稅貨幣流通、通貨膨脹/緊縮。
五彩繽紛、應有盡有。
你想不出來的辦法有別人能想出來,你不走極端自然有人去替你走。
沒軍糧?好,我們吃人肉。
打仗缺錢?好,把國內的有錢人殺了抄家。
士大夫不支持戰爭?好,全殺了吧,這個時代不需要文官。
只要有兵就能換皇帝,甚至自己當皇帝,皇帝不值錢,文官更不值錢,百姓最是一文不值,只有一群群的兵痞子。
是的,就是兵痞,在那個時代下,損失最嚴重的永遠不是軍人和藩鎮巨頭,而是底層的無數苦逼老百姓。
絕大多數真正忠義的將軍、勇敢的士兵早就化為黃土。
現實的唐末五代并不是印象中光榮、蕩氣回腸、快意恩仇的時代。
絕大多數士兵在戰場上并不會勇猛廝殺,而是油頭滑臉,裝死逃跑,深諳戰場保命之道。
戰場廝殺對于他們來說,并不比平時搶劫平民要危險多少,時刻明哲保身,戰斗意志極其不堪。
所以戰爭成色也可見一斑,31天滅亡前蜀,這個數字比從劍門關出發正常行軍抵達成都的所用時長多不了多少。
而戰時戰后搶劫屠殺平民時卻一改懦弱慵懶,所謂「匪過如梳,兵過如篦」。
只要是打仗的地方,那一大片基本剩不了幾個活人。
所以後來宋朝為什麼勝負未分甚至態勢大有可為之時就著急著掏錢求和?
因為實在是打厭倦了,戰爭不會有哪怕一點點好處,帶來的只能是分攤到平民頭上的無盡痛苦。
洗白宋朝的人骨節寥寥。
但請記住,
主戰者未必勇,主和者未必怯。
缺少勞動力,社會供給崩潰后大量婦孺老弱死亡。
得不到喂養飼養的家禽家畜成批死亡。
死亡的人畜得不到妥善處理,任其曝尸荒野,細菌滋生、瘟疫橫行帶來更大面積的死亡。
整個兒一大片地方全白了。
「建安二十四年,是歲大疫。」
累累白骨中有你的親人,好友,摯愛。
破碎的山河中你的故土家園支離。
前半生所有的積累,際遇,成果清零。
后半生你還能有些什麼?
貪圖和平沒有未來,執著戰爭沒有現在。
戰爭,戰爭。
真的不是一兩句口號,憑血氣臆想的英雄史詩。
是尸山血海。
事到如今我們自詡愛好和平,口稱和平崛起,實乃有因有果。
千百年來中國人真的厭倦戰爭了。
我們只想種地澆菜。
丈夫兒子出征算起,一天盼作一年過,煎熬又漫長。
等來家人戰死通知時,哪怕壽命還剩一萬年,也不過堪堪行尸走肉的寥寥一瞬。
所以寧可當一個和平年代不知名的小角色,竭盡全力都只能當個普通人,相比較而言即使再暗流涌動,整體時代也只能算波瀾不驚的小場面。
就這樣也千倍萬倍的好過當一個被濃墨重彩的亂世強行大浪淘沙推向前台,諸如嚴白虎這般史書留名的「大人物」。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諸君努力。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4/1/1 上午 10:44:28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