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讀書討論版(Life論壇) → 【轉貼】念佛三要

您是本帖的第 1175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念佛三要
linyithn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決定要生極樂國
等級:蝙蝠俠
文章:784
積分:6925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8年8月5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linyithn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念佛三要
念佛三要

菩薩戒優婆塞湖北通成惕園毛凌雲纂述

第一 生必有死惟苦無樂
第二 死往何處隨業受報
第三 往生淨土離苦得樂
第四 現世即獲十大利益
第五 普勸念佛須具三要
第六 念佛儀式簡而易行

佛法難聞,生死難了,余雖不敏,幸聞佛法中即生了脫之持
名念佛法門,願與眾共修,同生極樂。前輯念佛法要四卷,普勸修持,恐末法人情,喜簡厭繁,難期普及。謹再節取佛經祖語及淨土文等中之要,而為念佛三要,誠了生死之捷徑也,幸勿以簡易而忽之

第一 生必有死惟苦無樂

有生必死,乃人生不可避免之第一大事,了生脫死,為佛說
不可思議之無上妙法。所有其他各宗教,皆無如此殊勝之法門,或教人服氣煉形以求長生,或教人彌撒祈禱以求永生,而幻質非堅,或反夭促,無常迅速,終皆死亡。蓋物有成住壞空,人生生老病死,欲違反此自然之定律,豈非空費心力耶?況人生無非是苦,因色受想行識五陰熾盛於中,使人昏昏擾擾,焦勞不安,而起惑造業,受苦無窮。初出胎獄,即先啼哭,是生為苦之始也。稍長成人,或為飢寒而勞苦,或為名利而辛勤,或為享受而忙碌,或為妻子而奔馳。或求富貴而反貧賤,或求安樂而反憂危,求之不得固甚苦,既得患失苦更甚,尤以最親愛之人物,偏生離而死別,最怨憎之仇敵,反聚會而永隨。刀兵水火,災禍頻仍,竊盜是非,煩惱無盡。富貴全如泡影,安康能有幾時?耳聾眼花,身漸衰老,諸虛百損,病更纏綿,眾苦所逼,死苦尤甚,四大分離,肝腸痛裂,而一生所作善惡諸業,悉皆現前,隨業受報,恐怖萬狀,縱夫恩妻愛,無計留君,雖子孝孫賢,誰能替汝?惟報以一坏黃土,遠葬荒山,或酬以一爐烈火,頓化灰塵,此身既空,況身外者乎?靜心思之,恍如一夢,古人云:「一旦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悔之晚矣!余故續云:「普勸早念佛,帶業能往生,一生極樂國,佛道自圓成。」豈僅長生或永生耶?

第二 死往何處隨業受報

我究生從何來?死從何去?何所為而來?何所獲而去?自古
英雄豪傑,用盡千心百計,無可奈何,徒自慨嘆曰: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或自寬解曰:存吾順事,歿吾寧也,何悲之有?或以死既難免,不如達觀,恣耳之所欲聽,恣目之所欲視,恣口之所欲嘗,恣身之所欲安,及時行樂,遑問死後。豈知樂是苦因,欲為禍本,殺盜淫妄酒,盡是失人身之捷徑,財色名食睡,無非種地獄之深根,眼前圖快活一時,身後受苦千萬劫。因此身雖死,而我一念真性之神識,本無有死,以宿生所感一期之報盡,故捨此身復受別種之身耳。夫神之來而託於此,此身由是而長,故謂之生。神之去而離於此,此身由是而壞,故謂之死。是神者我也,即俗之所謂靈魂也。身者我所舍也,即佛斥之為臭皮囊也。神有去來,故舍有成壞。神何自而來?隨業緣而來也;何自而去?隨業緣而去也。我所作者如是地獄之業,神即隨之而墮地獄,受諸極苦。我所作者如是畜生之業,神即隨之而為畜生,受人宰殺。若作餓鬼修羅之業,神即隨之生於餓鬼或阿修羅,餓火燒身,或瞋恨所逼,苦惱無窮。若作天上人間之業,神即隨之生於天上人間,而福報享盡,仍須墮落、輪迴六道,永無出期。然自無始以來,生死死生,投胎易殼,不得長生或永生以久留於一所者,以我所造之業,非久而不盡,業盡則身壞,身壞則神無所依舍,又隨我今生所造之業而去矣。既造如是業,必受如是報,自作自受,自然之理也。佛說:「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當密自檢察,不勞更問人矣。余故續云:「是心若作佛,是心即是佛。若不早念佛,失身難再復。」誠可畏也。

第三 往生淨土離苦得樂

幸我釋迦慈尊為憫念眾生沉淪生死苦海之一大事因緣示現於
世,說種種法門,普渡眾生,教以所作皆淨業,神即隨之往生淨土,一獲往生,必見佛聞法,證無生忍,即了生死,永脫輪迴也,了生死者,非徒長生不老,而又生死自如,欲化度一切眾生,而入一切眾生生死界中,此一真性,常湛然不昧,不復惑於外物而為惡,不復牽於業緣而墮落,欲生即生,欲死即死,欲生於天上、人間、富貴、福壽等,隨意所欲,無不自在,雖在輪迴世界,無復輪迴,雖在世間而出世間矣,然諸經所示淨土法門,萬別千差,一一行成,皆生淨土,惟念佛一法,最為徑要。而念佛復有多門,如實相、觀想、觀像等,末法眾生,障深慧淺,修亦成。惟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收機最廣,尤為徑中之徑,要中之要,故又無問自說阿彌陀經,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末示持名妙行徑登不退,是即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三要,亦即淨土之三資糧。蓋非信不足以啟願,非願不足以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滿所願而證所信,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二。三者具足,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直至成佛,永不退轉,最簡易,最穩當,最極圓頓也。凡往生者,皆蓮花化生,故無「生」之苦。寒暑不遷,故無老之苦。清淨報身,故無病之苦。已了生死,故無死之苦。神足無礙,一念遍至,故無愛別離苦。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故無怨憎會苦。衣食珍寶,受用現成,故無求不得苦。觀照空寂,度盡苦危,故無五陰熾盛苦也。永離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信願念佛,求生即生,豈不快哉?

第四 現世即獲十大利益

無論僧尼道俗,男女老幼,士農工商,陸海空軍,上智下愚
,富貴貧賤,善惡疾苦,一切人等,不費錢財氣力,不妨職業營生,隨時隨地,皆可以念。不惟有利於身後,離生死苦,得究竟樂;且大有益於生前,消災免難,卻病延年。經云:皈依三寶—佛、法、僧持佛名者,現世當獲十種殊勝利益

一、畫夜常得,一切諸天,大力神將,隱形守護。
二、常得觀世音菩薩,及一切大菩薩,隨護保祐。
三、常為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放光攝受。
四、一切惡鬼,皆不能害,毒蛇毒藥,悉不能中。
五、水火怨賊,刀兵槍砲,牢獄橫死,悉皆不受。
六、先作罪業,悉皆消滅,所殺冤命,皆蒙解脫.
七、夜夢吉祥,或復夢見,阿彌陀佛,勝妙金身。
八、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九、常為一切,世間人民,恭敬禮拜,猶如敬佛。
十、臨命終時,身無病苦,心不怖畏,正念現前。
阿彌陀佛及諸聖眾,金臺接引往生西方,盡未來際,受勝妙
樂。

古今典籍所載現世感應及往生事跡,皆信而有徵。近值大劫
大難,感應尤多,余於大陸撤退時,攜眷同行,由北而南,自東徂西,頻逢艱險,常蒙佛佑,及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履險如夷。如屢遇車禍及飛機故障,均轉危為安。或化司機,駕車遠送由渝至蓉,免匪追及,拒酬而去.或現逃難少女,告知匪由峨嵋追來,今晚必至龍池,囑速前進,切勿停留,旋忽不見,匪果追至,幸免於難。俾脫險來臺,內子毛鄭侶梅,因子陷北平,而求子得子;為身染重病,而求痊即痊。種種靈感不勝枚舉,以余夫婦愈顛沛流離,心愈誠而念愈勤,故獲隨感隨應也。近日往生者,如李濟華老居士,預知時至,於臺北蓮友念佛團集會念佛時,講阿彌陀經要義歷二小時,從容講畢,別眾坐化,此乃為眾現身說法,俾共見共信,急起直追,何為猶不速念耶?蓋不知有此持名念佛至易至捷之法也,可痛惜哉!知而不念,尤可痛惜!

第五 普勸念佛須具三要

事之有益無損,莫過於此,普勸全國同胞及全世界所有人類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裹待何生度此身?況值世界大亂,殺劫瀰漫,天災人禍,危險萬分,人心惶惶,朝不保久,呼天不應,入地無門,惟有信願念佛,求生極樂,永免刀兵水火疾病橫死等一切劫難。如尚未信佛者,望速歸依三寶,若已信其他宗教者,亦速擇善固執,同生正信,同發切願,同持佛名,同求往生,現世即蒙福祐,轉危為安。縱定業難轉,亦可仗佛接引,同生極樂,同出苦海。捨此三要,更無別法可資依怙也。何謂三要?

一要深信

入道要門,信為第一,佛法大海,惟信能入,佛能度一切眾
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而阿彌陀佛以持名念佛,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六方諸佛共勸:「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本師釋迦牟尼佛亦勸:「汝等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歷代祖師無不叮嚀勸信。雲棲八祖云:「往生淨土,要須真信,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夢東十二祖云:「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昔王仲回問楊無為:「如何念佛得無間斷?」楊曰:「一信之後,更不再疑,即是不間斷也,」王欣躍而去,未幾得生,還來致謝。是持名一門,信尤為要,故普勸念佛,首要深信:

(一)信娑婆極苦:無量無邊,略如前述,苦已難堪。加以
寒熱苦惱,穢相熏熾,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應深生厭離,豈容貪戀久住耶?

(二)信人命無常:生必有死,七十古稀,百年能幾,一息
不來,便屬後世,古德云:「莫待老來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豈容一刻虛度耶?

(三)信輪迴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道,三途易入而難出
,地獄時長而苦重。雖有善業,得生天上人間,受盡福報,依舊輪迴,豈不速求出離耶?

(四)信淨土實有:如地球上實有無量國土,虛空中實有無
量星球,不能以我之未到未見而不信。佛眼見無盡世界,如在目前,戒人妄語,決不以妄語誑人也。

(五)信西方極樂:其國皆七寶莊嚴,無三惡道,清淨自然
,無諸雜穢,故名淨土。其人皆蓮華化生,壽命無量,衣食受用,隨念而至,景序長春,無復寒暑,遠離眾苦,長享諸樂,故又名極樂世界。豈不欣願求生耶?

(六)信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悲願力:攝取十方一切念佛眾生
,乘佛願力,機感相應,即得橫超三界,往生極樂,如人乘機飛行,須臾千里,依他力故!

(七)信自心念力:不可思議,如心念要去,身即隨去,猶
有念欲去而身被牽繫者。若身壞時,惟存一念心性,一念到處無不到,故一念在淨土,即生淨土無疑也!況佛與菩薩又接引往生乎?

(八)信我心具佛:吾人現前一念心性,終日隨緣,終日不
變,橫遍豎窮,當體無外,彌陀淨土,總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豈我心具之佛,而不應我具佛之心耶

(九)信因必有果:確切不虛,以我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見
佛往生之果,如種麻得麻,種豆得豆,因不虛棄,果無浪得,不待問佛而能自信者也。

(十)信生皆不退:此土修行,障道緣多,難進易退。但得
往生,便可圓證位行念三,皆得不退。以境勝緣強,退心不起,一生成佛,如操左券也。

二要切願

信心既深,其願須切,淨土雖遙,有願即生。故佛說阿彌陀
經時,再三勸以:「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已願已生,今願今生,當願當生。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華嚴經云:「是人臨命終時,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乃至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靈峰九祖云:「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莫如以信為前導,願為後鞭,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夢東十二祖云:「修習淨業,信貴深,願貴切。以信深願切故,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若赤熱鐵輪旋轉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若輪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此逆順至極,尚不改所願,況世間小小逆順境界,豈能引轉哉?能如是願,可謂切矣。信深願切,而修淨業,則易純熟。極樂淨業若熟,娑婆染緣便盡,則臨終時,雖欲輪迴境界再現在前,彌陀淨土不現在前,皆不可得,然此信願,要操之有素,臨時自不入於歧路。」是故淨土門中,以願為最要,須平時常存想此願,早晚課後懇切發願,凡有願者,終必能滿。故普勸念佛,次要切願:

一、願厭離娑婆,生死之苦,及慾愛不淨,男女等身,猶如
死囚,欲出牢獄絕無一念繫戀之心。

二、願欣求淨土,菩提之樂,及清淨無染,法性生身,猶如
遠客,思歸故鄉,豈有一毫因循之念。

三、願阿彌陀佛,慈悲攝受,神遊淨土,見佛妙相,甘露灌
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

四、願業障消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
心,廓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

五、願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諸根悅
豫,正念分明,捨報安詳,如入禪定。

六、願佛及聖眾,放光接引,樓閣幢旛,異香天樂,西方聖
境,昭示目前,令見聞者,發菩提心。

七、願乘金剛臺,隨從佛後,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華開見
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

八、願承事諸佛,親蒙授記,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
千,陀羅尼門,一切功德,悉皆成就。

九、願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廣度眾生,咸令離
染,還得淨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十、願禮佛發願,正助雙修,種種功德,回施有情,四恩總
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

三要力行

志願既切,其行須力,功行愈深,生品愈高,靈峰九祖云: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是深信力行為要耳。信願既具。念佛方為正行,改惡修善,皆為助行。隨功力之淺深,以分九品四土,纖毫不濫。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瞋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是上三品生。故信願持名念佛,能歷九品,的確不謬。又信願持名:消伏業障,帶惑往生者,即是凡聖同居淨土,見思斷盡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餘淨土。豁破一分無明而往生者,即是實報莊嚴淨土。持到究竟之處,無明斷盡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淨土。故持名能淨四土,亦的確不謬。」真是「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端賴持名之深淺。」古今坐化立亡,撒手便行,上品往生者,皆平時修持功夫得力也。故普勸念佛,更要力行:

甲 正行

阿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
名號,若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又要解云:「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執持則念念憶佛名號,然有事持理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繫心之境,令不暫忘也。一心亦有二種: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即修慧也。」憨山大師云:「修行之方,亦有節次,如僧家功課之法,不必拘套,但以念佛為主,每日早起禮佛,即誦阿彌陀經一卷,持數珠念阿彌陀佛名號三五仟聲,或一萬聲,完即對佛回向,發願往生彼國。此是早課,晚亦如之。日日以為定課,定不可缺,是為常行。若為末後一著大事,做工夫更要親切,每日除二時功課外,於二六時中,單將一句佛號作自己命根,咬定牙關,決不放捨,乃至飲食起居,行住坐臥,此一聲佛號時時現前。若遇逆順喜怒煩惱境界,心不安時,就將一聲佛號提起一拶,即見煩惱當下消滅。以念念煩惱,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滅煩惱,便是佛度生死苦處。若念佛消得煩惱,便可了得生死,更無別法。若念佛念到煩惱上作得主,即於睡夢中作得主。若於夢中作得主,則於病二苦中作得主。若於病苦中作得主,則於臨命終時,分明了了,便知去處矣!」覺明妙行菩薩云:「修淨之法,不出專勤二字,專則不別為一事,勤則不虛棄一時。」靈巖十三祖云:「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所示專修雜修:謂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謂兼修種種法門,迴向西方,以不純一,故難得益。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故普勸念佛,心貴專勤精進,力行不懈:

(一)、高聲念: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紛起時,即振作精神
,高聲念佛,念到數百聲,自換一番境界。業報差別經云:「高聲念佛有十種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驚怖。三、聲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聲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喜。九、三昧現前。十、往生淨土。」若長用高聲,恐傷元氣,致喉痛音啞,不宜久行。

(二)、低聲念:若精神散失,或勞極疲倦時,即收斂神明
,低聲細念。或隨人境好惡而輕重之,當沉大雅重,俾兩肩之人隱聞。若長用低聲,恐易昏沉,反起思慮。候氣息完固,精神勃興,人境無礙時,便可高聲念佛,使天神歡喜降護,鬼畜聞聲解脫,其功彌深。

(三)、金剛念:若心氣不適,或人地有礙,高聲低聲均覺
不便時,但動口唇半明半默念,綿綿密密,聲在唇齒之間,咒家名為金剛持也。不拘多少,須字字從心裡過,句句從耳裡入,自易心定。

(四)、默念:若高聲低聲均不相宜,金剛念仍嫌著跡;或
穢處及大小便時,不宜出聲念,即繫心一緣,無聲默念。微以舌根敲擊前齒,心念隨應,音聲歷然,聲不越竅,聞性內融,心印舌機,機抽念根,從聞入流,反聞自性,是三融會,念念圓通,久久遂成唯心識觀。惟女人生產時,宜出聲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決無苦痛難產血崩等患。因默念心力小,故感應亦小,或致閉氣受病也。

(五)、記數念:若防懈怠,須一串數珠不離手,一聲佛號
不離口,念佛一聲,手過一珠,念得分明記得分明。單念四字,勿雜六字,以四字易成片也。或在阿字上過珠,或在陀字上過珠,劃定規模,不得錯亂,此借珠束心之法。或晝夜十萬聲,或五萬三萬聲,初少定數,隨後漸增,剋定課程,不得缺少,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可,不記數亦可。若靜坐養神,不宜掐珠,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必受病

(六)、攝心念:若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先至誠懇切,
攝耳諦聽,無論出聲或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明明白白,如是攝心,妄念自息。如或末息,即用十念記數法,從一句至十句止,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若難十句直記,或分兩氣,從一至五、六至十。若仍費力,當從一至三、四至六、七至十,作三氣念。惟憑心記,不可掐珠,則全心力,施於一聲佛號,妄念無從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

(七)、靜坐念:若靜坐時,先以左足押右股,後以右足押
左股,令兩足掌仰於二股之上,名跏趺坐。手亦右押左,兩掌向上,大指相接,安於臍下跏趺上,名彌陀手印,亦名法界定印,能除一切妄想。如年老骨硬,半跏或端坐亦可,只要身體端正,不動不搖,合眼閉口,舌向上顎,想己身在圓光中,默觀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一聲。方便調息,不緩不急,隨其呼吸,心息相依,行住坐臥,皆可行之,常自密持,勿令間斷,此寶王隨息法門也,攝心既久,息念兩忘,即此身心與虛空等,久久純熟,心眼開通,三昧忽爾現前,即是唯心淨土。

(八)、睡眠念:若睡眠時,宜右側臥,右手枕頭,左手安
左股上,名吉祥臥。觀想己身合掌跪在佛前,恭敬默念。不可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床頭如有時鐘,借以助念更妙。縱令昏昧,繫念而寢,覺即續之。一生睡眠,耗去光陰大半,如此攝心念佛,是廢時利用,功效最大,必於夢中得見彼佛,夢之不已,三昧成焉,面睹玉毫,親蒙授記,萬無一失也。

(九)、追頂念:若要一心不亂時,即執持四字佛名,一句
頂一句,一聲追一聲,不可高聲傷氣,或逼氣動火:不可默努傷血,或輕鬆養識,沉靜墮昏。亦非窮年累月寬念得來,或念到老死才著緊成功。只在健時猛念一日,極力追頂,無少憩息,猛之又猛,情識一斷,便無心可亂,即名為一心不亂也。若一日不成,將養一日再念,或連念二日,消停再念。或連念三日四日以至七日、一七不成,調養精神,七之再七,以必得一心不亂為期耳。

(十)、臨終念:一句佛號,朝念暮念,行念坐念,乃至終
日終年念念不休者,無非為熟此臨終之一念而已。因此一念,所係甚重,牽魂引魄,造命生身,莫不由此,念善上天堂,念惡下地獄,念魔便成魔,念佛便成佛。若非平時常念多念,熏習熟利,及臨終時,早已忘失念佛之正念,仍隨多生習熟之善惡等念而去矣!輪迴六道!危哉危哉!佛說:「人積善行,死無惡念,如樹西傾,倒必隨西。」故平時念佛,要作臨終時想,不得貪生怕死。當念此身即非我有,遑論親屬財產。前路茫茫,歸宿何方?惟有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始是安身立命之處。時時如此存心,萬緣自能放下,一念自然提起,何患淨業之不成耶?才有疾病,便念無常,一心念佛,期生淨土。於此身命世界及一切事務,慎勿思念貪戀,偶一念及,但急念佛,只此一念,更無異念,決定往生。命若未盡,自得安寧,當存自存,當死須死,但求往生,切勿疑慮,百劫千生,在此一舉,努力直往,更勿猶豫!須知平生不知念佛,甚至作諸惡業,應墮惡道,如張善和等五逆:(一、出佛身血。二、破和合僧。三、殺阿羅漢。四、殺父。五、殺母。)十惡:(殺生、偷盜、邪淫、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貪欲、瞋恨、邪見。)臨終地獄相現,遇善知識教以念佛,至心具足十念,乃至未滿十聲稱南無阿彌陀佛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即見化佛接引,往生極樂,況無逆惡等罪,一向念佛者耶?但此係宿種今熟,否則,恐為業障所牽,善友難值,病苦所逼,正念難成,十念雖易,實難倖致。當趁身強健,勇猛精進,早備淨土資糧,以免臨時自誤。

乙 助行

觀經云:「欲生彼國,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
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幽溪大師云:助行有二:一、世間之行,如孝順父母,行世仁慈,慈心不殺,具諸戒律,一切利益之事,若能回向西方,無非助道之行。二、出世之行,如六度萬行種種功德,讀誦大乘,修諸懺法,亦須以回向心而助修之,無非淨土行也。更有一微妙助行,當歷緣境,處處用心,如見眷屬,當作西方法眷想,以淨土法門而開導之,令輕愛以一其念,永作將來無生眷屬。若生恩愛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得生淨土,遠離此愛。若生瞋恚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淨土,得離此瞋。若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之樂,無央無待。凡歷境緣,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淨土之助行也。王龍舒云:「或為世間一切利益,不拘大小多少,若止以一錢或一杯水與人,亦必起念云:『以此善緣回向願生西方。』常使一念不斷,念念在彼,必上品生。」故普勸念佛,還要隨緣廣修眾善,以為助行,皆應回向西方,成就念佛功德。如順水行船,更加帆櫓,其到岸也,不更快乎?但不可別求人天福報,致失往生大利。

(一)、孝養父母:念佛為諸法之要,孝養為百行之先,有
親在堂,如佛在世,當服勞奉養以安之,或立身行道以顯之,並早勸念佛,俾生極樂,若父母亡日,當課佛三年,或一週歲,或七七日,求佛接引,已往生者,增高品位。並願往生聞法後,度盡歷劫父母,同生極樂,以報親恩。

(二)、奉事師長:父母生育我之形骸,師長長養我之慧命
,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同於異類。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永沈苦海,皆恩之極重而難報者。當歸依僧,依僧為師,不再歸依異教外道徒眾。常以飲食、衣服、臥具、湯藥、四事供養,竭力奉事,依教奉行,並勸念佛,以報師恩。

(三)、敦倫盡分:對於家庭社會,當盡誼盡分,如父慈子
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順,主仁僕忠,朋友互助,並普勸念佛,以敦倫常。宗族鄉黨,鄰里姻親,相接以禮,相與以恩,若在朝則赤心為國,為官則仁慈利民,為長則善以安眾,為下則勤以事上;或教導愚蒙,或扶助孤弱,或急濟貧,或止惡勸善,或解怨釋結,無不恪盡己分。並普勸念佛,以報眾恩。

(四)、戒惡行善:殺生、偷盜、邪淫,為身三業。妄言、
綺語、兩舌、惡口、為口四業。貪欲、瞋恨、邪見、為意三業。總為十戒,能持而不犯為十善,為純白業,必生天堂。若犯而不持為十惡,為純黑業,必墮地獄。僅持前四戒,加不飲酒為五戒,亦常不失人身。若不能持五戒,必先戒殺,及戒惡口,亦為雜業,不墮地獄畜生。念佛者不在此限。全持十戒,而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必上品生。僅持五戒,而又隨力行一切善事,亦不失中品生。只持殺戒,而又常存念佛行善之心,當不失下品生矣!

(五)、供養三寶:文殊菩薩告五會四祖云:「諸修行門,
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二門最為徑要」。應各盡可能,掃靜室一間,供西方三聖像: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各一尊,阿彌陀經一卷,每日燒清香一爐,換淨水一碗,夜燃明燈一盞。視佛經像及諸菩薩,皆同真佛,早晚朝參,出入問訊,翹勤五體,必誠必敬。一飲一食,必先供養,舉目動口,無不是佛。或獻花懸旛,建塔修寺,印經造像,齋僧布施,種種三寶上崇奉,當盡力之所能,以報佛恩。

(六)、懺悔業障:普賢菩薩尚有懺悔之願,何況我等凡夫
,無量劫來,身口意業,所造已深,能為種種障礙,故名業障。今於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我及眾生,過去所作黑業,殺盜淫妄等,無量無邊。現世所有生老病死種種苦業,煩惱業,舉手下足業,起心動口業,一切微細不可稱量業,願悉消滅。一切惡法,即今便止,盡未來世,永不相續。每日早晚課禮拜或回向時,若能如是真實懺悔,即業障消除,身心清淨,淨業易成,往生可必。

(七)、吃素持齋:在家念佛,當吃長素,如或不能,當持
六齋或十齋。農曆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日為六齋;加初一、十八、廿四、廿八日為十齋,月小儘先一日持之。又正、五、九為三齋月,宜持長素,作諸功德,由漸減以至永斷。雖未斷葷,宜食三淨肉,切戒家中殺生。並為所食肉之眾生,念佛回向,資薦往生,以釋怨而減罪。齋者:不食肉、不飲酒、不淫欲、不食五辛。三淨肉:謂不見殺、不聞殺、不疑為己殺。加自死、鳥殘、為五淨肉。此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免為往生障緣也。

(八)、滅情斷愛:情不減不出輪迴,愛不斷不生淨土,蓋
以情愛重濁,故下降耳。情有喜怒、好惡、嗜欲等,養情為惡,縱情為賊,折情為善,滅情為聖。甘其飲食,美其衣服,大其居處,若此之類,是謂養情。飲食若流,衣服盡飾,居處無厭,若此之類,是謂縱情。犯之不校,觸之不怒,傷之不怨,是謂折情。犯之觸之傷之如空,反生憐憫愚癡之心,是謂滅情。悟此理,則心地常淨,如在淨土矣。愛有夫妻、兒孫、功名、財產、文藝、寶玩等,有一愛存於懷,臨終為此愛所牽,依舊輪迴,是愛為生死根株,須知緣盡則散,各不相識,歷劫六親,而今安在?功名財物,死不帶去,王賊水火,轉眼皆空,一切如夢,何愛之有?要在愛根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時也。

(九)、普勸修持: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成就眾生作佛,
為法施之大者,因我有生死,我求了脫,一切眾生皆在生死,皆應了脫。彼等與我本同一體,皆是多生父母,未來諸佛,若不普勸修持,惟求自利,則於理有虧,心有未安。況大心不發,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群生。無始恩愛,何以解脫?無始冤愆,何以解釋?積劫善根,難以成熟,隨所修行,多諸障緣,縱有所成,終墮偏小,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也。大慈菩薩勸修西方偈云:「能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勸至十餘人,福德已無量。如勸百與千,名為真菩薩,又能過萬數,即是阿彌陀。」非徒於人類普勸念佛,凡一切禽獸蟲魚之類,見之,皆為念佛數聲,發願盡度,普結淨緣。如是善念純熟,必上品生。

(十)、錄音助念:凡人臨命終時,眾若畢集,非三昧久證
,不易得力。況眷屬不諳利害,每以世情破壞正念,功敗垂成,追悔莫及。若當此時,得人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輪流換班念佛,以助淨念,使耳聞佛名,心緣佛境,一心正念,即可感佛接引往生西方。切戒搬動哭泣,致生瞋恨或情愛,貽誤往生大事,一髮千鈞,要緊之極。須知肯助人淨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報,實為自利,不徒利人而已。但念佛工夫深淺不同,難皆預知時至,若病重時長,請人助念,難於持久,直待臨終時方請助念,又恐耽誤。且屋小或住醫院,不便助念,或住鄉村,念佛人少,家屬助念,亦或少或無,因緣難遇。惟有用錄音機(或念佛機)助念(幫助提起正念)較為方便,可日夜續放,不使間斷,既持久,又省力。如遇重病,即於床前常作助念往生之演習,以免臨時手忙腳亂也。往生時,須俟氣斷八小時後,始能搬動哭泣,沐浴大殮,四十八小時或七日後,始能火葬或土葬。普勸多提倡,普遍推行,實為保護及成就行人往生之方便中最方便。如輾轉流通,俾普天之下,咸知其益,各皆依行,則所有亡人,皆能神超淨域,永斷生死,不僅吾一人之生死可了,漸至所有眾生之生死,皆可由此而了,其福德誠不可思議也。

第六 念佛儀式簡而易行

早晚功課,為正行中之常行,儀式繁簡,可因人制宜。如初
機淺識,由簡易入;公冗私忙者,亦以簡而易行,若必強同,非普勸修持也,茲舉三例,由簡而繁,各隨己意,擇一行持。

一、晨朝十念法

每日清晨服飾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念「阿彌陀佛」,盡
一口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隨氣長短,不限佛數,惟長惟久,氣極為度。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屬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名為十念者,顯是藉氣束心也。念畢,發願回向云:「願同念佛人,共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願已問訊作揖而退。

為官不妨公務,為士不妨修讀,商賈不妨販賣,農工不妨耕
作,凡一切所為,皆不相妨,但盡此一身,不得一日暫廢,至誠如此,無不往生。雖品位不高,但預末品,即入聖流,是費時少而收效宏,用力小而成功大,終日雖忙,豈無片刻之暇,何不挪一茶之頃,而為萬劫不壞之資乎?惟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只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傷氣,如漸能多念,可加每晚十念,或忙裡偷閒,有暇即念,或作務時念佛無間,生品必高。或改用下一種念佛儀式:

二、簡易念佛儀

每日早晚,向西正立,合掌問訊,或焚香頂禮三拜,至誠懇
切念: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三聲)
阿彌陀佛(百聲或千聲萬聲)
南無觀世音菩薩(三聲)
南無大勢至菩薩(三聲)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三聲)

念畢、再念大慈菩薩讚佛懺罪回向發願全偈一遍: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我今
大歸依,懺悔三業罪,凡有諸福善,至心用回向。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見聞皆精進,共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問訊或頂禮三拜而退。此偈有大威力,能滅一切罪,長養一
切福。

每日如是,必中品生。如教人念此偈,得大福報。如家中供
有佛像,須對佛禮念。初少定數,隨後漸增,但須持之以恆,不可或作或輟,忽多忽少。記數須用數珠,或用香,或用鐘錶記時亦可。最忌視為具文,心求速了,但具形式,難得實效。待其漸入漸深,如食肴知味,則日用云為,自能拳拳服膺,惟佛是念,非限於晨朝十念或百聲千聲以為定規也。

三、通行早晚課

一、供養:佛前供香、花、燈、果、水等,倘力不足,上香
三枝,供水一杯,燈花聽便,隨力而為。

二、禮拜:一心頂禮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三拜」,每拜下懺悔云: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接引導師阿彌陀佛(三稱三拜)
每拜下發願云:為求往生成佛度生歸命禮。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同前)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大勢至菩薩摩訶薩(同前)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清淨大海眾菩薩摩訶薩(同前)

三、念誦(坐立均可)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一遍)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即往生咒遍接念讚佛偈一
遍)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
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一聲)
南無阿彌陀佛(坐念或繞念數百聲或數千聲)
阿彌陀佛(坐念或止靜默念百聲千聲)
南無觀世音菩薩(以下均跪念各三稱)。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四、回向 跪念慈雲懺主發願回向文一遍

我弟子某甲,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
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及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華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起立)

五、三歸依

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一拜)
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一拜)
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一拜)
(再三拜一問訊)

此非定規,可自由增減,如上香時加念香讚,回向改用蓮池
大師回向發願文。課畢加「頂禮西天東土蓮宗歷代祖師暨歸依師三拜。」「代為累世父母、師長、歷劫怨親債主,及法界一切眾生,禮佛三拜,求生西方淨土阿彌陀佛。」或加念大悲咒一至七遍,觀音聖號百至千聲,祈求「千戈永息,國運昌隆,眾生安樂,世界和平,化娑婆世界為極樂世界。」或減禮拜為各一聲一拜,或共三拜。或減誦經咒,由讚佛偈直起。或回向減用前偈,或減三歸依,隨各人閒忙而定。

以上課儀,只宜先簡後繁,不可由繁而簡,一經選定以為早
晚常課,決定無缺,如或因事失時,寧可遲睡早起,不可藉故間斷,必通宵有事,方可於次日對佛懺說補念。念佛之法,貴在行願真切,心意誠懇,無用莊嚴形跡,貪求熱鬧。在家居士,不必定穿緇衣,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敲魚鼓,自可寂默念佛。不必成群做會,自可閉門念佛。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淨念佛。寄庫來生,不如現在作福念佛。無知妄談禪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學習外道文書,不如一字不識念佛。希求妖鬼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若鳴鑼擊鼓,如唱如歌,翻成瀆慢,難獲實益,繞念須由東而南,自西至北,須繞有功德,不可逆繞,有罪過。回向須懇切至誠,依文發心,句句從心中發出,方符發願本旨。禮拜須各想其像,如佛與菩薩現身在此,受我禮拜,聽我念誦,專志如此,生品必高。至於平時念佛,不必照此儀式,但息想定慮,徐徐念去,要使聲合乎心,心隨乎聲,念久純熟,自得諸念澄清,心境絕照,證入念佛三昧,若餘年未盡,得以所證,為眾嚮導,報佛深思!臨命終時,決定得生極樂,坐寶蓮華,登不退地,再返娑婆,廣度眾生,同生西方,滿菩提願。

[此帖子已經被小江於2016/4/2 下午 10:27:30編輯過]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2/7/18 上午 10:11:17
小江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4687
積分:59083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27日
2
 用支付寶給小江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6/4/2 上午 10:27:43

 2   2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31250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