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分兩種: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就是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一般的凡夫可以修,也能發出來。勝義菩提心就是證悟空性的智慧,真正的勝義菩提心是一地以上的菩薩所具有的。 在因地跟這些父母眾生結善緣,在果地給他們講經說法,讓他們得到法益,遣除煩惱,有這種發心和願力,就是願菩提心。為了成就佛果、輾轉法輪,為了成佛而發願學修六度萬行等菩薩的學處, 就是行菩提心。菩提心,尤其是世俗菩提心是大乘一切修法的前提。知恩、念恩、報恩是四無量心(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的基礎。 在人道要做一個標準的好人,首先要孝順父母。孝順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孝順就是知恩、念恩、報恩。我們知道父母對自己有極大的恩德,並且要時時刻刻憶念這些恩德;然而僅僅念恩還遠遠不夠,一定要報恩,要盡心盡力地回報他們,這才是知恩、念恩、報恩。你真正做到了這些,才算是個好人。 你給父母美味的飲食及舒適的住處也算是報答,但不是究竟的報答,因為這只能解決暫時的一些問題,不能徹底解決痛苦。我們只有輾轉法輪、講經說法,讓他們接觸佛法,懂得佛理,增長智慧,受到法益,才能遣除他們相續中的煩惱習氣,這樣他們自然而然就能永遠地脫離痛苦,獲得永恆的安樂。這是報答父母恩德的最究竟、最殊勝的方法。要拔除他們的痛苦,要給予他們安樂,這也就是慈心和悲心。 但做為大乘修行者,對境的範圍就要擴大,擴大到所有的眾生。每一個眾生都無數次地做過我們的父母,他們在做我們父母的時候,和現世的父母一樣養育、愛護我們,對我們恩重如山,所以我們一定要報答他們的恩德。我們發心發願,拔除一切父母眾生的痛苦,給予一切父母眾生安樂,這也就是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 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合在一起叫慈悲心,是四無量心的基礎;四無量心是菩提心的基礎。修四無量心主要靠知恩、念恩、報恩這三種修法。以前藏地的很多大德高僧,尤其是舊噶當派的學者成就都非常高,他們也是通過這三種修法來修慈悲心和菩提心的。阿底峽尊者不止一次地強調過,如果要真正生起四無量心、生起菩提心,就必須要靠這三種前提的修法,否則,相續中無法生起這些功德,也就無法能夠學脩大乘佛法。如果我們不學脩大乘佛法,就無法能夠往生,更無法能夠成就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