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kagyuoffice.org.tw/activity/2007/12_25/Medicine_Buddha_empowerment_20071225.htm
http://kagyuoffice.org.tw/activity/2007/12_26/Medicine_Buddha_teaching_20071226.htm
本尊在藏文稱為「宜淡(yidam)」,意思是「心中的誓言」,而這誓言包括承擔和本尊有關的事業。如果只是為了自己一人的利益而在房間裡擺設藥師佛唐卡,或供奉很多藥師佛的佛像,每日持誦藥師咒,甚至把整部藥師經都背下來了,那並不能算是依止藥師佛為本尊。依止本尊必須有皈依發心的基礎。--
「菩提心妙寶,未生令生起,已生勿退轉,輾轉更增勝。」有些大乘法說的是成就菩提因,有些說的是菩提果,有些則是菩提道──成就菩提的方法,但是,根、道、果一切法都不離菩提心,一切都唯有修持菩提心。大乘或密乘的一切甚深儀軌,及息、增、懷、誅一切事業,都必須有菩提心為基礎。遍知具義一切法皆須配合菩提心。
積福、招福等祈求此生圓滿的修持本身,雖然不是成就遍知的法門,但若能融合菩提心的大乘知見,則能幫助我們成就遍知的果位。總之,一個法門是否能成就遍知,完全要看它是否具有菩提心的基礎。只有空性觀而沒有菩提心的法門,不能算是大乘法門。我們要一起修持三天的藥師法也是一樣。
就現前而言,修持藥師佛能得長壽無病;就究竟而言,修持藥師法門能達遍知果位。但是,唯有配合菩提心的修持,藥師法才能稱得上是大乘法門。
─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
敬錄自《中觀莊嚴論解說》 全知米滂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講解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2
所謂的大乘,首先是以菩提心作為因。我們講任何一個法時都特別強調這一問題,不管修什麼法,首先一定要具足利益眾生的菩提心。如果利益眾生的菩提心不具足,那就根本不可能靠近大乘法。大乘的根本就是發菩提心。在菩提心的前提下,圓滿十度──六波羅蜜多再加上方便、願、力、智波羅蜜多,這就是道。然後通過十波羅蜜多圓滿,或者說修道以上的功德階段全部圓滿以後,獲得法身、色身雙運的佛果,就是所謂的大乘。
菩提心的修法
索達吉堪布 開示
頂禮釋迦牟尼佛:
釀吉欽布奏旦涅咪揚 大悲攝受具諍濁世剎
宗內門蘭欽波鄂嘉達 爾後發下五百廣大願
巴嘎達鄂燦吐謝莫到 讚如白蓮聞名不退轉
敦巴特吉堅拉夏擦漏 恭敬頂禮本師大悲尊
上師瑜伽速賜加持:
涅慶日俄再愛香克思 自大聖境五台山
加華頭吉新拉意拉悶 文殊加持入心間
晉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禱晉美彭措足
共機多巴破瓦新吉羅 證悟意傳求加持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菩提心的修法若講廣一點,內容就比較多,但因為時間關係,我只是給大家略說。
大概在半年以前,我要求大家每天早上要觀菩提心,時間最少是半個小時,可是我當時比較忙,沒有詳細講怎麼樣觀修,很多人在這個問題上比較茫然。有些人早上起來之後,想一想“我今天要幫助眾生、利益眾生”就可以了,有些人觀到勝義菩提心的空性方面去了,這種現象最近比較多,所以我今天簡單介紹一下觀修方法。
一、觀修菩提心的必要性:
學過《入行論》等大乘論典的人都知道,在所有的修行當中,菩提心的地位舉足輕重。如果沒有修成菩提心,一切顯宗和密宗的修法功德不大,甚至很可能修偏了,所以首先一定要了解菩提心。
但光是了解還不夠,現在很多人對佛法只了解就滿足了,其實學佛法、信佛法、修佛法是不相同的。我們相信佛法,叫信佛法;字面上知道一點理論,這叫學佛法;不但是相信、知道,而且實際行動中真的去做,這叫修佛法。這幾個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比方說,我們首先不知道某個企業,後來通過各種方法,相信有這個企業的存在,這叫信;然後了解它的建築、規模、設施,這叫做學;最後掌握企業從開業到發展的整個狀況,自己在行動中去運作,就叫修。
有些人根本不信佛教;有些稍微信一點;有些信一點,也學一點,但從來沒有修過,實際上最關鍵的是什麼呢?就是要修佛法,將自己所了解的知識再三串習,再三修持。很多人字面上知道菩提心,剛才有些居士也背了《入行論》第一品,功德真是非常大,但你們修了沒有呢?沒有修的話,佛法的力量體現不出來。所以,信佛法不行,學佛法也不行,一定要修佛法,否則自己臨死時可能一點也用不上。有些人理論上講得天花亂墜,自相續卻與佛法背道而馳,原因是什麼呢?就是沒有修持。因此,我非常希望大家一定要修菩提心。
我們平時所修的法是大乘還是小乘,完全取決於是否有菩提心。我以前也提過多次,比如說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詞上面不分大乘和小乘,以出離心來攝持,就成了小乘的念佛法門;以菩提心來攝持,就是大乘的念佛法門。在佛面前磕頭、供燈,也不分大乘和小乘,此善根成為什麼樣的善根,根本決定於自己的心態。譬如三個人今天在佛像前供燈、燒香、磕頭,一個人是為了今生的利益,求佛保佑家庭平安、生意興隆;一個人想自己獲得解脫;一個人是為了天下無邊的一切眾生而發願。表面上看來,三個都是供三盞燈、點三支香、磕三個頭,功德似乎一模一樣,可是由於不同的三種發心,相應就有了世間、小乘和大乘三種功德。所以,在修行過程中,每個人需要發菩提心。
藏傳佛教的大成就者喬美仁波切說過:“密宗的即生成就,是以菩提心為因,密宗的方便方法為緣。”可見,藏傳佛教的即生成就,離不開菩提心。同樣,漢傳佛教的淨土宗和禪宗,也離不開菩提心。釋迦牟尼佛三藏十二部經典中,離開菩提心的大乘法門,絕對是找不到的。不能說“正因為我是禪宗的,正因為我是淨土宗的,這個法肯定是大乘”,要知道,之所以說是大乘,必須以菩提心來攝持。故大家先要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知道了以後,自己才會願意去修。
二、觀修菩提心的方法:
具體怎麼樣修呢?這個竅訣非常多,無垢光尊者的《大圓滿心性休息》、華智仁波切的《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堪布阿瓊[1]的《大圓滿前行筆記》、喬美仁波切的《山法》及阿底峽尊者的教言中,都講到了修菩提心的竅訣。我今天將這幾個結合起來,大致給大家介紹一下。
菩提心,是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獲得無上佛果的一種發心。有人認為菩提心非常簡單,行住坐臥、吃飯走路,以利他心來攝持就成了菩提心;有人認為菩提心非常困難,只有等明心見性或證悟空性以後才可以生起。實際上,這兩個都是墮入一種極端。我們不能認為菩提心太簡單,隨便哪個凡夫人都能修得起來;也不能認為太難了,因為很多高僧大德都明確說過,即使沒有得到一地菩薩的境界,也可以產生菩提心,故大家應該對自己有信心。
1、菩提心的前行:四無量心[2]
你們早上起來之後,先要從四無量心開始修。所謂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為什麼稱之為“無量”呢?因為修這四種心,功德無量,福報也無量,沒有大的心量,沒辦法修持,所以叫無量心。
本來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中,最初應該從慈心開始修,但是按照華智仁波切的竅訣,如果首先沒有修成捨心,那麼慈心與悲心就會偏墮一方,達不到完全清淨,所以最先要從捨心開始修。
所謂的捨無量心,是指斷除對怨敵的嗔恨、對親友的貪愛而對一切眾生無有親疏的平等心。許多人對親人很關心,親人遇到一點麻煩,就全力以赴地去幫助,而怨敵如果遇到困難,不但不幫助,反而心裡樂滋滋的,大叫“活該”。有了這種心態,相續中有沒有真正的菩提心呢?沒有!
儘
正式觀修的時候,應該將親人觀在左側,怨敵觀在右側[3]。以普通人的習慣,如果敵人坐在這一邊,母親坐在那一邊,他會面朝母親而背向敵人,為什麼呢?因為他對敵人有意見,對母親有貪執。但在修菩提心時,一定要將這二者同等對待。因為眾生無始以來都當過自己的父母,這一點有豐富的教證和理證,噶當派的阿底峽尊者,在講七種教言的前三種──知母、念恩、報恩時,對此分析得相當透徹。
任何眾生都當過自己的父母,剛開始很多人有點想不通,覺得這是不可能的。其實在這個世間上,不可能的事情非常多,只要你通過再三辯論、再三思維,逐漸逐漸會接受的。若能明白眾生都當過自己的父母,那為何對怨敵有憎恨心呢?這都是未經觀察所造成的。事實上,眾生與自己的親疏關係不定,如今被當作親友的這些人,在以往的生生世世中,有許多都是曾加害過自己的仇人。
從前,國王赤松德贊(文殊菩薩的化身)的女兒蓮明公主,17歲就突然離開了人世。國王見到蓮花生大師時,問道:“我這個公主也算是一個很有福報的人,因為她轉生為我的女兒,並有幸遇見了您等猶如真佛般的大智者,可是為什麼她的壽命如此之短呢?”
蓮花生大師回答說:“其實,你這位公主並不是因為福報而投生為你的女兒,而是她前世跟你有仇怨。往昔我們修建夏絨卡繡大塔時,蓮明公主在那時為一隻毒蜂,牠叮在你的肩上,你無意之中把牠打死了,正是由於當時的命債,牠才轉生為你的女兒。”
同理,我們現在恨之入骨的怨敵,甚至隨意殺害的旁生,往昔也曾經做過自己的父母。淨宗十一祖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中講過一個事實:南京有個養驢的人家,主婦生下一個兒子,不久即去世,死後墮入畜道為驢,且轉生於原來家中。多年後的一日,其子令驢背糧食回家,由於驢已衰老,行走極為緩慢,遂遭鞭子狠狠抽打,直至皮破出血。這天晚上,驢托夢給兒子說:“你不要這樣狠心打我,我就是你的生身母親,因過去偷你父親
還有一則故事說:從前有個屠夫,買了一頭大肥豬,想把這頭豬牽去宰殺。說來也奇怪,不但自己牽牠不動,就是請很多人去牽,牠也紋絲不動。大家正在無計可施時,文殊菩薩示現一個普通人對屠夫說:“你如此勞心費力也無濟於事,不如讓我來試試。”屠夫聽了很歡喜,以為這個人力大無比。豈料此人並不去牽牠,只是輕輕呼喚牠的名字,豬就欣然移動身軀,隨之而去。這時,那個屠夫卻放下屠刀,泫然而泣,因他聽到的名字不是別人,正是他已去世的父親。
漢傳佛教也好,藏傳佛教也好,都承認一切眾生當過父母,包括自己的怨敵和所殺害的眾生。我們沒有宿命通,並不能現見這一點,但是通過學習,應該對親人不生貪心,對怨敵不生嗔心,這兩個基本上平起平坐時,捨無量心就修出來了。
其實,我們執著的範圍是可以擴大的。打個比方說,兩隊進行比賽時,如果是家庭與家庭之間,我會希望我這一家要贏;如果是村子與村子之間,我就想我們村要贏;如果是杭州與北京比賽,那麼我所執就在杭州上了;如果中國與美國比賽,執著的範圍會進一步擴大……因此,執著是虛幻無實的,如果真正去觀察,敵人也是我的,父母也是我的,道理上完全可以打平。到了這樣的境界時,看見敵人不會有害心,看見親人不會有貪著,貪嗔的對境都是平等的。
當然,開始修會有一定的困難,但若修了
然後修悲無量心。悲無量心是願三界輪迴的所有眾生,全部都離開痛苦。我剛才也講了,一切眾生都當過父母,知道這一點叫“知母”;其次要憶念恩德,他們當父母時,賜予我身體和生命,給予我財產及學習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機會,所以父母的恩德非常大,我一定要“念恩”;了知上述道理後,最後的結論是什麼呢?就是要“報恩”。
報答恩德,對我們佛教徒來講非常重要。有些人認為出家就是不孝,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從佛傳中也可以看出,釋迦牟尼佛對父母非常感恩,與世人不同的是,佛的報恩方式更勝一籌。佛陀當年證道之後,曾回迦毗邏衛國為父親宣說佛法,並上三十三天為母說法。淨飯王圓寂時,阿難以佛的堂弟身分,請求為伯父扶棺;羅睺羅以淨飯王的長孫身分,要求為祖父扶棺。佛陀對兩人的請求予以婉拒,說:“你們的孝行非常可嘉,然而為給末法時代的眾生示範,今日必須由我親為父王扶棺,以免一般人以為出家不問父母之事。”結果佛陀親扶靈柩,步行直到火葬之處。
在漢傳佛教中,順治皇帝的國師玉琳國師,就曾接母親到寺中侍養。他將別人供養自己的錢分作五份:一份供佛,一份印法本,一份奉養母親,一份自己受用,一份與眾結緣。黃檗禪師說過:“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若不生天,諸佛妄言。”這樣的行孝,一般人以為不孝,殊不知這才是真正的大孝。
修悲無量心時,不用觀旁邊的怨敵和父母,只需以母親為所緣境,唯一對她觀修,然後慢慢推至沒有關係的眾生、自己的怨敵,範圍擴大到一個國家、兩個國家……最後對一切眾生普遍觀修。這樣,悲心自然可以生得起來。
悲心和慈心的修法,也可通過呼吸修持自他交換。即觀想眾生的痛苦、惡業、不愉快,以氣體的形狀吸入自己身體,自己代受三界眾生的一切痛苦,這是悲無量心;觀想自己的快樂、善業、福報等,以氣體的形狀呼出,融入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快樂,這是慈無量心。
其實這個很簡單,如果短暫的時間中一直這樣修,功德是非常大的。有了慈心,邪魔外道也不能摧毀,堪為世間的應供處;有了悲心,一切佛法的根本就具足了。因此,你們修菩提心實在困難的話,可通過這種方式來先修慈悲心。
2、菩提心的正行
四無量心若修得好,修菩提心就不會太難。前面的修法若沒有成功,即使你遇到一個眾生或者緣所有眾生的總相,暫時生起一點菩提心,但遇到關係不好的人或其他旁生時,以菩提心來對待是很困難的。
有些人雖然發了菩提心,可是實際行動中,自己的母親生病了,馬上把她送到醫院,錢全部拿出來付醫藥費;而素不相識的人生病了,一分錢都捨不得花;怨恨的敵人生病了,那就更不用說了。這就是因為捨無量心沒有修好,如果修好了,縱然你沒有得到一地菩薩的果位,徹頭徹尾是個凡夫人,但在你的修行境界中,父母跟其他眾生也不會有任何差別。
所以,大家不要認為自己境界很高。有些人稍微學一點佛,就整天講神通、開天眼,“我看到這個,我看到那個”,經常都是說這些,沒有必要!我們的境界真的很低,看見一個可憐的眾生時,只是會想“他多可憐啊”,根本不會像對待母親那樣去幫助,因此我們離大乘還差得非常遠。當然,也不要把佛教看成是神話,覺得“像我這樣的人永遠也修不成,永遠也沒有機會”,不要這樣歧視自己,只要肯下工夫,每個人都有殊勝的因緣。
修菩提心之前,打好四無量心的基礎很重要,修的時候還要具備兩個條件:願眾生離開痛苦、願眾生獲得佛果。光是看眾生很可憐,想要幫助他,是不是菩提心也不好說,因為菩提心必須要“緣佛果”。什麼叫緣佛果呢?就是願眾生獲得佛的果位,遠離三界的所有痛苦,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自己心甘情願做任何事情。
佛陀在《教王經》中,將菩提心的學處講得非常清楚,經云:“對自他一切善根進行隨喜,之後迴向發願,是願菩提心的學處;盡心盡力地行持六度萬行,是行菩提心的學處。”因此,大家不要認為自己境界很高,我們不要說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也修得不好。但即便如此,還是要修,哪怕修十分鐘,功德也是不可思議。有些人每天早上起來時,什麼都不觀想,光閉著眼是沒有用的。現在初學者最需要的是修自他交換和知母念恩等教言,若能反反覆覆修持,菩提心肯定會生起來的!
希望你們以後每天至少要修一修菩提心。其實這沒什麼不會修的,通過呼吸來修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七八十歲的老菩薩都能做到,而這種功德,是任何一種功德都比不上的。現在的佛教界中,有些人對神通很感興趣,一提到菩提心就不太重視。這種做法不太好。以前的大天比丘有八大共同成就,天眼等統統具足,正因為具足這些,最後他造的業也非常可怕。所以,大家不要希求外相上的東西,應該在心地上下一番工夫。
如果有了菩提心,罪業再大也可以消除;如果沒有菩提心,怎麼樣懺悔也收效甚微。喬美仁波切有個比喻說,鐵丸子雖然很小很小,但放在水裡會沉下去,同樣,若沒有菩提心攝持,罪業儘管微不足道,卻可以讓你墮落惡趣。空心的鐵管雖然很大很大,但放在水裡會浮起來,同樣,儘管你造的業非常可怕,可是若有菩提心,那麼不會墮下去。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比喻。
你們大城市裡的人,不管是吃肉也好、殺生也好,從小到現在可能造了很多惡業,現在沒有懺悔的話,未來的命運如何非常難說。因果並不是我們想像得那樣簡單,無論你信不信,只要播下了種子,果肯定會出現的,只不過自己不發現而已。如果你因不發現就隨便造業,這是非常愚癡的行為。大家得到了這麼好的人身,遇到了這麼殊勝的佛法,應以菩提心來攝持修行,倘若錯失良機,的的確確非常可惜!
我經常發自內心地想:“今生幸好遇到了法王如意寶這樣真正指示解脫道路的上師,同時又遇到了這麼好的正法,否則在茫茫人海中,假如遇到一些邪知識和邪法,自心很可能隨外境而轉,結果陷得越來越深,最後不可救藥。”
你們遇到佛法也很不容易,千萬不要浪費人身,一定要學習佛法、行持善法。尤其在行持善法時,切忌追求表面形象,理應切實地觀想佛陀、修菩提心。哪怕只修五分鐘的菩提心,形象上的功德也不及其萬分之一。菩提心的功德誰都了知,但如果沒有觀想、沒有行持,對自己也不會有絲毫利益。
菩提心的具體修法,《大圓滿前行》、《心性休息三處三善引導文》當中也有。沒有什麼不會的,一定能修得起來。做任何事情剛開始都會有困難,比如修一間房子,挖地基、搞設計,很多方面非常麻煩,但是打好基礎之後,進展就會比較順利。同樣,任何修行在起步時,心態還沒有調整過來,要進入另一個世界,很多人覺得困難重重,但只要真正去修,就不會有那麼大困難。
我們學哪個教派都一樣,凡是釋迦牟尼佛的法教,都要先發菩提心,中間積累資糧,最後成就佛果。宗派方面是不分的,不要認為“我是這個上師的弟子,我是學那個教派的,可能不需要修菩提心”。自己欺騙自己是沒有用的,別人欺騙你也沒辦法,但若自己欺騙自己,這個世界上誰會救你呢?
你們現在有殊勝的緣分,還是要多學一點,認認真真去修菩提心,不然會像遇到如意寶卻沒有使用一樣,非常遺憾。但願大家能生起真實無偽的世俗菩提心,繼續努力之後,一旦生起了遠離一切戲論的勝義菩提心,那個時候,度化眾生的事業自然而然會興盛的。
附:
問:通過呼吸修自他交換,我有一個顧慮:很多大德因發菩提心代眾生受苦,身體變得比較差,我們會不會也變成這樣?
師言:肯定不會的。很多大德身體不好,也不一定是菩提心觀得太多了。菩提心的力量和功德非常大,而且這種呼吸法,是一種竅訣性的修法。
退一步說,即使你身體不好,作為發了菩提心的人,只要能減輕眾生的痛苦和惡業,我們應該心甘情願代受,身體不好也可以。
但實際上,因為你觀得太多,以致身體爬不起來了,不會有這種狀況!
問:如果身體不好,請上師加持,上師會不會痛呢?
師言:上師肯定不會痛的,因為上師沒有造惡業。
每個人所得的病,一種是前世殺害眾生的果報,還有一種是今生中偶爾四大不調。上師一加持,病就跑到上師身上,這種現象應該沒有。不然的話,我們去醫院讓醫生治療,病全部跑到醫生身上,那所有的醫生都不敢看病了。
作為上師,他是祈求三寶的加持,讓你遠離相續中的邪魔干擾或四大不調。有些通過加持可以去掉,而有些因前世殺害眾生,今生必須通過身體的痛苦來償還,上師作了加持也不一定馬上見效。但不管怎麼樣,給上師不會添麻煩的,盡量讓他加持吧!
問:既然如此,為什麼《大圓滿前行》中說,有位上師能代狗受挨打之苦?
師言:是啊,這個有點嚴重啊!(眾笑)
在我們藏傳佛教中,修菩提心的時候,確實有將眾生痛苦自己代受的竅訣。《前行》中也講過,阿底峽尊者的上師仁慈瑜伽,可以把狗的痛苦自己代受。有這方面能力的話,他自己會不會特別痛呢?在顯現上,他可能會說“啊喲喲,很痛啊”,實際上有了這樣的能力,就不會痛。這一點,看過《釋迦牟尼佛廣傳》便會清楚。
接受別人的痛苦,對有能力的上師而言,是非常輕易的事情,只不過是將眾生的痛苦歸為己有,這也是諸佛菩薩在修道中的一種現象。因此,上師顯現上可能會痛,但不會有麻煩的。
問:四無量心本是獲得梵天果位的因,但現在看來,它是菩提心的前行,是成佛的因。這個界限是怎麼分的?
師言:四無量心也叫“四梵住”,這在《俱舍論》中講得比較廣。梵天認為三界輪迴的眾生都是他的子女,而我們發大乘菩提心時,也是觀所有眾生為自己的父母,這個地方有相似之處。但是按照小乘的觀點,梵天並沒有讓眾生獲得佛果的心態。因此,二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梵天所緣的眾生是無量無邊的,因為他當時認為三界眾生是自己的子女,故希望他們都獲得快樂,這樣的發心還是有一定功德。但真正的菩提心已經超出了四梵住,儘管她也有四無量心,但與四梵住不同的就是──願一切眾生獲得佛果。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dymxxxxdcs/main.php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xm/xm09.pdf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全知無垢光尊者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qzwggzzlz.php
全知無垢光尊者略傳
秋札桑波尊者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嘉瓦(勝者)龍欽巴
嘉瓦龍欽巴(1308─1363),出生於第五耀宗春
敬錄自《密宗虹身成就略記》 索達吉堪布 著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dayuanmanqx/default.php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xm/xm02.pdf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_2.htm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df/06.pdf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
普賢上師言教
華智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法 王 序
大圓滿龍欽寧體是集廣大班智達派《龍欽七寶藏》及甚深古薩里派《四心滴》二者之密意於一體、即生可獲得金剛持果位之甚深正法。
此《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不僅完全包括了三士道次第,而且具有殊勝竅訣要點。因此,諸欲解脫者必須實修。尤其是當今時代許多人不經過前行修煉,卻首先高攀大手印、大圓滿等正行法,以致正法與補特伽羅背道而馳。所以,諸位首先唯一實修此前行至為重要。
此深法攝集了藏地興盛的薩迦、格魯、噶舉、寧瑪派的引導文及廣弘於漢地的淨土、華嚴、禪宗等一切顯密修要,並且具有持明傳承殊勝之加持。祈請三根本、護法神賜予如理修行此法之具緣者加持並普降成就甘露妙雨。
本法傳承︰華智仁波切傳與樂喜堪布公美,彼傳給喇嘛羅珠仁波切,大恩上師羅珠仁波切傳與我。
對於此次譯成漢文、校訂並傳講,本人由衷隨喜。同時,祝願弘法利生事業吉祥圓滿!
釋迦比丘晉美彭措勇列致
於藏曆鐵龍年神變月初三自壽六十八歲之際
公元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xm/xm26.pdf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_8.htm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df/39.pdf
前行備忘錄
堪布阿瓊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總說要義
共同外前行
一 暇滿難得
二 壽命無常
三 輪迴過患
四 業因果
五 解脫利益
六 依止善知識
不共內前行
一 皈依
二 發殊勝菩提心
三 念修金剛薩埵
四 積累資糧
五 革薩里積資
六 上師瑜伽
往生法
前行廣釋
華智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0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qingxinggs_01.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qingxinggs_02.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qingxinggs_03.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qingxinggs_04.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qingxinggs_05.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qingxinggs_06.pdf
三個差別
堪欽慈誠羅珠仁波切 開示
今天作一個簡單的開示,在這個開示裡並沒有你們以前沒有聽說過的新鮮東西,都是以前講過的:第一是佛教和外道的差別;第二是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差別;第三是大乘和小乘的差別。
這三個問題說起來比較簡單,但不一定人人都十分清楚。對一個想修持正法的人來說,就有必要先了解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因為,無論平時行善的時候也好、打坐的時候也好,對這三個問題的不同抉擇就會帶來差異懸殊的結果,所以有必要講一講。
第一、外道和佛教的差別
如果從廣的角度來講,外道和佛教的見解、修法、行為都不一樣,最後獲得的結果也有很大差別。但最關鍵的差別,就是皈依三寶的稱為佛教,不願皈依三寶並具有其他信仰的稱為外道。
外道雖然也講了一些空性,但是,他們講不出緣起性空的空性。他們所講的空性,只是一些很粗大的空性,不是顯空無別的空性。比如說,有些外道也說,現在我們眼睛看到的、耳朵聽見的那些東西是如幻如夢的。但是,他們講的大部分空性,都是不承認現象的單空,這既非龍樹菩薩等所講的單空,也非無著菩薩等所講的明空無別的空性。他們的空性就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如同人的頭上沒有角之類的空性,佛教並不認為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空性。外道講的空性就是這麼簡單。
這是正規的外道,也就是釋迦牟尼佛住世時那些外道的見解。後來伊斯蘭教侵入印度,那爛陀寺和木扎莫西拉(戒香寺)等佛教最重要的基地被毀壞,有些佛教的教證、理證逐漸被一些外道吸收利用,所以,現在的外道經典裡也摻雜了很多佛教的東西。但無論如何,迄今為止,沒有一個外道能夠抉擇人無我以上的空性。
總之,佛教與外道最重要、最關鍵的差別就是:佛教是皈依三寶的,外道是不皈依三寶的。
所以,想學佛首先就必須皈依三寶。佛教並不要求所有的眾生都皈依三寶,但如果要學佛、要修佛法,就要皈依三寶,不皈依三寶就是在門外、道外,就不能稱之為佛教徒。
第二、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差別
現在,無論是在漢地還是藏地,許多人都自詡為佛教徒、居士、出家人,經常放生、磕頭、修五加行。很多人也以此而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很不錯,天天都在修法。但如果詳細地觀察他們為什麼而修這些法,就會發現,有為數不少的人,其修法的目的只不過是為了自己現世的利益,如:健康、長壽等等,或為了消除一些壽障等現世的災難。還有的是因懼怕三惡道(地獄、餓鬼、旁生道)的苦難,而希望自己下一世不墮惡趣,得到人天果報。凡具有以上這些發心的任何修法,都只能屬於世間法。
我們不能以為:燒香、磕頭等是世間法,而聽聞大中觀或大圓滿等就是出世間法。因為,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並不是依外相而區分的。
比如向三寶供燈,在同樣的供養對境、同樣的供養物、同樣的供養人的情況下,如果不具備出離心,供燈的發心是為了求得世間的圓滿,為了健康長壽、升官發財,或者來世得到人天的福報,這樣的供燈就是世間法;反之,如果具備了出離心,供燈的發心是為了求得解脫,而不是為了健康長壽、升官發財,這樣的供燈就是出世間法。衡量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就是以是否具備出離心為標準的。
大圓滿本身是出世間法,可是修大圓滿或聽大圓滿的時候,由於發心的緣故,就有可能把它變成世間法。譬如說:僅僅為了得到一些現世或後世的利益而聽大圓滿或修大圓滿,當此法進入我們的心相續時,它就不是出世間的法,更不是大乘的法。那是什麼呢?就是世間法,這叫作「世間法的大圓滿」。
放生是什麼法呢?那也要看你的發心。即便不是為了得到現世的健康、長壽等等,而是為了得到後世的人天果報,或是避免一些後世的災難,如不墮地獄等三惡道而放生,這種放生也只能成為世間法;如果是為了自己一個人從輪迴中得到解脫而放生,這種放生就成了出世間的小乘法;如果是為了拔濟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為了得到佛的果位而放生,這種放生就是大乘的出世間法;如果在此基礎上有一些密宗的見解,這種放生就是密乘的法。
所以,我們一定要審慎思維,並反躬自問,我放生放了那麼多年,到底是為了什麼?是不是為了自利?如果是為了一切眾生得到佛果而放生,那就可以成為大乘法。如果放生只是希望自己可以長壽,或者下一世轉世為人並且健康長壽,或者自己往生淨土的話,那這個放生看起來似乎是利益眾生,實際上卻是在利益自己。
其他修法也應當這樣觀察。比如到學院或是到其他地方去領受灌頂、聽聞佛法,這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呢?和剛才講的一樣,如果只是為了自己的健康、長壽,或是為了逃避一些現世或後世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而聽聞修持的話,就同樣是世間法。為什麼呢?因為你的目的沒有離開世間的發心,所以在此基礎上所建立的一切都是世間法。
什麼叫作出世間法?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界限在哪裡?出世間法包括大乘和小乘。即使小乘的修行,也必須要有出離心。有了真正的出離心,並在此基礎上行善,這種修法就叫作出世間法。
「出離」這兩個字的涵義是什麼?「出」,就是要放下世間的一切。也就是說,要對世間的任何事物都不留戀,並很清楚地意識到三界六道輪迴的痛苦本質,這叫作「出」;「離」就是希求解脫。「出家」中的「出」也是這層含義。「家」是指世間,並不是走出家門、穿上出家僧裝就表示出家,而是要對輪迴生起真正的厭離心。
在家人學佛、修出離心也是一樣,就是要對世間的事物沒有任何貪圖之心,這叫作「出」。這個「出」外道也有,很多外道的出家人也不願意在六道中輪迴,也希望解脫,但這不叫出離心。真正的出離心,還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見解。正確的見解是什麼呢?就是首先要意識到輪迴的痛苦,所以不再留戀輪迴,並努力去尋求解脫、走向解脫。但是,與此同時必須要有解脫的智慧。如果只是一味盲目地、沒有智慧地尋求解脫,並不是完整的出離心。出離心的解脫智慧包括小乘的四諦法門,精通四諦之後,才算具備了完整的出離心。
具備了真實無偽的出離心後,所修的一切善法都將成為出世間的法。《俱舍論》裡講,從有了出離心以後,就算是小乘的入道。此處「入道」的意思是指進入小乘次第的第一步。
出離心很重要。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迴是苦、因果不虛這些外加行,對增上出離心有很大的幫助。但現在很多所謂的佛教徒,卻不願意修加行,特別是人身難得、壽命無常這些外加行,直接就想修大圓滿、大手印等法。這樣的人,在藏地的出家人裡也有,但在漢地的居士裡更多。大圓滿、大手印當然是很好的法,但我們現在是不是這樣的根器呢?自己現在的心相續調整好了沒有?如果沒有調整好的話,那麼大圓滿、大手印是不可能修起來的。
調整的方法又是什麼呢?就是修人身難得等修法。對這些修法,我們絕不能等閒視之。阿底峽尊者及以前藏地很多專門修行的高僧大德,他們當中有些人一生只修人身難得和無常,最後還是同樣獲得了成就。前輩們已經為我們作出了最好的表率,我們就應當追隨他們的足跡。那些不願修加行,第一步就妄想邁得很高的人,他們離解脫的目的地,也就如同被重重關山阻隔一般,永久難以抵達。
曾經有一位大成就者,當他的一個弟子將要離開的時候,就到上師面前,祈請傳一個更殊勝的竅訣。上師說:我並沒有什麼更殊勝的竅訣。弟子將所有的東西都供養了以後,再一次苦苦祈求,上師就握著弟子的手情真意切地說:「你也將會死的!我也將會死的!這個問題你回去好好思考。我的上師給我講的也是這個法,我修的也就是這個法,我的上師也沒有再給我講什麼,我也沒有修過其他什麼,這就是竅訣,你回去認真修持吧!」
說起來就是這麼簡單,你也會死,我也會死。這個不爭的事實大家都知道,但是平時卻似乎遺忘了。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深入細緻地思維一下這個修法,否則,什麼結果也修不出來。
很多人都認為自己肯定在修出世間法,修的是五加行,這怎麼不是出世間法呢?五加行本來是出世間的法,而且是大乘的法,但是,在你修持的當下,自相續中是以何等見解來修持的呢?雖然為現世的健康長壽等而修五加行的可能性比較小,但為了後世不墮地獄而修五加行的可能還是有的。如果沒有尋求解脫的發心,修五加行也是世間法,而根本不是出世間法。這樣一來,修五加行的意義也不是很大。念咒、磕大頭是很累的,但如果修出來的不是密法,不是大乘法,也不是小乘法,而成了世間法,就非常令人惋惜。
我們都在法王如意寶前接受過灌頂,看過很多珍貴的書,這非常不容易。如果讓它變成世間法,與解脫就沒有什麼關係了。以後即使會得到一些世間的福報,滿足我們鼠目寸光的世間願望,但與解脫卻沒有緣分,這豈不是很可惜嗎?所以,一定要重視「人身難得」,不能白白地耗盡人生而不求解脫。欲求解脫,就一定要從出離心著手;如果沒有出離心,修行也好、念咒也好,都不是獲得解脫的出世間法,這個特別特別重要。在出離心的前提下才能講菩提心,沒有如理生起出離心,就不可能生起菩提心。
第三、大乘和小乘的差別
大乘和小乘的區別是什麼呢?就是有沒有菩提心。
什麼是菩提心?說起來很簡單,每個人都會說:為了度化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這就是菩提心。但是要付諸行動卻並非易事,即使是修行多年的出家人,並自詡為是大圓滿的瑜伽士或密法的修行者,有些人也沒有真正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
阿底峽尊者在西藏時,有一次,他和他的弟子在用早餐的時候,尊者忽然說道:「今天,在印度的一個修喜金剛的修行者,已經墮入了聲聞的滅定(滅定就是所有的粗分感受及思維都間斷。從世間的角度來說,就是進入了一種很清淨的狀態,並在此狀態中保持很長時間)。」尊者的弟子就說:「修喜金剛的行者,有可能落入聲聞的滅定嗎?這是什麼原因呢?」尊者說:「喜金剛本來是無上密法,但他沒有修好,就成了小乘的法,從而墮入此滅定。」所以,判斷是大乘的法還是小乘的法,是出世間的法還是世間的法,全都要看自己的發心如何,也就是最初修這些法的目的是什麼。
比如說,我們天天都在放生,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利益眾生的事,但很多人的希求僅僅是為了自己能避免一些痛苦,或是得到一些現世利益。這樣的放生能不能達到其目的呢?目的能夠達到。但是,這樣的放生不屬於大乘的法。因為,他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利益眾生,只是在利益自己而已。
很多人都在精勤不倦地修五加行,如果問他「為什麼修五加行呢?」「不修五加行,大圓滿的正行就修不起來」或是「不修五加行,我就不能聽大圓滿的法」,「所以,我要修五加行」。表面上看來,這樣的回答是對的。但如果繼續追問:「如果修不成大圓滿或聽不到大圓滿法,又會怎樣呢?」「如果是這樣,就不容易解脫了。」「解脫了又怎麼樣呢?」「解脫以後,我就沒有痛苦、沒有煩惱了。」
如果是這樣的發心,則在這種修法裡面根本沒有菩提心的成分,五加行裡所講的菩提心又在哪裡呢?你修的所謂菩提心,只不過是一個十萬遍的數量而已,自己心相續中的菩提心卻沒有真實生起。雖然修的是發菩提心的法,但實際上卻是為了自己而修,根本不是真正的菩提心修法。這樣一來,你所修的五加行就成了小乘的修法,因為你的菩提心已經完全喪失。
所以,我們在修法的時候要認真地觀察自己的相續,並嚴格地要求自己。如果認真觀察,我們會發現,很多事情表面上是利益眾生,但實際上都是為了自己。修五加行是為了自己,其他的念咒、放生也是為了自己。簡單地說,凡是為了自己的解脫而修行,無論所修的法本身多麼殊勝,都只能成為小乘的修法。
如果絲毫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在此基礎上去修行的話,哪怕念一句佛號、磕一個頭,所修的都是大乘的法。我們聽了很多法,在很多方面也都明白,今天如果讓你講你也能講得頭頭是道,但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真正能做到的卻寥若晨星。
本來出家人修行的進步、收穫應當遠遠超過在家人,因為相對來說(不是絕對的),出家人的煩惱要少一些,他們捨棄了很多容易生起煩惱的對境,不會被很多世間的事情所纏繞與侵擾,但出家人裡面修行不盡人意的也不乏其數。
很多人都認為,作為在家人,是很難突破世間重圍而專心致志修行的,所以也很難獲得解脫。但在如今這個社會裡,我們是有辦法修行、有辦法成就、也有辦法解脫的,關鍵就要看你發心是否真切、正見是否具足。
雖然《普賢上師言教》裡講,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本來就是相違,本來就是矛盾的,因為在家人想完全放下世間的事情去修行,這種機會是很不容易得到的。但是如果能將菩提心融入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修大乘的佛法跟處理一些家務事或其他世間的事也不是水火不容的。如果不用處理這些事,當然是很好,但往往在家居士難以做到。釋迦牟尼佛對在家人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可是,在家人裡面同樣也有很多成就者。不僅以前有,現在也有。
那我們現在該如何做呢?比如說,雖然平時要上班、要工作,但是同時你可以發慈悲心、出離心,這兩個是一點都不矛盾的。平時做一些世間的事情,雖然不是為了利益眾生,但我們也有辦法將它變成是利益眾生的事。
比如說,吃一頓飯究竟是善?是惡?還是不善不惡的無記法呢?如果在不傷害眾生生命的前提下,吃飯本身是無記法。但是在《俱舍論》裡面講得很清楚,如果一個人吃完這頓飯,將肚子填飽了以後是為了去殺生、去參戰、去行騙等等,以這樣的目的而吃飯,那吃這頓飯就是造作惡業;如果一個人吃飯的目的,是為了吃飽以後去聽法、去放生、去行善,那這個吃飯就是行善;如果他能以菩提心攝持,那麼吃這頓飯就成了大乘的修法;如果他吃飯的時候沒有什麼特殊的目的,沒有去想吃完飯以後去殺生、去放生等等,那這樣的吃飯就是不善不惡,所以叫作無記。
再比如說工作掙錢,為什麼要掙錢?如果掙錢是為了利用在修行上,那工作就是出世間法。如果是要拿這些錢去幹一些壞事,即使現在還沒做,這樣的上班天天都是在造惡業。如果沒什麼其他的想法,只是為了吃飯、生存,這是不善不惡,是無記法。所以,雖然行為相同,卻因為當前的發心不同而有善惡業之區別。
如果自己願意做的話,行持善法還是很容易的,怎麼做都可以。自己不願意做的話,即使天天給你講大圓滿等最最高深的法,你今天聽,明天也聽,永遠都不去實修,是沒有用的,講了也沒有太大意義。聞法很有意義,通過聞法可以明白道理,如果不明白就不知道如何修持,但是如果聽了很多卻不去實踐,這樣又有什麼意義呢?只能得到一些聞法的功德而已,其他的功德是沒有的,在法的實修上也沒有什麼收穫,今年是這個樣子,明年還是這樣,乃至死亡的時候也是這樣空手而去。如果你自己想做、能做的話,僅僅吃一頓飯,都能成為解脫之因。其他類似的修法都是一樣。所以,務必要發菩提心。
現在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就是要調整自己的心,為此必須要放棄兩個東西,第一是對世間的貪著,也就是留戀輪迴、生生世世想做人、天人的企圖。為什麼要放下呢?如果不放下,我們以後所有的修行都將變成世間法,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障礙,所以一定要放下。
現在為了生存還是要做一些世間的事,儘管這些暫時沒有辦法放下,但只是權宜之計。如果有從現在起逐漸走向解脫的想法,那就是已經有了出離心,這樣,第一個需要放棄的基本上放下來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畢竟我們都是凡夫,貪著世間圓滿的心要一下子全放下來,決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正如上面所講的那樣,無論是修大乘還是小乘的法,只要目的都是為了解脫,有了這樣的想法,真實的出離心就可以逐漸地生起來。
第二個必須要放棄的,是只願利益自己的想法。這種念頭必須要放下來,如果放不下,做世間的法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出世間的法,也是為了自己,那我們就永遠無法跨進大乘的門,永遠都在大乘的門外徘徊。自己認為是在修大乘法、修密法,如果還是抱著自利的發心,就根本沒有趨入大乘的軌道,更談不上是修密法了,所以,我們要放下僅僅利益自己的心。
這樣做的難度是非常大的。從無始以來,我們流轉輪迴直至今天,自利之心一直都與我們緊緊相隨,現在讓我們放下根深蒂固的積習,並非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的。但是,如果你想修大乘佛法的話,即使是不容易的事情也一定要去做。不做也可以,但你就沒有辦法修密法,沒有辦法修大乘法,你就只能修小乘的法,這個非常重要。這些加行的修法,本來就是所有修法的基礎。
一說是基礎,很多人就認為這不是很高的法,不是特別重要。這樣就理解錯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佛法中,所謂基礎的法就是一切法的根本,也就是最高的法。
現在很多藏地、漢地的修法者,包括出家人在內,五加行修完了一次就不再修了。五加行是永遠都不能離開的修法,絕不是修完一次兩次就不用再修了。現在很多人修加行僅僅是在強調數量,而不是強調質量,即使質量達到了要求也還是要修,永遠不能停歇。這些修法名義上叫前行、加行,沒有冠之以正行之名,實際上卻都是正行。所以,願意解脫,就一定要在前行上多下功夫;不願意解脫,那又另當別論了。
很多人都有這類問題,加行是用功修了,但只是為了完成一個數量。所以,修密法也好、修五加行也好,做普通的工作也好,我們都必須仔細觀察自己的發心是怎樣的。
現在到漢地來的活佛也多,今天這裡有灌頂,就跑到這個地方去,明天那裡有灌頂,又跑到那個地方去。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認為灌了頂以後馬上就可以成佛了;還有的認為灌了頂以後肯定就很了不起,從而飄飄然起來。一方面灌頂是很了不起,但是當灌頂流入我們心田的時候,它又變成什麼了呢?大多數都變成了世間法。這種情形在藏地有,但在漢地就更為嚴重。很多出世間的法,本來是非常好的,都當做世間法來修,真令人痛惜!我們每天修法的時間本來就不多,各方面又不那麼圓滿,如果所修的這點法也都變成世間法,又怎麼能不讓人哀歎呢?!
以上所講的,不能把它僅僅當做知識來對待。我不是在給你們介紹佛教裡面的文化,而是在講修行的要點──什麼是修行,修行的時候該怎麼做。不是介紹出離心是什麼、菩提心是什麼,這個你們已經聽了很多。但是,在這些細節上的問題做到了沒有?做到的恐怕還是很少。如果對世間的貪著和自私之心放不下,即使穿著出家人的衣服也好、有活佛的名號也好、堪布的名號也好,或者自稱是居士也好,都僅僅是一個名字而已。如果沒有正確的發心,脖子上掛一串念珠是沒有用的。如果具有這些正知、正見,那不管你的外表是在家人或出家人都無所謂。
因為你有了非常好的發心,那就是如同剛才所講的,連吃飯都可以成為大乘的修法,其他的更不用說了。所以一定要觀察,現在我們是修世間法的人?還是修出世間法的人?現在我們是修大乘法的人?還是修小乘法的人?如果時刻提起正念、觀照內心,才談得上是居士、出家人、修行人。如果沒有這樣做,修行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假如讓我們必須按照佛經的要求全部做到,那包括我在內都做不到。但是,我們還是要各盡所能地去做,只要能做還是有很大利益。
我們也許常有這樣的念頭:雖然實際上我不太願意發菩提心,只想利益自己,但我不得不發心。因為如果不發菩提心,所做的一切就不能成為大乘法。這就是造作的菩提心。
如果這一世沒有真實的菩提心,只有造作的菩提心,那就如阿底峽尊者所說,這一世發造作菩提心的人,下一世就可以度化南贍部洲那麼大世界的眾生,他就可以變成這樣的一位大菩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發菩提心本身是非常殊勝的修法,因果從來都是不錯亂的,所以,在他的下一世也會有這樣殊勝的果報。
怎樣區分造作與不造作呢?比如說,你非常渴的時候想喝水,這是不造作的。在你不想喝水的時候,其他人卻勉強你喝,你雖然喝了,但不是出於發自內心的願望而喝的,這就叫作造作。
如果現在不開始做,今生就這樣荒廢,等到下一世,誰都沒有把握再能得到人身,沒有把握再能聽大乘的佛法,沒有把握再遇到大乘的善知識。現在已經有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們一定要抓住不放,一定要去做。不能僅僅去做一些形式上的事,而更要強調實際的、內心的修法,這不論對出家人或在家人都很重要。如果能這樣,即使我們沒有修大圓滿、大手印等甚深密法,但修的至少應該是出世間的法、是大乘的法,這已經很不錯了。
你們當中很多人都已經修了五加行,那剛才講的必須放棄的兩點,放下了沒有?放下也有很多層次,能多多少少放下一些還是不錯的。以前沒有修五加行的時候,總是以自利為主,自從修了五加行,利他之心開始增上,那就可以說有了收穫。但是,如果修了五加行以後,內心還跟以前一模一樣,那修五加行的利益又體現在哪裡了呢?
西藏的一些高僧大德有一種說法,如果認真修習,上等的修行者,每天有收穫,一天比一天進步;中等的修行者,每個月有收穫;下等的修行者,每年有收穫。對照自己仔細地觀察,在家人沒有大的收穫還能夠理解,因為他們還要處理很多世間瑣事,但我們是出家人,沒有大的收穫就應當自慚形穢了。
如果好好修,經過長期的串習,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利益眾生的念頭。所以我們必須要有正知正見,剛才講的要放棄的兩點要逐漸地放棄,然後好好地去發菩提心。這是對一個真正的大乘佛教徒的基本要求。
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惡力大極難擋,
捨此圓滿菩提心,何有餘善能勝彼。
佛於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
無量眾生依於此,順利能獲最勝樂。
欲滅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眾不安,
欲享百種快樂者,恒常莫捨菩提心。
生死獄繫苦有情,若生剎那菩提心,
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
猶如最勝冶金料,垢身得此將轉成,
無價之寶佛陀身,故應堅持菩提心。
眾生導師以慧觀,徹見彼心極珍貴,
諸欲出離三界者,宜善堅持菩提心。
其餘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
菩提心樹恒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
如人雖犯極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若有速令解脫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菩提心如劫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
智者彌勒諭善財,彼心利益無限量。
─《入菩薩行論》─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rxls-ssh/main.php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xm/xm14.pdf
入行論釋.善說海
無著菩薩 造
索達吉堪布 譯
入行論廣解
索達吉堪布 譯講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77
http://www.zhibeifw.com/cmsc/list.php?fid=137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rxl_01.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rxl_02.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rxl_03.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rxl_04.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rxl_05.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rxl_06.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rxl_07.pdf
http://zhibeifw.com/down/book1/sdj-zb/rxl_08.pdf
不管是什麼身分的人,若想自己的人生有意義,最好通過上師或光盤,學習一下印度寂天菩薩所造的《入菩薩行論》。即便是不學佛的人,從中也可以收穫對人生有利的知識。http://t.cn/hejVBL
敬錄自 索達吉堪布的藏文化微博
寂天菩薩傳
── 寂天菩薩七種稀有傳記略說
索達吉堪布 開示
在漢傳佛教中,寂天菩薩的事蹟知之者甚少。宋朝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天息災譯師曾譯《入行論》為《菩提行經》,題為法稱菩薩造,文字艱澀難懂,故歷史上似是無人注重。近年來由於藏傳佛教的影響,此論已有隆蓮法師、如石法師的兩種漢譯本在漢地傳揚,但作者寂天菩薩的較詳事蹟,所知者仍是寥寥無幾。
關於寂天菩薩的史實,有七種稀有傳記,如頌云:「本尊生喜住爛陀,示蹟圓滿破諍辯,奇異事蹟與乞行,為王降伏諸外道。」
寂天菩薩是古印度南方賢疆國的王太子,原名寂鎧,父王名善鎧。他從小信仰佛法,恭敬三寶,對自己的眷屬和其他眾生非常慈善,常給他們財施等。太子幼年即學識出眾,諳達世間的各種學問、技藝。在瑜伽師「古蘇嚕」座前求得《文殊銳利智成就法》,通過精進修持,親見本尊(印度的大德如智作慧論師、阿底峽尊者等,都認許寂天論師是文殊化身。阿底峽尊者在《菩提道燈論》的講義中寫過:「寂天論師親見了文殊菩薩,得到加持而現見真諦。」另一名叫布扎惹的論師也有這樣的說法)。後來,善鎧國王去世,大臣準備擁戴寂鎧太子登位,在即將舉行授權灌頂儀式的前一夜,太子夢見了文殊菩薩,夢中,文殊菩薩坐在寂鎧太子將登基的王座上,對他說:「唯一的愛子啊,這是我的寶座,我是你的上師,你和我同坐一座,是不應理的。」另說太子夢見大悲度母尊,以開水為他灌頂,太子問度母為什麼用開水為自己灌頂,度母回答:「授王權灌頂之水與地獄鐵水無有差別,我用開水為你灌頂的含義即在此。」寂鎧太子醒後,曉悟到這是聖尊對他的授記與加持,以此而對世俗八法生起了猛厲的出離心,於是捨棄了一切離開王宮。寂鎧太子獨自一人在荒野中步行,一路上得不到任何飲食,只有不斷祈禱聖尊,到了第二十一天,進入了一處森林,飢渴疲憊的太子找到了一窪濁水,正準備飲水,出現了一位容飾莊嚴的女子,告訴他不要飲用濁水,而應該享用淨水,便把他引到了一汪清澈甘美的泉源邊,泉水旁有一位瑜伽師,瑜伽師其實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女子是度母化現。太子飽飲了甘泉,又在瑜伽師處求得了殊勝法要,修持後生起了甚深智慧境界(第一種稀有傳記畢)。
繼後,寂鎧去遊歷東印度,來到五獅國王之國土,當時,得知他武藝高強的大臣將他薦舉給五獅王,他因此成了五獅王的大臣,將武藝等明處弘傳世間。有段時間,寂鎧給國王當護衛,一些嫉妒賢能的大臣,見他持著修文殊本尊的那柄木劍,便到國王那裡進讒言:「新任大臣是個狡詐者,大王要是不信,請看看他手中的武器,根本護衛不了國王。」五獅王疑信參半,便要求寂鎧出示寶劍,寂鎧對國王說:「
寂鎧來到那爛陀寺後,依當時寺內五百班智達之首的勝天為親教師出家,法名寂天。當時大師深隱內證功德,暗暗地在文殊本尊前聽受教法,精修禪觀,同時緊扣大乘佛子的修學次第,集一百多部經律論之精義編著了《一切學處集要》、《一切經集要》(略稱《學集論》、《經集論》)。但在外觀上,除了飲食、睡眠、步行外,其他事情一概不聞不問,因此被以外表衡量他的人貶稱為「三想者」。當時那爛陀寺僧值們認為寂天不具備任何一種修行正法的功德,不應該再住在本寺,但又找不到很好的理由來驅逐他。後來該寺舉行誦經大會,要求比丘在會上背誦所學的經典,一些人想借此機會羞弄寂天,讓他自行離開寺廟,便要求勝天論師去安排寂天誦經之事,寂天論師便應允了。輪到他誦經的那一天,那些人在誦經會場上故意搭起了高座,而沒有安設上座的階梯,會場中擠滿了想看他出醜及對他有些懷疑的人,寂天論師並不在意這些,很自在地登上高座,問道:「請問要背誦已經聽過的論典,還是沒聽過的?」想看笑話的人便故意回答要背大家沒有聽過的,這時瑞相紛呈,眾多人看見文殊聖尊顯現在天空中,寂天論師隨即誦讀其智慧境中流出的《入行論》,至第九品三十四頌:「若實無實法,皆不住心前,彼時無他相,無緣最寂滅」時,身體騰空,漸漸升高,終至不見身影,只有從虛空中傳來的朗朗誦經聲,一直到全論誦完為止。當時得不忘陀羅尼的班智達各自記下了頌文,克什米爾的班智達記下了一千多頌,東印度的班智達記下的有七百頌,中印度的班智達記下了一千頌,因此大家產生了爭執懷疑。後來打聽到寂天論師在南印度的吉祥功德塔(尼泊爾史料記載:吉祥塔為香根佛塔……另有其他歷史的記載此處不一一列舉),便派兩名班智達去迎請他回寺,但遭到了婉拒,兩位班智達只好請他出示《入行論》的正確頌文。寂天論師告訴了他們一千頌的《入行論》為正確,並且在他曾經住過的房間裡藏有《學集論》、《經集論》、《入行論》三部論的經函,並授與這些論的講說修習傳承,自此《入行論》在印度得到了廣泛弘傳(第三種稀有傳記畢)。
寂天論師在吉祥功德塔時,那裡鬱鬱蔥蔥的森林中住有五百位比丘,他也在林中搭了一個茅棚,作為住處。當時森林中有許多野獸,與林中的修行人和睦相處。比丘們經常見到野獸成群進入寂天論師的茅棚,在習以為常中也有人感到異常,終於有些細心的人觀察到了:進入寂天論師所住茅棚的野獸都沒出來。他們在棚外窺視,發現寂天在棚內啃著大塊的獸肉。比丘們於是推斷寂天有殺生罪行,敲椎集合了林中的修行者,準備當眾宣布寂天的「破戒惡行」,再將他驅逐。正在大眾集合商議時,失蹤的野獸一個個從寂天的茅棚裡走了出來,當然,彼此相處日久的比丘對它們非常熟悉,發現這些野獸一個個神氣活現,比以前更為健壯。驚異之餘,僧眾對寂天論師生起了很大的信心。
寂天論師不願意讓人了解他的身分,謝絕了僧眾的挽留而離開森林,遊化到吉祥功德塔的南方。他身著乞丐裝束,以他人拋棄的殘食為食物,修行「鄔粗瑪」密行。當地的迦底毗舍梨王有一女僕,一次倒浴身水時,潑在寂天論師身上,那些水頓時如遇熱鐵般沸騰起來,女僕正驚訝之際,他已不見蹤跡。
那時有一名叫香迦得瓦的外道向國王啓請說:「兩天後,我將在虛空中繪製大自在天壇城,如果佛教徒不能毀壞此壇城,我將焚毀佛教經籍、佛像等,佛教徒也必須轉入我的教門。」信奉佛教的國王招集了僧眾,告知了外道的挑戰,可僧眾中誰也不敢答應能摧毀外道的壇城,國王正在焦急萬分之際,女僕將自己遇到的異事稟告了國王,國王急令女僕去尋找那位異人。女僕到處尋找,終於在一株樹下見到了寂天論師,便將來意說明,請求他降伏外道,寂天論師爽直應允,並吩咐女僕到時準備一大瓶水,兩塊布和火種。第三天清晨,外道師開始用彩土在虛空中繪畫大自在天壇城,剛剛繪出壇城東門,寂天論師即入風瑜伽定,顯示神變,頓時起了一場暴烈的風雨。剎那之間,外道所繪壇城被摧毀無跡,那些嚇得簌簌發抖的外道們也被暴風捲起,如同落葉一般飄落到四處。此時天地間一片昏暗,寂天論師從眉間放出光明,照亮著國王、王妃等人,風刮雨淋之下,國王他們亦是衣裝零亂,滿身塵土。女僕用事先備好的那瓶水為他們洗淨,那兩塊布給國王、王妃披上,又用那火種點燃了一大堆火,國王等眾人頓覺溫暖舒適,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後來國王將當地外道的廟堂拆毀,所有外道門徒也皈依了佛門。寂天論師降伏外道那塊地方,一直到現在都被稱為「外道失敗地」(第四種稀有傳記畢)。
寂天論師後來到了印度東方曼迦達地方,與那裡的許多外道徒進行了一場大辯論,寂天論師顯示神變,挫敗了外道們,使爭端得到了平息(第五種稀有傳記畢)。
在曼迦達西部不遠的地方,有五百名持邪見的外道門徒,當時那裡鬧飢荒,他們得不到食物,遭受到飢餓痛苦折磨,無可奈何中他們商議:「誰要能解決眾人的食物問題就推他為首領。」寂天論師得知後,便到城市中化得一缽米飯,並作了加持,使外道徒眾取食不盡,解脫了飢餓痛苦。成了他們的首領後,寂天論師給他們傳法,使他們拋棄了邪見,皈依佛門,後來變成了很好的修行人(第六種稀有傳記畢)。
有一段時期印度某地遭到極大的自然災害,糧食顆粒無收。當地一千多乞丐無法得到食物,一個個只有束手待斃。奄奄一息的乞丐們正在躺著等死之時,寂天論師運用神變使他們得到豐富的飲食,且為他們廣說因果、輪迴、五戒十善等佛法,將他們引導於佛法中(第七種稀有傳記畢)。
上面簡單地講述了寂天論師的七種稀有故事,我們知道了作者是一位大成就者後,對他著的論典也就很願意去學習。寂天論師的傳記,在《布頓佛教史》、《印度佛教史》以及一些《入行論》講義中都有,詳簡不一。從史料上看,這位菩薩居無定所,四處遊化,一生充滿了神奇的故事。這次所講的,只不過是這位菩薩應化此世事蹟的萬分之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