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男子!
是名略說一實境界義。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
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何等為二?一者唯心識觀,
二者真如實觀。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
隨身口意所有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
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
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應觀察。
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
知己內心自生想念,
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
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
起於分別。 「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
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
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
則無一法一想而能自見有差別也。
常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
是名修學唯心識觀。若心無記,不知自心念者,
即謂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識觀。 「又守記內心者,
則知貪想、瞋想,及愚癡、邪見想。知善、知不善、
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若於坐時,
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燈炎,
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 「得此三昧已,
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信毗婆舍那觀心。
習信奢摩他觀心者,思惟內心不可見相,
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離分別故。
習信毗婆舍那觀心者,想見內外色,隨心生,
隨心滅。乃至習想見佛色身,亦復如是。隨心生,
隨心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
非心不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
非作非不作。 「善男子!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
速得趣會一乘之道。當知如是唯心識觀,
名為最上智慧之門。所謂能令其心猛利,
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故。
若學習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
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漸漸能過空處、
識處、無少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
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時,
識想受行麤分別相不現在前。從此修學,
為善知識大慈悲者守護長養,是故離諸障礙,勤修不廢,
展轉能入心寂三昧。得是三昧已,
即復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見佛無數,
發深廣行心,住堅信位。所謂於奢摩他、
毗婆舍那二種觀道,決定信解,能決定向。
隨所修學世間諸禪三昧之業,無所樂著。
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於生死中無所怯畏,不樂二乘。
以依能習向二觀心最妙巧便,眾智所依,
行根本故。 「復次,修學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種。
何等為二?一者利根,二者鈍根。其利根者,
先已能知一切外諸境界,唯心所作,虛誑不實,
如夢如幻等,決定無有疑慮。陰蓋輕微,
散亂心少。如是等人,即應學習真如實觀。其鈍根者,
先未能知一切外諸境界,悉唯是心,
虛誑不實故,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伏,
應當先學唯心識觀。 「若人雖學如是信解,而善根業薄,
未能進趣。諸惡煩惱,不得漸伏。其心疑怯,
畏墮三惡道,生八難處。畏不常值佛菩薩等,
不得供養聽受正法。畏菩提信難可成就。
有如此疑怖及種種障礙等者,
應於一切時一切處,常勤誦念我之名字。若得一心,善根增長,
其意猛利,當觀我法身,及一切諸佛法身,
與己自身,體性平等,無二無別,不生不滅,
常樂我淨,功德圓滿,是可歸依。
是名略說一實境界義。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
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何等為二?一者唯心識觀,
二者真如實觀。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
隨身口意所有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
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
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應觀察。
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
知己內心自生想念,
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
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
起於分別。 「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
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
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
則無一法一想而能自見有差別也。
常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
是名修學唯心識觀。若心無記,不知自心念者,
即謂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識觀。 「又守記內心者,
則知貪想、瞋想,及愚癡、邪見想。知善、知不善、
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若於坐時,
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燈炎,
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 「得此三昧已,
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信毗婆舍那觀心。
習信奢摩他觀心者,思惟內心不可見相,
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離分別故。
習信毗婆舍那觀心者,想見內外色,隨心生,
隨心滅。乃至習想見佛色身,亦復如是。隨心生,
隨心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
非心不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
非作非不作。 「善男子!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
速得趣會一乘之道。當知如是唯心識觀,
名為最上智慧之門。所謂能令其心猛利,
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故。
若學習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
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漸漸能過空處、
識處、無少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
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時,
識想受行麤分別相不現在前。從此修學,
為善知識大慈悲者守護長養,是故離諸障礙,勤修不廢,
展轉能入心寂三昧。得是三昧已,
即復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見佛無數,
發深廣行心,住堅信位。所謂於奢摩他、
毗婆舍那二種觀道,決定信解,能決定向。
隨所修學世間諸禪三昧之業,無所樂著。
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於生死中無所怯畏,不樂二乘。
以依能習向二觀心最妙巧便,眾智所依,
行根本故。 「復次,修學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種。
何等為二?一者利根,二者鈍根。其利根者,
先已能知一切外諸境界,唯心所作,虛誑不實,
如夢如幻等,決定無有疑慮。陰蓋輕微,
散亂心少。如是等人,即應學習真如實觀。其鈍根者,
先未能知一切外諸境界,悉唯是心,
虛誑不實故,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伏,
應當先學唯心識觀。 「若人雖學如是信解,而善根業薄,
未能進趣。諸惡煩惱,不得漸伏。其心疑怯,
畏墮三惡道,生八難處。畏不常值佛菩薩等,
不得供養聽受正法。畏菩提信難可成就。
有如此疑怖及種種障礙等者,
應於一切時一切處,常勤誦念我之名字。若得一心,善根增長,
其意猛利,當觀我法身,及一切諸佛法身,
與己自身,體性平等,無二無別,不生不滅,
常樂我淨,功德圓滿,是可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