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仁義而成功嗎?這麼說也行 劉備對部下的確是最有人情味的
但仁義說有包裝之嫌!
隆中對中說 操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也 演義卻加了一段
北讓曹操占天時 南讓孫權占地利 將軍可占人和
歷來卻仍被引用 曹操得天時 孫權得地利 而劉備得人和就更是被推崇
然 難道曹操孫權就天怒人怨沒有人和嗎? 劉備逢赤壁取西川難道不也是天時嗎? 西川難道沒有地利?
蓋 所有成功者莫不是天時地利人和耶
劉備最大的特質就是堅忍 他大半的歲月巔沛流離 還常常骨肉分離
一般人早放棄了 不放棄也早人格扭曲得憂鬱症了
不說他越挫越勇至少也該是履敗不餒
劉備的韌性是他最終脫穎而出的關鍵
所以三國志說 "...然折而不撓 , 終不為下者.."
而他的堅忍又源自於他的熱情(不管是要復興漢室也好想當皇帝也罷.各自解讀)
史料上曾見備有"髀肉之嘆" (頗有某偉人見魚兒逆流而上的趣味) 卻未見有骨肉分離之嘆(當然也可能是史料沒載罷了)可見他對事業上強烈的企圖心
由於他的熱情讓他遇到生命中的第一個貴人陶謙(不知怎麼的陶謙對劉備特別欣賞,而陶謙對劉備的重要性實在不小於亮)
陶謙 不但表劉備為豫州刺史 (之前劉備一直名不見經傳系屬未入流的微末將領 陶謙此舉正式把劉備推向政治舞台,猶如政黨登記為參選人使知名度大增)
還把老本四千精銳丹陽兵贈送給劉備 臨死前又交待遺言"非劉備不能安此州 " 成就了糜竺等人迎劉備的權力交接
劉備的熱情也感染了長期追隨他的部下(一方面是對部下極好) 除徐庶 孟達等少數例子之外少有叛逃或離棄的記錄
劉備對部下極有人情味 入西川後拜糜竺為安漢將軍位尚在諸葛亮之上
孫乾 簡雍等老臣待遇也都很優沃
夷陵兵敗後 黃權因歸路被斷投曹(因當時東吳是交戰國.唯一選擇只有投曹)有人提議嚴辦他的家屬 劉備認為不是黃權的過錯
不僅沒有法辦還很照顧其家屬 黃權留在蜀漢的兒子黃崇後累官至尚書郎 魏滅蜀之戰時 為蜀漢而戰 被殺。
劉備的外交(或說人際關係)手腕好 身段軟 在人脈拓展上很吃香 漢末幾大群雄多半被劉備投靠過
呂布被批為三姓家奴 劉備換過的老闆比呂布多的多 卻很少有學者拿此點來說項
而且每次玩完時劉備都能很快找到新老闆 換公司換老闆 也很少被舊主抱怨 頗有絕交無惡言的境界
遭呂布反噬 還可以放下身段反過來投靠呂布 適當時機再反咬一口
他的身段之柔軟簡直是三國第一(要說厚黑也行)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三國志評: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此外劉備的大局觀並不差
官渡之戰前期南下汝南策動遊擊(雖然不乏有藉口落跑嫌疑但仍一度造成曹操困擾)
官渡之戰後期勸劉表趁曹操北征烏丸之際襲擊許昌
赤壁初期曹操驟至 駁斥趁劉琮新立攻佔荊襄的建議 將目標放在存有大量物資的江陵
(劉備此時不取荊州是因為,此時的荊州已經是燙手山竽,即便奪取,內部既不能剎那間安定,外又有曹操大軍逼近,襄陽孤城根本不可能守住)
曹操識破劉備意圖後 馬上派五千騎一日夜行三百里(約今135公里)敗劉備於當陽
兵敗後劉備馬上轉往江夏又接受諸葛亮與魯肅的提議展開孫劉聯盟
之後的與江東政治聯姻等等 都在在顯示出劉備的大局觀其實沒有一般人想像的差
決斷時的魄力往往只在轉瞬間也是演義中沒有詮釋的
三國者得人才懂得用人才幾乎是成功的保證 再不濟也能割據一方
劉備接受徐庶建議三顧茅蘆請孔明出山(凡三往乃見)顯示他的求賢若渴 這點曹操孫權都有類似例子
劉備為什麼能成功? 他有熱情極堅忍 身段軟手腕好 待人寬厚會用人 能採納建議有決斷 有魄力
易中天 :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氣,英雄之魂,也有英雄之義。總之就是具備傳說中的王八之氣
註:徐庶離劉備屬自由意志(按今日說法為主動離職並非曹操惡意挖角)至少沒有曹操用計的記錄
- 2013-06-21 16:13:51 補充
孟達叛蜀投魏有復雜原因劉備責任並不大
士仁 糜芳等降吳責任更不在劉備
劉備除夷陵之戰外即使丟盔棄甲部下叛逃率仍然很低參考資料. - 2013-06-22 19:44:41 補充
對
版大 帝王不是好人好事代表 企業家也不是慈善家
仁義兩個字無法蓋括劉備吧
對誰仁義? 對部下? 對百姓?(擁劉與反劉說法必定不同)
仁義又有大仁義 跟婦人之仁 會把人繞暈
歷史一般都是先有成功之人才有成功之事(如胡服騎射故事)
劉備假如不具成功特質 又如何立足亂世 建立集團品牌 遑論稱王稱帝
我個人是認為劉備最強的就是他的韌性(忍功)
而他的堅忍源自他的熱情(理想)==>我自己是解釋成他想當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