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貢噶呼圖克圖心經講演錄

您是本帖的第 2820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貢噶呼圖克圖心經講演錄
石頭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業餘俠客
文章:358
積分:4999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11月26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石頭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貢噶呼圖克圖心經講演錄

貢噶呼圖克圖心經講演錄

 

 

貢噶呼圖克圖心經講演錄講演者  貢噶呼圖克圖

記錄者  慈威上師

原印送者  吳蓮居士

重印贈者  美國佛教會

       

 

----------------------------------------------------------------------------------------------------------

貢噶上師講藏譯心經介紹

 

游建泰

 

 

甲、前言

         

今年二月,我在信中向沈家楨先生報告說,我計劃于今秋在達拉斯學佛社,對諸同修道友講述般若心經,幷希望他能寄一些書給我參考沈居土慨然相允。在他寄給我的書中,有一本「貢噶呼圖克圖心經講演錄」,他在信中說,他只有這一個本子,希望我閱畢後寄還給他,余書可不用還,我在好奇之下,先讀此書;一讀之下,嘆爲奇書,便于信中向沈先生簡述藏譯心經的殊勝,及我對此書的愛好,幷說我將來講心經時,想先講一般通行的玄奘法師譯本,再拿藏譯本來對照,如此則聽衆更能獲益我又說︰「如此好書,應廣爲人說。先生覆信說,此書既如此殊勝,他打算寄回台灣去,印幾千本贈人,幷希望我能寫一篇介紹的文字,一齊刊出我欣然相許,但急就成章,不盡之處,還請海內外大德糾正之。

 

 

乙、藏譯本心經的殊勝處

 

藏譯本心經與玄奘師所譯心經相較,各有所長。然依余鄙見,藏譯本有許多殊勝之處︰

 

一、語較明確──例如︰   

 

(1)奘師本作︰「照見五蘊皆空」;而藏本作︰「照見五蘊皆自性空」,如此則語義甚爲明確,可免學人,尤其是初發心者,多種揣測,而不敢確定;而心經又爲大多數初學佛者之讀物,故此「自性」二字一加,可減少許多困惑,及澄清許多不需要之誤解蓋佛學中所謂「空」者,實謂「無自性故空」也。依藏本,則經義甚是,幷可息諍絕妄。

         

(2)奘師本作︰「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語多含蓄,而藏本則直接了當︰「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知是空」。藏本雖對仗沒那麼工整,但語義簡單明快,學人不用在文字上費滋量,在修辭上兜圈子,直入般若大城。

 

(3)奘師本作︰「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語較含糊,而藏本作︰「舍利子,以是諸法性空無相,不生不滅」甚爲明快,不須讀者在文辭上大傷腦筋。

        

(4)奘師本作︰「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藏本則作︰「舍利子,是故菩提薩垛以無所得故,依止般若波羅密多,心無掛礙。」此間的不同是︰奘師將呼格(Apostrophe)「菩提薩垛」依原文之位置,而置於句中,較不符合中文習慣,故讀來生硬,且令人易生多種疑慮及臆測,不敢定奪;藏本則甚明確,而無此弊。

 

二、藏譯本心經較能闡發究竟中道實義,而不落斷滅。大凡學佛者,尤其是修般若空慧的行人,最大的關卡是怕落于斷滅空,而此藏譯本的最殊勝處,在于可使學人遠離此惑。這是佛法行者不可不知者,列論如下︰

        

(1)奘師譯本作︰「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于此,則甚多學人易據而執「無得」,而落斷滅相,且于未學之初,便狂言︰「無佛法可修,無佛道可成」,如是之人,永處斷滅邪見,萬劫難複,何以故?金剛經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于此「無智亦無得」的緊要關口,藏譯本則在懸崖上搭一鐵索橋,俾令空中行人通達無阻,其譯曰︰「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亦無不得」,君且看︰「亦無不得」這一筆加得多好,多妙﹗可謂神來之筆。這一筆一搭,可免行者斷落萬丈絕崖,粉身碎骨,萬劫不複。此絕非故作驚人之語。君不見百丈野狐之公案乎?合以錯只錯一個轉語,而對也只對一個轉語,便可使他五百世墮野狐身?便得「貴脫野狐」?佛法行者,善思念之。所以者何?曰︰若言「不落」因果者,即落斷滅,而斷見常見,無非外道邪見;以其邪見,故不得脫,故墮五百世。複次,道也者,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非有、非空,空有雙遣,若單言空,則學者易著于空,而落于空;落空,則墮于邊見,是故,這「無智無得,亦無不得」最後一筆殊關重要也,其要爲何曰︰非生死攸關也。若了此義,則近道矣。

        

(2)奘師本作︰「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藏譯本作︰「心無掛礙故,無恐怖,遠離顛倒,完竟涅盤,三世安住,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得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圓成佛道。」這「三世安住」與「圓成佛道」一加,不但文義顯然,且將前面經文中所發揮的中道實義,更進一步推展,指向圓滿之一佛乘究竟之理。如此一來,則學人讀此經,可心安而理「得」,從而遠離斷滅偏頑之魔障。

 

三、奘師譯本之長處與短處 

 

簡單地說,奘師譯本的長處,也就是它的短處。與藏本相較,奘師本文字簡捷,且讀來順暢,朗朗上口,對仗工整,(然亦不得謂藏文原本即無此優點;可能是再由藏文轉譯爲漢文時,失去了這些優點。然而奘師本可能太講求對仗、與文字的鏗鏘,于是難免多少損失了一些文義上的明晰,而增添不少周折與晦澀。

 

 

 

丙、奘師譯本、藏譯本及其他譯本之比較,兼談「佛學中的考據學」

         

奘師譯本及藏譯本其他最大的歧異之處,在于奘師本僅有正中分,而無序分與流通分,而藏本則三分具足。依此看來,六比二,不之誰是誰非,何者比較忠于原文,亦未可斷言多數者必爲是或必爲非;或少數者必非必是縱然歷代論者,皆能巧爲解說爲何唯有奘師及鳩師二譯本僅具一分,其他譯本則三分具足;然梵本亡佚,史料不足,實無法定奪是非依鄙之見,一切論說充其量,僅是臆測之詞,不足爲憑。

        

好于佛學上搞考據者,佛經上有一譬喻謂︰「說食不飽」,又謂︰「數他人財寶」,自終不得利。又,對于那些佛學考據者,余亦有一譬,譬如有兩人,于珠寶店外,見櫥窗內展示一鑽石,二人一見,「便于窗外指指點點,品頭論足,甲謂︰「這顆鑽石是從剛果來的。」乙謂︰「不是﹗是從南非來的﹗」甲又謂︰「是一位叫史密斯的挖出來的。乙駁謂︰「不對,那人叫亞當。」甲又謂︰「是瓊斯先生琢磨切割好的。」乙抗曰︰「不然,是貝克的傑作。」甲複曰︰「這鑽石爲韋伯所有,其正欲待價而沽。乙作色曰︰「不對,是漢斯夫人所有。」如是,于此稀世之寶之出處、作者、擁有音,等等爭論不休,吵吵嚷嚷,與夫某些名流學者之考訂六祖壇經之真僞有何不同與夫風動幡動者流,其高下爲何?

        

天下甚大,而好事之人甚多,此不僅于佛法中治考據爲然,于文學、史學、哲學亦然有人汲汲然欲曉我以大義謂︰老子幷無其人,其書爲僞造果真如此,則又如何?老子書中智慧俱在,我若能讀之而飽饗其智慧之食,則老子爲何人,于我何妨如是老子雖無亦有。又,此不獨于中國爲然,泰西亦複如是,好事者,中外一如也近年來,有人急急于証明希臘之荷馬,幷無其人;且謂英國之莎士比亞亦無其人,實爲克裡斯多弗馬羅(Christopher Marlow)之化名,等等驚世駭俗之言,不一而足。然此等高論,于真正愛好文學人,實不值一顧。蓋荷馬史詩俱在,莎士比亞之戲劇與十四行詩俱存,我苟能于其書中得益,則荷馬、莎氏之有無,已成無稽之談。論者不自于千古文化寶藏中涵詠情性,而徒自虛妄分別,作驚人之語,誠然不值一笑。

        

嗚乎﹗天下淘淘者皆是也,而修道者幾何?是故,余之諫曰︰夫考據也者,凡俗糊口沽名之務也,真好學人與真學佛者,可無與焉──一言以蔽之︰「只要那東西是好的,我管它是誰說的﹗」如是則庶幾乎「遠離顛倒」,而慧命存焉、長焉。

 

 

丁、或問︰「中文佛經已夠多,都讀不完了,爲何還要再從藏文翻譯?」

 

答︰雖然漢譯佛經已汗牛充棟,但據寧馬派劉銳之上師說︰「呂澄之西藏佛學原論(民國廿二年二月商務版)將西藏甘珠經律,與漢譯對勘具缺,內分爲戒律、般若、華嚴、經集、涅盤、咒乘七類藏傳爲七九八本,漢譯勘同才三三四本,比對實缺四六四本,由此可知研究佛學,若從藏文用功,倍易入手也前書又雲︰『至於密部漢譯,零落殊甚,以四部而言……總計漢譯才得三之一耳。』」(見金剛乘季刊第一期第十頁劉著「藏文典序」)

        

余常慨嘆吾國民族之大弊在于五分鐘熱度,與夫凡事僅求「差不多」,即沾自滿。于是乎,爲事不能徹底,不肯花心力去深入;因此,雖好佛學,而于佛典僅譯得三分之一便洋洋自得;因此近世雖侈談西化,提倡西洋文學、哲學、科學,而求西洋任何一重要文學家、哲學家、科學家之著作之「全譯本」,渺不可得反觀我們的他山之石的日本,一套套的文、史、哲、科全譯本紛紛出籠,使當今西洋人一提起東方文化(Oriental),首先想起的是日本文化,一提起佛教或禪宗,想起的也是日本佛教,或日本禪。就是因爲國人常以小得小成即自滿自止,以「差不多」而爲最高境界,因此學術不能開展,不得發揚,只能看著別人進步,只能眼睜睜的瞠視他人把我們「古已有之」的東西,一樣樣拿去運用、研究、深入、發展、發揚;然後,我們再反過頭來,去向他們學誠可痛惜也。

 

因此,我說︰佛典之漢譯實在不多,也實在不嫌多,實仍多有所缺。值此末法之時,若欲振衰起弊,則充實漢譯佛典,使學者得多方之便,責爲當務之急。

 

 

戊、最後簡介一下貢噶上師講述本經之殊勝處

         

貢噶上師宣講本經,實充分發揮了密乘一絲不苟之精神。首先由世尊之行傳及佛教緣由說起,談到說法道場應具備之種種莊嚴,如上師所須具備之條件,以至于聽衆及所說法應具之條件,皆有嚴格規定,須皆具足,方可開講,絕非隨隨便便,造次行之,或馬虎湊合,差不多即可這種嚴格之要求,亦即莊嚴道場,亦即莊嚴佛法,使人想起密乘祖師之舍身爲法,難行苦行,刻苦勵行之宗風故宗門之下,即身成就者,歷來不乏其人,殆良有以也。

 

再者,貢噶上師于諸理念與名相,皆不憚其煩地詳細說明,使學人能一目了然,亦此書之重要殊勝也。讀者披覽即知,毋庸余贅言也。

 

      游建泰謹序于美國德州登屯

      ───────────────────────────────────

     


心經講演錄,系貢師允昆明吳志青師兄之啓請,就南京諾那精舍,自民三十七年四月十八日起,敷演四日之記錄也當時由速記經多番之整理,而成此編。經原名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經,梵言、拔噶瓦得、巴喇加巴喇、密答、啥達鴉。有兩譯本,與漢地普通流傳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譯語雖殊,原文則一。在漢地講經例,以科判爲主,今則直講,此不同者一;講演中增入密乘口訣,此不同者二;于全經將近講完之時,加授般若佛母密乘修法,此不同者三于以知此講演錄于行者進修之方便,所關至切,今爲仰副貢師悲心普結大衆善緣,輯而公諸世人,俾欲窺無上乘之究竟者,有所遵循,而達佛土之淨域也。

 

      編者志(慈威)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6/12/18 上午 09:31:11
石頭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業餘俠客
文章:358
積分:4999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11月26日
2
 用支付寶給石頭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經

 

西康貢噶法獅子講授

慈威記錄

 

 

 

凝念贊絕智慧到彼岸    不生不滅虛空之自性   

各各自明智慧之境界    三時佛母尊前皈命禮

 

         

蓮花中,白蓮最爲殊勝,諸佛中以釋迦牟尼佛之發心,最爲稀有,因其于此五濁惡世,人壽短促,諸佛不出世之時,感而降生,發廣大心,應機成佛、調伏智慧下劣而又難以調伏之衆生,是爲甚難就了義言,世尊于無量劫前,早經成佛,救度衆生;自不了義言,則世尊在三大阿僧祈劫前,于大釋迦佛座下,示現爲一瓦匠之子,以瓦罐供佛,發菩提心,誓願成就無上菩提,其功行各稱智慧福德與佛無異,故廣修供養,經具佛之五千佛土之初阿僧祈劫,具佛之七萬五千佛土之二阿僧祈劫,具佛之七萬七千佛土之三阿僧祈劫,于每一佛前,作諸功德,資糧圓滿,乃就南瞻部洲示現成佛當世尊居兜率天時,音樂時發,樂中有人告言,燃燈佛于佛授記時,曾云,人壽百歲,乃世尊降生之時,今往南瞻部洲教化衆生,時機已至,佛教天人一同降生,天人不從,兜率天諸菩薩衆,以南瞻部洲外道險惡,衆生難調,佛如下生,天上固乏人數化,且濁世擾攘不淨,咸以佛出世爲慮世尊默察時運,觀衆生中,已有多人可以証果,決意下生聖衆乃集議降生應取何相,或謂取日光相,或謂取月光相,或謂取梵天相,中有一天子,(毗盧經典授記菩薩)謂應具六牙白象相,衆議始決,迨經十二載後,將兜率天教化事業,交付彌勒菩薩,而以六牙象相降生,此藏文經典記載如是。

        

世尊既應出世,即默察時地,及應投生母胎,遂擇伽毗羅國淨梵王及摩耶夫人之宮室而降生。未生以前,摩耶夫人夢白象入懷,以告國王,信將誕生貴子。迨四月初八日,夫人右脅降生,具足瑞祥,天樂震動,天人龍部爲其灌頂,足登蓮花,步行前後左右七步,手指天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相者告王,謂太子生而靈異,出家必定成佛,在家則爲輪王複有一仙人化身之相者,加以指示,謂此時非輪王出世之時,太子將來必定成佛,淨梵王因而寵愛太子逾常,以八母哺乳,以八母懷抱,以八母攜帶遊戲。迨其年達學齡,廣延名師教誨善巧,匪特一切通達,且超越其師。王意欲世襲其位。太子于十九歲時,因因緣感覺生老病死苦,擬離王宮,入山修道,歷經魔障,一日有天人于空中告知,出離之期,于六月初八日夜,乘白馬由四金剛托馬足,從北門出走,遍訪善智識,參究修學,終以愿不滿足,往尼黑羅河,修苦行六年。初二年日食一粟,次二年日食一麻,後二年日食滴水,複以從世間法,欲究竟菩提,非苦行可得,最後受摩尼耨折去羅大乘,恢複飲食,登金剛寶座,誓愿不成正覺,不起此座,于是放大光明,照耀十方,魔宮振動,大自在天魔,最懼世尊成佛,既見光明,知世尊菩提成就,大爲震恐,乃親往謁世尊,問因何坐金剛寶座,答爲求圓成正覺,複謂世間太子享盡安樂,曷必趨此,世尊乃告以汝過去供養辟支佛飲食,得爲六欲天子,享梵天之福報,余則經三大阿僧祈劫,供養無量數諸佛,修行布施,具足六波羅密,故應于此時成佛繼詢有何作証,當時大地涌出甘泉以爲証盟,魔王複令魔軍魔女,欲加誘敗,悉以定力摧毀調伏旋于中夜由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而至大定,待黎明乃証無上正等正覺,時維十二月七日,初夜得天眼明,中夜得宿命明,後夜得漏盡明,八日晨障無不盡,智無不周,故成正覺,曰︰清淨甘露之法,我已獲得。複往森林中入定四十九日,不發一語。兜率天衆見世尊已大成就,乃由梵王龍部等,敦勸轉大法輪,救度衆生,世尊允爲隨緣應化,金諾傳播,天人贊嘆,事跡既夥,難于詳述,茲從康藏講經例,先學釋迦牟尼本紀以啓其端,然後敷演經文,示緣起也。

        

在小乘言,自佛發心至坐金剛寶座,皆是菩薩加行,修資糧道,故謂菩薩作業,坐金剛賣座調伏魔王以後,是佛作業。就大乘言,則菩薩久已成佛,南瞻部洲所顯現者,僅爲化身,故一切均爲佛作業實則虛空明月,月影隨地,所見不同,世尊于奧明天中早經成怫,就其報身所顯示化身,謂爲菩薩作業可,謂爲佛作業亦無不可世尊應梵天勸請而轉法輪,先傳世間法,複因衆生因緣說無量無數法門,從大乘則有八萬四千法,從小乘則有八萬法,每一法又有六千頌,大小兩乘總括爲十二部,簡說分類爲經律論三藏,經藏調治嗔心,律藏調治貪心,論藏調治痴心經藏以定爲主,經藏以戒爲主,論藏以慧爲主從戒定慧三學而調伏貪嗔痴三墮,隨衆生根器之不同,說大乘小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無上乘,權巧方便,無非欲衆生明徹解脫,迨其往生清淨佛土,無乘無趨,是爲了義法華經雲,十方佛土,僅一佛乘,所謂乘者,教義是也,必須修持,方能証得,有教無証,不了究竟,有証無教,不能正等。凡夫偏執,所求正法,僅賴文字,故所見不能超越所信,斷章取義,徒滋舛誤,要明白佛之真理,必須多聞,故講經說法,流傳至今,必須依止大善智識,學人廣聞法要以資証悟,而獲究竟。以善財之智慧,尚遍求于諸善智識,五十三參,進而問道。故有教無証者,如口渴之人,見大海而徒然贊嘆,不設法取水,其渴仍不能解。又如耳聾之人,奏樂僅以娛人,自身不能欣賞。反之有証無教,則如盲者騎旅驢,終日摸索,到達站終不能達,亦不能領導他人到達,是以應如理觀察,如理修持,如法求証,以上系依聞思修而從教証得究竟。

        

以言說法,翌三事具足,一說法師,二聽法弟子,三所說法,三者具足便合說法。  上師須──戒律清淨,軌范行持無犯──智慧清淨,通達了義──意樂清淨,不爲名利恭敬,完全爲利他心而說法。  聽衆──稟賦聰敏,能明說法妙義,具精進求了解之智慧──于說法師,起甚深信心與恭敬。  所說法──如來親口所說經──羅漢或菩薩爲宏法所說之論,不超越如來所說經義──歷代祖師所傳不超越經論之口訣。  說法方法亦有三種──佛親以身口意三種變化而宣說者,如世尊說法,放白毫光遍照十方世界,從七寶上種種莊嚴變化,攝受聽法弟子,此用身以說法,複以迦陵頻伽六十四種妙音與神通,及他心通,隨一切衆生根性因緣而方便種種宣說,令聞者斷疑生信,此用語及意以說法者也──聞佛說法已証阿羅漢果諸聲聞弟子,從身則以定力觀察衆生,而應機說法,從語用從無過失語,說如來法,從意則所說法,與佛無差別──在佛涅盤後,業重衆生,不能見佛,菩薩應化現阿舍黎相,說法宏揚,暢宣佛義,如般智達說經之人師印度博士之稱)從身則現阿舍黎身相,從語則所說法,根據何經何論,何種原因所造,屬于何來,從意則指示論中所說法要,共幾法門。經論上須具足五種圓滿︰法、主、時、地、眷屬五種圓滿。具足聽法之人,必須離三種過失,六種垢穢,見四種相,發菩提心,所謂三種過失︰不聞──如一破碗,任何法不能接受;不記──如一漏碗,雖經裝盛,不能積儲;煩惱──貪嗔痴之煩惱,積聚于心。如碗中有毒,甘露盛注,亦化毒質。六垢穢︰驕傲心──如高山落水,恃我智慧學問,不得承受法益,謙下如溝,可以留水;不信心──如無信心,則往往將所聽之法,與自心妄念比較,以致不得佛法真義,故必須信心堅定,則所聞之法,與凡夫妄念衝突時,常覺己非,就此觀察而明佛法;懈──不願意聽而隨便聽,不精進不得意義;散亂──聽法之時,心騖外緣,身雖在座,實未聞法;昏沈──身雖在座,而思睡眠,身不得益;不耐──對種種疲勞及關心事,須能排遣,如不能忍耐,一日聽法,一日不聽,又有何益。  具四相者,華嚴經謂善男子須作病患想,法作良藥想,說法師作良醫想,因如此關係,得到依止。想無始以來,人天三界六道輪回,貪嗔痴執著造諸病苦,欲療治之,除取佛法,無根本治愈之方,其他諸法,僅暫時治標,貪嗔痴在,終久複發,故于說法上師應作良醫想,上師阿舍黎爲佛化身,必能治我之病,所說之法,功若甘露,難醫之病,可能根本鏟除,同時具脫離心,視三界若火宅,不愿有片刻留駐。

        

發菩提心,由聞佛法脫離苦海,但無始來,生生世世父母,均經具恩,均應報恩。現下父母之恩如此,過去父母亦如是,須要報答,則世間報恩之事,既微且薄,更不究竟,必引導使其出離。要引導出離,須自己成就,爲報恩故求成佛,是爲發菩提心彌勒菩薩世親菩薩,要衆生作父母想;文殊菩薩龍樹菩薩,我要安樂,衆生亦要安樂,衆生受苦,我將福德給予衆生以解除之。  說法聽法及所說之法果能如是圓滿,則上師所說之一句一偈,即爲十方諸佛功德,見聞者所獲功德,較以恆河沙數金銀財寶花香七寶供佛功德尤大,凡參與具足圓滿之法會,雖聞其鍾鼓之聲,亦究竟得到菩提,已種聖勝故。  所謂小乘,求自己之解脫離苦;緣覺乘則通達十二因緣,明一切法無我,在果上証得;大乘則個人之外,兼欲救度無量無數衆生,令其離苦得樂如一大車,自乘之外,還可乘載多人,以發心廣大,究能成佛,獲証菩提。大乘法要,有七重大意義︰1.經大──有八萬四千法源,每一法源如三十三天大象,頭載三十三天天子眷屬,身載全天人民,如是者八萬四千之衆現前留傳經典,僅爲極少一部份,有存諸龍宮,有藏諸地下,有儲諸天上,或付諸虛空,不一而足,蘊藏者既若是之多,故留而不傳者甚夥2.利他大──修大乘道,不但自己求証究竟,于衆生亦有功德,使衆生獲得究竟,所謂自利利他3.方便大──大乘自菩提心出發,于事業不加拘束,如小乘有五戒,比丘有二百五十三戒,利人方便,雖不簡單,但有顧及戒律,而違菩提心者。大乘則開放五戒方便,如釋迦牟尼往昔因中,見有商人,往大海取寶,此五百商人均爲菩薩化身,船主起心欲加殺害,世尊以菩提心殺船主,而使五百菩薩事業成就,以五百菩薩之住世,可爲無量無數利益衆生之事,而船主之被戮,則使其不因犯殺菩薩罪而墮地獄經典所載,甚多世間資糧以一剎那而成就,由菩提心出發,可以轉殺盜淫爲戒定慧,多種方便,佛爲許可4.智慧大──大乘經典于一切法法性,解釋徹底。5.精進大──大乘經典,于如何修持,究竟得佛智慧資糧種種精進,不畏難行苦行,爲小乘所不能,故不可思議6.果大──小乘緣覺自十二因緣通達人我一般,至於究竟如何則未了知,大乘對三身五智,圓滿具足。7.利益一切衆生大──相續不斷,衆生隨緣,皆得成就經典中有時佛說有我,有時說無我,有時說非人,有時說非我非佛所說,似自相矛盾,要知應衆生根機,隨緣異說,悉爲方便,佛經中以大乘經典爲殊勝,大乘經中又以般若經爲最殊勝法要。  南瞻部洲之江河,流歸大海,大乘經典之法要,納入般若汪洋,般若經中又以大般若經爲最豐富,有一萬八千頌,今所講者,爲般若波羅密多經中心要經籍定名,或依喻爲名,如妙法蓮花經,或從講經之地址名,如楞伽經,則講于楞伽山者,亦有從意義立名者,如心經,是將般若波羅密多經之原理揭舉而定名者多數經籍立名之法,不外七種,即人法喻單複具。雖來自印度,而康藏所譯者,遠較漢文譯本爲多,尤以論藏爲夥各經論原文題目,本爲印度文,以佛出生印度故,但梵音難爲表達,藏譯人乃將其深意冠于文題,今此心經其命名之義,即智慧到彼岸,般若爲智慧,亦即離開生死涅盤離邊不二之智慧,波羅密多即到彼岸,凡夫衆生在生死上執著輪回,而小乘又執著涅盤,到彼岸,則于生死涅盤都不執著之謂本來空體性上,無二無邊,求到彼岸,則依仗般若智慧,方得究竟。或問波羅密多,是佛境界,菩薩尚不能知,凡夫修菩薩道,行六波羅密,求得般若波羅密多,竟易得耶,要知通達生死涅盤無二,爲道波羅密,而非波羅密之果,如京滬路所經過處,總名京滬,非南京或上海之謂,依般若波羅密稱多者,謂循由是途,而非得究竟般若波羅密多果,故經典中有假定般若波羅密多,道般若波羅密多,實相般若波羅密多,究竟般若波羅密多,文字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爲講般若波羅密多中最殊勝之經,所謂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均不能載人,惟般若波羅密多可爲諸佛抵達彼岸之筏乘,一切聲聞緣覺菩薩雖行于六度萬行,然均以般若智慧而獲成就般若離一切戲論,凡眼之能見,耳之能聽,心之能思維,均非般若,文字亦非般若,是以盲人雖健足能行,非引導無以達目的地,引導者,般若是也,故般若爲一切大悲法之總結心要,爲一切佛出生處,一切佛之母,是聲聞緣覺菩薩如來一切成就之庫藏,故應敬禮三世佛母而皈依之,以聲聞緣覺之得解脫,只通達一點空心如芥子許,菩薩解脫,系依仗般若証到虛空一般,是以般若爲一切解脫之門,非經此門,不克達彼岸也。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靈鷲山,與大比丘衆及大菩薩衆俱。

 

佛之說法共有三種,一爲佛親口宣說,一爲佛加被眷屬所宣說,一爲阿難尊音欽奉遺命所說,一切經首當置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大衆若干人俱等,此名証信序,或名通序,或名遺教序,凡結集一經,具此一種,方克成就。  結集經藏事實,據小乘經言,由多聞阿難尊音,(密乘之金剛薩垛)記錄當時所聞佛說,奉佛命于全經之首端,加如是我聞一句。阿難初未証果,集經時,被同席阿羅漢擯于場外,後由衆勸請精進,再獲果証,于是阿難入座,場中集經即得四種果,彼如不入場,集經時,困難常生,因阿難爲多聞第一,佛所說法彼均了知,顯教經典中,凡有如是我聞者,皆指阿難所聞,以彼出家最遲,出家時,求佛將已說過之經對其重講一遍,佛允之,故遍知也。  據般智達說法模式,講經須具足五種圓滿︰法圓滿、主圓滿、時圓滿、地圓滿、眷屬圓滿。  如是即指法圓滿,我指眷屬圓滿,一時爲時間圓滿,薄伽梵爲主圓滿,王舍城靈鷲山爲地圓滿比丘與我均爲眷屬一時何以不說年月,而稱一時,蓋佛之境界,超越時間,佛土之一剎那,在人間已歷若干年月。有時佛在說法,經過多少年月,世人仍可聞見當時說法清況,故講法華經時,地上涌出許多菩薩,贊嘆供養,作諸佛事,實則說法時間已遠離五十小劫。此經一時即佛說般若波羅密多之時,佛說一剎那,聞似多時,佛說多時,聞似一剎那,是以佛是超越時間。薄伽梵是具足正覺,離開煩惱,破四摩障,具足六種功德之世尊。四魔障者︰大自在天魔、煩惱魔、五蘊魔、死魔(壽命得自在)。六種功德︰不受一切拘束,心得自在──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十力四無畏──名稱普聞,遍三千大千世界──通達如來所有一切智──任運度生,了知超越輪回涅盤二邊之勝義,從無明罪惡中而覺悟。  靈鷲山居王舍城之東,在六大城市之中,佛常在該處說法。大菩薩衆爲眷屬圓滿,比丘爲當時聲聞弟子,已經離諸煩惱,証得阿羅漢果,三業清淨,趨入菩提,爲樂于隨緣受人布施,常在城內乞食,又名聲聞比丘,其人數有千二百五十人,故稱爲衆,又以彼等煩惱除盡,功德廣大,名大比丘所稱大菩薩衆,即菩提薩垛,彼等具足二種清淨,一明如來藏本來清淨,二將無始以來煩惱障礙全部清淨,菩薩爲趨入菩提,發心廣大,不但自求究竟,且欲令一切衆生得菩提果,是以菩薩修波羅密行,頭目腦髓皆愿供養,頭之布施如須彌山,眼之布施如天上星,血液布施如大海水,忍耐苦行,修持勇猛,經三大阿僧祈劫,如是發心,幷修精進禪定,六波羅密具足,是名菩提薩垛,舉其功德廣大,智慧廣大,發心廣大,與佛無異,複以障礙去除,神通無礙,超越小乘,究竟得達波羅密多境界,故與會之諸菩薩衆,均十地以上等覺之大菩薩,及天人阿修羅世人等參加聞法。

 

【爾時,薄伽梵入深明法門三昧,是時,複有聖觀自在菩薩摩呵薩觀照般若波羅密多深妙之行。】

 

深明三味,即甚深光明三昧,光明法性,系佛境界。佛當時在此甚深光明,通達一切法性上境界入定。一切法性在勝義上說,一切法空,一切法幻,用定力加持舍利子,令其對波羅密多深明提出疑問,由觀自在菩薩作辯答,使在會諸衆,更能頜悟佛入定後,舍利子亦從定中觀照。夫觀爲一切法根性表現,觀自在離二障,自得自在,從悲心中常觀照衆生痛苦,常救度衆生;聖者偉大超越之意,其境界功德在一切菩薩之上,摩呵薩大也,言其發心廣大,功德廣大,觀自在菩薩,于身口意得清淨,離一切貪執,般若智慧不動搖,行六波羅密,故究竟得到彼岸,故名摩呵薩觀自在菩薩本爲十地以上等覺菩薩,功德與佛無別,早經成佛,爲利衆生,現菩薩相行即依止修般若波羅密多而究竟到彼岸之意。般若波羅密多者,普通經籍中之圓滿五種道是也。發心後,欲得圓滿福德資糧,必須五道十地修持圓滿。五道者︰  資糧道︰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念念無常,觀諸法無我。四生處──四正勤──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滅,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四神足──四如意足──欲、念、勤、慧。修四念處,對治四顛倒,修四生處,止惡行善,修四神足,可得神通。  加行道︰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五根堅固,發生五種不壞力量,使五根功德,如說實現。七菩提分──七覺支──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能調和昏沈散亂,使定慧平均,趨入正道。  見道︰八正道──正見、正語、正思惟、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超離一切執著偏計。  修道︰正修──于自心明體,毫不散亂,以上四種爲有學道。  無學道︰位斷三界,煩惱俱淨,究竟真理,無法可修。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6/12/18 上午 09:31:54
石頭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業餘俠客
文章:358
積分:4999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11月26日
3
 用支付寶給石頭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觀自在菩薩于此觀照,逐次趨入具足般若波羅密多深妙行,而得波羅密多果。  十地,依梵網經爲體性平等地──體性善慧地──體性光明地──體性爾焰地──體性慧照地──體性華光地──體性滿足地──體性佛吼地──體性華嚴地──體性入佛界地華嚴經判位,爲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金剛地,以上十地名稱,皆趨入般若波羅密多應經之程式,而逐次成就之定名,至十地與佛幾等,故謂之等覺。

 

【照見五蘊皆自性空。】

 

照見色受想行識五蘊之自己體性皆空,遂知色爲衆生世界之地水火風聲香味觸內外能所八法,受是受心所,領納前塵各種境界,想即思維,爲想心所,行者念念相續,遷流不住,非心非色之生滅法,名心不相應行,識是八識心王,統名五蘊按心所有法,共有五十一種,與心王相應,有二十四種行法,不與心相應,故名心不相應行法,心法八種,即八識,色法十一種,即五根六塵,行法如──壽命、生、住、老、無常、流轉、時、數、和合、不和合、次第、方位等。

 

【于是壽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白聖觀自在菩薩摩呵薩言︰「善男子,若有欲修般若波羅密多深妙行者,作何修習?」聖觀自在菩薩摩呵薩告壽命具足舍利子言︰「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樂修般若波羅密多深妙行者,應作是觀(應以五蘊亦從自性空真實現)。

 

舍利子,以其母之眼如舍利鳥眼,乃得是名。壽命具足,亦譯長老。舍利子在佛弟子中,年齡較長,具阿羅漢福德,壽命得自在,阿羅漢能將壽命移爲福德,福德移爲壽命舍利子証阿羅漢果,因佛力加持,乃能發問,向觀自在詢應如何修如何觀察,觀自在菩薩告舍利子,若樂修般若深妙行,應從自性空上下手。所有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概以善男子善女人包括之。  三界既如火宅,爲求自他解脫,不得不發心自佛法求得究竟,爲求智慧故,發心以外,尚須明佛真義,自聞思修從善智識修學,凡大德講經,均具足清淨,具足圓滿,參加聞法,自一句一偈中所獲功德,較以七寶纓絡供養布施者尤勝。  聞法時,天然具足六波羅密︰布施波羅密──聞法之前,香花供養;持戒波羅密──聞法時,清潔佛堂,既而安坐,具足威儀,處講堂之內,無喧嘩擾亂;忍辱波羅密──遠道臨會,天氣之冷熱,座位之舒適與不適,均罔顧疲勞,繼續參加,一切忍耐;精進波羅密──今已聽講,明再繼續,不遲來早去,具足精進;禪定波羅密──聞法之時,心不散亂,具足禪定;般若波羅密──于所聞法,如義了達,不起邪見。六種波羅密不假外求,自然具足六種功德,其偉大自不可思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亦不異色,受想行識,亦知是空。】

 

觀自在菩薩因佛加持而作答覆,謂一切衆生,以不明諸法自性,故輪回生死,流轉六道菩薩就一切法實相,說明是空。色相即其一端,佛以善巧令衆生觀察一切法,如水月鏡花,曾在菩提經中說有一百種觀察,一百種思維龍樹菩薩從百種中提精擷華,歸納爲五觀自在菩薩先說色蘊,苟能色蘊了達,則其他自能了達,故先從色觀察,欲明色即是空,先須明何者爲空,龍樹菩薩觀察法──自因觀、自果觀、自因果合觀、自體性觀、自一切法現相(象)觀。  自因觀從因上觀察──自因生、他因生、共因生。  外道稱一切法,從自因而生,但自兩方面判斷,則決其不能,如謂由因而生,則須經過空間,才可以生,如不經過空間,則因不能生因,若因生因,因再生因,因因相續,不可能生,亦用不著生。  大自在天說,一切世間都是由他種因生出來,所謂他者,必有相對,他因生,指二者同時存在,抑不同時存在,如牛二角同時茁生,無左角靠右角而生之理,既同時存在,他因生不可能,又如甲生乙,乙生丙,如甲尚未生,則成依無而生,亦不可能。  由於自因生及他因生均不可能,則共因生亦不可能。印度外道常言無因生,一切成就,由於自然,如太陽生來混圓,孔雀毛生來美麗,無人教他,刺  天然有刺,亦無人教他,故有無因生之說。但仔細觀察,均各有因,如無因而生,則一切無秩序,無一定規律,則牛可生孔雀,棉花可生花生米,故無因生不可能。世間一切有微妙之因在,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無因不生,以上觀察,如金剛鑽能破一切外道執著。  自果觀──從果上觀察,即是否一切有果始生,或無果而生,如已有果則不須生,如無果而能生,則如石女而能産子,亦不可能。  自因果合觀──從因果一體觀察,即先有因耶,抑先有果耶,果如未生,何以謂因,如先有果,而後有因,勢不可能,因無因之果,如無母之兒,因在先不生,果在先不可能,從因果上觀察是不生。  自體性觀──從體性是一是多上,觀察一切法體性,究竟是一是多,有一即有多,茲就一先分解,譬如一個人,是頭目手足等拼合而成,則人體不是一;再說一個頭,是眼耳鼻舌眉須組成,一只手是皮毛指甲組成,眼耳毛甲又是微細之物質組成,均不得謂爲一如說東南西北,各方面本位看來是一,六方看來,每方都有一個一,但在東方之東看東方是西,在西方之西看西方是東,各方之一都無,故多則更無,一切法就體性上說,離一離多,究竟是空,瑜伽大手印法要,對于一多之法,觀者,謂如試問心爲一法乎,抑爲多法乎,如謂一法者,雲何而能生起種種之法,如謂多法,則彼種種之法,皆同具此一真空體性,由是觀察一多兩邊,均非可善安住。  自一切法現象觀──從一切法上普遍觀察,即一切法性空,說有是空,說空是有,如鏡中之影,不在內,不在外。一切法不是從他生,由因緣和合而生,人面和鏡子合成影相,如尋色相,無從尋覓,但鏡內明明有影。勝義說一切法空,俗義說一切法均有,其實一切是空,顯即是空,空即是顯,顯空不二,就是色究竟是空之判斷。  從以上五種觀察,是即顯即空,本性真空,從空中幻化一切,決定色即是空,離色以外無從覓空,是以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故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爲何重複再說,因爲衆生執有,墮在輪回生死,故說色即是空,以破執有小乘執空,墮在涅盤,故又說空即是色,以破執空。有外道執空,如火燃時是有,火滅時是空,故佛說不是離空有色,離色有空,火之體性,不異空色,爲破外道故,說色不異空,又有毗婆薩教執有,說身體是頭手足合成,頭爲眼耳舌合成,眼有極細微物質組成,佛破其執,說空不異色,一切法本來無生,從空體性如幻顯現,在顯現上,當體即空,色蘊既明,受想行識亦複是空。

 

【舍利子,以是諸法性空無相,不生不滅,無垢亦無離垢,無減無增。舍利子,是故空中無色、無受、無想、無行、無識、無眼、無耳、無鼻、無舌、無身、無意、無色、無聲、無香、無味、無觸、無法、無眼界乃至無意界、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以無苦集滅道,無智無得,亦無不得。

         

既知一切法空,無非在空中顯現,宛如幻花,種種色相看去似真,實在無有,故曰無相,但是濕是水,光明是火,堅硬是地,明明實有,如何觀空?譬如火一見便知其爲火,是火之相,光明是相之性,燃起來是相之根,安其名曰火,凡一切物都有相,有性、有根、有名,雖明相性與根之關系,如何是空,如火有熱有光,知爲火矣,光從火上來耶,還是熱從火上來耶,離開光與熱,火何從而生耶,還自根生耶,還是相生沒有光,沒有熱,便不是火,是先有光有熱,才有火耶,還是沒有光與熱之先,就有火耶?光熱先有不可能,光熱是火,有火才是光熱,而此二者究竟是空,二者沒有,名字亦空。又如水是濕涼,離此濕涼,就沒有水,不從水上覓,涼濕也沒有。地、風亦如是,一切外表顯現,不離四大,四大是空,一切都空。何從生,何從去,一切均如龜毛免角,夢中穢淨都是夢,故煩惱即菩提,無垢亦無淨,猶如零加零,終等于零,五蘊是空,六根六塵乃至十八界一起是空。一切幻相皆從無明上出生,但是無明在何處,也是沒有,無明流露表現地方(即一切幻相)沒有,無明也沒有,乃至生老十二因緣都沒有,老死盡離,四諦法也是空而沒有。  集爲苦之因,苦爲集之果,滅爲道之果,道爲滅之因,衆生在三界火宅中所受之苦,如生病,此病從無明煩惱貪嗔痴積集而成,故集爲苦因,要解決苦之方便,須從貪嗔痴下手,故修道以對治苦病,修道能使離苦得樂,如服藥,對症下藥,病苦消滅,病苦既已消滅,即清淨、即快樂,此是滅之意義,苦無自性,因無明起種種煩惱,無明是空,一切都空,病已空,苦集滅道更空,從般若智慧得解脫,無得也無不得,菩薩從此得阿耨菩提要真實明澈空性,才能行六度萬行,如有執著,一切六度萬行,便不能行,便不得究竟。  于是知一切法,均爲因緣和合,鏡花水月如︰內空──六識俱空,外空──六塵皆空,內外空,六根自性空──即色受想行識俱空,大空──一切方所皆空,空本不存在,故色不異空,色即是空,勝義空──即涅盤亦空,無生無死,究竟輪回,本體亦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超越兩邊皆空,輪回無住空,無說空,自性空,一切法空──偏虛空一切色相,實在均是空,名相空──一切名相,其性皆空,不可得空,根本空。  以上十六種空,如下面四種共爲二十種空。  一切實體空,空,自性空,他無自性空。  無論根性上,色相上,均非實在,是如夢如幻之顯現。但衆生根本執著有我,外道更特別執著,或說身內有我,或說我大、身大,或說偏滿一切,種種執著,如從龍樹菩薩中觀論,于有上觀察無我,通達人無我,法無我,知一切法都是空之本性,了解人法無我,一切是空,修深般若,于定中知一切皆幻化,雖見種種顯現,無非是空,仔細觀察,不起妄念,從空上入定,體認空性,于是輪回空,四諦空,智慧亦空,無一實在,故得亦無,不得更無。

 

【舍利子,是故菩提薩垛以無所得故,依止般若波羅密多,心無掛礙故,無恐怖,遠離顛倒,完竟涅盤,三世安住,諸佛亦依般若波羅密多,得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圓成沸道。】

 

菩提薩垛,以觀察了解故無掛礙,經若干阿僧祈劫,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舍能舍,修六波羅密,心不厭倦,遇危難而無恐怖,爲衆生犧牲一切,勇猛精進,永不退轉,無執著故無顛倒,有執著故有顛倒,不顛倒即証涅盤,菩薩無顛倒,功行圓滿,証大涅盤,三世安住諸佛亦依般若波羅密多,究竟得無上正等正覺。

 

【故應諦知般若波羅密多咒,是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除一切苦咒,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

         

咒是護持心者,心有散亂妄念,以咒而定。梵文稱曼達拉,達拉者守也,曼爲心般若波羅密多咒,即空定,明一切法皆空,顯空不二,此定即名幻化定。大明咒如日光破除一切黑暗,猶之般若破除無明,亦即自二十種空上得徹底了解,而得無相定。無上咒,是沒有比無相定再較高之咒。無等等咒,無另一咒及智慧可與相等,僅佛之境界可與相等,即無緣定是也,因已與佛相等,故較此再高之境界無須更求。除一切苦咒,因明空故,一切無明皆除,無明既除,因無明而生十二因緣所種輪回生死之苦厄亦除,而得究竟。苟于此勝義不能了解,任何方便不能將苦根鏟盡。是般若咒,是空定,無相定,無緣定,幻化定,是真實不虛,倘能一切皆空,除苦亦假,未趨入般若波羅蜜多固苦,得究竟後,苦自除盡,故除苦是真實不虛。

 

【爹雅他、嗡、噶德、噶德、巴喇噶德、巳喇桑噶德、菩提娑哈。】(原文于此附有藏文,此略)

         

爹雅他,即咒語,噶德、噶德,即到了到了,巴喇噶德,即彼岸到,巴喇桑噶德,即殊勝之彼岸速成到,菩提娑哈即菩提成就,究竟抵達。所謂般若波羅密多深妙行,即三十七菩提分至此而圓滿五道十地。

 

第一噶德,爲已到資糧道──四念處、四正見。    第二噶德,爲已到加行道──五根、五力、四神足。    第三巴喇噶德,爲見道到──七菩提分。

 

第四巴喇桑噶德,爲修道到──從二地至十地圓滿,四道圓滿,進而菩提,娑哈。

 

第五菩提娑哈,爲無修道到,十地圓滿,至凡夫地起──凡夫資糧──加行──念慧──定慧──續地──因緣慧──見道──已定地,地即定意──修道──自二地至十地,皆深妙行之應經程式。

 

【「舍利子,菩薩摩呵薩應如是修習深妙般若波羅密多。」于是薄伽梵從三昧起,告聖觀自在菩薩摩呵薩言︰「善哉」,複雲︰「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深妙般若波羅密多應如是行,一切如來亦皆隨喜。」】

         

觀自在菩薩告舍利子,應修般若波羅密多,薄伽梵自光明足中起而印証,觀自在菩薩所說之真實妙諦,曰善哉,(至)如來亦皆隨喜,系佛親口贊嘆,幷連聲贊嘆,含有確定之意,複証可曰是,曰真實是,如所說,修般若深妙行,匪特我印証可以成佛,十方三世如來,都隨喜贊嘆也。

 

【薄伽梵作是語已,壽命具足舍利子,聖觀自在菩薩摩呵薩,暨諸眷屬,天人阿修羅,乾達婆等,一切世間,皆大欲喜,宣贊佛旨。】

         

壽命具足舍利子,與觀自在菩薩,一爲聲聞阿羅漢等小乘眷屬之首領,一爲大乘菩薩眷屬之首領,他如天人阿修羅梵王及非天非人一切無量無數衆等,均歡喜贊嘆,宣說佛所說,超越離開輪回生死及涅盤兩邊,究竟到菩提之勝義,以示法會結束。

        

一切法體性本如虛空,今已了解,然不加以修持,不能心領神會,如有黃疸病者,見海螺以爲黃色,善智識者,告以爲白,雖信其言,終未能徹悟其爲白色猶諸一切法空,均已聞知,因五蘊業障,終不能徹底了解。五蘊色受想行識,色爲色法,受想識是心法,行爲遷流之法,名爲行法,均依因緣而生一方面依般若智慧,一方面加修五道,今爲方便大衆故,特將般若佛母密法,及修持口訣,普爲傳授,如法修持,當如對症單方,服者可奏奇效,昔無著菩薩專修彌勒,亙三年五年十二年之久,終未見彌勒後見一犬背上生瘡,虫蝕其肉,見而悲憫,用舌吮舔,忽見彌勒顯現。當時啓問,修持多年,何以不見,彌勒告以雖經多年,但功行未足,今以悲心故,乃現爾前,實則十二年來,何嘗須臾離爾之左右無著菩薩,遂得親承口訣。要知我輩亦複如是,周遭左右之佛菩薩,以我輩業重故,不能得見,勤加修持,亦可獲見本尊。今大衆得聞此法及口訣,亦即過去功行之顯現。

        

無著菩薩傳承之口訣,系謂外界幻境,天人六道所見不同。如人見水爲水,天見水爲琉璃,魚見水爲房屋,餓鬼見水則如火,實則均由心之變化而生,証明外境是空知外境空,即知內境亦空,一切本性爲空,故彌勒菩薩所傳者,即以幻境本空,識自幻境顯現,識空,故觀察境識均空,從智慧入定,依傳承上師之加持,而通達般若波羅密多深妙行。  文殊菩薩傳龍樹菩薩之口訣,爲中觀修持自無我無識著手,衆生執著有我,外道執著有殊勝我,或言我在身中,或言我無一定大小,或因人而定,或言我無一定住所,或謂我遍滿一切;中觀派爲破除此見,自人無我至法無我趨入,而了解一切皆空,于此修定,非僅忘我之空,實已徹悟空後之空,得力于此,便可掃除過去執著之病,而一旦完全解脫。  密法應有修般若波羅密多之方便,以過去種種思想妄念不能立即歇下,尤其在靜坐之時,妄念更多,執事時,尚能定于世間法上,靜坐治妄,非由般若佛母三摩地,以一目標,不能收攝神識,一既沒有,故終爲空,此自有所得至無所得之修行方便,即密法之觀想,(此非生想)一方面依加持,一方面修定,自能証得。  般若佛母體性,爲一切佛悲心之體性,亦爲般若空之自性,爲報身佛相當修持時,坐舒適墊椅之上,剎那觀想自己爲般若佛母,身金黃色,一面四臂,二足金剛跏跌坐,下有蓮華月輪,兩手結定印,背上右手執金剛杵,左手執般若經典,現報身佛相,頭載五佛寶冠,衣裙釧鐲珠寶纓絡種種莊嚴圓滿具足,相好光明;心間有月輪,上有黃色短「啊」(藏文)字,(無腳及圈)周圍咒輪,向右圍繞;本尊身透明,可內望見,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行者觀想明白,乃同時念咒,使散亂心集中在觀想上,于心印及咒輪,須加注意,疲勞時,觀想一切世界均清淨,由清淨之世界變爲壇場,再化光明攝集般若佛母(自身)之身,上下內外咒蔓圍繞,放光攝集啊字上,最後清淨世界及咒蔓均轉爲啊字,莊嚴入定,啊字複化空,從船若空性上得定比較修其他法門爲殊勝,成就亦迅速厭倦時當即出定,隨時隨地作如上觀想,則感覺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皆在夢中作佛事也,空既了達,應以大悲心任運修菩薩行,圓滿資糧,則佛土自証圓滿東土所傳心經,爲鳩摩羅什及玄奘法師所議,如依此經念誦,或依密法修持修行觀想,不久自能成就,(所謂不久,或非在此生),即不修持,以今日聞法及念咒故,功德亦大,真實不虛。

 

      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經終

 

      饒益有情  興聖教海宏揚正法  普放光明

      戊子年六月十九日圓滿吉祥

 

 

 

      ───────────────────────────────────

      心經講演錄,曾經兩次欲刊行而未果。今仍假天贊居士之手以流通,始知因緣有定,遲至十八年以後之今日。開經偈四句,乃日本寺本婉雅所譯。勘以藏文不甚吻合。今改譯如下︰思絕言斷般若度,不生不滅真空性,自內証智所行境,三世佛母我敬禮。初句謂般若波羅密多,心行路絕,言語道斷,乃觀照般若。次句謂般若之境,唯是畢竟空性,不生不滅,乃實相般若。三句謂此境界,乃自內証智所行。參看楞伽經自內証智四句。謂般若爲三世一切如來之母,我今歸依也再西藏均說太子于二十九歲出家,系從色究竟天,一曰有頂天,梵名阿迦尼  天降生。至於玄奘法師譯大般若,有二十萬頌。印藏流傳有十萬頌、二萬五千頌、八千頌,廣中略三本。贅述于此,以供參究者更易于深入般若法門而已。

      乙已谷雨慈威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6/12/18 上午 09:34:26
LEON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等級:論壇遊民
文章:43
積分:174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8月4日
4
 用支付寶給LEON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頂禮讚嘆貢噶活佛 !      很好的文章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6/12/20 上午 07:56:11

 4   4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21875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