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錄自《般若攝頌淺釋》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3
子二、以不修學諸法之方式而修學:
色增減取故非學,非執種種諸法學,
學亦緣取一切智,定生此即喜德學。
對從來沒有聽過中觀等空性法門的人來講,他們會覺得本經所講的很多道理都互相矛盾。不說《般若攝頌》,就是《心經》,其矛盾也比較多:明明有眼睛等,為什麼說無眼耳鼻舌……《金剛經》也同樣,不學即是學,不見即是見,這也很矛盾。但是,真正懂得空性法門的人,也即真正對空性法門有所聞思,或心中對光明、空性有一定境界的人,就能瞭如指掌,不會有任何懷疑。
“色增減取故非學”:色等所攝不清淨的輪迴法,如年齡和色身等,以及佛陀十八不共法等清淨法,它們有增有減,且是根識緣取的對境之故,這叫非學。大家也清楚,真正從本體觀察時,一切法本來清淨,原本就是空性,不可能有任何相狀存在。也即在勝義中,一切萬法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不常不斷,遠離一切邊戲。所以,有緣取、增減的執著,就不是真正菩薩的修學。
而真正通達真實義的行者或菩薩,自然就能具足三法:第一是“非執種種諸法學”,也就是不學而學。因為在抉擇勝義見解時,一切萬法無取無作、了不可得,就是所謂的能聽所聽也不成立,全都處於等性的狀態當中;所以實際中就沒有真實的學,而所謂的學也只不過是言詞上的假立。可見,無緣而學正是菩薩的境界。當然,這也是從真實性的角度來講菩薩的行持。
第二是“學亦緣取一切智”。從名言或顯現的角度來講,從發心到最後成就之間的修學都有,而這樣修學的目的也是為了獲得一切智的究竟智慧。但部分人聽課的目的就是為了發財,甚至有人還認為學中觀不如學黃財神,因為黃財神修得好能發財。那天一個人一直在念黃財神咒:嗡匝靶拉雜聯扎雅娑哈。他問我:“我現在已經念了一萬遍,念到兩萬遍時能不能發財?”很明顯,他的修學目的並不是為了獲得一切智,而是為了獲得財富,這就不太好。其實要擁有財富,必須自己要有福報,若沒有福報,黃財神也不可能以非正當的方式在別的地方搶一些東西來給你。以前有一個修單堅護法的人,因為他的福報淺薄,護法神也只能在他碗裡扔一塊油脂,除此之外也沒辦法。所以大家皆應積累福報,這非常重要。
第三是“定生”,也即要獲得一切智,就必須智慧和方便雙運。也就是說,既要積累福德資糧、又要修學般若空性,以這樣的方法或途徑就能達到自己的修學目的。
“此即喜德學”:若具足以上三種法,即勝義中一切不執著,世俗中希求佛果,而且以智慧方便雙運的途徑來獲得,那這就是喜愛大乘功德的菩薩們的修學方式。所以大家皆應了知,不但勝義中不能有戲論,而且世俗中對道等也不能懷疑。《華嚴經》云:“於法無疑惑,永絕諸戲論,不生分別心,是念佛菩提。”意思是說,在名言中對法的懷疑、邪見和增益都沒有,而勝義中遠離一切有實無實的戲論,或各種能取所取的分別心,這樣的境界誰相續中具足,他就在隨念佛和菩提。
現在,大家依上師三寶或諸佛菩薩的加持,對中觀法門都有一些了解。既然如此,那對名言中念經等善行就千萬不能忘,而勝義中也應了達一切全是離戲的空性。現在很多人太過分,要麼安住在單空中什麼都不管,要麼對空性法門一點都不重視,其實這兩者都是極端。而我們依靠上師的恩德,即生中既不墮入有邊、也不墮入無邊,或者說既不墮入世俗的邊、也不墮入勝義的邊,那這樣的修學方式自然就是諸佛菩薩所歡喜之道。
當然,沒有傳承上師的引導,對以上道理就很難產生定解。因為一會說不能有戲論,一會說要有歡喜心,而且還要希求佛果,表面上看來這似乎很矛盾。對邪見分別比較重的人來講,可能他們心中還會產生諸多邪分別念,會認為這到底在說什麼啊?但是,若我們有上師的竅訣,自己不但會產生新的境界,而且這樣的境界也願與更多有緣眾生分享。
大家也清楚,聞思修行多年的修行人在攝受弟子或與眾生結緣等方面都與眾不同。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們自私自利的心已經斷了、利益眾生的心又特別強,而勝義中了不可得的境界也已獲得。對這幾個關鍵的要點都瞭如指掌的緣故,他們度化眾生就很方便,所以在弘揚佛法的過程中,這些大德就不會到處都遇到挫折和障礙。如果自私自利的心特別強,可能就寸步難行,到哪裡去都會碰鼻子,不可能很順利。但若沒有自私自利的心,而利他心又特別強,那不管去哪兒都能受到別人的歡迎。可能大家也知道,上師如意寶的傳承弟子就是因為長期受這方面教育的原因,所以即便是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