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電子報 】
●文/吳慧芬
國健局調查發現,國內26至45歲的青壯年,每天平均久坐時間達7小時,有如動也不動的「麵龜族」,久坐不動,除易形成肥胖的體型,更可能造成部靜脈栓塞,埋下健康隱憂。
這項調查是由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委託陽明大學護理研究所進行,以5069位18至65歲成年人為調查對象,結果發現有半數國人,每周的中等費力運動量不足150分鐘,在運動量上全數「不及格」。
台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張皓翔表示,就學時的青少年,因有體育課,還有固定運動的機會,但是步出社會後,以工作忙碌、疲累等為藉口,一回家就癱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喪失運動的習慣。
張皓翔說,台灣年輕人下班就窩著不動的特質,在年輕時,或許看不出影響,步入中年後,慢性病很容易接連上身,即可能「未老先衰」,種下肥胖等疾病的危險因子。
肥胖容易造成體態改變,重點是血壓、血糖、膽固醇、血脂肪都可能跟著上升,形成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這從中風、心肌梗塞患者罹患年齡出現年輕化趨勢,就可見端倪。
近距離看電視,可能造成視力下降,長期久坐,腿部循環欠佳,也可能形成腿部靜脈栓塞,靜脈栓塞的患者,除了腿部容易酸痛、腫脹外,若是血栓的血塊,隨著血液循環流至肺部,還有造成肺栓塞等急症的風險。
另久坐的人,可能因筋骨長時間未活動,或姿勢不良,有腰酸、肩頸疼痛或背痛等問題。
張皓翔表示,持之以恆的運動,可增強心肺功能、增強體力,這是不爭的事實,但運動不一定要汗流夾背、筋疲力盡,畢竟大家不是運動員,而是讓運動融入生活,不必勉力而為。
比如說,搭公車時可提早一站下車,以身體略為發汗方式快走,這是一種運動,另游泳、騎腳踏車不會太激烈,也是一種很好的有氧活動。
張皓翔認為,運動該從小做起,爸爸、媽媽可帶著孩子一同運動,到戶外踏青、打打羽毛球,而不是以炸雞、可樂為食物獎賞,造就一群白白胖胖、體適能欠佳的胖小子。