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傍大伏藏師會供略說
年龍上師父母 講授
首先,為了一切的眾生都能於此生之中成就遍智佛果,在這樣的發心當中,斷棄一切聽法的散亂、具足一切聽法的威儀來聽受正法。
現在,我們所要講的是阿傍大師關於會供的略說。會供的內容是非常廣的,但是因為時間的關係,在這裡只能略說一下。通常大家都一直在修習會供,但是,對於會供當中每個支分和它的目的,不一定都是很明確,因此,現在在這裡給大家做略說。
在這裡求法的人們,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成就究竟的佛果。我們要想成佛,必須具足有所緣的福德資糧和無所緣的智慧資糧,並且清淨二障,這樣才能成就究竟的佛果。在《寶性論》當中是這樣說:“從有所緣的福德資糧和無所緣的智慧資糧當中,能夠出生聖者的三身。”所以,究竟的佛果是仰仗於有所緣的福德資糧和無所緣的智慧資糧都圓滿,才可以成佛的。現在,我們在這裡所說的會供,就是包含這一切有所緣的福德資糧修法和無所緣的智慧資糧修法。
在修行供養的時候,大家要知道會供中供養一尊佛和供養所有的佛都是同體的。有些人修行會供的時候,認為自己是供養蓮花生大士的。對於其他的一些佛、菩薩是未做供養的;其實這樣想是不正確的:你應該知道,一切諸佛同出於一個智慧的法界當中,在智慧的境界當中是了無差別的。正像經書上所說的那樣:“你如果供養了一尊佛,就等於供養了一切諸佛。”那麼,我們在修行會供的時候,也是如此的。應當了知,一切諸佛自性為同一法界。你要生起這樣的一種淨信心,于一切諸佛而做供奉。在自己做供養的時候,要知道我們所供養的任何一個本尊,比如說蓮花生大士也好、妙音佛母也好、或者是綠度母也好,供養任何一個佛菩薩或本尊,自己要知道他的本體是自己的根本上師;他的形象,是自己所供養的本尊。我們甯瑪巴所供養的是一切諸佛的總集之體,稱為第二佛陀的、具足無比恩德的鄔金蓮花生上師父母。因為我們要供養他們的緣故,自己要生起他們是一切諸佛總體的這種信心。正像《意趣總集》中所說的:“如果你於三千世界的一切諸佛恒常供奉,與對自己的金剛上師的一個毛孔,以一滴旃檀香水滴入的功德相比,供奉自己的金剛上師超勝供養一切諸佛何止百千倍呢?”所以說,要是能夠供養自己的至恩上師的話,這種功德要勝過供養一切諸佛,因為他是一切諸佛總體的緣故。還有其它經書上這樣說:“即使你累劫當中供養一切諸佛,不如一瞬間供養自己上師來的更殊勝。”所以說,對於上師的供養最為根本。而我們甯瑪巴的教法當中,主要的是以鄔金蓮花生上師與依稀措嘉佛母來進行供奉的。供養的時間,是於上弦的初十與下弦初十(二十五)而呈獻供養。這時,要知道他的外相是鄔金蓮花生上師父母;他的內相,他的本質是自己的根本上師,自己在了知這個本質的情況下,抱著這樣的信心,對於鄔金蓮花生上師父母做供養,這是我們甯瑪巴的儀軌。
在修行會供的時候,也是具足了六種波羅蜜多的,為什麼說具足六種波羅密多呢?是這樣,因為在會供過程中,在法界本來清淨的平等法性當中了無貪執的緣故,稱為佈施波羅蜜多;于自性智慧當中,無有任何的污垢染著的緣故,所以稱持戒波羅蜜多;因為金剛道友在修行當中了無爭議的緣故,故稱之為忍辱波羅密多;在佈置壇城的時候,不論是如何的廣大、清淨、莊嚴;不論是多麼的辛苦、都能夠盡自己的所能把它陳設出來,因為這個緣故,稱為精盡波羅蜜多;于修行會供中的了無分別之念,於自心當中獲得安忍的緣故,所以稱為禪定波羅蜜多修行會供的時候;自心與智慧了無分別的緣故,稱為般若波羅蜜多。所以說,修一個會供當中同時具足了這六個波羅蜜多。
除此之外,就比如說會供這個名字,要是廣說的話,還有很多內容要講;但是,在這個短短的時間當中,要想把這麼多的意義說得很透徹、明白,大家肯定很難如理地瞭解。所以,這裡暫不廣說,只先做這樣的瞭解:我們甯瑪巴的會供,是供奉蓮花生大師和依稀措嘉佛母,他們的本體是自己的根本上師,供奉他們就等於供奉了三世一切諸佛,會供具足六波羅蜜多,在六波羅蜜多當修行會供,這是非常重要的。
關於供養物,我們並不是因為自己認為好吃,或者是它比較香甜,所以才來呈獻會供的。會供是我們要以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當中,收集起來所能供養的物品,然後把它緣成是無盡普賢供養雲的相狀。這樣觀想的時候,知道並不是僅僅我們自己所能收集起來的供品,才是我們供養。而是借這個供養為緣起,以遍及虛空當中所有的能夠供養諸佛的善緣供品,以無盡莊嚴寶藏的方式來呈獻供養;而且也不是在這一座之間供養完了就完了,以後就間斷了;或只是初十或二十五的短短兩天時間之內,而是於無窮無盡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間,來呈獻供養。那麼,供養的空間也是非常的廣大,它不局限我們所能夠觀想的空間,而是於無量微塵數一切諸佛世界當中,悉皆充滿無量的供養物,來供養一切諸佛,要做如是觀想。
同時,供養的對境,也不是對一尊佛或者一個本尊來呈獻供養的,而是於遍及虛空法界當中一切的諸佛菩薩,而且于一塵中又有無數的塵數諸佛刹土、一一諸佛又有無數的菩薩眷屬,于他們面前都要呈獻廣大的供養。這種供養是盡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間,無有間斷、而且恒常供養的。所以說,自己千萬不要認為我自己供養的東西是有限的,而且時間也是有限的,要以這樣廣大的發心和這種信念做為任持來進行供養。
在積集資糧當中,有人認為不管用什麼方式積累福德資糧都是一樣的;但是事實上就象經書上所說的那樣:“一切的福德資糧當中,最殊勝的積資就是修行會供。”
獲得加持、遣除違緣、斷除魔障、獲得悉地等時候,修行會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說,能夠修行會供,是一切福德當中最殊勝的福德。
在修行會供的時候,自己一定抱有清淨的意樂和發心。比如說自己在呈獻會供這一方面,要收集一些供品。我們的供品主要就是“芒薩”(肉)和“匝嘎”(酒)兩種。那麼,收集這些供品的時候,我們一定要以最極純潔的、清淨的、非常上好的供物來做供養,並且根據自己的富足情況來陳設。比如說,要陳設“芒薩”的時候,如果自己心中沒有真正瞭解會供的意義,用殺生的方式取得,那這樣是有毒的,也就是摻雜惡業的;不摻雜惡業是會供當中非常重要的要求,呈獻任何供品,都不能摻雜惡業;用殺生來取得“芒薩”做供養的話,這是不允許的;還有人說自己要呈獻會供,但不是很富足,不具足用於供養的物品,於是他們想去偷盜來供養,這也是摻雜惡業的,也是不允許的。
總而言之,你要是陳設“芒薩”的時候,一定是“三淨”的才可以,要具足沒有看到、聽到和懷疑為自己而殺的,這樣的“芒薩”才可以取用。所以這個一定要清楚,呈獻任何的供養時候,自心清淨,且供物的質地也必須清淨,這是非常重要的。
說它質地必須清淨,是因為有一些人在呈獻供養的時候,把這個物品當中非常好的這一部分自己取用了,然後把剩下的不好部分來呈獻供養。他認為,這些東西反正都要供出去的。這樣是不允許的。如果你自己不很富足,自己沒有這種順緣的話,你在呈獻的時候,沒有太好的東西,這個也無所謂。因為,你只有這麼多的東西了;關鍵在於你不能夠把好的東西自己取用,把這種壞的東西或者品質惡劣的東西呈獻供養。好的、清淨的供品,只要有這麼一點點也是可以的;不好的、不清淨的物品,再多也不允許,這是關於會供物關於品質方面大家需要知道的。
做為會供的支分來說,大家也需要做一些瞭解。比如說,呈獻會供的時候,要有非常清淨的意樂和發心。在陳設的時候,不能摻雜任何的分別和妄想,在陳設會供的時候,“芒薩”和“匝嘎”這兩種是不可缺少的,因為“芒薩”、“匝嘎”這兩種是甚深密咒當非常重要的緣起物,能有獲得殊勝加持和遣除違緣的這種必不要,使一切的本尊和上師都能意密欣足,並且賜予你殊勝的悉地,尤其是能夠強制地賜予你殊勝加持。有這樣的必要,所以這個是不可缺少的東西。
要是在陳設這兩種會供物的時候,你具足了清淨意樂的話,會見到許多加持的瑞相。比如說,一些瑜伽士修行會供的時候覺得心地清明,並且慈悲心能夠油然而生,能夠覺性明朗,這些都獲得加持的驗相;甚至在呈獻會供的時候,可以見到供具當中甘露沸騰、降注甘露等等這樣的驗相,這個都是強制加持的驗相。所以說,具足清淨的發心在會供中特別地重要。
我們在呈獻會供的時候,一定要具足清淨的信心,如果非常的散亂、放逸,以非常不謹慎的態度來修行會供的話,不僅沒有加持,反而會產生很大的過失。修行會供一定要具足信心、專注、清淨。就像蓮花生大士所說的那樣:“如果自己在修行的時候,斷棄一切懷疑的話,必然能得到加持;如果你沒有任何疑慮的話,一定能夠得到成就。”
所以說,在任何時候有堅定的心念,有非常精進的意樂,並且能夠攝持自己的心念,這是修行會供當中非常重要的支分。如果不能夠這樣去會供的話,就會有很大的過失。會供的時候,止語是非常殊勝的。正像蓮花生大士所說的:“散亂修行一年的功德,不如止語修行一個月的功德來得更殊勝。”所以說,在修行的時候一定要止語、不散亂,這是非常重要的。
能夠以清淨的意樂修行會供的話,能夠得到非常廣大的功德和加持。就比如,自己能得到妙色、妙音、戒律清淨、遣除違緣、息滅災害等,並且能夠使自己產生廣大的證德,那麼遠離八邊戲論的殊勝智慧——究竟的大圓滿見,也能夠毫不造作的于自相續之中生起。除了有如此的功德之外,要是自己能夠好好地修行會供,無論外的一切違緣、內的一切違緣、密的一切違緣、極密的一切違緣,所有的一切違緣都能消除,而且能獲得殊勝與共同的悉地。外的八種違緣,內的八種違緣,都可以通過修行會供,在法界之中自然消除。
就所謂違緣方面來說,比如地、水、火、風四大種的違緣,像地震、火災、水災、風災等災難現在有很多的。遇到這些災難的時候該怎麼辦呢?實際上不需要用其它的方法,只要自己能夠安住于清淨的信心之中,來呈獻會供的話,這一切的違緣都能夠完全地消除。所以說,修行會供具足了很大的功德。只要能夠真誠地、真實地呈獻會供的話,不僅可以使一切違緣消滅於法界之中,而且驗證的功德也能夠油然地出生。
除了上面所說的功德之外,假如一個地區,長期以來天旱沒有雨,如果修行會供的話,會降下及時之雨;還有些地方,流行各種瘟疫,如果修行會供的話,這一切也會自然止息;還有一些地方,農田莊稼經常會有冰雹或者蝗蟲等等這些災害,如果能修行會供的話,這些都會自然地遮止。所以說修行會供,能夠使外界的一切怖畏全部都能遮止,這即是會供具有息災法的功德。
修行會供的話,不管是人、財、食物等等所有一切生活上面的資具,都能自然地彙集,並且使自己福德增長,這是會供具有增益方面的功德。
還有諸如人、天、鬼、神一類也能自然的攝集,他們對你產生歡喜之心,助你成辦事業。這些都是會供在懷愛方面的功德。
對自己有邪見、嗔恨心、有惱害的人,甚至攔道行搶、以金剛橛來釘、以各種鎮物來鎮你的這些人,如果你修行會供的話,會自然息滅他們的惱害之心。尤其是外內密的一切魔障,它們不敢接近你的身邊;如果你真正能夠修行會供,那麼,周圍一切的障礙都能自然的驅除。很多經續當中也說到,修行會供,一切的功德都能圓滿具足。所以說,於上、下弦初十之間精進的呈獻會供,只要你能夠修行會供,一切的惱害都會得到回遮並且消除,這是會供在回遮方面的功德。
除了息、增、懷、遮這些功德之外,還能夠於自心當中出生殊勝的智慧,所以說會供的功德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我們在會供中,有相的生起次第和智慧的圓滿次第雙運而修,如果自己的心能夠專注的話,一切的善法和功德都能自然雲集。
修行會供功德是無量無邊的,這裡當然只能做略說,讓大家知道;知道了會供有這樣的功德之後,應當在歡喜心之中來呈獻和修行會供。
會供的梵文名字叫“嘎那匝紮”,翻譯是“會供輪”的意思,會供和會供輪是有差別的:會供指的是個人通過生圓次第的修行來向佛、菩薩呈獻供養等這種叫會供;會供輪指的是方便和智慧雙運,這樣才稱之為輪。如果在修行會供的時候,勇士和空行的數量是自然相等的,這樣的話,不論有多少人都稱為會供輪,即使說有一個勇士和一個空行,這兩人一起做會供的話,這也稱為會供輪;要是勇士比較多的話,那麼叫做勇士會供;如果空行比較多的話,叫空行會供;真正具足了方便和智慧,這樣就叫會供輪。修行會供輪的時候,如果是在上師的面前呈獻會供時,上師居中而坐,然後勇士(男)坐在上師右手一側,而空行(女)坐在上師左手一側,基本上是這樣分開;如果上師不在場的話,在壇城面前呈獻會供,也是一左一右,這樣各別分開,這就是會供和會供輪之間的區別。
真正的會供分成四個支分,也就是時、伴、處、物這四個支分。
時是上、下弦的初十;
伴指的是沒有毀犯戒律的金剛道友;
處指的是先賢聖者鄔金蓮花生大士等諸大成就者加持過的聖地;
物就是我們所供養的供品。
在呈獻供養的時候,伴侶當中最主要的是戒律要清淨,戒律不清淨是不可以參加會供輪的。在漢地修行會供的時候,通常要求所有參加會供的人都是得到了甚深密宗的灌頂,並且護持清淨的戒律。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是最好的;這樣的條件如果俱足的話,那麼就是同一上師為同父,同一壇城為同母,在戒律清淨而又融和的環境中修行會供,加持力是非常殊勝的。
如果沒有這樣的條件,那麼也可以作如是開許:如果對於甚深金剛密法具足信心,只要他有清淨的發心,並且沒有造下極大的罪業,尤其是沒有毀壞三昧耶戒的,如果是屬於這一類的,也允許他們參加會供,這一點上是有一些要求,所以在修行會供的時候,大家一定要非常慎重。
我們在修行會供的時候,在座次上也應該有所區分。首先是比丘,然後是沙彌,最後是居士,這樣分次序坐好;所有的男眾坐於右方,所有的女眾坐于左方;大家都分別而坐,這樣是比較如法的。正像經書上所說的那樣,如果只有一個座位,有白衣和比丘,那麼這個座位一定不會屬於白衣的,比丘一定要上座。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說參加會供的時候,該怎麼樣的坐要有個次序,當然也要照顧到方便。
修行四物補缺的支分,就是修行圓滿意密的。這個四物是:第一個是以五肉五甘露和成千草藥精華所和合起來的藥;第二個是血;第三個是朵瑪;第四個是燈明,這四種供物完全呈設出來,進行補缺。這四種供物的數量是有要求的;最好能上千,能有一千的話會非常好;如果不具足,有一百零八個也很好;如果一百都不具足的話,至少也要五十,這是不可缺少的。當然,這只是在條件和環境許可的情況下,並不是要求平時自己會供的時候,都要具足這樣廣大的壇城。這樣要求的話,從自己的富裕也好,順緣也好,一般情況下很難俱足;所以,一般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只要能夠陳設出來藥、血、朵瑪、燈明這四物補缺,就是很好的。這以上是簡略地說,開始使自心能夠清淨的次第。
第二個支分就是如何的呈獻會供物。會供物分為:一切飲用和一切食用的這兩類,飲品擺在供桌的中線左側(上師像的左手一側),食品擺在供桌中線的左側(上師像的左手一側),這兩類中尤其是“芒薩”(肉)和“匝嘎”(酒)是必不可少的,呈獻這些會供品的時候,沒有什麼量的多少,只是一個緣起的表法,會供的時候,如果藥、血、朵瑪和燈明這些都具足是非常好的。在年龍會供的時候,上師的屋裡經常會有上百盞燈供奉著,至於說是藥、血、朵瑪呢,有的時候是全部具足,有的時候是有一個的,但是總的來說,如果是具足了的話,是非常好的。(如果在漢地找不到藥和血的情況下,上師仁波切特別開許:在右側的銅托巴里放上白色的奶粉和奶片臨時代用表示藥,在左側的銅托巴里放入紅色的葡萄酒臨時代用表示血。)
但是,在漢地修行會供的時候,尤其對於“芒薩”和“匝嘎”兩種,這是要非常慎重的。因為,如果毫無厭足地堆了一大堆的肉、堆了一大堆的酒,然後大塊大塊地吃肉,大口大口地喝酒的話,這樣會使很多的人產生邪見;如果造成對甚深密法產生邪見的話,罪業是非常非常大的。所以說,為了不使人起邪見的緣故,尤其在漢地顯宗比較興盛的地區,其它的供物,你可以按規矩呈獻好,至於“芒薩”和“匝嘎”有一點點就可以了,並且在名稱上也應該所改變。不管用“芒薩”也好,“匝嘎”也好,用密法當中的密名來稱呼它,在受用的時候,也不是大口大口這樣的受用,因為沒有這樣的必要,只是用它做為一個緣起,做受用是一個緣起,這樣一個資勢受用就可以了,有一點點就可以,不需要非常的多,這方面是大家需要注意的地方。
呈獻會供需要如理如法,比如說用朵瑪方面,朵瑪有很多是用糌粑做成的。用糌粑做的時候有一個要求,就是不能用水與糌粑、酥油調和,只能用沒有沾過水的酥油和糌粑兩個調和在一起。這樣做出的朵瑪是最好的;當然,如果不富足的話,實在不具足的話,那麼你只能用水,這樣也勉強可以;但是最好是製作沒有水,只有酥油和糌粑和在一起做成的朵瑪;做的時候,也不能非常粗糙和容易壞裂,這樣是不行的,要讓它非常的調和,這是非常重要的,調和有一個緣起,因為我們做為甚深密法的修行人,如果朵瑪做得非常調和的話,證明我們的戒律是堅韌不壞的;如果很容易就毀壞的話,這樣的緣起會非常不好。所以說,朵瑪一定要做得非常調和。朵瑪在我們會供當中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希望大家都能有機會學會製作,並且能運用到自己的會供當中。
我們在呈獻的供具方面,一定要有非常好的供盤、供碟這些東西,上等的為金銀,珠寶做成的;如果是中等或者下等的,至少也應該是不壞不裂的,就是沒有什麼破壞的,裂紋的、缺口的。沒有破壞的供具,這是非常重要的。要把清淨的供品放在這些上好的供具當中,然後放在供桌上,供桌也應該有一個非常清淨的桌布,把它鋪好,在桌布之上,呈獻供品,以上是有關於供品的呈獻和供具所要注意的支分。
對於會供的時間上,有很多的差別,最好是上弦初十和下弦初十、正像《勝樂根本續》當中所說:“上弦初十和下弦初十應該精勤地修習會供。”龍欽巴尊者也是這樣說:“如果能夠於上弦初十的白晝與下弦初十的夜晚修習會供,將會獲得殊勝的加持,應該精進的修行。”像續經和聖者們所說的那樣,上弦初十于白天做會供,下弦初十於晚間做會供,能獲得殊勝的加持。因為下弦初十是空行攝授加持的勝時,尤其在晚上是空行聚集的勝時,呈獻會供的話,將會得到殊勝的加持。有時我們在晚上會供可能會不方便,那麼下弦初十也可以在白天會供,關鍵是自己具足清淨的律儀,並且,好好的安住於會供的善法之中。
會供的瑜伽士也有上中下的差別:最好的瑜伽士能夠認知自性本來的智慧,並且於其中安置;中等的瑜伽士,也一定要知道一切諸法如夢如幻,而且,於了知如幻當中能夠安住;下等的瑜伽士,也一定要把世俗當中的一些貪戀和頑執全部能夠拋棄,具足虔誠和清淨的信心;如果這些都不具足,真正是非常愚癡的人,至少他要能夠有一些歡喜心和信心參加會供輪的話,也可以稱之為凡所結緣皆具實義的與會者。所以不管怎麼說,會供的參與者要真正俱足虔誠和清淨的信心,這是修行會供當中不可或缺的支分。
修行會供是俱足了很多的支分的。就像吉祥那洛巴把會供分成九個支分,而帝瓦巴把會供分成七個支分;鄔金蓮花生上師則把會供分成五個支分,這五個支分也稱為五圓滿。
所謂五圓滿,就是處圓滿、大師圓滿、眷屬圓滿、法圓滿、時圓滿這五種圓滿。
首先講處的圓滿,我們在修行會供的時候,不應該把自己修行會供時候,不應該把自己修行會供的房間觀想成世俗的房間,而應該把它看成是法界密嚴宮殿一樣的,就是蓮花光明刹土。這樣做觀想,就是處的圓滿。
大師圓滿,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上師並非凡夫,他的外相是自己的上師,事實上本體是同鄔金蓮花生大士無差別的,這就是大師圓滿。
然後就是眷屬的圓滿,指的是在我們修行會供的時候,一切的金剛道友和金剛兄妹不應該做世俗的觀想,應該把他們觀想成是一切勇士和空行的群體。
然後就是法圓滿,並不是一個普通的會供,而是要知道這是依鄔金蓮花生大士的自宗來修行生起和圓滿的甚深瑜伽。
最後就是時圓滿,要觀想自己在修行會供的時候是一切的上師、本尊、空行和護法雲集的時刻。
那麼,具足了以上這樣的五種清淨圓滿的觀想,在這樣的氛圍當中來修行的話,就是鄔金蓮花生大士所說的五種圓滿之支分
下面開始講如何加持供品:在加持供品的時候,首先要在加持前有“嚷漾康、噢阿哄”這幾個種子字。在平常修行的時候,大家如果不明白含義,就憑自己的信心念誦也是可以的。因為,蓮花生大士這麼說:“只要呈獻會供,都能自然得到加持。”如果能知道觀想所緣,而進行觀想的話那將非常殊勝。在修會供之前,首先把自己的身體觀想是本尊的身相,然後於心間放射光明,其中有“嚷漾康”三個種子字,然後“嚷”字就化現出來火焰;“漾”就是風;“康”就是水,通過燒、吹、洗使一切的供器和供物都能夠清淨,用火燒使它清淨,用風把不淨物吹走,然後以水清洗使它變得清淨。
供器也要非常廣大,並不是只有我們所陳設的小盤兒、小碟兒那麼大,而是要要觀成遍滿虛空法界一樣的那麼廣大。
念“噢阿哄”的時候,是觀想自己所供養的一切供具供品,都不斷地清淨增長廣大而遍滿法界,在這樣觀想的時候,供物化成無執的甘露光明,就像魔術師把它變化出來的一樣,遍滿虛空法界,這其中包含有一切的人、天受用,比如說七政寶、八吉祥、八瑞物、王舍、宮殿、花園、海洲等等所有一切最善妙的供物,全部持於供養,而且在供養的時候,在眼當中是一切的美色,在耳當中是一切的妙音,在鼻子當中是一切的美味,然後在舌當中是一切的妙味,在身體當中是一切非常稀有的觸覺,然後在意當中是非常美好的感受等等,一切的五妙欲,無所不具,遍滿虛空法界當中,以此無邊的供養,來供養自己壇城當中的本尊,這個就是加持會供品的觀想方法。
然後是迎請,要這樣的觀想:首先,我們已經加持過供品以後,從無邊的密嚴刹土和無邊的佛世界,尤其在蓮花光明宮殿當中,迎請蓮花生大士,以及一切的諸佛菩薩聖眾,如同雲海一般現量降臨,這樣的觀想,就稱為迎請。
修行的時候念誦會供當中的迎請頌詞,迎請一切的續部本尊、持明上師、勇士空行、六道父母前來受用外的供養、內的供養、密的供養、還有真實性的供養。就是說,我們真正要呈獻供養的時候,供養的物件也是無量無邊的,在迎請的時候這樣觀想,在供養的時候也這樣的觀想,要生起一個廣大清淨的淨相,來這樣的迎請供養。
迎請之外,下一個就是供養的支分。
供養第一個部分叫首供。首供這種供養要把自己所陳設的供品,觀想成無漏的、無邊的供雲海,然後在供雲當中,幻化出色、聲、香、味、觸這五妙欲的天女也是無量無邊的,持續供養上師、本尊、空行海會,這個稱之為首供。
然後是懺悔的支分。就是懺悔自他一切眾生從無始無量劫以來到今生之間所積造的一切罪業,使之無餘得以清淨,以此供物做為懺悔的緣起,這就是懺悔的支分。
接下來是超度的支分。超度本身有很多複雜的支分,因為時間的關係簡說如下:超度就是遣除一切給佛法和修行人造違緣的魔障就。超度的時候,並不是把自己所執恨的人觀想在所緣之內,以金剛橛來誅殺他,這樣是不如法的。主要是把一切的外、內、密的魔障和違緣,做為超度的對象。
超度之後,就是呈獻的支分。呈獻是:了知於法界平等自性當中做呈獻。把超度了的表示貪、嗔、癡的血、骨、肉呈獻於一切的壇城本尊口中,這個就是超度後呈獻的支分。
接下來是受用悉地的支分。受用悉地時,自己首先做觀想來受用。當然,悉地物是不需要很多的。那麼,觀想的方法如果大家知道是最好,不知道的話僅僅具足清淨的信心來受用,也一定能獲得非常大的加持。受用的悉地物不僅僅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飲食,而是俱足各種妙欲、加持,功德,我們把它稱為悉地,這樣就具足了清淨的想法和受用悉地的觀想。如果你有這樣的淨想,我們就可以按照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大圓滿等不同的規則來受用。
通常我們是按照阿底瑜伽的規矩,觀想我們的身體頂輪、喉輪、心輪具足三根本的三座壇城;我們的八識是八大菩薩和佛母;身體中無量的毛孔,是無量的空行海會。那麼,我們在受用的時候,可以說是在受用悉地,也可以說是在供養壇城,都可以的。或者以做內護摩的這種方式來受用也是可以的。
如果你按照生起次第的觀法也可以,按照四灌來講,瓶灌可以把它觀成五肉五甘露的自性;密灌可以說是紅白菩提的自性;智慧灌可以想是方便和智慧的雙運;對於本淨句義灌,可以想空性和廣遍了無差別的受用,如果能夠知道這些的話,這樣受用就是可以的;如果不瞭解的話,你自己只要俱足虔誠的信心,觀想獲得殊勝的悉地,遣除一切修行的違緣就可以了,一般受用悉地的時候要有這樣一些觀想。
我們的供品也不應該陳設的太多。壇城當中設置很多的悉地物,在分悉地的時候,每個人分了很多,吃不了,剩下了就扔出去,這樣非常的不好。雖然說在會供當中,在藏地有六種滿足的說法,其中就有瑜伽男女飲食滿足,也就是說,會供的時候像吃飯一樣的,吃到吃不動為止,倒是有這種說法。可那是我們平常的時候,修行會供時不能這樣子,讓別人看起來好像是這些寧瑪派的修行人,一說念經的時候,一大堆的供品供在佛堂裡,結果待一會兒一看,供品都跑到自己跟前,然後沒完沒了地吃,這個樣子是不行的。
還有受用“匝嘎”的時候,有的人本來是有酒癮的,嘴裡卻說:“我對甚深密宗供物非常的有信心,再給我一點兒吧。”然後就咕咚、咕咚地灌下去,然後再給點兒吧,然後又灌下去,像這樣是非常不如法的。在受用“匝嘎”的時候,有一點兒就可以了,用自己的無名指蘸一點,放自己舌頭上這樣加持就可以。因為這只是一種緣起物,只要有堅定信心、俱足了清淨心的情況下,自己的身體為殊勝的佛身,身體當中的每個支分都是佛菩薩的壇城,在這樣的清淨心當中受用一些就足夠了。所以,希望大家做會供時候,不管“芒薩”也好,還是“匝嘎”都是一點點兒,夠自己受用一下或表示一下就可以。不管你受用的多或者是少,不管用哪種方式受用,總之在念餘供之前,必須要受用完畢。這個是受用悉地的支分。
然後是餘供,就是我們在受用完悉地之後,要把剩餘的供品供向壇城之外的這些護法眾。壇城之外的護法眾主要是過去鄔金蓮花生大士攝授的,教令他們來護持瑜伽行者,遣除一切修法的違緣。當我們在修行餘供的時候,要具足了清淨的禪觀,把供品觀想成無量的甘露相狀,具足各種妙欲,然後來佈施,或者供養。這樣觀想供養之後,把供品送到自己修行會供的壇城西南方七十步之外的屋頂等清淨的地方。白天的時候,在餘供上面有香點燃供養;夜晚的時候,餘供上面要點燈,餘供堆在一起絕對不可以散開,散開有上師和弟子分離、金剛道友不團結的緣起,不能讓狗碰到,餘供是這樣安置的。
余供修完之後就是做圓滿的回向和發願。
在回向和發願的支分當中,最主要的是把自己修行的一切善根和福德乃至於會供當中一切有漏的資糧和無漏的資糧,攝集一處,為了一切的眾生都能於此生之中成就金剛持佛果的緣故,做圓滿的回向。
總而言之,修行會供也好,修行任何一個法的時候,要具足三種殊勝的攝持。所謂三殊勝也叫三正士道,這當中所說的就是最初的時候,加行要有廣大的發心,也就是我們在修任何善法之前,首先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自他一切的眾生都能成就無上菩提的緣故,生起廣大的發心,這個是加行殊勝。
在正行當中以無緣來攝持,正行無緣指的是沒有分別和造作之心,沒有任何的妄想摻雜在內,我們在會供的時候也是如此,會供當中不可以說話,互相開玩笑,在會供當中彈一下手指的聲響,罪業都是無量無邊的,所以說在會供當中,這個一定要注意。會供的時候,不可以雜言,更不可以亂走亂動,要專心住於禪觀之中。這是正行無緣殊勝;最後是圓滿的回向,把一切修行的善根和功德回向一切眾生成就佛果,這樣是了無貪執的回向,這是結行回向殊勝。
以上是會供的略說,我們會供當中還應當要知道的如:三不離、五種不蔑視、三種安住、三種斷棄等等,非常多。總之,在我們修行會供的時候,不離開你自己的身體即是本尊的觀想,不離開自己的語言即密咒的觀想,不離開自心禪定,這個就是三種不離。還有在修行會供當中,不可以摻雜各種妄想,各種分別取捨之垢。比如沒有攝持會供品之前,自己就已經想好了,我今天要攝持什麼樣的會供品,待一會兒受用它;或者擺在壇城上後,自己先趴在壇城前,看哪個東西最好吃,待會兒我就吃它;也不可以想,去年的供品比今年的差一些,或者這一次的不如上次的好,昨天的比今天的更好等等,這些分別取捨的想法都是不可以有的;還有是為了吃的緣故,把自己的食品擺在供桌上,待一會兒準備把它全部吃掉;不可以在修行會供的時候想這個東西不乾淨,我不吃,我先把好吃的東西吃掉;除了大家餓得要命的時候,可以多吃一點之外,平常的時候大部分供品應當供養壇城,只取少部分做為受用就可以了。總之,在會供的時候,不摻雜任何分別念的污染,才可以說是清淨的會供。
會供的時候,要以一個清淨的心來進行。如是在會供的時候彼此之間開玩笑,或者爭吵,這是非常大的過失。就像經續當中所說的那樣,如果會供當中有爭吵,發出一些聲音或者嬉戲的話,這是會供之墮罪,根本墮罪。這個罪業是非常重的!因此在會供的時候,大家應該具足威儀,然後安靜莊嚴的來受用會供,並且不離開禪觀,這是非常重要的。
在會供方面,需要講的還有很多,因為時間的關係,在短短的時間當中,給大家做了這樣的介紹。因為大家經常要做會供,如果不知道會供基礎知識的話,很可能在會供當中不僅沒有積集資糧,反而使自己造下各種過失;為了避免這些過失,給大家做以上的略說。
在我們講這些之前,有很多來這裡求法的人們,在法王如意寶還有其他的正士善知識面前已求了許許多多的法。在沒有詳細的給大家講這些內容之前,大家已經對會供有所瞭解。那麼在未來的日子當中,通過大家不斷地修行和瞭解,一定能夠掌握更廣大的、更細緻的會供方法。所以,這次沒有廣說,主要是對大家有一個提示的作用;大家也應該在歡喜心當中認真地聽聞並且受持。
會供有關的開示基本上就是這樣,現在是因為有譯師的緣故,有些人想這個時候方便學一學法。為了滿足你們的這種願望,所以給大家略講。
(譯者:現在,把我們講授會供略說的功德和我們聽法的功德還有三世所積一切的善根功德都集積一處,為了三界六道一切的父母眾生都能於此生之中成就究竟佛果的緣故,做圓滿的回向,吉祥圓滿!)
本文根據年龍上師父母仁波切講法錄整理成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